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

呼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03-26

教      育


【概    况】  2012年,呼兰区教育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紧紧围绕工作大局,明确发展思路,全面部署学前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狠抓机关和教育系统作风建设与行风建设,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努力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明显进展,得到区委、区政府和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徐洪锐)

【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2012年,坚持把提升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不断强化教学中心意识,集中精力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内涵建设,6所学校通过标准化学校验收,先后组织召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会”、“中考成绩分析会”,全市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在呼兰召开,与会领导对呼兰区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组织开展“教师素养大赛”、“探索杯”大赛、“教师百家讲坛”、高中教师赛课等一系列教研活动。2012年高考呼兰区理科进入全省一批线上人数为86人,占报名人数6.88%;2012年理科一批比2011年增加11人,增加0.49个百分点。按照文化课分数线来计算,呼兰区2012年进入本科二批线以上总人数为550人,占报名总人数的28.10%,比2011年增加0.67个百分点。2012年中考,升入省重点高中385人,市重点高中729人,合计1114人。省重点高中入段率10%,比2011年增加3%,市重点高中入段率19%,比2011年增加8%。(徐洪锐)

【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大力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公共道德教育、礼仪教育、感恩教育、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开展了革命先烈事迹报告会、全区经典诵读展演、十八岁成人礼等系列活动。结合创城工作开展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测评,有效推进了呼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上水平、上层次。(徐洪锐)

【教育惠民工程】  教育惠民工程有效推进。2012年,建设项目总投资4427万元(不含师大附中第二校区),国家和省、市投入资金2848万元,区级匹配资金1579万元。一是哈师大附中第二校区筹建工作。6个单体建筑土建工程已经结束,正在进行楼体内部装修和配套工程施工。2013年9月新生正式入学。学校与哈师大附中江南校区实行一套班子,一支队伍,统一管理,独立办学,资源共享。在招生上,给予呼兰区考生政策倾斜。2012年6月17日呼兰区政府和哈尔滨师范大学签订了联合创办哈师大附中第二校区框架协议,力争用3―5年时间将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二校区建设成为高质量、有特色的现代化省级示范高中。二是许堡乡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建筑面积3492平方米。总投资773万元,市级投入资金300万元,区财政投资473万元。三是新建及改扩建幼儿园。2012年新建幼儿园1所(方台镇中心幼儿园),利用闲置校舍维修和改造幼儿园3所(长岭镇中心幼儿园、许堡乡中心幼儿园、腰堡街道中心幼儿园),总投资753万元,国家和省、市投资673万元用于建设和改造,区财政为每所幼儿园设备投资20万元,合计80万元。四是推进校安工程。对3所中小学校(第八中学、白奎镇中学、杨林乡七佰小学)校舍进行维修和抗震加固,总投资950万元,其中市级投资650万元,区级匹配资金300万元。已经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五是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2012年申报标准化学校6所。进行教学楼粉刷、改造和校园建设,总投资918万元,市级投入资金450万元,区级匹配资金468万元,10月27日迎接市督导室验收。六是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争取国家和省级投资517万元,市级投资258万元,区级匹配资金258万元。总投资1033万元用于薄弱学校教学仪器、多媒体设备、图书采购。

(徐洪锐)

【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富有成效。2012年,全力推进市教育局提出的“十百千万”工程,开展了市区级乡村教师进名校跟岗培训活动。呼兰区共有20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到兆麟小学和69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跟岗培训活动,同时27名小学各学科农村教师到萧红小学参加了乡村教师进名校跟岗培训活动。派出154名中小学教师到阿城师范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以“金种子”教师团队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区域特色培训项目计划,以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为核心,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计划。2月25日,全省送教下乡活动在呼兰区开班,全区各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700余人参加了活动。一年来,选送20名校长参加国家省市培训班,640名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培训班,培训教师1260人次。认真开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教育活动,实行师德师风承诺制。涌现市级先进集体2个,市级先进个人180人,区级先进个人180人。(徐洪锐)

【体卫艺工作】  体卫艺工作进一步加强。2012年,扎实推进“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的落实。参加市冬季运动会取得了较好成绩,组织召开了全区速度滑冰比赛。引导基层学校广泛开展了“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先后组织了全区中小学生文艺汇演、市级艺术基点校评选、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估检查、哈尔滨市中小学校创建“百所冰雪活动特色学校”活动,开展全区“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参与了哈尔滨市动漫周系列活动。对学校食品安全工作进行拉网式排查,切实提高学校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能力。(徐洪锐)

【学前教育】  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2012年4月6日,区人大对区学前教育进行了专项视察,人大代表对区学前教育发展给予充分肯定。进行了规范化幼儿园复评工作,全区有1所幼儿园通过市一级复评,1所幼儿园通过市二级幼儿园验收,9所幼儿园通过市二级幼儿园复评,53所幼儿园通过市三级幼儿园复评。对呼兰区70所民办幼儿园进行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工作。(徐洪锐)

【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  职业教育稳步发展,职教中心和哈尔滨华德学院进行合作,共同建立学生实验实习基地,和哈尔滨科技职业学院进行“三加二办学模式”联合办学,使学生就业有路,升学有望。对233名家庭贫困的中职学生进行了资助,每人每年资助1500元。进一步规范了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清理整顿民办学校乱办班、乱补课行为,对7所非法办学机构依法取缔,保证了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净化了民办教育市场。

(徐洪锐)

【利民开发区大学城】  2012年,利民开发区大学城有驻区大专院校20所,其中:研究生培养单位有1所,哈尔滨师范大学,在学研究生3126人;普通高校有16所,哈师大、广厦、外国语、华德、建筑、生物、农垦、信息、生态、德强、华夏、远东、科技利民校区、劳技、粮食、友谊俄语学院,高校在校生140671人,高校毕业生43056人;成人高校有3所,武汉大学东北研究院、禹舜研究院、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李海东)

【黑大呼兰校区】  校区位于呼兰老城区。2012年,务真求实,开拓创新,在抓发展、奠基础、促民生三方面下功夫,做了大量工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绿色农业。

种植中草药—水飞蓟。在总结2011年种植经验的基础上,种植水飞蓟5公顷。收获时克服了专业拾禾机短缺的困难,利用联合收割机采取站杆式进行采收,收获种子5235公斤,较2011年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积累了种植经验。

发展绿色蔬菜种植。一是为将来大面积发展蔬菜采摘园积累经验,尝试性种植应季蔬菜0.4公顷,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二是种植马铃薯2公顷,产量为3万公斤;三是为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在水飞蓟收获后,种植冬储白菜、萝卜等2公顷,保证了经济效益最大化。为能保证蔬菜的质量,达到绿色、有机标准,注重种植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首先在蔬菜选种上下功夫,每种蔬菜都选用品质优良、产量高、深受大众欢迎的种子;在施肥过程中杜绝化学肥料,选用优质农家肥,而且不使用农药,保证蔬菜生产过程的绝对绿色、有机,为食用者的健康保驾护航。在秋收时节,为了抢农时,节约开支,全体呼兰校区职工众志成城,克服年龄大、身体弱、劳动强度大等困难,起早贪黑、连续作战,忙碌于田间地头。校区职工迸发出巨大的热情,真正体现了主人翁的姿态,弘扬了甘于奉献、吃苦耐劳、精诚团结的校区精神。通过抢收工作,增强了校区职工向心力,形成了战斗力强、凝聚力强的实干队伍。

继续推进“保障基地”工程建设。为尽快把校区建设成为学校职工生活服务的保障基地,工程建筑方面成效显著。筹建绿色蔬菜基地。为大力发展绿色蔬菜作准备,经多方调研、精心设计,于2011年11月破土动工,预建造温室6座、塑料大棚6座,因为天寒,2011年只建设了基础部分。2012年春天续建,截至2012年底,温室和大棚的主体工程及内部配套工程已全部竣工,其中一座温室已投入使用,进行秧苗的栽培的试验。修整鱼池,美化周边环境。对鱼池底部淤泥进行清理,并对鱼池底部进行压实,防止渗水;在鱼池四周铺筑近500米步道;对鱼池四周杂草地进行修整;修建70米绿化长廊;在假山上修建70平方米凉亭。使校区初步具备了“亭桥溪树园中谱,幽径楼台曲回廊”意境。(高艳霞)

【哈师大基础教育学院】  学院位于呼兰老城区。2012年,院党以养成教育为统揽,以学风建设为中心,以“奠定基础,夯筑学养,拓展能力,提升素质”为目标,全面加强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探索和完善教育管理办法,逐步推进学院的全面建设。

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院认真调研,顺利启动2012级迎新工作。在2012级新生入学工作中,基础教育学院科学制定《2012级迎新方案》、《2012级入学教育方案》。并编印《新生入学导航手册》、《致家长一封信》等宣传材料,让新生及家长减少入学报到时疑惑,确保迎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办特制定《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级新生入学教育方案》,方案从基础教育学院的实际出发,以对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为目的,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校各项规章制度,让学生充分了解哈师大的光辉历程,培养学生们爱国爱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院办学及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

加强辅导员队伍理论修养学习,强化辅导员队伍整体水平。基础教育学院以学生管理工作为中心,基础教育学院的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办为了充分发挥作用,制定了《哈尔滨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辅导员考核制度》,为基础教育学院的辅导员专门设计、印制了方便辅导员工作的包含各种工作内容的辅导员工作笔记,还专门设立辅导员飞信群、基础教育学院辅导员工作群,把校、院相关工作和通知及时通知到每位辅导员,确保校、院的各项工作快速、高效进行。

关爱特殊学生群体,提升校园生活幸福感。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时刻关注学生心理状况。学院安排专人负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学生办配合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和学生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做好2012级新生心理普测工作,根据普测结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学院157个班级的心理委员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和熟悉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2.耐心细致的做好困难学生认定、助学贷款和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基础教育学院共有2012级学生5372人,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在学院全体辅导员的共同努力下及时、准确无误的将认定的1656名困难学生上报到校学生处,困难学生占全体学生的30.8%。在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方面,积极帮助特困同学申请国家助学贷款。523名申请贷款的同学全部贷款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家庭困难和学校收费难度大的矛盾。在奖、助学金的评定中,讲求公开、公正、公平,共评出应善良助学金24人、黑龙江慈善总会——马克威助学金爱心饭卡7人、诺基亚奖学金34人、国家助学金1136人等近1500人,合计350万元,整个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无任何不良反馈。

以党建促团建,以学风建设为中心,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本年度基础教育学院以党建促团建,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加强学风建设为中心,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院团委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工作思路,认真做好团的自身建设工作。在本年度的工作中,院团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院团委各项规章制度。并针对院各专业实际情况,成立了第三届基础教育学院学生会、广播站、学生刊物组织、新翼讲坛等学生组织。各专业同学踊跃报名,积极参与,在全院5300余人中,通过笔试、复试、面试等环节选出个学生部门的成员。2.结合大一学生特点,切实加强团员青年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根据大一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渴望和高度期望,同时又要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院团委在新生开学之时,协助校团委组织了迎新生大型晚会;创办了体现大学生军训生活的《军训简报》10期;开展“文明礼仪活动月”,规范大学生文明礼仪;组织大学生篮球、排球友谊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利用重大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举办了“学雷锋活动月”、“纪念一二•九”系列活动;学习“校园文明公约三字经”文艺汇报演出等系列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杨宝成)


科      技


【概    况】  2012年,区科技局紧紧围绕全区工作大局,突出唱好科技支撑全区发展、引领全区发展、促进跨越发展这台大戏,夯实工作基础,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工作效率,全区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重点围绕生物医药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应用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与使用力度,扶持壮大科技型企业,为呼兰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刘波)

【科技大项目】  科技大项目牵动取得新突破。先后承担了科技部、省、市级多个项目。包括“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呼兰区玉米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呼兰区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国家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工程、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标志性示范工程、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5个“农业工程”,共示范、辐射、推广应用农业增产增效技术面积300万亩次,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入户率、普及率和贡献率,提高农业整体生产水平。实施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丰收计划等科技项目39项,涵盖全区11个乡镇和8个街道,实施面积540万亩次,提高呼兰区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粮食增产和农业增效。承担市级项目19项,有攻关项目、区重大产业化项目、人才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积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政府一般预算支出比例年均达到1.1%以上。促进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值实现31.2147亿元,高新技术产值增长率为20.34%以上。专利申请为539件,专利授权408件。(刘波)

【科技创新工作】  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在重点园区建设上,围绕打造“健康产业城”和“中国北方药谷”,加速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规划方面,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理念,编制了园区概念规划,对科技研发、生产制造、贸易物流、健康服务、综合配套等五大功能区进一步细化调整,明晰了各功能单元的空间布局,为将来科学摆放项目奠定了规划依据。项目方面,新签约入园项目20个,其中生产型项目18个,研发和服务平台项目2个,项目占地面积223.8万平方米,总投资84亿元,设计年生产能力150亿元。18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8亿元。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哈医大研发中心的生命医药创业大厦、实验动物中心和院士工作站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GLP实验室与药物中试基地正在进行设计单位招标。哈药集团药物研究院已开工建设。争取政策支持方面,申报的国家级战略转移承接示范基地申请工作基本落实;申报的国家级西药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2013年国家重大专项(研发中心)等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已报送国家审核,争取部、省、市、区四级共建,进入国家级园区行列。2012年重点引进生物医药项目有哈药总厂、派斯菲科、康隆药业、威凯洱生物、信达生物、圣泰药业、哈轴新厂和哈医大研发中心。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经过14年的发展,在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医药园区已建成企业35户,新引进项目23个,其中已形成的高新技术企业15户,高新技术产品87个,企业拥有研发机构20个,共执行国家和地方火炬计划及“863”计划项目21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含已进入临床阶段)的一、二、三类新药18个,拥有国家级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室3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可生产16个剂型841个医药品种,其中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驰名品牌10个,省级著名商标9个。园区已有50项自主知识产权,75项专利技术。

(刘波)

【都市农业发展】  都市农业发展取得新突破。重点在推动传统农业改造升级上下功夫。种植业向“特色”转型。种植业结构实现“三增一减”(增玉米、水稻和经济作物面积,减大豆面积),全区玉米种植面积增加4万亩,水稻面积增加6万亩,大豆面积减少10.4万亩。以哈肇路都市农业产业带为重点,推进嘉德园区、大用园区、郎堡园区、大堡园区等4个规模设施农业园区和广君南瓜、蒲井蔬菜、成伟马铃薯3个万亩露地蔬菜基地建设,落实蔬菜、两瓜等特色经济作物30万亩,新增5000亩。新建各类棚室1200栋,大用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小区建成温室278栋、大棚450栋,标准全省一流。养殖业向“集约”转型。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场25个,全省生猪养殖规模最大的洪福猪场和蛋鸡养殖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汇康养殖场都落地呼兰,畜牧业发展呈现大、快、好良好局面。2012年,全区肉鸡饲养量4214万只,同比增长14%;生猪饲养量107万头,同比增长15.6%;奶牛存栏2.9万头,同比增长2.4%。农产品向“绿色有机”转型。累计发展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家,认证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6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1%,形成有机粮、奶牛、肉鸡、生猪、大豆、马铃薯等6大龙形经济框架。认证绿色和有机品牌192个,涌现出正大雪莲、明达千百合、大用禾下土等知名品牌20多个。经营向“合作”转型。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02家,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510家。大用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21户,注册资金2000万元,固定资产3400万元,集聚土地4.5万亩,有农机96台套,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典范。金山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吸引周边4个村1785户农民入社,成为省内入社人数最多的现代农机合作社,2012年流转农民土地5320亩,2013年计划扩大到3.16万亩。(刘波)

【科技人才培养】  科技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本着“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的理念,抓住培育、吸引、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乡土拔尖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呼兰区人才开发、产业发展、科技水平发展现状,制订全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加快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立足区内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引进人才,通过采取兼职聘任、合作研究、联合培养、授课讲学等多种形式,鼓励各类创新人才为呼兰区科技工作提供服务。根据科研项目、课题对呼兰区现有科研单位科技人员进行智力资源重组,分别组建不同类型的学术团队、服务团队,培养和稳定主导优势科研领域、特色服务业务的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快了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刘波)

【科技共建合作】  科技共建合作取得新突破。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多渠道、多形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成果化活动。支持企业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开发实验室,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企业建立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呼兰区重点与东北农大、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省农科院、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兽研、哈尔滨国家大豆工程研究中心等几家大学大所进行了对接和联系,建立了密切友好的合作关系,为地方有关企业与大学大所嫁接了一些项目。哈尔滨顺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无糖烘焙甜味改良剂产业化项目》、“正阳河”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哈尔滨三发新型节能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利用炉底渣生产新型墙体砌块》等项目顺利完成,成效显著。

(刘波)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  2012年,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在省农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所上下开展了务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团结、求实、创新、奋进的良好工作局面。继续坚持以科研为中心、以科技产业化为重点、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经过全所职工共同努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科研、科技产业化及对外交流、服务三农工作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强化管理,提高科研工作水平。2012年强化对科研工作的创新管理,更加注重科研投入的回报。对课题的研究方向、科技含量、推广价值、实用性等方面进行了仔细分析,建立了一套项目齐全、内容详实、层次清晰的科研项目储备库。力争做到研究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同时,为了鼓励所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寻找承担各级科研项目,确保科研任务顺利进行,投入科研经费20多万元,并结合工作情况重新修订《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所在研课题6项,其中准备鉴定3项。

依托技术优势,大力提升科技产业化产能。一是所的喷油泵维修服务中心耗资200万元引进最新的德国博士公司EPS815拖拉机喷油泵调试设备,已安装调试完毕,正式面向全省开展维修服务工作。将为省农机作业合作社已进入维修期的进口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燃油系统进行快速、稳定、有效的调修服务。喷油泵维修服务中心还配置6台服务车在全省各地开展送服务上门,为农垦、地方各合作社、机耕队等600多家大马力农机用户进行大马力拖拉机燃油系统技术检测、技术维修及技术培训。二是所表面工程技术研究室在2012年5、6月份进行吉林石化、大庆石化的检修工作,研究室的全体技术人员克服了人手少、任务重的困难,充分运用修复技术,安全、顺利、圆满地完成各项检修工作。提升了科研人员的业务水平,为所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三是中试基地2012年以抓好安全生产,强化内部管理,降低维修服务成本为重点,承揽了海伦糖厂、通河电机厂的大型维修服务项目,较好地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取得一定经济效益,为现代农机装备修理工艺的研究提供出更现实、更全面的研究依据。四是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积极服务社会,全年检测营运机动车2.7万多辆。五是2012年10月,由所长带队在内蒙古赤峰地区召开秸秆整留型玉米收获机的现场会,得到当地农机局、农机推广站及一些农机生产企业认可。这些产业化工作的开展使所的科研成果在大力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效的补充了事业经费的不足,同时也促进所农机维修科研事业的深入开展。

成功举办第十五次全国农机维修学术会议。中国农机学会农机维修分会第十五次全国农机维修学术会议,于2012年8月12―14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共82人,特邀代表5人,分别来自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机维修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有关单位。崔奎顺所长作为中国农机学会农机维修分会主任委员主持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机械管理局郭跃副局长到会并致欢迎词,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刘宪站长、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国彩同书记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会议对中国农机维修行业管理及科研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和矛盾作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深入三农积极做好服务工作。一是农机维修技术服务中心的同志积极配合省农机局开展农机作业合作社项目,深入全省230多个农机作业合作社进行调研、摸底,进一步了解农机作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掌握情况,提供及时服务,为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建立提供更可靠、翔实的依据。二是派专家参加龙广乡村台《农科专线》栏目,面向全省听众,现场解答在农机使用、维修、操作、选型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热烈欢迎。三是所《农机使用与维修》杂志在2012年不断扩大发行量,全年发行43000余份,其中农家书屋33000余份,年刊登论文数量500余篇。杂志将转为月刊。四是2012年农民工培训中心全年共培训农民工500多人,并对220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邢薇薇)


气      象


【概    况】  2012年,区气象局认真贯彻年初全市气象工作会议精神,依照全年的工作目标,发扬先进单位的优良传统,传承历年的好思想、好作风,重视“四个能力”建设,努力打造“四个一流”。经过一年来的不懈努力,业务质量稳中有升,气象服务效果明显,全面完成工作目标,经过局自检,全面完成市局赋予的目标任务,11月下旬,及时将完成情况报送到市局办公室。加大文件的执行力,自哈市〔2012〕8号文件下发以来,局根据文件精神,在市局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促成呼兰区政府于2012年9月形成哈呼政办发〔2012〕33号文件,并及时下发到各有关单位。(杨媛媛)

【气象观测新项目】  积极承担省、市局赋予的观测新项目。气象局在精心维护GPS水汽通量设备的运行的同时,勇于承担省、市局交办的黑龙江省新增加的“气溶胶观测”项目。在没有见过和专人指导的情况下,为了稳妥起见,到吉林省气象局考察,又根据国家局下发的“建设指南”,克服困难,做好了安装设备前的各项准备,于11月上旬完成建设、安装任务,运行良好。对“防山洪地质灾害”项目,局不是简单应付了事,而是感到难得的机遇,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将3套设备分别安装在黄土山森林公园、呼兰湿地公园、利民大学城。开始选择地点难度大,所在地不接受,后来,局同区水务局共同努力,经过宣传和科普教育,安装地点单位由不认识到积极接受。从此,填补了这一区域气象观测的空白,合理的加密了呼兰的气象观测资料,同时为呼兰防山洪地质灾害、旅游业和城区的防内涝,有效的做好气象服务奠定了基础。区气象局将市局购置的设施农业气象观测设备,于5月及时安装在呼兰区沈八农业园区,效果良好。(杨媛媛)

【气象防灾减灾】  注重气象的决策和公益服务,加强“两个体系”建设,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的应有作用。2012年,面对异常天气,区气象局根据市局的指导预报,在及时补充订正的同时,遇到重大天气,加强临近预报的服务,充分发挥遍布村屯“大喇叭”的预警作用。同时,在防御7月29日的暴雨、8月29日的“布拉万”台风过程中,按照市局要求和市台的指导预报,充分利用雷达资料。区气象局领导坐镇值班,带领局预报人员,精心研究天气预报,用电话直接为区领导定时提供气象信息,利用“及时雨短信平台”将气象信息及时传递到领导和有关部门,便于领导决策,便于政府指挥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及时广播到千家万户,便于农民的农事活动。10月,区气象局及时将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装配到各乡镇,又将多功能的气象电子屏安装到区政府办公楼,及时传递天气预报,深受区领导的称赞。(杨媛媛)

【气象探测环境整治】  加强气象探测环境的整治,解决观测值班室的简陋问题,建设优美庭院。由于气象局多次搬迁,需要按计划推进和整治环境建设,面对观测值班室还在低矮破旧的活动板房中,夏季的几次暴雨进入值班室达到半米深,局针对这种情况,克服困难,职工义务劳动,首先解决了气象观测线路问题,其次,将值班室搬迁到楼内一体化平台内,使观测人员不再忍受潮湿、蚊虫叮咬等痛苦。面对气象观测场地凌乱,没有围栏遮挡,观测仪器常常受到放牧牛羊的威胁,庭院破旧不堪。局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按照建设计划,积极推进建设进度,维修了观测场地,按照哈市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建成35米×25米的观测场地。新建成白色塑钢围栏,并且用草坪砖等护坡,更新了部分仪器。使观测场地焕然一新。同时,对庭院进行平整规划,购置体育器材,建成职工室外健身场地。修建月亮湖,既美化环境又解决院内排水问题。对庭院进行了亮化,建成气象灾害预警景观灯,起到预警信号作用,成为局的标志性景观,深受呼兰区各界的好评,增强了职工热爱单位的热情,也增加了职工对单位健康发展的自豪感。(杨媛媛)

【人工影响天气】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再上新台阶。2012年,区气象局面对气候异常,春旱、初夏冰雹多等天气特点。抓管理,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同时,突出抓好安全与作业效益。首先,解决高频电话通讯不畅问题,局投资2万多元,在二八镇设置差转台,给4个乡镇更换高频电话,增加本局指挥中心高频电话和手持机,同时,又增加了本局指挥中心的有线电话,彻底解决了通讯问题,确保通讯良好。其次,充分利用雷达信息,提前预警,指导好作业。第三,确保弹药充足。第四,加强炮站建设,确保装备和弹药储存安全。第五,加强炮手培训工作,提高炮手素质。局于4月28日,抓住有利时机,进行了火箭增雨作业,效果显著,黑龙江电视台和《哈尔滨日报》分别进行了报道。(杨媛媛)

【国家区域气象站】  积极承担省局赋予的“沈家国家区域气象站”建设任务。区气象局克服人员不足,经费缺少,情况不熟等困难。在省市局领导下,攻坚克难,促成呼兰区政府召开协调会、发改委的立项、土地性质由基本农田变为建设用地和国土局下发“关于项目用地的预审批件”、财政局“关于项目资金来源的审批”、环保局“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的审批意见”等报件的审批。局积极承担“沈家对比观测建设的任务”,在建设过程中,没有被秋季阴雨多,工时紧张,异地施工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克服困难,按时建成,得到省局监网处等处室的认可和好评。(杨媛媛)

【代表全国基层气象局接受检查】  积极承担省、市局赋予的迎接中国气象局和人事部公务员局的检查任务。7月,区气象局临时受命,代表全国基层气象局接受国家公务员局的检查。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面对经验不足,条件差的情况;区气象局没有被困难吓倒,首先提高认识,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其次感到又是一次提高自我,完善区气象局管理的机会。在省、市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局的全力支持下,区气象局对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汇报材料,各种档案齐全,受到前来的国家公务员局的领导、中国气象局等领导高度赞扬,省、市局非常满意。同时,区气象局在呼兰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更受到前来的领导认可。为省、市局争了光,为全国基层台站下一步改革,做出贡献。也锻炼了职工的队伍,提高了职工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素质。(杨媛媛)

【省台“两站迁移”准备】  为省台“两站迁移”工作,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区气象局识大体,顾大局,按照省、市局的安排,首先加快沈家气象站临时观测场地和值班室的建设。为使观测业务按时正式观测和切换,区气象局业务人员不畏严寒风雪,起早贪黑,有时牺牲休息时间,在条件差,远离城区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进行设备安装。同时,区气象局在资金缺少,生活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积极解决电力等问题。对区气象局原有的观测场地、原观测值班室、办公室和库房等,进行维护,为两站迁来提供方便条件。(杨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