农 业
呼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03-22
农业综述
【农村经营体系】 创新农村经营体系情况。1.呼兰区农民合作社蓬勃发展。全区登记注册合作社1848家,成员总数5万多人,出资总额5亿元,带动农民2.7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9.1%。现有市级以上示范社14家,其中:金山、郎堡、白奎、大用、成伟等5家合作社评为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全区重点培育20个规模型合作社,经营土地超万亩合作社有8个,超2万亩合作社有2个。合作社已成为区特色经济作物种养的承担主体,区已成为全市重要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渔业养殖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牵动农村经济发展新生力量,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持久活力。2.农业企业不断壮大。呼兰区遵循市场引导、基地支撑、加工牵动、服务配套思路,区不断构筑龙型经济格局,形成奶牛、肉鸡、生猪、大豆、马铃薯、商品鱼、苗木花卉等龙型经济框架。全区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7家,其中:注册资金亿元以上3家、注册资金超千万元14家、注册资金五百万元以上20家。粮食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8家,肉类、熟食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油制品农产品加工企业6家,奶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蔬菜加工企业1家。(李晓明)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创新农村产权制度体系情况。区于2014年4月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10月全区铺开并完成225万亩土地外业测量工作。至2016年,全区除利业镇8个村暂缓确权以外,已有151个村达到颁证前准备状态,占应颁证总数162个村的93.2%。已有9.2万户农民进行签字确认,占农民总户数的86%(全区农民总户数10.7万户)。区级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大厅现已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乡村两级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服务站,已基本建设完毕。区确定沈家街道罗斌村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完成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工作,正在进行资产量化,其他工作稳步推进。(李晓明)
【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区主要在哈肇路、呼白路、长莲路、景观大道沿路村屯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全区有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5个。全年共申报双合、古城、长岭、三家、吉堡、七佰、兰河等七个村作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投入1200万元,栽植绿化乔木、灌木30万株,按照年初计划,分步实施各项建设工作,完成健身广场、绿化造林、边沟硬化、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双井街道双井村整村进行项目,争取省级2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对村内4公里道路进行硬化。(李晓明)
【精准扶贫工作】 精准扶贫工作回头看。2016年,区精准扶贫工作已结束,认真开展回头看工作。确定15804名贫困人口,全区尚有省级贫困村8个。区55家帮扶单位积极开展脱贫帮扶工作,区级部门整合各方资源,结合实际,抓紧研究脱贫项目方案,全力确保脱贫攻坚战役胜利。全年整合各类扶贫资金2300万元,脱贫贫困人口7341人。(李晓明)
农业综合开发
【概 况】 2016年,呼兰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围绕2015年项目建设、项目验收工作和2016年项目申报立项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先后完成2015年项目收尾工程、2015年高标准农田项目绩效评价工作、2015年项目自检验收、2016年项目申报、《哈尔滨市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划》资料收集及2015年省级高标准农田项目绩效评价等工作,在全办共同努力下,取得较好开发效果,得到上级业务部门认可。1.项目建设完成情况。2015年区共批准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个,包括呼兰区康金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农机合作社试点项目和呼兰区大用高产标准农田(特色种植基地)建设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3950万元,其中中省资金2900万元,自筹资金950万元。至2016年11月末项目建设任务及资金全部完成。2.顺利通过2015年项目检查验收。根据省办验收通知要求,组成项目自检小组,历时一周时间对2015年3个省级项目进行全面自检,完善项目内业资料及项目验收资料,2016年7月市农业开发办组织专业验收小组对呼兰区2015年项目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得到项目验收小组肯定和好评。项目验收结束后,区根据项目验收整改意见,全部进行项目整改。3.完成2015年高标准农田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根据省办为做好高标准农田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迎接国检,组织专业队伍,对2015年高标准农田项目进行实地调研与考核,按时完成省办布置的绩效考核工作。4.2016年项目申报及项目完成情况。项目申报工作于2015年底开始申报,根据省办项目申报指南,结合区农业产业链发展实际情况,围绕省五大优势特色产业,深入到项目区进行实地踏查、调研,选择出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进行申报,申报了呼兰区康金生态高产标准农田(马铃薯)基地项目、呼兰区许堡生态高产标准农田(种苗繁育)建设项目、呼兰区鸿福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呼兰区大用果蔬种植基地项目、呼兰区大罗湾蔬菜种植基地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3286万元,其中中省资金2354万元,自筹资金932万元。现这些项目完成了前期工作,项目设计正在申报批复中,待批复下达后,进行项目招投标工作和项目建设启动工作。(张树森)
【土地项目建设】 全力推进2015年呼兰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项目建设。针对2015年项目建设推后的实际,2015年没有实施完成,计划2016年完成,抢前抓早,科学有效安排好项目施工程序与施工进度,区开发办派驻主管业务副主任和业务人员常驻项目区检查督促项目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确保项目工程在2016年6月全部完工。(张树森)
【合作社试点项目建设】 抓好国家级合作社试点项目建设的股权分配和总结。根据《关于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试点的意见》《关于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补助形成资产交由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试点的通知》文件精神要求,在省拟建立一个合作社试点项目,试点区面积4000亩,项目计划投资450万元。项目建设单位是金山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经营土地面积3.16万亩,农民带地入社,实行股份制管理,属于省级示范合作社,为此,省、市农开办领导将国家级合作社试点项目落实到金山农机合作社,意在培树典型,总结项目建设经验,为将来农业开发的扶持农业生产提供借鉴。(张树森)
农经管理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按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各乡镇(街道)“三资”管理主体责任。区农经站统一制定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工作流程,制成图板上墙公示,统一模板橱窗方式将农村财务、党务、政务三方面十项公开内容制定成23张表格,逐月按季进行村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统一建立农村集体“三资”数据库档案和农村集体“三资”处置呈报表,建立农村集体“三资”查询、政策咨询及群众来信来访情况登记簿。建立健全《呼兰区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制度》《呼兰区村集体“三资”审计办法》《呼兰区农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管钱的农村“三资”监管长效机制,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发生。落实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各乡镇、街道“三资”管理中心机构建设,设置总会计30人,总出纳18人,总稽核18人,分工明确,履职尽责。通过调整把乡镇德才兼备人员充实到工作岗位。各乡镇街道把“三资”管理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体系,确保乡村干部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加强人员培训,提升综合能力。区农经站组织对新任两委班子成员开展政策法律和专业知识技能网络培训。区农经站长就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委托代理服务制、农村审计监督、村务公开等七方面进行全面、系统、深入讲解,培训1000人次。通过培训会、座谈会、汇报会等多种形式,对乡镇街道“三资”管理人员及村干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专项和综合培训,使管理人员增强政策法律意识,提高管理核算监督水平,增强执法执纪能力。(王民富)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 按国家及省、市要求,在区委、区政府总体部署下,区农经站等农业部门指导下,经过全区上下努力,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进展顺利。区里多次召开专门推进会议,明确乡镇、街道主体责任,统筹协调各测绘、软件、质检公司及相关部门,面对工作面广量大、政策性强、情况复杂实际,扎实推进。全区162个村(除利业镇8个村)已基本完成内业权属调查、外业地块测绘、数据录入,公示审核、签字确认、专业质检等阶段工作。基本查清全区集体土地位置、权属、界线、地类、面积等状况,解决农村土地权属不清、面积不准、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系列问题,依法界定产权关系,切实维护农民集体合法权益,同时也解决一批历史遗留土地权属矛盾和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质检工作。委托中农信达公司作为独立第三方,对全区162个村内业信息、外业测量和数据库建设三个方面全面开展质量监督检查。内业信息的检查完成,对2220个外业测量地块数据质检完成与相关地理信息及精度误差数据的比对分析,并将质检反馈意见转发给各测绘公司及乡镇进行整改。在前二轮整改及签字确认后,由各测绘及软件公司修改完善数据库,由中农信达对数据库再行质检并提出整改意见并出具业务权威质检报告。数据库整合情况。完全合库有沈家、杨林、二八、孟家、长岭、大用、莲花、许堡、兰河、呼兰、建设11个乡镇街道,部分合库有康金、石人、双井、腰堡等4个乡镇街道,没有合库的有白奎、方台2个乡镇。数据库乡镇接边情况:孟家、长岭、大用、许堡、石人、莲花、兰河、建设、呼兰等乡镇街道完成。家庭承包面积入库情况。全区18个乡镇170个村外业实测总面积为265.4万亩地,其中耕地总面积2235693亩。利业镇66833.31亩暂缓确权,入库家庭承包合同面积1480751.1亩,占家庭承包总耕地面积的84%。总户数109363户,已入库承包农户94846户,占家庭承包户数的86.7%。(王民富)
【农村土地纠纷处理】 区农经站兼职农村土地纠纷处理仲裁工作,按照“先调解,后仲裁”原则,克服任务重、问题多等困难,对全区31起土地纠纷进行及时调解和仲裁,其中经乡村调解24起,经区仲裁委调解7起。对土地矛盾突出、农民大规模信访问题及时调处化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避免了农民越级上访。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市农委《关于转发省农委<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和纠纷仲裁机构建设专项检查的通知>的通知》有关规定,区级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产权交易大厅,各乡镇、街道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级建立流转服务站,配齐村级信息员,使全区形成上下衔接、互成体系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全区土地流转面积62.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0%。(王民富)
【村级财务审计监督】 区制定《呼兰区2015年农村集体“三资”审计工作方案》,明确规定利用三年时间对全区170个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情况开展全面审计。全年审计完成55个村,其中区农经站独立完成常规审计45个村,纠正违纪资金8万元,配合区纪委对涉及信访10个村进行专项审计。全区涉及8个乡镇、街道12名村干部受到党内纪律处分。通过审计,解决部分村财务管理混乱,干群矛盾突出,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资产流失严重,资源违规发包等突出问题。涉嫌违纪线索移送纪检监察机关。纠正处理村级变相报销招待费、核销小车费和电话费、虚增用工工资等违纪违规问题。通过审计监督执纪问责,监督村级组织依法有效履行职责,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强化乡镇、街道管理监督主体责任落实。(王民富)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把培育发展新型农业主体作为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运行质量,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使农民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国内、国际市场,规避市场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从深层次上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促进全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区农民专业合作发展到1522家,家庭农场1602家。涌现出康金金山农机合作社、大用现代农机合作社、郎堡水稻合作社、兰河街道晨光蔬菜合作社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新型农业主体建立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王民富)
种 植 业
【特色种植产业链条】 按照国家、省、市要求,为稳定种植结构调整成果,区十分注重特色种植的产业链条建设,确保特色种植不受市场波动影响,2016年呼兰区调减玉米种植面积3.8万亩。1.发展窖储产业。吸取多年马铃薯市场大起大落教训,区鼓励菜区农民建设窖储项目,增加马铃薯、白菜、胡萝卜等秋菜存储力度,实现错峰销售。全区已建设1万立方米以上菜窖5个。2.发展冷链产业。结合甜玉米和黄金钩豆角规模发展,配套建设冷链加工项目,同时组织畜牧冷链利用富余产能,全面进入甜玉米和黄金钩豆角冷冻加工生产,全区建成冷链24条,辐射带动甜玉米种植8000亩、黄金钩豆角种植2000亩。3.发展稻米加工产业。按照产地加工原则,区扶持工商资本或规模型合作社在水稻产区就近建设稻米加工厂。全区谋划大型稻米加工项目5个,基本可以把全区新稻吃干榨净。郎堡水稻专业合作社大米加工厂,年加工水稻3万吨,年销售绿色“洁来”牌大米5600吨、普通优质大米2万吨,产品远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新疆等地。(李晓明)
【农产品流通】 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情况。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经济模式,坚持两条腿走路,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工作,为保障各类特色经济作物不仅“种的好”更要“卖的好”,区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营销模式。全区有9家农产品电商销售企业,全年网上农产品销售金额7000多万元。积极研究制定农业电商扶持政策,推动规模合作社向线上营销发展。大力扶持呼兰区稻米联合会良性发展,以兴利米制品公司为牵动,设立电商平台。现有区级农贸市场5家、乡级农贸市场20家、村级农贸市场85家,年交易量保持在40亿元以上。(李晓明)
【农业技术推广】 2016年,呼兰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结合“黑土保护试点工程”,实施地力提升工程等重点工作,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稳量提质、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种植业合作组织、种田大户、科技示范户等为主体服务对象,发挥科技先导作用,全面开展农技推广工作,使科技成果和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为全区农业丰收、农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抓好试验、示范、推广项目落实,为先进技术应用提供科技支撑。在全区各乡镇、街道实施国家、省、市、区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等科技项目52项,其中试验项目16项、示范项目19项、推广项目8项、自拟项目1项、常规项目7项、国家级项目1项,应用面积累计达370万亩次,切实提高区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有力促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快速转化和应用。重点项目:1.玉米秸秆全覆盖还田技术集成示范。以东北农大耕作教研室和工程学院专家教授合作作为技术依托,省市县联合实施,主要目的是为提高土壤肥力、遏制秸秆焚烧,在寒地推广秸秆还田发展现代农业中提供“可操作、可复制、能推广”的耕作、栽培技术模式。通过项目处理,秋季利用秸秆还田粉碎机,将机收秸秆打一遍,在春季原垄卡种,其他管理按常规进行。通过田间调查来看,处理区整个生育期长势正常,无倒伏,秸秆在土壤内全部腐烂,达到预期目的,还田处理成功。2.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呼兰区是黑龙江省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9个试点县之一,实施总面积10万亩,其中旱田8.5万亩、水田1.5万亩。在栽培上,采用3种技术模式:平地玉米连作区黑土地保护模式2.5万亩;米豆轮作旱田黑土保护利用模式6万亩;水田黑土地利用保护模式1.5万亩。在项目区内主要实施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有机肥施用、米豆轮作等技术模式,同时配套测土配方施肥、深松深翻整地等技术措施。至10月31日,全面完成2015年度阶段性任务,初步形成秸秆还田技术模式、秸秆有机肥堆沤施用技术模式、轮作体系建立措施等项目成果,日前项目区秸秆还田工作正在进行,有机肥正在堆沤中,力争在2017年春节前有机肥抛撒完成。3.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围绕农业“三减”和绿色发展要求,重点开展四项重大农业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工作。玉米秸秆造肥还田示范与推广项目,面积1500亩,每亩施用有机肥500公斤,每亩减少化肥施用量10公斤,减少总用量15吨;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核心示范区面积200亩,辐射带动面积10000亩;水稻大棚钵育摆插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面积1500亩;经济作物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示范与推广项目,面积6000亩。4.重大病虫害防控。对影响区粮食生产重大常发生病、虫、鼠害做重要预测预报与防治工作。春季农田灭鼠,实际防治面积20万亩,鼠密度由灭鼠前的5.8%,下降到1.6%;玉米螟防治,采用赤眼蜂进行玉米螟防治,面积1万亩;稻瘟病防治,防治面积3万亩次。通过这些农业科技项目实施,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和普及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5.“金禾苗”酵素微生物菌剂试验效果显著。按市农委《2016年“金禾苗”植物酵素微生物菌剂试验示范工作方案》要求,区承担试验任务2项,试验作物为大豆、马铃薯,小区三次重复,大豆小区落实在大用合作社,马铃薯落实在康金金山农机合作社。承担示范任务9000亩,其中大豆2000亩(白家合作社600亩、大用合作社600亩、康金金山合作社800亩),马铃薯5000亩(金山合作社2500亩、地鑫公司2500亩),水稻2000亩(腰堡凯隆水稻合作社1000亩、郎堡水稻合作社1000亩),生育期喷施三遍。试验示范结果:“金禾苗”酵素微生物菌剂,有一定提质增效,提高抗病性,增强作物抗逆性能力,大豆增产率11.3~13.6%,马铃薯增产率17.8%,水稻增产率20%。
开展农业“三减”工作。按农业部《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黑龙江省《到2020年农业“三减”行动方案》要求,把农业“三减”作为全区农业重要工作任务,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农业“三减”试验示范工作结合农技推广项目、农业园区建设、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开展,将任务落实在全区七个合作社,建立试验田、示范点,面积达10万亩。1.减化肥措施。主要推广先进施肥技术,采取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科学调整用肥料氮磷钾比例,农肥化肥相结,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地质量。推广分层施底肥、侧深追肥以及水稻机械侧深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科学施肥技术,加快高效缓释肥、水溶性肥料、土壤调理剂等肥料的应用进程,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目标。2.减农药措施。主要包括三项措施:(1)推广先进施药机械,实施“换药械、降药量、减药害”行动,通过更换四轮中型高秆作物喷杆喷雾机、三轮小型高秆作物喷雾机、落后喷杆喷雾机的喷头,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用量。(2)改进施药方式,通过改变药剂剂型,用水乳剂替代乳油,减少化学助剂量70%以上。合理轮替使用农药,延缓抗性产生,节约超标使用的20%用药量。(3)改进病虫害防控方式,应用现代植保机械,开展专业化防控,逐步扩大飞防面积,提高农药利用率。大力推广以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药剂、赤眼蜂生物防控和专化性诱杀、趋避性防控等绿色防控措施,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3.减除草剂措施。推进定量化精准施药,加快更新现有落后高秆作物喷杆喷雾机和农民自制的非标喷头体,改苗前土壤封闭为苗后茎叶处理,减少除草剂施用量。搞好农药试验示范,针对不同作物加强对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逐渐推广环保型农药,不断推广植保新技术,从源头上减少和控制高毒农药使用、提高农民用药水平,减少农药残留污染,实现对病虫可持续控制。通过实施“三减”,各合作社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耕地质量显著改善,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用量,10万亩示范基地减少化肥用量170吨、除草剂1.8吨、农药0.6吨,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根据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采取集中办班培训、“点菜制”巡回培训、开办《农技彩虹》电视专栏讲座、举办科技大集、印发新技术资料、开通“12316”农业科技服务热线、深入田间现场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为农民进行常年科技培训、咨询答疑和技术指导,使农民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所需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服务和指导。同时,还结合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和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不定期地聘请省、市有关农业专家来为农民进行室内集中培训和深入生产一线指导,以田间为课堂,为农民现场答疑,解决生产上遇到的技术难题。全年累计培训种植大户160人、科技示范户562人,培训农业农村干部511人,举办乡村级专业技术培训班24场次,接待农民咨询2100人次,播出《农技彩虹》电视专栏讲座10期,发送短信指导220多条,召开田间博览会4次,发放《呼兰农技》简报和农业技术资料1.8万份,直接培训农民2.6万人次,间接培训农民10.1万人次,达到乡有农业技术骨干,村有农业技术能手,户有农业技术明白人。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落到实处。按照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总体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区科技示范户的实际情况,全面调整示范户组成,对于土地已经流转、外出打工者及示范户带动不强、素质低、积极性不高等农户全面剔除,同时将种植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大户吸收进来,最后确定560户(一个合作社算一户)进行对接,记录详细情况,发放给农户联系名片,建立科技示范户档案,从合作社中选取12个规模较大,科技意识强、带动作用大,作为市农技服务中心的重点帮扶对象,统一发牌。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组织区、乡两级农技人员55人进行包户,其中区中心33人、乡镇农技人员22人,实行“以一带十、十带百”工程,指导农户560户,示范带动农户5600户,全年下乡指导120余次,解决问题400多个,发送《呼兰农作物栽培指导技术意见》资料12期,发送短信指导技术意见128条,落实省、市、区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丰收计划20余项目,在推广优良品种和农业增产技术上实现新突破。为实现目标,建立入户工作激励机制,实行档案管理,做到“四有”,即“有项目实施方案、有指导服务记录、有田间形象资料、有项目工作总结”,作为考评、考核主要依据,进行跟踪检查,使管理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实行物资奖惩制度,拉大级差,通过科技人员包户,使全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达到95%以上,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实施项目平均产量和收入比2015年提高10%以上。
(李大伟)
林 业
【概 况】 2016年,呼兰区完成造林绿化任务4500亩,超额完成市里下达3000亩任务,其中:农防林230条3200亩、水源涵养林69块1300亩。绿化村屯10个,共749亩,其中:2个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共计251亩;绿化村屯8个,共计498亩。城郊大片景观林40亩;新建义务植树基地12个,共计220亩,全区共投入资金450万元。(李晓明)
畜 牧 业
【概 况】 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大力发展奶牛、肉牛、生猪“两牛一猪”支柱产业,生猪饲养量102万头、奶牛饲养量5000头、肉牛饲养量8.8万头、各类家禽饲养量2600万只,新建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化牧场(小区)20个。全区建成大中型规模化养猪场36家,建成2个高标准牛场,年出栏优质商品牛1000头,进一步提高肉牛养殖标准化水平,蛋鸡、肉鸡规模养殖比重达80%以上。坚持“预防为主、防控并举、打放兼顾”原则,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突出抓好强制免疫工作,强化强制免疫育苗和防疫物资供应。全面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年检疫生猪79万头、家禽281万只。(李晓明)
渔 业
【概 况】 2016年,呼兰区加快发展现代渔业,提高现代渔业标准化、产业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力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增加渔业生产科技含量,全面完成全年各项任务,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促进区渔业又好又快发展。全区投产各类养鱼水面达到19800亩,其中:成鱼池投产15800亩,鱼种池投产4000亩。投放春片鱼种490吨、535万尾,平均每亩投放31公斤、339尾;投入夏花鱼苗2200万尾,平均每亩投放5500尾。全区水产品产量为4800吨。其中:养殖产量4300吨;捕捞产量500吨。鱼种产量1500吨。渔业产值实现6500万元,比2015年提高8%。渔民人均收入8000元,比2015年提高6%。无公害驯化养鱼面积完成10000亩,无公害综合养鱼面积6000亩,无公害名特优养殖面积8000亩,健康养殖面积19800亩,网箱养鱼1872平方米。休闲渔业发展迅速,全区垂钓点已达70处,面积达到6000亩。对全区320条捕捞渔船进行年度审验,船检率达到100%。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面积达100%。利用土地确权工作契机对全区养殖池塘开展全面摸查、测绘工作。测绘工作全面完成,下一步按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开展新版养殖证颁证、换证工作。全区发放养殖证55本,面积6405亩,其中新版养殖证2本。自繁自育鱼苗5000万尾,外购鱼苗17000万尾。鱼类越冬1500吨。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池塘改造2000亩,投入资金300万元,自筹解决。(陈桂芝)
【渔业结构调整】 1.调整养殖品种结构。针对名特优水产品市场需求大、价格高、效益好的情况,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全区推广名特优养殖面积8000亩,生产名特优水产品1400吨。养殖品种发展到大白鱼、彭泽鲫、团头鲂、六须鲶、鳜鱼、淡水白鲳等20多个品种。2.调整养殖生产结构。推动综合性经营渔业的发展。利用呼兰区地缘优势,拓宽渔业产业领域,发展旅游观光渔业。全区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垂钓点70处,面积6000亩,鱼的品种、规格都较上年有很大提高,服务水平和环境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增加效益1000万元,其中集餐饮、观光、垂钓为一体的度假村、冬钓馆30余家。游钓成为区渔民增收重要手段;利用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截流形成的松花江库区资源,大力推广和发展围栏养殖和网箱无公害示范养殖,建成围栏养殖场2处,网箱无公害养殖1872平方米,取得很好示范带动作用。3.调整养殖技术结构。大力推广颗粒饲料驯化养鱼,提高经济效益,驯化养鱼面积达1万亩,亩产平均380公斤。4.调整养殖质量结构。大力推广绿色渔业,促进水产品质量提高。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积极引导渔民适应市场需求,生产绿色水产品,举办健康养殖技术培训班,创建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一处,全区实现健康养殖,推行水产品标签制度、养殖生产记录和用药记录。开展水产苗种生产专项检查和禁用药物检查监控,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陈桂芝)
【渔业科技服务】 全区举办各类养鱼技术培训班、研讨会6期,培训580人次,技术咨询、鱼病防治100次,帮助调剂各类水花、夏花2000万尾,春片鱼种20万公斤,饲料2000吨,销售商品鱼1000吨,协调解决资金200万元,科技服务对区渔业生产发挥重要作用。(陈桂芝)
【渔业合作组织】 2016年,呼兰区提高渔业组织化经营水平。全区有渔业养殖合作社一处,面积850亩。为落实区委关于解决淹没区农民生产生活问题若干意见,组建渔业捕捞合作社一处,由区腰堡街道办事处沿江渔民组成。(陈桂芝)
【渔政资源管理】 加强渔政资源管理。1.做好内陆“三合一”捕捞渔船证书年度审验工作。5月,对全区320条渔业船舶进行全面、严格检验,组织人力物力到各村、屯及渔业生产网点,对渔业船舶逐船检验。对被检船只的机械设备、质量、规格及消防和救生设备逐一进行检验。对捕捞渔船证书进行审核年检,确保渔民按时从事渔业生产。2.强化水上安全管理工作。为让渔民增强生产安全意识,对船主进行培训和考试,并签订生产安全责任书。分段突出重点的对渔业船舶进行水上安全检查。开江前进行江河检查4次,出动24人次,禁止渔民过早下水生产;在正常生产中组织专项安全检查28次,出动快艇20次,车辆11次。做到三级风以上严禁作业生产,严禁超员超载,严禁渔船载客、载货,严禁不配备救生、防火设备等,以提高渔民安全生产意识。3.加大渔政执法检查力度。为切实保护水产资源,从4月下旬开始,组织车、船两路出击,对重点江、河段进行巡回检查,对非法渔具进行清除,对私捕滥捞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在渔政检查同时,对生产区域网具、船只进行合理安排,重新选出责任心强、有工作能力渔民担任各生产滩、点负责人,便于更好为渔民服务,保护渔民合法权益。发放400份“禁渔期公告”,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渔政检查管理过程中,全年出艇157航次、出车检查96次,参加检查人员785人次,销毁非法网具735趟(件),查处违法案件1起,罚款0.2万元,批评教育176人次。4.落实渔业生产惠民政策。按照《关于印发黑龙江省2015~2019年度渔业捕捞和养殖业油价补贴政策调整实施方案的通知》为全区320余艘从事捕捞及养殖用机动渔船及时、足额的发放燃油补贴。(陈桂芝)
农 机
【概 况】 2016年,呼兰区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完成全年工作目标,取得一定工作成效。全年完成各类培训5230人。其中,农机管理人员培训150人,农机驾驶操作人员3200人,农机新技术培训1800人(骨干培训45人),农机监理人员80人。占全年任务指标5150人的101.5%。(周晓海)
【农机化生产】 全年完成机械化播种216万亩;完成水稻机械插秧35万亩;完成机械化中耕面积160万亩。秋季完成机械收获面积190万亩,其中玉米机械收获165.09万亩,水稻机械收获24.91万亩。完成秋整地面积110万亩,占计划100%。其中旱田完成90万亩,占计划100%;水田完成20万亩,占计划100%;深松整地完成60万亩,占计划100%;标准化整地达到待播状态90.18万亩。(周晓海)
【农机具更新补贴】 全年补贴农机具219台套。其中100马力以上拖拉机19台套、玉米收获机26台套、水稻收获机32台套、水稻插秧机和农具126台套、打捆机10台套、其他6台套。完成国家财政补贴485.883万元。(周晓海)
【农机安全监理】 呼兰区农机保有量10813台,其中拖拉机10234台、联合收割机579台,发放2005式牌照9190台,拖拉机挂牌率为85%;农机驾驶员10813人,持证人数9730人,驾驶员持证率为90%;主要配套农具状态完好率达到76%;农机违章率为8%。全年打击黑车为355台,考核拖拉机驾驶员5期350人,联合收割机交强制保险200余台。下乡开展便民服务36天次,出动监理人员360人次,张贴宣传标语及通告228张,电视台播放滚动字幕宣传1次,在各乡镇醒目位置悬挂宣传条幅30余条,印发宣传材料2000份,召开乡镇农机安全生产座谈会35次,参加人数1000余人,举办违法机手学习班6期,受教育人数200余人,农机事故1起,死亡1人。(周晓海)
【农机合作社管理】 1.农机合作社分布。全区有21个合作社(18个旱田、3个水田)分布于13个乡镇、街道(孟家乡为空白乡)。2.合作社建设规模。至2016年末,全区有21个合作社(旱田18个、水田3个),投资总额2.01亿元。其中2009年1个、2010年14个、2013年1个、2014年1个、2015年3个、2016年1个。3.机械化作业。至秋季农机合作社完成机械化作业120.7万亩。其中:机械整地22.6万亩(旱田21.5万亩,水田1.1万亩);机械播种20.6万亩(旱田19.5万亩,水田1.1万亩);机械收获22万亩;深松整地20万亩;中耕17.68万亩;喷药17.82万亩。4.土地规模经营。合作社规模经营土地18.0943万亩,其中:土地入社11.0967万亩、土地租赁3.03万亩、订单农机3.97万亩。土地入社户数5283户,土地流转户数3621户。规模经营土地较大的有金山合作社3.42万亩,其中土地入社3.16万亩;白奎合作社2.4711万亩,土地入社1.8747万亩;平坊合作社土地入社1.51万亩。(周晓海)
水 务
【概 况】 2016年,呼兰区水务系统投资299万元,完成二八镇元宝村单村单井农村饮水工程,解决0.3万人饮水安全;投资50万元,完成松干堤防腰堡方台段与滨北铁路交叉口处缺口封堵工程,完成封堵缺口82米,消除防洪隐患;投资360万元,完成孟家、莲花、大用、许堡4个乡镇7处农道桥建设任务;投资40万元,对孟家涝区四排干清淤4公里,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创造良好条件;投资249万元,在方台镇后关村、腰堡街道蒙古村和陈排村新建移动泵站3处;投资5万元,对腰堡街道永丰村、双发村和友好村3座排涝站机电设备进行维修,有效解决排涝设备老化问题;投资165万元,完成泥南灌区水价改革配套工程,对10座分水闸进行维修改造,购置量水设备15套,清淤护砌渠道2.25公里,促进灌区节约用水,保障灌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用水需求。(李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