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与人口计划生育

呼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03-26

卫      生


【概  况】  2013年,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279家,其中医院11家(综合医院10家,中医院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46家,其中乡镇卫生院1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家,村卫生室198家,门诊部3家,个体诊所、卫生室、医务室24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2家,包括采供血机构1家,妇幼保健院1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卫生监督所1家,专科疾病防治院1家,口腔病防治所1家,结核病防治所1家,急救中心1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14家。卫生工作人员443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939人,执业(含助理)医师1173人,注册护士956人。全区病床总数3059张,平均每千人口病床数4.93张(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按照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要求,各医疗单位结合“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加强医疗、医技、护理、院内感染、信息统计、行政管理等为重点工作,突出急症科、产科、中医科等科室和专科专病建设,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有力地提高了医疗卫生整体服务水平。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8.5%,突发事件紧急救护率100%,医疗纠纷及时处理率100%。2013年门急诊人次达到135.78万人次,住院患者达到7.62万人次,患者平均住院日7.31天。(王力)

【卫生行政审批】  2013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对全区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进行卫生许可证管理。按照不同企业的规模,依据发放标准,严格执行三级审批制度,实施了申请、受理、审查、核准、发证在行政审批大厅办理。全年共收到卫生行政许可申请102份,受理85件,并全部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完毕。(王力)

【卫生应急保障】  开展省级示范卫生应急单位创建工作。进一步规范应急救治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加强医疗救援、疾病预防控制、中毒处置、卫生应急队伍后勤保障等工作,通过健全规章、协同训练、着力培训,增强应急工作队伍的整体保障能力。完善卫生应急培训工作计划和方案,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全面、系统地开展卫生应急培训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抓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应对工作。(王力)

【疫病防控】  2013年,全区有预防接种门诊20个,其中乙级以上标准17个。落实国家计划免疫工作规划,全区“五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100%。1.麻疹防控。为进一步巩固2010年全国麻疹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果,按时完成2013年8月龄~6周岁儿童和重点人群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全区8月龄~14岁儿童应补种儿童36人,实种儿童36人,接种率100%。2.慢性病防治。继续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及重性精神疾病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死亡报告率,全年报告慢性病6717例,其中高血压1041例,糖尿病602例,重性精神疾病1283例,死亡报告3159人,报告率600/10万。3.重大传染病防控。建立健全结核病病人发现、报告、追踪、诊疗和管理的责任运行机制。2013年发现病人272例,查痰率97.88%;新发涂阳病人25例,新发涂阳病人与初治活动病人比为9.33%;密切接触者筛查率100%;新发涂阳病人治愈率96.18%;病人治疗覆盖率100%;病人追踪率100%;医疗机构报告肺结核病人转诊率95%;转诊到位率48.78%;总体到位率95.73%。4.艾滋病防治。健全各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和艾滋病防治长效工作机制,全面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监测检测、母婴阻断、高危人群行为干预,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全年报告艾滋病病人2例,感染者1例,高危人群行为干预1588人次,特种人群HIV抗体筛查178人。5.地方病防治。继续贯彻执行《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全区发生布鲁氏菌病58例。对5个街道乡镇进行居民食用碘盐监测,检测结果均达到规定标准。(王力)

【妇幼保健】  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积极开展免费婚前医学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进一步规范,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稳步推进,“降消”项目深入实施,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逐年提高,住院分娩率已达100%。认真开展了叶酸补服工作。2013年婚前检查926对,检出患病人数72人,有效降低了新生儿出生缺陷率。(王力)

【社区卫生服务】  切实加强了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完善了考核评价体系,合理地配备了各类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落实了“六位一体”的功能,努力做到“十统一”,推动了以社区为基础、以预防保健为主要手段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及妇女儿童保健等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积极推进“健康小屋”建设,开展口腔卫生进社区活动,有效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居民家庭健康档案建档率城镇达到85%,农村80%。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率达到85%。双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评审。(王力)

【中医工作】  呼兰区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加强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建设为重点,以强化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为发展战略,全面加强各医疗单位中医科建设和中医药适用人才培养,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将中医药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积极应用到临床中去,有效地提高全区医药工作的水平。2013年,呼兰区中药临床使用率65%以上。(王力)

【病媒生物防治】  坚持把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作为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按照“抓基层、抓重点、抓典型、抓示范、抓落实”的工作思路,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坚持以病媒生物孳生地综合治理为重点,以集中消杀灭为手段,采取突击消杀与长期治理相结合的办法,发动广大市民群众,全员动员,全民参与,大力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王力)

【卫生信息化建设】  2013年,区卫生局继续加大了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进一步重点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科研教育等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已建立适应卫生改革和发展要求,高效便捷,服务于政府、社会和居民的卫生信息化体系。(王力)

【依法监督】  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依法开展监督工作,提高卫生工作管理质量。传染病执法监督。深入贯彻《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开展春季传染病、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控工作。全年监督检查124家次,其中医疗机构104家次,消毒产品经营使用单位20家,开展专项监督检查42次,行政处罚立案1起,罚款1.0万元。职业卫生监督工作。深入贯彻《职业病防治法》,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维护劳动者健康权益,加大宣传力度,发放宣传单千余份,增强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并牢固树立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责任人是保护劳动者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积极开展职业卫生网报工作,对辖区内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未发现违法行为,档案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学校卫生监督工作。积极与区教育局联合,对全区各学校开展传染病防控、教学环境、饮水卫生和其他卫生设施的监督工作,并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全年共出动车辆50台次,出动监督员196人次,对全区83所中小学校、中心校检查两次,监督覆盖率100%,检查过程中对学校下达9份卫生监督意见书,并责令限期整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认真贯彻《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全力推进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出色地完成了90家公共场所量化工作,其中游泳馆1家,美容美发场所45家,住宿场所28家,沐浴场所11家,商场5家。全年共监督检查164家,行政处罚立案58起,罚款8.9万元,个案信息报告率100%。(王力)

【农村卫生】  按照省及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结合全区的实际的情况,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并下发《呼兰区农村卫生所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和《呼兰区2012年推进乡村医疗机构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全区168个行政村,454个自然屯。按要求规划设置198个村卫生室,其中甲级村卫生室168个,乙级村卫生室30个。严格按照乡村医生管理有关规定,对乡村医生资格重新审核,确认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543人,其中重新注册470人。严格落实公共卫生服务和其他医改资金,对资金使用严格进行监管。开展乡镇卫生院评审工作,重点抓好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和村卫生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大力改善服务环境积极筹措资金购置医疗设备、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重点科室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落实大学生支医政策,使大学生在基层医疗卫生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继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参合积极性,提高广大农民对新农合的认同度,增强广大农民参与意识,使区新农合覆盖率和参合率均达100%。加强合作医疗基金安全运行监管。对基本药物目录、诊疗规范、操作规程、药品价格、服务项目价格以及相关制度执行、落实情况,病历处方和报销审核等环节进行检查指导和监督,保证合作医疗基金安全运行,维护好参合农民合法权益。2013年区参合人数348213人,参合率100%,实现年初制定参合目标。新农合基金总支出109283035.42元。其中住院补偿65548人次,补偿金额106884079.03元;门诊补偿24039人次,金额为2312098.09元。(王力)


【卫生体制改革】  2013年,继续推进四项改革,医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全部落实。区第一人民医院医疗综合楼项目因选址问题,卫生局已向区政府做出书面说明,区政府领导同意延期至2014年进行。大用镇卫生院医疗楼项目全面完成。上级医改补偿资金到位866.33万元,乡村医生补偿资金到位596.4万元。上级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到位1544.56万元,到位率100%,区财政配套297.43万元,到位率100%。(王力)

【第二人民医院】  2013年,强化内部管理,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全院职工团结协作,以创建国家“二级乙等医院”为契机,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医、患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服务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医院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全年收入1873万元,其中医疗收入851万元,药品收入1022万元。固定资产2800万元,比2012年减少53万元,全年职工工资997万元,职工平均年工资3330元,福利15万元,医院加大财务管理力度,增收节支,减少弹性支出,全年实现收支平衡。

诊疗环境.投资16万元对新门诊前道路进行改造,修建50多个停车位,解决了就诊患者停车难的问题。对院内树木、绿化带进行更新改造,栽种鲜花5000多株。投资20余万元对原供应室进行搬迁改造,成为符合标准的消毒供应室。添置10多台电脑,达到信息共享,缓解合作医疗报销慢的问题。投资15万元在门诊大厅安装电子屏,做到院务公开,药品单价目录公开。投资30万元建立全天候监控系统,提高了医患人员安保系数。

无烟医院。落实《哈尔滨市防止二手烟草烟雾危害条例》,在全院实行全面的控烟工作,成立戒烟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对吸烟的患者、群众、职工进行劝阻。由控烟监督组、巡视组,每天定期检查医院的控烟工作,对控烟工作开展不利的科室取消年终评先、评优资格,并追究科主任、护士的责任。

引进设备。与西门子公司采取融资的方式引进先进、绿色、环保的16层螺旋CT,是全区最先进的CT;卫生局下拨北京万东生产的X线机替换了原有X线机,提高了医院设备水准。

人才素质。2013年先后派出多名医生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省第四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进修深造。每周五由医务科、院办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医学继续教育学习。医务科、护理部定期组织医院的三基三严学习与考试,不断强化医护人员基本素质。全院正高级2人(医生1人、医技1人),副高级13人(医生9人、护士4人),中级46人(医生17人、护士19人、医技8人、其他2人),保证了全院医疗、护理水平,满足了广大患者需求。

医疗工作。完善120急救管理制度,各科室通力协作,全年行车近7万公里,接诊量达2000多人,接送患者1600多人次,圆满完成2013年度院前急诊急救工作任务。各科室业务发展迅速,全年门诊诊疗患者35061人次,其中急诊2‍147人次、神经内科1835人次、儿科10443人次、普外3‍036人次、骨外科5261人次、妇科4934人次、五官科1695人次、中医科2750人次。全年收入院患者4594人次,其中急症科580人次、综合内科792人次、神经内科498人次、普外科479人次、骨外科296人次、脑外科68人次、妇产科411人次、儿科1349人次、五官科43人次、化疗科78人。住院病历合格率98%,甲级病案率98%,门诊处方合格率98‍%,抢救危重病人132人次,成功117人,抢救成功率88.63‍%,手术854人次,手术成功率100%,床位使用率44.30%,周转次数23次,平均住院天数6.3天,诊断符合率98%。CT、放射线、超声、心电、检验、胃镜、理疗等辅助诊断科室都在积极拓宽服务范围,全年CT检查4028人次,阳性率66%,CR检查9192人次,阳性率34.36%,超声检查6112人次,阳性率58%,心电检查5037人次,检验29‍860人次,胃镜检查235人次,理疗4943人次,血流变567人次,多普勒28人次。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管理力度,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统筹安排,加大宣传力度,严格管理,推行优质服务。全年住院补偿金额6654928.45元,报销3944人次;大病37‍730.32元,报销1人次;慢病34351.98元,报销13人次;门诊结算680人,门诊统筹报销金额99807.60元,2219人次参合患者受益。城镇职工住院报销53人次,总额202500.48元,报销金额129480.83元;城镇居民报销22人次,报销金额51967.98元。(史文祥)

【黑龙江省结核病防治院】  黑龙江省结核病防治院又称省四院、省传染病防治院。截至2013年12月末,全院门急诊诊疗数117773人次,较去年增长33.02%;出院人数15706人,增长15.47%;治疗有效率为96.32%,较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开放床位1306张,较去年增加81张;床位使用率为77.67%,增加3.66个百分点;手术1284例,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99.64%,提升1.64个百分点。全年健康检查3485人次,是上年的2.68倍,医疗服务满意率达98%。全年院业务总收入突破两亿元大关,为2.25亿元,较去年增长20.53%。经过三甲初评通过后的两年时间的认真整改和准备,院在上半年顺利通过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复审工作。

资源配置。服务项目不断拓宽,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道外分院临终关怀中心已经开设了护理关怀病区、老年临床病区、康复病区、老年活动室等,集临终关怀、疾病康复、养老助老、善后服务为一体,以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作为服务目标,为老年人及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医疗、护理、康复及关怀为一体的优质服务,社会效益日益显现。截至12月末,已接养护老年人81位,业务收入1939.28万元,较去年增长382.78万元,增长幅度为24.59%。创办老年养护中心成为社会新闻热点,得到《晨报》《新晚报》和省、市、区电视台,央视新闻台“走基层”栏目关注,有多家卫生行政部门到此参观学习。第二门诊继续很好地扮演了呼兰老城区综合医疗中心的角色,同时,继续肩负着全院职工的卫生保健功能。上半年床位使用率平均在150%,截至12月末,业务收入1001.47万元,较上年增长了148.13万元,增长幅度17.36%。内八科(又称耐药病房)成功运营。保护广大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防止院内感染,将原呼吸二科转型为耐药病房,6月1日正式成立。内九科(又称肿瘤科)从创建时的30张病床增加到50张,全年累计收治病患1390人,内十科(又称高级病房)将原来闲置的宾馆改造成高级病房,满足患者不同需求,盘活资产,适应市场经济。该科收入在全院名列前茅。医技中心大楼基础建设全面竣工,相应科室陆续进驻,筹备建设的检验中心及实验室正紧张装备之中,腔镜中心内涵正待丰富,物理诊断中心已规划完成。新增设介入治疗项目,已完成团队组建工作,派出学习已陆续开始。医技中心的建设开启了黑龙江省结核病防治院发展的新一页。为了满足医院发展需求,购买的彩超机及大型放疗设备直线加速器,已完成安试,培训工作已全面开展。

基础建设。基础建设不断加强,院区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启动并完成信息中心机房改造项目;开始医技楼一层设备间装修工程;完成办公室前广场维修给排水改造、车库前道路维修、休闲广场西侧边坡防护及坡底围墙改造给排水建设;内科(1、2)楼前道路及停车场排水优化改造及院区庭院改造附属设施优化;原药剂科迁出后归属肿瘤科后的维修改造;内十科及供应室屋面改造;道外分院外墙保温及庭院路面改造工程。全面整治了院区环境,彻底结束了院内私挖滥建、毁林开荒的历史,彻底打通了外环道路。新植多种树木千余株,不仅基本实现了树木的新老更替,进一步扩大了绿化面积,而且院绿地氧吧效应日益显现;院内下水已并入市区管网,结束了直接排入河道的历史;建立松鼠园种群基地;新增土地近1000平方米;全面整修原二层旧办公楼,使办公场所得到进一步改善;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努力支持哈市创城工作,在获得社会资金资助的情况下,打造出建院以来前所未有的山水公园,与呼兰历史文化公园遥相呼应,成为历史文化公园建设的点睛之笔,得到全体职工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赞同,使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环境焕然一新。

护理工作。护理工作有效开展,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按照三甲标准,护理核心制度得到强力落实,临床基础护理工作扎实高效;虽未实现三级护理,但护理二级管理组织健全,护理组织工作有效开展;根据三甲标准和临床实际需要,临床一线护士通过集中招聘,得到持续补充,护理队伍正逐步增员;护理部及时跟踪护理安全,积极协调和支持临床一线工作,护理人员调配进一步适时、合理;即将开展的药局送药方式,将全面推动临床服务保障系统建立和完善,逐步实现“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优质护理服务与“三好一满意”衔接顺畅,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针对整改问题和建议,医院为病人购置了有差异腕带,解决了特殊病患身份识别问题,促进了护理安全,安全保障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及时下发相关护理文件,定期对全院护士进行指导和培训,定期组织考核和总结;着手开展护理病案出科后终末检查质控工作,使护理病历达到省内书写标准要求,并存入档案。通过终末检查指导,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病历和归档病历的书写质量,不仅为护理安全提供了保障,而且使住院护理病案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护理人员规范化教学、培训、考核等计划实施不折不扣;全面修订了《护理质控标准》,保证了院级护理质量管理和护理单元自检工作持续改进;优质护理工作全面开展,详细修订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流程,实施了不良事件上报管理,压疮率持续保持零位数;对各种留置管路给予贴膜标识,确保了护理各环节全方位安全;制定了PPD检查测试报告单、专业评价反应结果粘贴病历不仅为医生提供参考,而且为规范临床诊疗程序提供了科学依据;制定并实施了入院患者评估单,为专业化护理措施的实行提供了科学保证;开展了浓痰雾化吸入工作,协助病人留取痰标本,提高了排菌病人的筛查和用药的准确性;通过整改,全面实施了临床患者护理操作告知签字制度,有力维护了病患的知情同意权。

科研成果。科研成果不断丰富,科研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有序推进。科研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展,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不断涌现,组织申报省级卫生厅医疗新技术应用8项,获得卫生厅医疗新技术应用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审验医疗技术专利30项;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开启了“十二五”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耐药结核病治疗研究》及《复治肺结核病化学治疗新方案的研究》《抗结核治疗过程中预防性保肝治疗指征的研究》三项国家级新课题。申报省卫生厅科研课题4项,获批2项,其中内八科王利华医生的《感染性T细胞在耐多药肺结核中的表达》实现了资助项目零的突破;全院有4项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课题通过结题鉴定。与国家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主持的《全国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远程咨询及培训平台》正式对接。构建了以病人为中心的远程医疗系统,定期开展专题讲座、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等远程医疗培训服务。极大提高了医院的技术水平和人才培养,提高了病患的救治率,真正实现健康面对面的整体目标。促进学术交流的同时增进合作与友谊,也开创医院继续教育的新形式和新方法,正式启动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目(第Ⅲ期)。该医院被列入该项目六家合作单位之一,将成为黑龙江省耐药结核病示范基地。参加“十二五”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耐药结核病治疗的研究”课题启动会。召开了《抗结核治疗过程中预防性保肝治疗指征的研究》课题启动会。承办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临床中心主办的结核病医院院长论坛。共组织临床医疗技术骨干远程教育17次,业务学习21次,外出进修学习26人次,接收进修和实习人员60余人次。全院已有70人取得了更高学历,其中在读博士1人,硕士18人,取得研究生学历近30人,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2013年,医院在各专业委员33名基础上,再次申报22名各专业委员,涉及专业34个,通过交流,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戴欣秋)

      

【哈尔滨嘉润医院】  哈尔滨嘉润医院(简称嘉润医院)由呼兰区人张俊生创建,院址位于呼兰老城区南大街186号,系呼兰区工商局原办公大楼,临街7层建筑,营业面积3500平方米。2005年3月由张俊生购买装修,同年年底投入使用,哈尔滨嘉润医院正式营业,经有关部门鉴定批准为私立二级乙等综合医院。所聘重要岗位的医师、药师皆退休的卫生战线专家精英,医护员工共100余人,床位150张。内部管理为院长负责制,实行公立医院管理模式。每年三八节、儿童节、老年节开展奉献爱心、回报社会活动,下乡义诊,免费发放药品。2008年,嘉润医院被纳入新农合定点医院,来此就诊的农村住院患者免受住院总费用的45%。2013年初,嘉润医院扩大经营规模,移址呼兰老城码头路辟建25层医疗服务大厦,使用面积25000平方米,各种医疗设备完善,规格为世界领先水平,为呼兰区域内外患者提供最先进的医疗科学技术保障。(张俊生)


爱国卫生运动


【概  况】  2013年,区爱国卫生工作按照省、市爱卫会的要求,对春、秋季爱国卫生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区爱卫会制订下发《关于开展2013年春季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和《关于开展秋季爱国卫生月活动的通知》,要求各乡镇、各街道、各部门单位行动起来,按照各自的责任分工,认真贯彻落实工作方案,使区的春、秋季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展开,取得了很好的活动成果。积极开展爱国卫生创建活动,区有1个单位被推荐为省级卫生标兵单位,2个单位被推荐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3个村被推荐为省级卫生村。(王友顺)

【灭鼠除害工作】  按照省、市爱卫会关于开展灭鼠活动的通知要求,区爱卫会敦促各街道乡镇和有关部门领导重视灭鼠工作,为人民健康负责。将预防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等鼠传疾病纳入政府工作日程,明确职责,教育引导群众正确认识灭鼠防病与保证群众身体健康,保护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确保灭鼠防病活动的有效开展。集中力量,统一时间开展灭鼠活动。区爱卫会制订印发《呼兰区2013年除四害工作方案》,各街道乡镇和有关部门结合本乡镇、本部门、本行业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发动群众大搞环境卫生,限制鼠类生存繁殖。利用毒饵药物杀灭与器械捕鼠、堵鼠洞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突击灭鼠活动。开展全区性统一时间、统一方法、统一用药消杀防制日活动。全区投放灭鼠药9000多公斤,其中城区投放鼠药3‍000公斤。加强鼠情和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监测报告工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起鼠情监测和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建立健全鼠情监测网点,真实、准确地反映全区的鼠情,为科学灭鼠提供可靠依据。(王友顺)

【农村改水改厕】  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全区多方筹集资金,在市爱卫会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改水新增受益农民8500人,使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9.39%。新增农村卫生厕所20000户,累计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7.46%。(王友顺)

【爱国卫生宣传】  区爱卫会要求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单位把爱国卫生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一抓到底,抓出实效。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和“谁主管,谁负责”的爱卫工作原则,发挥地方政府统辖职能,特别是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和居民社区、村屯组织的作用,促进区爱国卫生运动地深入开展。倡议全区人民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爱国卫生月活动中来,彻底整治城乡环境卫生,清除卫生死角,改善人居环境。全区人民都要以建设健康城市为己任,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人人动手,人人争做清洁美化环境的实践者、倡导者、推动者,努力做到自觉遵守公德,告别陋习,珍爱健康,努力提高自身文明素质,形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良好风尚;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污水、不乱贴乱画、不践踏绿地、不随地便溺、不损毁公物。告别陋习走向文明,要以讲文明、讲卫生为荣,做维护城市形象的文明人,以实际行动为呼兰城市建设增光添彩。4月7日世界卫生日,区卫生局、爱卫办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区疾控中心、区直属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26个单位出动人员130多人,制作宣传板20块,制作条幅26条,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单2万多张、宣传手册2500多份。免费为群众测血压600多人,健康指导1000余人,免费发放药品价值1.5万元。(王友顺)


人口计划生育


【概  况】  2013年,区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积极开展三级计生队伍培训工作,实施人才“强基提质”工程,提升计生队伍整体水平,先后组织区、乡、村三级人口计生工作人员参加省、市、区业务培训,全员培训率达到100%。培训计生助理95人次,统计员38人次,微机员76人次,技术员38人次,流动人口管理人员38人次,药管员38人次。参加上级培训20人次,1人通过培训取得副主任医师资格。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参与“关注民生、服务发展”群众满意单位行风评议活动,加强计生系统的廉政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区人口计生局局长公开向社会做出服务承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及时接听和处理行风热线群众咨询的人口计生政策问题,向相关部门及时报送和反馈群众咨询的结果。认真受理群众举报和群众来信来访,为上访群众解决上访事项,有效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2013年总人口63.6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03万人,农村人口47.63万人,已婚育龄妇女125250人。截至2013年9月末,全区出生人口3393人,人口出生率5.36‰,人口自然增长率2.5‰,计划生育率90.1%。(赵希儒)

【人口计生工作】  2013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断强化各级党政部门对人口计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区委、区政府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打击“两非”工作和解决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兑现问题。组织召开人口计生专项会议,年初区政府与各街道乡镇签订《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状》,将《呼兰区人口计生工作未来五年惠民计划》作为政府解决民生的主要事项之一,纳入《呼兰区“十二五”发展的总体规划》。区人口计生局定期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人口计生工作,对省检、市检和区自检情况及时向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和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进行通报,争取得到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各级党政部门对人口计生工作重视程度都有很大提升,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给计生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有力保障。(赵希儒)

【性别比偏高治理】  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社会宣传,出宣传车、挂过街旗、设咨询台、发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宣传新的生育观念,营造强大的宣传舆论氛围,让广大群众参与到打击“两非”的活动中。认真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女孩活动”,加大对独女户和双女户的帮扶工作力度,通过利益导向机制,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在“5•29”协会活动日和“7•11”世界人口日各街道乡镇开展了大型宣传活动。实施科学有效的先期预防。为解决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各部门的综合治理工作,成立综合治理性别比领导小组,制定、完善和规范《B超使用制度》《终止妊娠手术审批制度》《出生人口实名登记与信息共享制度》等相应的各项制度。加大力度严厉打击“两非”行为。先后两次召开计生、卫生、公安、妇联、药监等相关部门工作会议,制定打击“两非”措施,严格工作制度,实行“一票否决”。通过发放宣传单和电视台公布举报电话,向社会公众告知,广泛发动群众进行举报,发现案例,公开处理。加强部门联动合作,定期对区内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开展打击“两非”专项治理活动,对“两非”行为予以严惩。2013年出生人口性别比由2011年的114∶100下降到107∶100,完成省、市下达的指标。(赵希儒)

【强化信息化管理】  在2013年呼兰区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主管区长与各街道乡镇党政“一把手”签订的责任状中,把计划生育率和信息化“三率”两项指标继续纳入否决指标,提高信息化工作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地位,为做好信息化工作创造了条件。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变更及时率、准确率95%以上。完善人口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在原有信息共享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共信息交换平台,由政府出台信息资源共享文件,使教育、公安、民政、社保、卫生等相关部门做到了人口信息资源共享。深化重点管理制度。为加强全区信息化管理,2013年3月,区人口计生局对全区8个街道、11个乡镇的39个村(社区)的信息化和出生统计情况进行抽查,对存在问题的街道乡镇提出严肃批评。(赵希儒)

【落实计生奖励政策】  认真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2013年独生子女父母奖励人数80988人(其中农村63589人、城镇无业17399人)所需奖励费448万元(其中农村358.2万元、城镇无业89.8万元),区财政兑现下拨,各街道乡镇积极发放。陈欠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按省、市要求60%的比例2012年已经解决40%,资金为2887720元,这部分资金发放到位;其余的20%资金为1443860元,区长已经批复,财政部门正在积极筹措资金,资金到位马上发放。认真落实奖扶、特扶制度。该年应兑现奖扶1220人、特扶232人,所需资金152万元,已经全部发放到奖扶和特扶对象手中。2013年在基层上报的基础上,区人口计生局组织人员对新增的奖扶对象和特扶对象进行了认真核查,将符合条件的新增奖扶对象211人、特扶对象51人及时上报,并录入到国家奖扶和特扶信息系统中。截至2013年奖扶对象1399人,特扶对象281人。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并发症的特别扶助政策。认真执行上级文件及相关精神,对市级确定的34名符合条件的后遗症人员进行安抚,做好这些并发症人员的思想工作,使她们思想稳定,不越级上访,将符合条件的后遗症人员全部纳入国家特扶范畴,涉及特扶资金4.2万元,财政已下拨并全部发放到后遗症人员的手中。(赵希儒)

【流动人口管理】  2013年,区政府多次召开流动人口协调会议,以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政府统领、计生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格局,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达标率85%以上。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2013年全面推动网格化建设工作,按照三级网格管理模式的六部操作方法,设立一级网格5个、二级网格32个、三级网格192个。制订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网格化管理工作开展率100%。推进全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国家、省、市要求在全区做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任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适时在线,及时做好流动人口信息录入、信息变更、信息查询等工作。深入开展“五个服务”,推广利民开发区滨才城小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模式,将“爱在流动”融入到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各服务机构积极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免费孕情环情检查,妇科病普查,生殖保健咨询服务,免费技术服务落实率95%,免费为流动人口发放避孕药具,发放率100%。继续执行联席会议制度。各街道乡镇计生干部主动到社区、村委开展上门服务,现场办公,及时为流动人口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理计划生育证明、解答计生政策,尽量提供全方位、多层面的优质服务、开展对流动人口的关怀关爱活动。继续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和规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础信息采集、数据更新、报表分析和信息交换管理,实现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动态管理。村级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流出人员及时录入信息系统。街道乡镇计生办准确核实流动人口基本信息,及时准确补录到省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做到流动人口信息互通。截至2013年9月末,全区流动人口12655人,流入人口3296人,其中流入育龄妇女1227人,《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率95%,流入已婚育龄妇女查环查孕43例,免费孕检率90%;流出人口9‍359人,其中流出育龄妇女3‍700人,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3515人,办证率95%。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应用率100‍%,反馈信息1351条,信息反馈率100%,流动人口个案信息录入95%。基本形成呼兰区与流入外省、市区域“一盘棋”,促进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区域一体化。(赵希儒)

【违法生育查处】  认真落实依法行政。按照职责分工和“谁审批、谁监管、谁执法、谁负责”的原则,加强执法监督,在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二孩生育证、奖扶和特扶对象审批上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坚决杜绝乱收费、乱罚款;尤其是街道所辖的社区居民委严禁搭车收费,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坚持依法行政,本着谁出问题谁负责,坚决落实行政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行使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在各级领导干部职务晋级和“优、先、模”评选中,为区委组织部、工会和精神文明办严格把住了基本国策这一关,行使了“一票否决权”。区计生局还通过报表、调查、举报等多种形式,严肃查处党员干部、社会公众人物及基层群众违法生育情况,维护了计生政策的严肃性。加大查处违法生育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规范征收行为。严格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黑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采取委托征收,联合征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三种措施,强化合法征收。2013年发生违法生育336例,全部立案,立案率100%。在征收社会抚养费的过程中,严格遵守财务制度,做到依法征收、及时上缴财政,杜绝坐收坐支现象。(赵希儒)

【实施“惠家工程”】  继续深化惠家工程,积极开展创建“龙江幸福家庭”活动。开展社会宣传,为新婚夫妇送“大礼包”活动。利用“5•29”、“9•25”、“7•11”和“三下乡”活动日开展社会宣传活动,出动宣传车2次,义诊1600人次,发放单张年历4万张、宣传单10万份、人口墙报520套、新婚礼包1万件、发放各种避孕药具价值6000余元。计生局还将2000个大礼包,通过民政婚姻登记处,送给每一对新婚夫妇。大礼包内装有:《致全区新婚夫妇一封信》《新婚夫妇应知应会的十四题》、早教图册、精美宣传卡片、单张年历、《计生小册子》、避孕药具等。0~3周岁早教工作全面铺开。深入开展“龙江幸福宝贝”活动,各早教机构积极发挥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教指导活动;人口计生局协同区幼儿园、各早教中心以及在部分医疗机构设置了早教图板,开展婴幼儿早教知识讲座46场,以提高早教知识的普及,扩大早教工作的影响力。青春健康教育得到普及。依托大中小学校和幸福家庭活动中心,积极开展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制订《青春期健康教育方案》,并联合宣传、教育、卫生、妇联、共青团、广电局共同开展中小学青春教育活动,建立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基地25个,开展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知识讲座40场。技术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提高了科技服务的能力和质量。在2012年改建扩建的基础上,完善了医疗设备和医疗器械,取得了《医疗卫生服务许可证》,全面的投入了使用。进一步加强了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服务站有副主任医师1人、执业医师4人、执业助理医师5人、护士2人、主管检验师2人、检验师1人,技术服务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全体人员各司其职,有序地开展着各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广泛开展优质服务,深化公众生殖健康服务。为深入实施“生殖健康促进项目”,在广泛宣传普及生殖健康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以“查孕、查环、查病”和优生咨询为主的生殖健康服务,完成“三查”服务3344人,“三查”服务率90%以上,其中农村2306人,服务率达87%;城镇1038人,服务率90%。农村患病率15%,城镇患病率达15%。农村治疗率57%,城镇治疗率41%。同时加大了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宣传和实施力度,区人口计生服务中心与黑龙江省迪安医学检验所合作积极做好孕前健康检查工作,截至9月30日区计生局完成2244对优生健康检查指标,目标人群接受孕前优生教育90%以上,知晓率80%以上,优生咨询指导率达85%。并完成电子录入工作。规范药具管理和发放。严禁免费药具流入市场,采取集中检查和日常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计生局、卫生局和药监局联合对区内零售药店和旅店进行了不定期的检查。同时夯实药具发放主渠道,拓宽辅助发放渠道,积极推进药具发放进机关、医院和企事业单位。全区38个社区悬挂免费发放标识,网点设置率达100%。全区分别在嘉润超市、畅想国际商城、宏安医院、滨才社区安置了四台免费药具自助机,极大地方便了广大育龄群众。强化对弱势家庭的服务。深入开展“温暖行动”和“计生关怀关爱行动”,对850户计生贫困家庭给予帮扶。全区帮助协调贷款10户,累计金额43000元,提供种植技术服务60人次。向贫困女孩赠送价值2000余元的学习用品,为12户特困家庭协调解决了低保问题。区广大计生干部和协会会员群众与153户(258人)空巢家庭结成帮扶对子,深入到计生贫困家庭送米、送面、送生活用品,并帮助做家务;尤其是沈家镇祁堡村孤女蔡微和单亲家庭的范鹏宇是计生局一直关心的对象,每到换季和家庭遇到实际困难都给予及时关心和帮助。该年蔡微和范鹏宇以优异的成绩分别考入呼兰一中和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按市计生委要求,开展对失独家庭调查工作,全区有失独家庭107户175人,区计生局对失独家庭给予帮助,进行精神慰藉,排忧解难。为100户计划生育特扶家庭赠送了“意外伤害保险”,解决其后顾之忧;计划生育特扶家庭参保率100%。2005~2013年,计生协会贫困会员在老城区南洋百货商享受购物优惠5%;在呼兰区第一人民医院就医优惠10%。(赵希儒)

【人口计生维权服务】  区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落实《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规定,落实国家及省、市方便群众便民服务措施,推行首问负责制,全面实行人口计生证件代办制度,证件代办率80%以上,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群众。向社会公开各项人口计生政策,落实各项奖励政策,公开办事流程和服务承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构建村民(居民)自治机制,全区168个村、38个社区普遍开展村民(居民)自治,建立计生协会、流动人口会员之家等村民(居民)自治组织,有村规民约、自治章程及日常工作记录。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通过典型户示范带头作用,带动新型家庭人口文化的形成,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达标率60%(赵希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