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呼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03-26

农业综述


【概    况】  2011年,呼兰区确立“打造哈尔滨都市农业区”的全新定位,围绕这一方向性、战略性调整。年初以来,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探索、实践都市农业,为都市农业开发起步掀潮奠定了良好基础。总的看,2011年是呼兰区农业的转型之年。(孙志国)

【农业转型】  2011年,呼兰区推进“旱改水”5.59万亩,水田面积达到29万亩,同比增长24.3%,粮食总产11亿公斤,同比增长6.5%。在抓好粮食基础产业的同时,着力推进三个转型。一是种植业向“特色”转型。以50公里长、1公里宽的哈肇路都市农业产业带为重点,落实蔬菜、两瓜等特色经济作物30万亩,同比增长26.5%,其中“粮改菜”4.5万亩,新增温室1000栋、大棚2000栋。大用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小区建成温室261栋,标准全省一流。许堡蒲井有机菜基地连片经营达1万亩,康金、石人、沈家分别建立3000亩的籽用、药用南瓜种植基地,全区蔬菜产业迅速壮大规模。二是养殖业向“集约”转型。按照人畜分离、集约生产、安全高效和无污染排放的标准,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场40个,全省生猪养殖规模最大的洪福猪场和蛋鸡养殖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汇康养殖场都落地呼兰区,全区肉鸡饲养量达4214万只,同比增长14%,生猪饲养量107万头,同比增长15.6%,奶牛存栏2.9万头,同比增长2.4%,畜牧业发展呈现大、快、好的良好局面。三是农业向“休闲”转型。呼兰区积极推进农业的多功能拓展,重点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嫁接旅游农业,腰堡、方台、杨林、双井、大用等沿江沿路乡镇,农家乐项目达40多个,双井护路农家乐项目二期工程如期竣工,经营项目和接待能力都有新提高。腰堡街道坚持农家采摘、渔家餐饮配套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已形成。呼兰河口湿地、黄土山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初步具备接待能力,正在建设的大用现代农业园区和嘉德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都是集生产、示范、观光、体验、休闲一体的多功能项目,全区休闲农业方兴未艾。(孙志国)

【农民转型】  2011年,呼兰区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坚持农民转移就业、农民创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三结合,推动农民变市民、就业变创业、大户变老板。农民变市民方面,全年开展技能型培训3400人,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人,农民转移就业突破14万人。就业变创业方面,结合实施“创业创新、全民成才”活动,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中,拿出400个培训指标专项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实施“百名能人”工程,引导和扶持100名种田大户和养殖大户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原计划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100人,结果一报名有120多人,超额培训了20%。全区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40多家,预计到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将达到400家。大户变老板方面,在支农项目安排上,重点向种养大户倾斜,引导和扶持其向合作化经营、企业化经营转变。全区19个种田大户或领办合作社,或注册农业公司,都办起了经济实体。大用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郎堡水稻合作社、凯隆水稻合作社、蒲井蔬菜合作社、广君南瓜合作社,种植面积都在万亩以上,并兴办了加工项目,为方便进入市场,又都注册了公司,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老板。通过农民就业创业,非农收入已成为呼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9708元,同比增长19%。

(孙志国)

【农村转型】  2011年,呼兰区财政在收支矛盾急剧扩大的困难形势下,安排支农资金3.4亿元,同比增长11%,农业农村投入大幅增长,城乡互动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一是农业基本建设明显加强。大规模开展旱涝保收田建设,推进高产创6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田间建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总投入1965万元,打造示范性标准粮田4万亩;更新农机具350台(套),机械化水平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80马力以上大型机车200多台套,一年增置25%;植树造林5000亩,森林覆盖率达8.6%;成功通过国家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区申报,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即将展开。二是城镇建设的框架进一步拉大。推进“三个适宜”向近郊延伸,康金、长岭、双井、腰堡四个新建街道基础建设投入都在千万以上。推进长岭、腰堡两处集中连片自来水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处,解决10个村屯90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和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力度,实施秸秆固化燃料、大型沼气试点项目4个。三是新农村建设进入新阶段。积极推进撤村并屯试点,探索土地置换、撤村并屯、统筹城乡发展的全新模式。结合大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在大用镇沈八村推进集资楼、大型沼气、秸秆固化燃料、垃圾处理场等7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逐步撤并沈八村周边5个自然屯,沈八新村集资楼已经竣工,121户农民喜迁新居。同时,结合扶持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经济社会发展,还在运作整体拆迁腰堡街道永丰村,择址另建一处农民居住集中区。(孙志国)

【农业发展矛盾和困难】  2011年,呼兰区的农业发展总体向好,但站在都市农业开发的战略高度,仍存在诸多矛盾和困难。一是现代农业发展缺少规划,都市农业产业布局还不清晰。二是城市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城市资本、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还存在诸多制约。三是蔬菜产业点上亮了起来,面上还没有铺开,蔬菜产业开发的支撑点还不是很牢。区农业局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孙志国)

农业综合开发


【概    况】  2011年,呼兰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围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本着当年项目、当年完成、当年验收原则,扎实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取得较好开发效果。年内全区被批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8个,其中土地项目2个,产业化项目3个,科技项目3个。计划投资1556万元,其中中省资金1210万元。已到位资金696万元,包含第一批土地项目中央资金680万元,自筹资金16万元;第二批项目中省资金530万元指标文已到区财政,尚未拨付。计划开发面积1.19万亩,完成开发面积1.19万亩,占计划的100%。(张树森)

【土地治理项目】  2011年,呼兰区土地治理项目2个。一是大用优质玉米基地项目。完成开发任务0.32万亩,占计划的100%。项目指针式喷灌设备1套由省办采购并安装完毕,卷盘式喷灌机2套正在购买中。完成排水沟2公里,构造物4座,水泥路2公里,造林40亩,改良土壤0.32万亩,玉米大双植技术及节水灌溉技术2项,科技培训500人次。二是腰堡水田改善项目。完成开发任务0.87万亩,占计划的100%。完成渠系建筑物3座,支渠渠道衬砌2.6公里及斗渠渠道衬砌3.8公里正在建设中;完成排水沟8公里,输变电线路1.2公里,引进良种2.8万公斤,良种仓库600平方米,晒场4000平方米,水稻育秧大棚20栋,育秧盘1.25万个,购置农机18台套,造林50亩,技术推广3项。(张树森)

【产业化经营项目】  2011年,呼兰区产业化经营项目3个。一是财政补贴100万只蛋种鸡雏扩建项目。完成鸡舍建设1275平方米,设备3套,引进种鸡雏1.2万只。二是财政补贴80头奶牛养殖扩建项目。完成土建1720平方米,购优质奶牛5头,配套设施基本完工。三是财政补贴21吨葡萄种植扩建项目。完成温室3栋,大棚9栋,引进种苗0.5万株,打小井3眼,购置棚室微灌设备12套。(张树森)

【科技示范推广项目】  2011年,呼兰区科技示范推广项目3个。一是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项目。该项目引进马铃薯原种4万公斤,示范推广技术4项,完成配套设施机电井1眼,喷灌设备1套正在办理相应手续,技术资料收集整理与宣传展示正在收集中,年末全部完成项目建设。二是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示范项目。该项目引进大豆良种3000公斤,完成示范推广技术4项,其配套设施机电井2眼,喷灌设备1套及播种机10台正在办理相应手续,年末全部完成项目建设。三是万鑫奶牛良种繁育与标准化养殖示范项目。该项目引进奶牛10头,完成示范推广技术2项,其配套设施及服务体系正在建设年末全部完成项目建设。(张树森)

【农业综合开发做法】  2011年,呼兰区农业综合开发主要做法:一是加强领导,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机构。为全面落实农业开发任务,区农业综合开发办专门召开协调会议,落实任务,明确责任,把农业开发项目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成立了以主管副区长为组长的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区农业开发办、项目单位层层建立组织,并责成专人具体负责,一竿子插到底,确保农业开发项目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超前启动,推进项目施工进度。按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当年立项,当年实施,当年竣工,当年见效及资金使用要求,在国家资金到位晚的情况下,区农业综合开发办根据省农业开发办公室项目批复的意见,年初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对年度的工程项目,进行统一部署,统筹安排,抢前抓早,超前做好准备工作。区农业综合开发抽调主要技术骨干深入项目承建单位及项目区乡镇,按项目建设内容,搞好规划,协调施工队伍,签订施工合同书,联系设备购置,使各项工作超前运行,为当年完成项目施工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严格按开发程序办事,规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农业综合开发有一整套完善的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和操作模式,根据实际,区农业综合开发办研究制定出项目资金管理工作需遵循的原则制度,即建立事先培训、事中各负其责、按章办事、实行联名审核、审批制,在实际工作中,区农业综合开发办认真贯彻落实这些制度措施,按照县级报账制要求,使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更加规范,杜绝不合理支出。四是明确工作责任,理顺工作关系。区农业综合开发办按照区编制委员会的三定方案,隶属于区财政局,工作对政府。在实际工作中每一项工作都明确责任主体,即一项工作尽可能由一个股室作为责任主体负责,其他股室配合,避免出现谁都负责又谁都不负责的问题;二是明晰业务流程,理顺工作关系,落实好农业综合开发各个工作环节上的责任,务必使开发工作有序、责任清晰。切实转变职能,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五、树立良好作风,推动工作落实。推行言行一致、言而有信的作风。提倡少说多做、说到做到,努力做到实事求是、说老实话,以言必信、行必果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形成干事创业、求真务实的舆论和风气。坚决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确保政令畅通,上级交办的事项,都能得到认真落实。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和资金使用的监督制约,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行使。(张树森)


种  植  业


【概    况】  2011年,呼兰区粮食连续八年夺得大丰收,粮食产量达到11亿公斤。新建千亩现代农业园2个。(孙志国)

【飞机农田航化作业】  2011年,呼兰区粮食作物大量连片集中种植,适合开展农田航空作业。7月24日,由市农委从意大利和美国引进两架三角翼动力飞机,在呼兰区大用农机合作社万亩农田上空进行了航化作业,标志着哈市农业向航空作业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该飞机日喷施农药效率可比此前提高近10倍,达到400多公顷。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少良现场观看了飞机航化作业。市农委在大用合作社和方正县进行农田航空作业试点,两地玉米螟防治、叶面肥喷施及稻瘟病防治、水稻叶面肥喷施等工作将全部由这两架飞机来完成。(徐建东)

【冬季果菜生产】  2011年12月,随着呼兰区大用镇沈八村生产的冬季西红柿、黄瓜和青椒上市,哈尔滨市开始利用温室发展冬季果菜种植,从而结束哈尔滨市冬季无果菜生产的历史。在沈八村蔬菜园区内,一片片生菜青翠欲滴,粉红色的西红柿已压弯了枝头。呼兰区冬季蔬菜产量将达500万公斤以上,丰富了哈尔滨市冬季“菜篮子”。沈八村农民林永辉在两栋温室内种植西红柿,9月撒籽,10月开花,头茬西红柿已卖光,二茬柿子已长到鸡蛋大小,2012年元旦前后,就能采摘。在富强、原野、沈八等村新建多个标准化蔬菜基地,其中在沈八村投资1亿元建设的300栋温室、600栋大棚,5月开工、7月投入使用,300栋温室正在进行冬季蔬菜生产,有叶菜、果菜、食用菌三大类十余个品种,仅冬季蔬菜产量就能达到200万公斤以上。(孙志国)

林      业


【概    况】  2011年,呼兰区林业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下,在林业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北跃在呼兰”的发展战略,超前谋划,创新拼搏,踏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全年目标工作,林业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赵鹏飞)

【造林绿化工作】  2011年,区林业局把维护哈市的生态安全作为自我加压、破难解困的动力源泉,以建设生态呼兰为目标,以城乡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强化领导,奋力推进,创造性完成了春季造林绿化工作任务。春季,呼兰区克服低温多雨,造林季节拖后,农林争时争力,资金紧张多种不利因素,统筹农林协调发展,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突出大工程拉动林业大发展主题,全面完成省市下达造林计划,完成造林29000亩,占计划的100%。其中三北工程10600亩,村屯绿化13400亩,封山育林5000亩,育苗完成3000亩,义务植树完成100万株。按工程类别分:农防林352条6490亩,绿化村级以上道路45公里、护路林1491亩,水源涵养林1991亩,水保林628亩,绿化村屯120个,其中高标准绿化村屯8个。栽植各类针阔叶苗木350万株,总投资达4850万元。(赵鹏飞)

【森林资源保护】  2011年,区林业局严格贯彻执行《森林法》依法严厉打击滥伐、盗伐林木和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充分发挥区森林公安局和乡镇林业站的骨干作用,坚持依法治林,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实现无重特大案件发生。案件查处率和结案率达100%,发案率与往年同期相比明显下降,滥伐、盗伐林木和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凭证采伐制度,全面实行采伐计划和限额双项控制,坚持采育结合,及时更新,不断完善集体林木采伐审批管理办法,既严格采伐管理程序,又实行人性化审批。注重保护林木所有者合法权益和效益,不论采伐申请者身份和地位,只要在采伐限额允许的情况下,凡是符合条件的采伐申请都受理,凡是符合采伐标准的林木都审批。使林权所有者的林木及时变现,激发群众投资发展林业积极性;狠抓森林防火工作,落实防火责任制,全区实现无重大火险、火情发生;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防治方针,加强植物检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进出区苗木全部做到检疫,确保病虫害苗木不出区、不进区,苗木检疫率100%;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预测准确率86%,防治率94%,无公害防治率100%,成灾率控制在0.9‰以下。天牛虫害治理取得成果,有虫株率和受害面积大幅下降,林木生长健康良好,林权所有者利益得到有效保护。(赵鹏飞)

【林权制度改革】  2011年,呼兰区集体林权流转工作起步较早,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前已有90%集体林地发生了流转,由于时间较长,致使在林权确认方面困难较大。经过区林业局局党委认真研究,征求所在地村民代表意见,妥善解决了林权制度改革中的困难。全区13.51万亩集体林已全部明晰产权,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积的100%。(赵鹏飞)

【重点项目建设】  2011年,区林业局结合“北跃在呼兰”发展战略,积极协调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统筹推进在松花江省级森林公园和黑龙江呼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这两个项目的建设拉开了松花江旅游经济带的序幕。已完成森林公园道路硬化工程及相配套的绿化工程。凉亭、公园主门、游客接待区活动码头、停车场、钓鱼场、甬道等已竣工,并且免费接待游客,现已投入资金850多万元;呼兰河口湿地公园建设完成了客运码头一处,在沙滩上建游客接待中心一处,投资100万元;栈道建设。修建一条长2000米的多功能栈道,入冬封冻后全部完成此项工程建设,投资800万元;沙滩游乐项目建设。在呼兰河口湿地公园建设游乐项目和设施,建设了滑沙场、沙滩日光浴、沙滩足球、沙滩排球及相关配套设施,投资100万元;砂石路建设。在湿地公园和腰堡街道东岗村内各修了一条砂石路,总长度3.4公里,投资80万元;湿地植被恢复。清理湿地范围内的毁湿开发行为,在有条件的水域中大量种植了芦苇、荷花、水草等水生植物,为水鸟提供栖息场所。2012年将继续加大湿地公园的各项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宣传,提高呼兰河口湿地公园的知名度。这两项工程总投资达到2000余万元,工程建设将极大地改善呼兰区及哈市的城市生态环境,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绿色工程。区委、区政府把这两个项目列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也是“十二五”时期全区重点建设项目。(赵鹏飞)


畜  牧  业


【概    况】  2011年,区畜牧兽医局贯彻落实“北跃在呼兰”战略,坚持以加快现代畜牧业强区建设为目标,以增强畜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切入点,围绕标准化规模场建设、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重点工作,强基础、上规模、抓服务、保质量、促发展,努力推进畜牧业生产布局区域化、饲养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等“五化”进程,畜牧业强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区畜牧业生产实现健康发展,畜牧业增产增值效果明显。经测:全区生猪饲养量106.8万头,同比增长15.6%;奶牛存栏量2.9万头,同比增长2.4%;蛋鸡存栏254万只,同比增长10%;肉牛饲养量11.8万头,同比增长11.5%;肉鸡饲养量4214万只,同比增长14%;全区出栏猪65万头,出栏肉鸡3389万只,出栏牛4.7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5.5%、14.6%、10%;肉蛋奶产量分别达12.7万吨、2.7万吨和9.5万吨,分别增长12%、16%和24%。牧业产值47.38亿元,同比增长12.9%,占农业总产值57.2%,畜牧业经济占据农村经济“半壁河山”的主导产业地位得到增强。(庞明波)

【规模经营】  2011年,呼兰区贯彻落实市确定的“畜牧业四项战略工程”和区委二届五次会议确定的新建(改建)标准化规模场(小区)的任务要求,推进规模经营,培育产业基地。区畜牧局、各乡镇、街道积极行动,有序落实、有效服务,全新建标准化规模场(小区)20个、改扩建22个。全区标准化规模场建设按照发展“绿色肉、洁净奶、优质蛋”方向,坚持生产安全、优质畜产品的目标,按照人畜分离、相对封闭、集约生产、安全高效和无污染排放的标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双井街道汇康特禽养殖场是区实施扩建的一家现代化蛋鸡养殖企业,年内建成现代化鸡舍两栋,建筑面积1860平方米,鸡场建设总投资达400万元,存栏蛋鸡7万只。养殖场正在规划建设中,待工程全部竣工及达产后,该企业将成为全省同行业中现代化、自动化、集约化程度很高的蛋鸡生产龙头企业。呼兰区正在通过实施新建、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场(小区)工作,现全区已发展百头牛场24个,千头猪场40个,万只鸡场290个,发展畜牧小区110个,生产专业乡镇8个,专业村75个,各类养殖专业户1万户。呼兰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向又快又好方向发展。(庞明波)

【疫病防控】  2011年,区畜牧兽医局强化疫病防控,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一是突出抓好强制免疫。全年组织防疫人员2238人次,使用禽流感疫苗210万毫升、猪口蹄疫O型疫苗130万毫升、牛羊口蹄疫双价苗48万毫升、A型口蹄疫疫苗9万毫升、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172万毫升,猪瘟疫苗95万头份,鸡新城疫I系苗109万羽,四系苗95万羽,各类畜禽强制免疫率实现应免尽免。二是突出抓好消毒灭源。坚持把消毒灭源作为动物防疫的基础工作,积极实施以控制动物疫病传播为重点的乡村清洁工程。全区投放固体消毒药209吨,消毒剂220万毫升,对全区畜禽圈舍及其周边养殖环境开展强制消毒,清理圈舍14.7万个,消毒面积达211万平方米,做到消毒覆盖,形成“消毒隔离带”;三是突出抓好免疫监测。在19个街道(乡镇)设立50个监测点,进行抗体监测工作,每周监测一个乡镇2—3个监测点,采集血样进行送检,通过掌握辖区动物免疫抗体水平情况,实行适时补免,做到科学防控;四是突出抓好检疫监管。通过对全区生猪、家禽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规范检疫规程,强化公路检查站监督检查和消毒等工作,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一年来,公路检查站消毒车辆2800余车次,查处病死畜禽453头(只),都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效控制动物疫病传入。推进奶牛两病检疫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全区开展了奶牛双检工作,已基本结束,初步检出疑似布病阳性奶牛20头,已送省所进行复核确认;检出疑似阳性结核奶牛21头,已申请省所复检,近期即可定性确认。近期可完成41头两病阳性奶牛捕杀和无害化处理工作,达到净化目标。呼兰区完成了预期的动物免疫、检疫监督、预防控制等工作目标,全区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庞明波)

【畜产品质量监管】  2011年,区畜牧兽医局加强行业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加强饲料、兽药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与全区24家饲料生产企业、经营企业60家、65家兽药生产经营企业及各规模养殖场都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和责任书。集中开展兽药、饲料市场专项整治行动10次,出动人员400余人次,出动车辆150余次;二是严格控制瘦肉精的监测。全区现有定点生猪屠宰加工厂、饲料生产企业、养殖场进行抽样检查,完成国家尿液抽样检测25批次,猪肉抽样检测43批次,已对屠宰厂抽样筛查共抽检22500批次,养殖场现已抽检2400批次;饲料厂抽检320批次。共出动人员900人次,车辆300车次,检查组检查屠宰场10余次,养殖场10余次,饲料厂10余次,并与上述企业签订了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承诺书。瘦肉精的监测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9月28日,接受国家8部委检查,受到好评;三是加强生鲜乳监管及三聚氰胺的专项整治工作。对区内32家收购鲜牛奶站及生产经营企业开展监督检查。完成国家、省、市检查乳品厂、奶站4次,抽取样品80批次,出动执法人员768余人次,检查奶站256余次,共检查检测样品430余次,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有效地保证了奶品质量。在饲料生产经营企业检查工作中,累计检查饲料生产企业280余次,检查自配饲料养殖户35余家,检测315余批次,均未检出三聚氰胺;四是加大饲料行业、养殖环节“地沟油”的专项整治。及时制定整治方案,对区内饲料原料、24家饲料生产企业、35家自配饲料养殖户、畜禽养殖场进行拉网式排查,确保实现健康养殖。(庞明波)

【畜禽良种工程建设】  2011年,区畜牧兽医局推进畜禽良种工程建设,继续推广奶牛、肉牛优质冻精繁育改良技术,冻精配种分别完成1.9万头,冻精配种2万头,两牛良种冻配改良率达到100%和70%。实施了区繁育站、杨林乡繁改站等4处标准化站点建设。建设生猪人工授精技术繁育改良站点10个,杨林、二八等乡镇猪人工授精技术得到较好应用,生猪人工授精覆盖率达50%以上。(庞明波)

【畜牧执法工作】  2011年,区畜牧兽医局严格执法,规范服务,强化畜牧执法工作。一是依法加强对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与监督工作,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狠抓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工作。在办理职能范围行政审批、许可、处罚方面,严格兑现承办时限,规范审批程序,做到快捷、高效服务。在办理《动物防疫合格证》、《兽药经营许可证》等行政许可工作中,减少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由15个工作日,缩短为7个工作日;二是依法加强草原资源监管工作。适时开展草原防火和草原执法宣传;积极参加区政府组织的“建设北国水城”征地工作,热情接待和答复涉及征占草原补偿问题信访事件5起。三是启动产地检疫工作。加强和规范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根据《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动物检疫申报点建设管理规范》等规定及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区动物检疫申报点建设工作启动,全区设立40个动物检疫申报点,申报点人员配备、检疫设施设备、基本物资等正在筹备,区产地检疫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庞明波)


渔      业


【概    况】  2011年,呼兰区加快发展现代渔业,提高现代渔业标准化、产业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力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增加渔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全面完成全年的各项任务,并取得较好成绩,促进呼兰区渔业又好又快发展。全区投产各类养鱼水面达到35000亩,其中成鱼池投产31000亩,鱼种池投产4000亩。全区共投放春片鱼种950吨,870万尾,平均每亩投放30.6公斤,280尾;投入夏花鱼苗2100万尾,平均每亩投放5250尾。全区水产品产量达7500吨。其中养殖产量7000吨;捕捞产量500吨。单产达到226公斤。鱼种产量达1500吨。渔业产值实现8000万元,比2010年7000万元提高14%,渔民人均收入7000元,比2010年5200元提高34%。驯化养鱼面积完成12000亩,养蟹面积500亩,健康养殖面积12000亩,综合养鱼面积15000亩,名特优养殖面积6000亩。休闲渔业发展迅速,全区垂钓点已达70处,面积达到6000亩。换发捕捞许可证320本,船舶证书发放320本,船检率达100%。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面积达100%。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待区政府审批。全区共发放养殖证49本,面积4967亩,占全区养殖面积14%。(李东彦)

【养殖品种结构调整】  2011年,呼兰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全区推广名特优养殖面积6000亩,生产名特优水产品1000吨。养殖品种有彭泽鲫、团头鲂、六须鲶、鳜鱼、湖白鲑、河蟹等20多个品种。其中在呼兰区鱼种场进行匙吻鲟养殖(套养),产匙吻鲟商品鱼8550公斤,平均亩产57公斤,亩增效益1500元。(李东彦)

【养殖生产结构调整】  2011年,呼兰区推动综合性经营渔业发展。利用地缘优势,拓宽渔业产业领域,发展旅游观光渔业。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垂钓点70处,面积6000亩,鱼的品种、规格都较2010年有很大提高,服务水平和环境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增加效益1000万元,其中集餐饮、观光、垂钓为一体的度假村、冬钓馆10余家。游钓已成为区渔民增收重要手段;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渔畜、渔禽相结合的综合养鱼。坚持主副结合、多业并举,一水多用,一池多养,渔稻、渔林、渔禽、渔副相结合的综合渔业,养殖面积15000亩,占池塘养殖面积43%,综合渔业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渔民增收的新亮点。(李东彦)

【养殖技术结构调整】  2011年,呼兰区大力推广颗粒饲料驯化养鱼,提高经济效益。全区驯化养鱼面积达12000亩,亩产平均433公斤,呼兰恒利养殖场最高达1150公斤。(李东彦)

【养殖质量结构调整】  2011年,呼兰区大力推广绿色渔业,促进水产品质量的提高。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质量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积极引导渔民适应市场需求,生产绿色水产品,举办健康养殖技术培训班,创建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一处,面积200亩。全区健康养殖面积达12000亩,推行水产品标签制度、养殖生产记录和用药记录。同时开展了水产苗种生产专项检查和禁用药物的检查监控,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李东彦)

【网箱养殖试验】  2011年,呼兰区利用松花江库区的水面资源优势,在松花江腰堡江段进行了网箱无公害养殖示范,面积480平方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2012年推广网箱养鱼打好了基础。(李东彦)

【渔业科技服务】  2011年,区渔业管理部门举办养鱼技术培训班、研讨会5期,培训480人次,进行技术咨询、鱼病防治100次,帮助调剂各类水花、夏花3000万尾,春片鱼种40万公斤,饲料3000吨,销售商品鱼5000吨,协调解决资金400万元,科技服务对渔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东彦)

【组建渔业合作社】  2011年,呼兰区提高渔业组织化经营水平。全区组建渔业养殖合作社一处,面积900亩。为落实区委关于解决淹没区农民生产生活问题若干意见,组建渔业捕捞合作社一处,由腰堡街道沿江渔民组成。(李东彦)

【渔政资源管理】  2011年,呼兰区加强渔政资源管理。一是学习渔业方面法律法规。集中学习了《渔业法》、《行政许可法》及《渔业船舶检验条例》、《哈尔滨市渔业船舶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渔政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加深了对渔政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渔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性质和任务。二是做好渔业两证年检工作。5月,对全区320条渔业船舶进行了全面、严格的检验,组织人力物力到各村、屯及渔业生产网点,对渔业船舶逐船检验。对被检船只的机械设备、质量、规格及消防和救生设备逐一进行检验。对渔业捕捞许可证、渔业船舶证书进行审核年检,确保了渔民按时从事渔业生产。三是强化水上安全管理工作。为了让渔民增强生产安全意识,对船主进行了培训和考试,并签订了生产安全责任书。分段突出重点的对渔业船舶进行水上安全检查。开江前进行江河检查2次,出动20人次,禁止渔民过早下水生产;在正常的生产中组织专项安全检查33次,出动快艇20次,车辆13次。做到三级风以上严禁作业生产,严禁超员超载,严禁渔船载客、载货,严禁不配备救生、防火设备等,以提高渔民的安全生产意识。四是加大渔政执法检查力度。为切实保护水产资源。从4月下旬开始,组织车、船两路出击,对重点江、河段进行巡回检查,对非法渔具进行了清除,对私捕滥捞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在渔政检查的同时,对生产区域的网具、船只进行了合理安排,重新选出责任心强、有工作能力的渔民担任各生产滩、点的负责人,便于更好地为渔民服务,保护渔民的合法权益。发放350份“禁渔期公告”,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渔政检查管理,全年共出艇26航次、出车检查15次,参加检查人员280人次,查处非法捕捞案件8宗,销毁非法网具128趟(件),罚款0.4万元,批评教育183人次。(李东彦)

【水质监测上报工作】  2011年,呼兰区积极开展水域水质监测上报工作,对负责的两处冰封期渔业水域水质监测点做到了按时监测、及时上报。全年共上报20次,完成了水质监测任务。(李东彦)

【水产资源增殖保护】  2011年7月,呼兰区组织大规模人工放流活动,将50万尾鲤鱼、鲫鱼、鲢鱼和团头鲂鱼苗放入松花江、呼兰河。省、市主管部门及区级四大班子领导参加放流活动,周围渔民主动参与,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起到教育和提高人们对水产资源增殖保护的意识。

(李东彦)

【水城管控区域管理】  2011年,呼兰区渔业管理部门落实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做好北国水城管控区域工作,全年组织17次专项治理,出动检查人员136人次,清理各类非法捕捞网具128趟,批评教育183人次。确保了湿地文化旅游节顺利进行。(李东彦)

【落实渔业惠民政策】  2011年,呼兰区渔业管理部门按照《省财政厅关于对渔民和渔业企业成品油调价给予财政补贴的通知》精神,为全区320余艘从事捕捞及养殖用机动渔船发放燃油补贴。(李东彦)

【渔业生产存在问题】  2011年,呼兰区渔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渔业产业化程度低,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投入不足,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鱼池老化,急需改造,需有扶持政策;办公、科研、技术推广、渔政执法经费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渔业的发展和渔政执法力度及执法效果;鱼病防治体系不健全,水域渔药残留量偏高无法测定,水产品安全受到威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相对较慢,名特优鱼类新品种的养殖比例小;区、乡两级技术推广体系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李东彦)


农     机


【概    况】  2011年,呼兰区农业机械管理总站围绕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目标,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思路,全区农机化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区完成机械深耕、深松整地面积190.8万亩(其中春季机械整地69.8万亩,秋季机械整地121万亩),占机耕面积的94%。秋季深松整地6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3%,秋整地标准化作业程度达85%;达到待播状态95万亩;全年完成机械根茬粉碎还田125万亩;完成春耕机械化播种206万亩,完成机械化中耕面积125万亩,完成机械化深施化肥198万亩,完成机械化秸秆还田62万亩。(方海军)

【农机新技术推广】  2011年,呼兰区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实现新的突破。年内全区完成机械精少量播种206万亩;完成水稻机械插秧28万亩;完成机械深施化肥198万亩;完成机械收获95万亩,其中大豆机械收获13万亩,玉米机械收获67万亩,水稻机械收获15万亩。玉米全程机械化项目示范6150亩;完成种子等离子体机械化处理技术37270亩;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1万亩;完成田间机械化标准化项目3万亩。(方海军)

【农机装备水平】  2011年,呼兰区农机装备水平提高。全区共投入更新资金2968万元,其中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832万元,农民自筹资金2136万元。全年完成机动插秧机补贴109台;9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购置补贴53台;30—80马力拖拉机34台;各种收割机补贴45台;配套农具补贴178台;其他农田工程机械、收获后秸秆处理机械等9台。(方海军)

【农机服务体系】  2011年,呼兰区农机服务体系创新稳步推进,14个大型现代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严格执行《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实施方案》规定,已完成场库棚建设,符合各项规定指标。财务管理严格按照《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进行,并统一制定出台《农机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其中有9家农机合作社组建成一个联合体,统一聘任专业会计师进行财务管理;其他合作社单独聘任了专业财务人员进行管理。农机总站抽调专业人员定期进行审核监督。农机教育培训针对性加强,全区培训各类人员5047人次,其中培训农机管理人员190人,驾驶员培训267人次,农机修理工91人,科普培训3500人,科普培训3840人,操作人员培训659人。农机具检修工作取得可喜成果,夏季检修大中型拖拉机600台,检修大中型农具600台(套),检修小型机车2800台。农机依法治机工作成效显著。全区各类机车检验率达90%;拖拉机挂牌率70%,驾驶员持证率90%,拖拉机技术状态完好率80%,主要配套机具技术状态完好率75%,拖拉机违章率10%。清理黑车412台,清理非驾290人。(方海军)

【农机作业生产体系】  2011年,呼兰区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构建农机作业生产体系。在农机化生产上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推进“三、三”轮耕制,抓好大型拖拉机深松整地作业。区委、区政府对2011年秋整地工作的任务、目标、标准和“三个时限”(收获时限、倒地时限、整地时限)做了明确规定和要求,并把具体任务分解到乡镇落实到村屯、地块,健全区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屯、包车组的工作机制,狠抓秋整地工作。工作中突出“六个重点”,即:以规模整地为重点,以科学统筹为重点,以秸秆还田培植地力为重点,以发挥农机合作社大型装备作用为重点,以整地质量为重点,以收、倒、整相结合为重点,合理分配布局,迅速掀起秋整地会战高潮。坚持“四个必整”,即:瓜菜茬经济作物地块必整、硬茬地必整、多年未整的地块必整、优质粮田项目地块必整。以先进带动后进、以典型带动全面,促进秋整地工作的均衡开展,秋整地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二是水稻产业带机械化插秧和机械化收获技术。全年引进水稻机械化棚室育秧节本增效项目,项目投资主要以棚室建设和机械设备投入为主,资金申请市级财政投入15%,区级财政匹配5%,农民自筹80%。总投入资金162万元,其中农民自筹资金129.6万元,申请补助资金32.4万元。其中市补24.3万元,区补8.1万元。项目落实在许堡乡郎堡村水稻农机作业合作社,实验示范面积5600亩,采用全程机械标准化作业,经工作人员共同努力,顺利完成项目实验示范。秋季由区农机推广站、农业推广中心、统计局农调队组成联合测产小组在许堡乡郎堡村对项目进行测产,结果示范田平均单产628.3千克/亩,对比田平均单产565.8千克/亩。亩增产62.5千克,提高11%。三是玉米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田间机械标准化作业项目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项目的推广应用。实施的项目春季进行精少量播种、深施化肥,机械药剂灭草免中耕,秋季全部采用机械收获。收获后测产亩增产10%,亩节本增效100元以上;四是玉米机械收获作业。工作重点做好收割机选型,年内全区新增的近百台各式玉米收获机进行大面积作业,效果好于前几年,机械使用效果更趋成熟,促进全区玉米机械收获面积的快速发展。五是种子等离子机械化处理技术。在许堡乡、大用镇、康金街道、长岭镇、沈家镇、杨林乡、二八镇、腰堡街道、方台镇、莲花镇、白奎镇试验示范种子等离子机械化处理技术项目37270亩,其中在许堡乡、大用镇、莲花镇进行水稻种子处理试验9750亩,秋季测产小组在长岭镇长岭村、康金街道孟井村、许堡乡郎堡村小铺屯分别对玉米、大豆、水稻试验田和对比田进行测产。增产效果显著,玉米试验田652.4千克/亩,对照田563.4千克/亩,亩增产89千克,增产15%。大豆亩增产34.1千克,增产13%。水稻亩增产65.7千克,增产12%。(方海军)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2011年,呼兰区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为目标,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14个大型农机合作社的大型收割机械、大型拖拉机及其大型配套农具在秋季农机化生产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续建和整改2010年筹建的大堡等14个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具体搞好农机具装备下摆,完善场库棚建设和农业标准化生产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按《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进行财务管理,制定《农机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其中有9家农机合作社组建成一个联合体,统一聘任专业会计师进行财务管理;其他合作社单独聘任了专业财务人员进行管理。严格执行《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实施方案》规定,完成14个合作社场库棚建设。在机械化生产中发挥农机合作社规模大、机制活、服务能力强的作用,融生产、示范、推广、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机服务机制,坚持多元并举的原则,提高了田间农机标准化作业程度。同时推进农机化维修网点管理工作,普查农机销售网点50户,农机维修网点105户,发放《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100多册,农机技术合格证累计核发60个。(方海军)

【农机技术培训工作】  2011年,呼兰区加强农机培训机构规范化建设,抓好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一是加强学校的规范化建设。驾驶员一入校就建立完整的档案,培训完成后签培训记录。二是注重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继续再教育,更新教师知识结构。积极参加市农机部门组织的教师教学培训。三是加大新机具、新技术培训力度,农机培训紧密结合农机合作社、农机维修从业人员和农机大户的需求,对他们加以培训和引导,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机队伍。四是改变培训模式采取灵活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方便群众,积极送教下乡。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做到点面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式,根据各乡镇的机具数量和实际情况,积极送教下乡。(方海军)

【农机监理与安全生产】  2011年,呼兰区抓好农机监理与安全生产工作。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深入开展农机普法宣传教育活动。6月15日,区农机监理站参加区法制局和依法治区办举办的法律宣传活动,现场发放《哈尔滨市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等书籍,得到群众好评,取得一定宣传效果。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增强农机安全监管能力。按照区域和农机保有量,设立4个农机监理中队。各中队负责做好辖区内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建立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有效地促进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抓农机具技术状态升级,促安全生产;抓专项整治活动,促“三率”提升;抓标准化监理站建设,促规范管理;抓创新服务,促工作水平提升。三是继续巩固完善“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按照区活动创建方案完成3个“平安农机”示范乡镇、30个“平安农机”示范村、300个“平安农机”示范户。(方海军)

【农机市场监督管理】  2011年,呼兰区进一步规范农机市场秩序,加强和技监、工商等部门沟通、合作,齐抓共管,切实抓好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和售后服务工作,严厉打击制售伪劣农机产品,维护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区农机管理部门对农机销售人员和维修人员实行行业准入制管理,对无证人员组织好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机从业人员业务、技术素质。(方海军)

【农业机械化存在问题】  2011年,呼兰区农业机械化存在问题主要有:一是农机装备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现有的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单一功能机具多、多功能机具少,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的农机具尚没有得到普及应用。二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后劲不足,在承接土地流转方面启动资金短缺,在扩大建设方面用地困难。三是农机化新技术推广阻力重重,部分基层群众传统观念与现代农机化发展不相适应,农机新机具应用与传统农艺要求不相匹配,农田地块小、田间道路窄给机车作业和转移带来诸多不便。四是农机管理部门力量薄弱,开展推广、培训、监管等工作缺乏基本投入,区与乡镇农机管理脱节,基层工作落实不尽如人意,农机执法难度大,缺乏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措施和手段。(方海军)


水      务


【水务依法行政】  2011年,呼兰区水务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认真履行职能,结合水务实际,研究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能。积极推进部门工作法制化,把水务工作纳入法制化发展轨道。对照研究《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法》、《行政赔偿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管理对象、范围、程序和规则,依法管理水务事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尽责,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刘香玉)

【水务监督管理】  2011年,呼兰区水务局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水务监督管理。一是执行《行政许可法》,规范办理行政审批。全年共审核换发取水许可证4件,新办取水许可6件,办理采砂许可证11件。审核率、发放率分别达到100%。规范了河道采砂审批程序,编制了《呼兰区河道采砂管理规划》,研究制定了《呼兰区河道采砂联合审批管理办法》,使河道采砂审批管理步入了依法、科学、有序的良性轨道。二是按照《防洪法》,严格执法执纪。2011年主汛期结合湿地旅游节和沿江旅游开发,开展了河道清理整治工作。共清理柴草垛2处,渔窝棚3处,违章沙场7家,违法建筑物17户;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20份,行政处罚通知书10份,处理涉水事件11起,结案率达98%。有效打击了违法违章行为,保护了河道良好环境。三是宣传贯彻《水法》,普遍提高依法治水的法律意识。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及“五五”普法宣传平台,开展水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区水务局组织干部职工500人次,发放宣传品1万份,悬挂宣传横幅50幅,设置咨询宣传台5处和水法宣传街,出动流动宣传车22台次。广大群众水法律意识得到普遍增强。(刘香玉)

【水利基础建设】  2011年,呼兰区水务局坚持合理利用,加强水利基础建设。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实施水田生产基地建设,完成打井200眼,清淤整形渠道8.4公里,安装移动泵站2台,新增水田面积5.59万亩。新建水田节水灌溉示范区1个,面积500亩。完成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申报工作,该项目按三年推进,以哈肇、长莲两区带发展旱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完成后,将扩大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827万亩。受益7个乡镇、26个行政村,为现代农业生产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改善农村饮水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已经完成6处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今冬明春完成长岭镇15个村屯的集中连片供水人饮安全主体工程和孟家乡、康金街道7个村屯的单村人饮安全工程主体建设,实现解决2.6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三是加大城区供水建设,改善城区用水条件。为满足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供水需求,年初实施了一水厂水质改造工程。老城区供水水质得到了有效改善。为了提高供水能力,投资概算资金9.848万元建设三水厂,2011年12月底前,完成可研编制、立项、报批和申请国家资金等前期工作,2012年12月底前完成水厂建设任务。(刘香玉)

【水生态环境建设】  2011年,呼兰区水务局坚持科学发展,创建良好水生态环境。一是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田堡小流域500亩治理任务,其中水保造林150亩,改垄200亩,治沟150亩。聘请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完成东部二八、长山小流域初设工作,并报市水务局争取立项。二是实施堤防河道治理。按照市防汛办批复,实施腰堡涝区东截流沟清淤工程。完成沟道清理长度5.1公里,清淤土方51889立方米,该工程通过完工验收并投入使用,改善了灌区涝区基础条件和当地农民的生产居住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三是进行污水排放综合治理。呼兰老城区污水处理厂工程主体部分已经完工,并已进入通水调试阶段,现正在报请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污水处理厂组建方案。待政府批准污水处理厂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营后,呼兰区污水处理、排放将实现依法有序管理,科学合理运营。(刘香玉)

【防灾减灾工程】  2011年,呼兰区水务局坚持安泰和谐,实施防灾减灾工程。一是加强强降雨防御工作,切实提高强降雨防御能力。编制《呼兰区2011年强降雨及内涝防御工作实施方案》,并对全区强降雨防御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细化,成立农村、新城区、老城区和中小学四个区域防御强降雨片区分指挥部,在区防指的指挥下独立开展工作。同时成立强降雨及内涝防御工作水务技术指导组,每个乡镇、街道分别配备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专门负责技术指导。开展强降雨防御工作实战演练,为全区强降雨防御工作积累经验。二是实施险工弱段治理,确保群众安全度汛。按市水务局《关于呼兰区防洪工程2011年消险加固应急度汛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文件批复,实施呼兰河左岸孟家段王家护岸、双发段河道改道护岸和李卖货护岸三个工程,总长度800米,消除防洪隐患,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储运防汛备土物资,为抗洪抢险奠定基础。汛前储备防汛编织袋10万条,松木杆1000根,铁线8.5吨,无纺布5700平方米,土工布3万平方米,救生衣300件等防汛物资。积极组织人力物力抢拉防汛备土,完成防汛备土储运6.88万立方米,为江河堤防抗洪抢险奠定基础。(刘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