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概貌
呼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03-29
基本情况
【历史概述】 呼兰地区,先秦时代属息慎;汉代属夫余国;北魏属勿吉;南北朝属豆莫娄;隋属黑水靺鞨;唐属黑水都督府;五代属契丹(辽)东京道铁骊部,为徒单部、纥石烈部所在地;金代属上京会宁府,诞生最早的村落胡刺温屯;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属奴尔干都司兀者诸卫及塔山卫,后为海西女真活动中心地区,明末由建州女真、后金统辖。清初属盛京内务府、宁古塔将军;1683年(康熙二十三年)属黑龙江将军,在呼兰河流域设卡伦8处,其一在呼兰河口,呼兰以河得名,满语“烟囱”之意。1734年(雍正十二年)清廷军机大臣议覆设湖兰河(呼兰)城守尉,呼兰始有建置,隶属黑龙江将军管辖。1879年(光绪五年)清廷兵部奉旨议设呼兰副都统。1913年(民国二年)依中华民国大总统令,撤销呼兰府,改设呼兰县,隶属黑龙江省管辖。1932年(伪大同元年)隶属伪满洲国黑龙江省管辖。1934年(伪康德元年)改隶伪滨江省管辖。1936年(伪康德三年)改隶伪哈尔滨特别市管辖。1937年(伪康德四年)撤销伪哈尔滨特别市,改隶伪滨江省管辖。1945年10月,隶属苏联红军军事管制下的滨江省管辖。1945年11月,中共地下党组织以和平方式接收县政权,民主的呼兰县政府诞生,归滨江省哈北专员公署管辖。1946年1月,呼兰宣布自治,脱离国民党政权设立的松江省政府。同年4月,中共领导的松江省政府成立,呼兰隶属松江省哈北专员公署管辖。1947年撤销哈北专员公署,呼兰由松江省政府直辖。1954年8月,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成新的黑龙江省,呼兰由黑龙江省直辖。1956年3月,隶属黑龙江省绥化专署管辖。1958年8月,划归哈尔滨市管辖。1965年6月,划归松花江专区管辖。1983年9月,划归哈尔滨市管辖。全县辖13个镇、3个乡,下辖13个街道、194个行政村、584个自然屯。2004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呼兰县,设立哈尔滨市呼兰区,以原呼兰县的行政区域(不包含乐业、对青山2个镇)为呼兰区的行政区划,呼兰融入哈尔滨市大都会的怀抱。同年10月,市政府批复,同意呼兰区设立呼兰、兰河、腰堡和利民4个街道办事处。至2008年底,呼兰区辖4个街道、10个镇、3个乡,下辖11个社区、1个街道、171个行政村、462个自然屯。
【自然地理】 位 置 呼兰区位于哈尔滨市区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下游。地理坐标:北纬45°49′-46°25′,东经126°11′-127°19′。辖境:东以漂河、少陵河与巴彦县为界;南以松花江与宾县、阿城市为邻,与松北区相连;西以泥河与兰西县为邻。全区辖呼兰、兰河、利民、腰堡4个街道办事处、康金、沈家、石人、白奎、双井、方台、二八、长岭、大用、莲花、10个镇、杨林、孟家、许堡3个乡,总面积2197平方公里,总人口61万。区政府所在地在新城区南京路,南距哈尔滨市政府所在地4.5公里。
地 形 呼兰区地势,东部略高,中部平缓,西部低平,形成东高西低趋势。各类地形相对比差在20-30米之间,为波状平原。海拔最低点113米,最高点189.5米。一般在115—150米,东部为170米。地形依据其成因形态分为冰水平原和冲积河谷平原。
水 文 境内江河纵横、湖泡沟渠密布。地表水有“一江四河”、沟泡湖泊412个。境内流经的江河有松花江、呼兰河、泥河、漂河、少陵河等,5条江河的发源地均在境外,其中呼兰河、漂河、少陵河、泥河的河口在境内。除呼兰河外,均属界河。
土 壤 境内土壤共划分8个土类、17个亚类、21个土属、26个土种。受自然条件影响和人为作用,境内土壤分布较为复杂。东部岗阜状—微倾斜平原及中部、西北部阶地平原以黑土为主,并有黑钙土、草甸土狭窄条带分布。江河漫滩平原除少量厚层粘底草甸黑土外,沼泽土、草类泥炭土、流砂土、泛滥土、盐土等土壤广泛发育。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全区总面积329.55万亩,已开垦耕地204.52万亩,占总面积的62.1%;其中水田面积13.42万亩,占耕地面积6.6%。可耕地中土质养分含量高,宜耕性良好的黑土、黑钙土居多,占耕地面积70%以上;土质粘重宜耕性较差的草甸土、沼泽土为少,占耕地面积近30%。还有未开垦的沼泽地,为鱼池分布和畜类牧放区。此外,还有草类泥炭土和粘土资源。草类泥炭土,主要分布沿江河沼泽地带,质量好、埋藏浅,是最好的草炭肥源,改造中、低产田效果良好,也用于猪、鱼饲料的拌料。粘土埋藏于天然或人工植被以下,具有分布面积广、埋藏浅、厚度稳定、理化性质好的特点,用途广泛,是房屋建筑、修筑江河堤防、水库水坝、各种路面垫层的原料,成为工业、建筑业、手工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矿产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比较匮乏,仅有建筑用砂、砖瓦用粘土、沸石、泥炭4种矿产资源,石油储量处于勘探阶段。目前已设置采矿权32家,均为砖瓦用粘土矿。砖瓦用粘土年开采规模约50万立方米。
林业资源 境内林业资源有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特用林,已建成4个林业基地和一个经济林中心。其中:中西部平原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东部丘陵区以水土保持林为主,江河沿岸和各涝区以薪炭林为主,黄土山林场区为用材林基地,各乡村及村民各户发展果树建成经济林。森林覆盖率达13.4%。树种有杨、桦、柞、榆、枫、椴、槐、柳、落叶松、樟子松、红松、核桃楸、水曲柳、黄波罗及小灌木。其中以人工栽植管理自然生长的杨、柳、落叶松等速生品种为主。落叶松、樟子松、黄波罗、水曲柳、核桃楸以抚育、天然次生混交状态分布于黄土山林区和部分江河堤防内外。果树类海棠、葡萄、灯笼果、托盘、杏、李、石榴、沙果、小苹果、樱桃、草莓、山楂、大秋果、黄太平、山丁子、山核桃。
植物资源 境内草原分布广、草种多。有小叶樟、乌拉草、塔头草等,多分布于松花江漫滩区。芦苇、臭蒲、水葱、羊草、柳蒿、黄瓜香、落豆秧等,多分布于泥河、呼兰河、漂河、少陵河等漫滩及沼泽地带。碱蒿、碱莲等分布于盐碱化土壤区。五花草、碱草、燕子草、狼尾草、星星草、野古草、稗草等杂草,多分布于阶地、岗阜状平原区。境内高低平原盛产野生药材,有防风、柴胡、蒲公英、车前子、黄芪、灵仙、紫菀、黄芩、地丁、知母、艾蒿、透骨草、蓄、瞿麦、薤白、小蓟、大蓟、昆草、亭苈子、小菖薄、泽兰、王不留、白薇、山龙、草鸟、狠毒、苦参、白藓皮、血见愁、仙鹤草、苍耳、青蒿、茵陈、三棱、芡实米(鸡头米)、龙胆草、大力子、小荭子、菟丝子、赤芍、白头翁、细辛、浮萍、升麻、兔子伞、野薄荷、桔梗、旋夏花、鼠曲草、苦杏仁、酸浆、赤包、马齿苋、黄花、山豆根、重楼(独脚莲)、玉竹、猪毛菜、铃兰、龙葵、问荆、鸭跖草、猪苓、萱草根、黄精、百合、老颧草、独活、薄黄、马兰、地榆、红旱莲、茜草、远志、天仙子、白屈菜、野茴香等百余种。人工种值药材有平贝、黄芪、荆芥、香瓤、黑豆、紫苏、王不留、丝瓜、山药、大青、玄参、生地、薏苡仁、凤仙花、枸杞子等百余种,有家养有野生。家养主要有芍药、萱草、牵牛、凌霄、江西腊、海棠、迎春、月季、秋葵、金盏、蓝雀、鸡冠、刺梅、菊、冰凉花、山丹、鞑子香、红蓼、茉莉、绣球、荷花、柳桃、相思豆、仙人掌、仙人球、仙人剑、大头兰、兰草、杜鹃、君子兰、玫瑰、对红、葡萄莲、灯笼、滴水莲、石榴、百合、大叶青、玻璃翠、六月梅、木菊、含羞草、卷叶莲、丁香、紫罗兰、八宝树、霸王鞭、龙骨、铁树等。
动物资源 境内野生兽类有山狸、银鼠、灰鼠、孤、獾、鼬、黄鼠狼、免、家鼠、田鼠等。人工养殖有狐、獭兔、鹿等。飞禽有猫头鹰(鸱鸺)、野鸭、雉鸡(野鸡)、雉、燕子、杜鹃、黄莺、画眉、斑鸠、布谷鸟、乌鸦、喜鹊、啄木鸟、蜡觜、麻雀、黄雀、鹌鹑等。人工养殖有美国绿头野鸭、火鸡、乌骨鸡、珍珠鸡、七彩山鸡、非洲雁等。鱼类有鲤、鲫、白鱼、黑鱼、狗鱼、白鳔、鲢鱼、山胖头、柳鲚、重唇、鳌花、草根、黄鳝、泥鳅、鲇、鲍、哲罗、鳟、雅罗、鳊花、葫芦嘴、黄尾巴昂等。人工养殖主要有鲤、鲫、白鲢等。特色养殖有美洲豚、黑豚鼠。其他,境内两栖类有青蛙、蟾蜍、田鸡(哈什蟆)等。爬行类有蝮蛇、松花蛇、野鸡脖力蛇、蜥蜴(马蛇子)等。还有蚌蛤、鳖、龟、蟹、虾、螺、蜗牛、水鳖等。有益昆虫有蜂、螳螂、蚯蚓、粪郎、瓢虫(花大姐)、蝴蝶、蜘蛛、蜻蜓、蚂蚁等。
【气候特征】 呼兰区处在中纬度地带,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区气候差异不大,南部气温略高,年积温差异不超过100℃,年平均气温3.3℃。区境东西横跨1个纬度,年平均降水量505.4毫米,由东向西降水逐渐递减,相差5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661.4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61%。春季风速较大,全年最多风向为西南风。全年无霜期平均144天。初霜日期平均为9月26日,终霜日期平均在5月4日。全年气温以7月份最热,月平均23.1℃;全年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19.4℃。冻土深达197厘米。四季分明,春季4-5月干旱少雨,多西南大风;夏季6-8月高温多雨,气候湿润,多偏南风;秋季9-10月凉爽,多偏西风,气温逐渐下降;冬季11月至翌年3月,漫长严寒,干冷少雪,多西北风。
经济和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 综 述 2008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66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5亿元,增长15.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0%、44.8%和44.2%。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8∶44.3∶35.9调整为18.8∶44.4∶36.8。人均地区生产总会24491元,比上年增长17.6%。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11.6亿元,比上年增长36.6%(可比口径,下同),其中地方南下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4亿元,增长22.7%。财政支出完成11.5亿元,增长33.5%。
农 业 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3万亩,比上年增长4.5%。全年粮食总产量9.36亿公斤,比上年增长10%,其中水稻1.5亿公斤,增长39.7%;玉米6.8亿公斤,增长4.8%;大豆0.6亿公斤,增长65.3%;蔬菜产量15.9万吨,上涨72.7%。
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稳步推进。全区牧业小区发展到20个,畜牧养殖专业户8005户。至年末,全区大牲畜存栏98983头,比上年增长7.0%。其中黄牛及肉牛61849头,增长5.8%;奶牛30423头,增长11.5%。生猪存栏354306头,家禽781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100117吨,增长3.3%;奶类产量71884吨,增长37.9%;禽蛋产量20496吨,增长6.5%;水产品产量6800吨。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至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35万千瓦时;化肥投入(折纯)35171吨,增长18.0%;农村用电9820万千瓦时,增长3.5%。
“绿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全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证面积33.5万亩,比上年增长5.9%,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177个,绿色食品标志25个,有机食品标志33个。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3.4亿元,增长5.6%。其中三电厂实现增加值6.5亿元,下降6.1%。在规模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5.4亿元,增长15.8%;重工业实现增加值8亿元,下降8.9%。
主导产业增长较快。全区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19.9亿元,占规模企业增加值比重达85.1%。其中医药工业实现增加值3.7亿元,增长15.4%;食品工业实现增加值9.7亿元,增长17.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 | 计量单位 | 产品产量 | 增幅% |
食用植物油 | 吨 | 14063 | 96.3 |
鲜冷藏冻肉 | 吨 | 72566 | 1.8 |
配混合饲料 | 吨 | 255883 | 2.4 |
乳制品 | 吨 | 40112 | 6.4 |
液体乳 | 吨 | 28591 | -8.7 |
酱油 | 吨 | 4248 | -10 |
啤酒 | 千升 | 169896 | 19.5 |
复合地板 | 平方米 | 469309 | 54.9 |
化学药品原药 | 吨 | 642.97 | -34.4 |
中成药 | 吨 | 1840.55 | -15 |
砖 | 万块 | 8348 | 7.9 |
粗钢 | 吨 | 55900 | -55.3 |
交流电动机 | 千瓦 | 6247 | -6.2 |
至年末,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6亿元,比上年增长44.5%;实现利税6.8亿元,增长35.1%。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年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2.2亿元。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2.1亿元,安装工程产值0.1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2651元/人。
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比上年增长42.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2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4亿元,增长17.8%。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在建项目中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17个。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投资2181万元。
投资效果稳步提高。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1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89个,投产项目68个,项目建成投产率60%。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42%。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继续扩大。全年完成消费品零售总额37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食品类增长21.8%;衣着类增长12.0%;用品类增长18.5%;金银珠宝类和日用品类增长20.1%。
住宿和餐饮业快速增长。全年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2亿元,比上年增长23.8%。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铁路公路货物运输总量433万吨。其中铁路51万吨、公路382万吨。铁路公路完成旅客运输总量469万人次,其中铁路85万人次,公路384万人次。
邮电通信业增长稳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211万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428万元,增长1.0%;电信业务总量5783万元。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4.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95061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3037户;移动电话用户92243户;互联网用户16799户,其中宽带接入户16645户,增长52.6%。
金 融 金融业运行平稳。至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6亿元,比年初增加1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9亿元,比年初减少1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余额32亿元,增加18.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6亿元,增加0.5亿元。全年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7.3亿元。全区个人消费贷款年末余额1亿元,增加275万元。
市场价格 消费价格涨幅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7.8%,烟酒及用品类上涨4.9%、衣着类上涨1.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2%、交通和通信类下降3.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保持平衡、居住类上涨5.6%。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稳定发展。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64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出口总值6323万美元,增长15.0%;进口总值74万美元,下降30.9%。
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3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6%,新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个,合同外资金额10700万美元;批准增资扩股项目2个,合同外资增加额390万美元,增长17.8%;全年新批500万美元以上项目1个,总投资10300万美元,合同外资金额10300万美元。
省级开发区 开发区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60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实现税收5.1亿元,增长13%。完成工业总产值165亿元,增长21.3%。实现合同外资额10900万美元,增长1.9%。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科技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区现有技术开发和服务机构20个,专业技术人员1.1万人。全年用于科学技术支出1074万元,比上年增长21.5%。受理专利申请90件,增长9.8%;授权专利54件,增长42.1%。技术合同成交额1230万元。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至年末,全区普通高校22所,在校学生88558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990人;普通高中7所,在校学生6910人;初中27所,在校学生14619人。全区共有小学99所,在校学生30728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40人;幼儿园160所,在园幼儿11012人。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全年举办各种文艺活动6次;参加市里文艺活动3次,获得5个奖项。申报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了呼兰区美术馆。
卫生事业 城乡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3个,卫生机构床位2151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550人,其中医师637人,护士625人。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举办了呼兰区2008年中小学速度滑冰比赛,被评为全省冰雪先进集体。向上级体校送12名运动员。在第十七届哈市运动会上,共获得14金、43银、38铜的好成绩。成功进行了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我区有高翔和雷殿生两名火炬手参加了传递。
社会福利与救助事业 福利与救助事业稳步推进。至年末,全区共有各类收养性单位15家,床位960张,共收养孤、老、残、幼552人。全区有7405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9509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区1724人得到国家定期抚恤补助。
社会保障事业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至年末,全区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3.4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参保率87.0%,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参加失业保险1.7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全区共有2.8万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47.0%。全区有3.9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和劳动就业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户籍总人口623319人,比上年增加1740人。非农业人口164973人,农业人口458346人。
年末城镇就业人数3.5万人,与上年持平。非正规就业17.5万人,个体私营就业500人。全年共安置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4120人。年末全区登记失业人数28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共有12671人领取了《再就业优惠证》。全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1个,全年为求职登记人员提供职业介绍服务7050人次,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202万元。101人实现自主创业,带动356人实现就业,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居民收入和储蓄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据抽样调查测算,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2元,比上年增长1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28元,增长17.8%。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稳定增长。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亿元,比年初增加3.8亿元。
城乡建设 城乡建设取得新成果。新城区新建6条道路,铺设排水管线5公里,供热管网5.6公里,燃气管网36公里,新建扩建换热站7座。老城区改造6条干路和9条巷路。全区新安装路灯418盏,改造棚户区7.1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启动建设清真寺广场,建成萧红故居主题广场,火车站广场,更新14条街路人行步道板8.15万平方米。完成绿化面积75万平方米。新建基督教中心堂,改造西岗公园仙人掌花房。在利民大道建成首座无障碍过街天桥。全年完成通乡通村公路46312公里。新农村试点村改良道路132.6公里。新农村给水工程10处,建生态园林村8个。拆除农村泥草房2355户,建节约住宅2971套。
附:
关于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9年1月15日在区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呼兰区人民政府:
一、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8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繁荣富庶和谐新呼兰”的总体要求,团结奋斗,开拓进取,我区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超额完成了区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年度预算任务。
2008年,全区全口径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6356万元,为年预算的124.14%,增长36.59%。全口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2902万元,为年预算的112.21%,增长24.47%,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4352万元,为年预算的115.82%,增长22.73%;上划中央收入38550万元,为年预算的107.5%,增长27%;财政预算总支出完成142308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97.27%,增长45.6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15277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98.11%,增长33.47%。
地方级预算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税收收入47377万元,为年预算的112.59%,增长23.91%;一般预算非税收入6975万元,为年预算的143.81%,增长15.29%。
基金预算收入23454万元。
地方级财政预算支出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13755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98.58%,增长5.11%;公共安全6107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97.59%,增长1.48%;科学技术1074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100%,增长8.16%;教育25678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100%,增长14.29%;文化体育与传媒948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100%,增长4.64%;社会保障与就业12982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99.81%,增长152.76%;医疗卫生7777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100%,增长28.38%;环境保护2193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79.31%,增长241.06%;城乡社区事务26009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98.44%,增长43.43%;农林水事务10079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95.58%,增长24.62%;交通运输4781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97.21%,增长173.67%;工业商业金融事务3673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96.28%,增长30.67%;基金预算支出27031万元,为调整后预算93.85%,增长138.18%。
2008年我区财政收入超额完成了全年预算,财政支出控制在预算之内,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平衡情况是:一般预算收入合计118367万元。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54352万元;省、市各项补助收入62371万元;调入资金57万元;上年结转1587万元。支出合计为116147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15277万元;上解支出870万元;滚存2220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2104万元(省市专项结转1429万元);净结余116万元。基金收入合计为28801万元。其中:基金预算收入23454万元;省、市专项补助收入2963万元;上年结转2384万元。基金支出合计为27031万元。其中:基金预算支出27031万元;滚存1770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1770万元(省市专项结转1080万元);专款结转690万元。
为确保年初预算任务的全面完成,全区广大财税干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化预算管理,大力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财政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发展,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保障支撑作用。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夯实税源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在支持原有税源型企业发展的同时,全力培育新的财税增长点。按照《呼兰区十一五财源建设规划》,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补充和完善财源建设项目库,鼓励民营企业申报省、市财源建设项目,共争取新型工业化中小企业专项等资金380万元,扶持誉衡药业、宇辉建筑、双达电力等16户财源骨干企业。同时,进一步落实《呼兰区招商引资优惠奖励政策》,全年兑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纳税大户奖励资金455万元,调动了企业发展生产和区直各部门、各单位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增强了对外来投资者到呼兰创业发展的吸引力。
(二)落实惠农政策,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严格落实粮食直补、种子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下拨各项补贴资金13264万元,其中:粮食直补资金3148万元,综合补贴资金8217万元,种子补贴资金1381万元,可繁母猪补贴资金518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积极支持农业抗灾自救,全年投入抗旱、人工降雨资金310万元,为战胜干旱灾害,夺取粮食丰收提供了重要保障。投入畜牧病害防治资金34万元,增强了畜牧业抗风险能力。把握省市共建新农村的难得机遇,多渠道筹集资金向“三农”倾斜,区本级财政投入1015万元,争取省市财政预算资金6244万元,促进了农村公路建设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三)大力组织收入,强化税收征管。财政、国税、地税等收入征管部门,不断强化税收征管措施,综合治税取得良好效果。认真执行区政府《关于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大重点行业税源管理的意见》与《关于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健全各项征管机制,加强收入征管制度建设。加强税源信息交流,化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了税源监控水平。在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业、建筑业、餐饮业和土地增值税“三业一税”征管的基础上,加大娱乐业、交通运输业和“房产出租”的税收征管,加大清欠税力度,全面开展堵漏增收工作,保证了各项税收及时入库。同时,全面落实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减免缓审批制度,完善收费票据审核制度,纠正转移、截留、坐收坐支等违规违纪行为,保证了非税收入及时入库,确保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满足公共支出需要。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和“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全年安排工资性经费37670万元,优先保障了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按时发放。多渠道筹集资金4476万元,用于06--07年机关干部考评增资、离休老干部护理费提标、遗属生活补助提标和08年归并津补贴增资,保证了调资政策的及时兑现。财政投入企业基本养老基金、失业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6820万元,城镇和农村低保资金1601万元,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配合有关部门完成了国企改革收尾和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的解欠工作,共解决125户企业拖欠职工资2641万元,其中国家、省财政无偿投入1010万元、省财政借款442万元、区财政投入590万元及部分企业自筹资金。争取市财政专项资金380万元,建设腰堡中心小学,二八中心小学2所寄宿制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420万元,改造C级危房19处。加快新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年累计投入资金19340万元,建成利民大道哈师大路段过街天桥,雪花路和英才路道路及排水设施,天津大街绿化,以及打通南二道街动迁等工程,有效改善了城区环境。在保证重点支出的同时,按照区委《关于压缩公用经费支出支援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责任分解》的通知要求,从去年9月份开始,在确保实现年初预算的基础上,对全区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压缩公用经费支出5%,用于支援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同时,推行节约型机关建设,压缩会议费、燃油费、招待费等公用经费,坚决控制弹性支出,对预算之外急需的支出项目严格执行审批制度,使财政支出始终控制在预算之内。
(五)深化财政改革,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水平。根据省、市财政部门的统一部署,按照“坚定目标,积极稳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改革要求,积极推进财政各项改革工作。在认真学习成型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摸底、制订方案、拟订公用经费分类分档定额和制定编制部门预算方法等一系列工作,初步形成了较为规范的部门预算编制体系。与此同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成效明显,集中支付管理单位扩大到91户,通过支付中心支付的资金笔数达13783笔,支付资金总额25405万元,拒付不合理支出笔数391笔、金额466万元。并组建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和信息管理系统,选择代理银行,建立健全了相关配套制度。稳步推进政府采购改革,采购范围不断扩大,全年完成政府采购额1173万元,节约资金23万元,节支率2.2%。通过深化一系列财政改革,规范了财政支出行为,增加了预算执行的透明度,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行效率。
(六)发挥财政监督作用,整顿规范财经运行秩序。认真开展会计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检查。加强会计人员集中培训,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监督,有效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在加强日常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同时,重点对非税收入,土地出让金收缴、使用情况,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情况等进行了专项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了纠正处理。加大基建工程的预、决算审查工作力度,全年共审结东直路供水项目、北二道街排水工程等22个基建项目,评审金额4665万元,审减金额1015万元,审减率达21.75%,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各位代表,2008年我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的看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和潜在风险,主要是硬性增支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欠税漏税与违反财经纪律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节约支出、杜绝浪费的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问题,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9年财政工作既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面临着减收增支的巨大压力。从有利方面看,一是哈大齐工业走廊核心示范区建设将有新的突破性进展,为进一步拓展财源建设领域提供了难得机遇;二是优级酒精项目将在今年投产,上海绿地、哈轴集团等大项目相继入驻建设,将不断为呼兰经济增长、财政增收注入新的活力。从不利方面看,一是财政供养人员薪金和社会保障标准不断提高,硬性支出不断增加;二是政府性历史负债已进入偿还高峰期,财政支出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三是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商品房(住宅)交易的契税征收率由1.5%下调到1%,今年起取消的百项行政事业收费项目,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消失等减收因素将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增长。此外,国家还将陆续出台一些减收增支政策,这些都成为我区财政增收减支的制约因素,使财政经济面临更大的挑战。
基于对上述形势的分析,根据2009年全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全区财政预算安排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区委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繁荣富庶和谐新呼兰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组织收入,加强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按照“保工资、保稳定、保重点”原则,进一步优化调整支出结构,保障公共支出;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为目标,不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努力抓好财源建设;坚持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监督管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2009年我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确定今年全区财政预算安排是:全口径财政预算收入125310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0%;全口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3588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4.51%。其中: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150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2%,上级补助收入28696万元,上年结转2220万元,上解支出971万元。当年一般预算可用财力为88095万元。依据收支平衡的原则,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为88095万元,可比口径增长3.45%。基金预算收入安排21722万元,上年结转1770万元,基金支出安排23492万元。
地方级主要收支项目安排是:税收收入52612万元,一般预算非税收入5538万元;基金收入21722万元。地方级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007万元,可比口径增长0.94%;公共安全支出5004万元,可比口径增长2.36%;教育支出20593万元,可比口径增长2.16%;科学技术支出1078万元,可比口径比增长0.3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64万元,可比口径比增长4.58%;医疗卫生支出5683万元,可比口径增长3.1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8073万元,可比口径增长7.8%;农林水事务支出4724万元,可比口径增长2.16%;交通运输支出1842万元;工业商业金融事务支出1534万元;预备费1910万元,按当年财力2.2%安排的。
为全面保证完成全年预算任务,将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财政可持续增收提供保障。坚持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主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筛选一批基础性、战略性投资项目,争取上级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力争使项目优势、投资优势转化为财政增收优势。重点支持哈大齐工业走廊核心示范区建设,全力配合好公共信贷平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为园区开发和培育新的财税增长点创造条件。同时,进一步完善税源体系,积极争取省、市支农专项和新农村建设资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巩固农业基础财源。落实省、市财源专项资金,支持财源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壮大主体财源。围绕招商引资工作,及时兑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贡献企业奖励政策,调动部门、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培育后续财源。
(二)依法强化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继续强化税收征管措施,加大综合治税力度。完善各项征管机制,加强收入征管制度建设。加大清欠税力度,全面开展堵漏增收。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加大销售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让契税征缴,以及罚没收入、规费收入和按政策组织的其他收入的征缴工作,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三)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保证重点支出需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合理调整支出结构。一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及抚恤、社保按时足额发放。二是保证农业、教育、科技等重点领域的支出需要。三是大力压缩弹性支出,明确和细化各单位预算目标任务,把财政支出控制在财力允许的范围之内。四是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压缩公用经费支出支援灾区恢复重建工作要求,今年继续压缩公用经费5%。
(四)深化各项财政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完善和规范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工作,优化政府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参与式预算改革试点工作。二是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从今年开始区本级财政管理的预算单位一次性全部进行国库集中支付转轨。三是扩大采购范围和规模,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运作程序和采购行为,增强政府采购工作透明度。四是大力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实行非税收入“收支脱钩、收缴分离”管理形式。加快财政支出制度创新的步伐,提高财政管理工作水平。
(五)强化财政监督检查,提高财政运行质量。一是加大《会计法》执法检查力度,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二是完善财政系统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坚持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相结合,形成全过程、综合性的财政监督工作机制。三是加大财政投资项目基建评审和对专项资金、基金和大宗支出的监督力度,杜绝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四是强化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国有资产产权交易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进一步完善偿债措施,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各位代表,完成今年财政预算任务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让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区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进一步解放思想,拼搏进取,求真务实,提高效能,全面完成财政预算各项工作任务,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设哈市强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呼兰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9年1月15日在区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呼兰区人民政府:
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8年,全区上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区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抢抓机遇,着力推动科学发展,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及时化解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均超过年初预期。
三次产业稳步发展,经济总量大幅增加。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效益较好、动力增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31亿元,增长9.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5%,拉动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71亿元,增长18.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7%,拉动经济增长7.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58亿元,增长1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8%,拉动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3亿元,同比增长40.1%。出口总值达到6000万美元,同比增长9.6%。万元GDP能耗下降4.8%。企业上市融资取得历史性突破,誉衡药业上市申请已被中国证监会正式受理。经济结构更趋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拉动经济增长13.6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更趋协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3∶43.6∶36.1调整为19.4∶44.4∶36.2。
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农业生产克服了历史罕见的春旱、水田缺水、突发性病虫灾害和生产资料价格暴涨等不利自然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粮食生产获得了大丰收,粮豆薯总产达到18.7亿斤,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截止12月末,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亿元,同比增长9.8%。围绕“五大基地”建设,发展蔬菜、苗木花卉等特色种植32万亩。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71家。畜牧业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截止12月末,全区生猪饲养量90.3万头,同比增长11%;奶牛存栏3.04万头,增长11.5%;黄牛饲养量8.5万头,与同期持平;家禽饲养量3357.7万只,增长1.5%。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以建成长莲路为标志,完成通乡通村公路46条312公里。试点村改良道路132.6公里,通村公路和主街干道全部硬化。新上农村给水工程10处,改造人畜混居1100处,选建生态园林村8个。新建节能住宅2971套,改造农村泥草房2355户。双井镇护路村成为全省30个省级泥草房改造示范村的排头兵。
工业经济平稳运行,规模工业效益提高。截止12月末,全区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20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规模工业完成51.1亿元,增长22.7%。实现工业增加值60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规模工业完成16.4亿元,增长28.1%。一是非国有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截止12月末,全区非国有工业预计完成总产值219.8亿元,同比增长15%。二是大企业、大集团经济运行较好。截止12月末,圣泰药业完成产值29800万元,同比增长10.3%;太子乳品完成产值23590万元,增长77%;誉衡药业完成产值23149万元,增长39.3%;大成农牧完成产值20950万元,增长39%;义利实业完成产值31095万元,增长43%;华润啤酒完成产值32780万元,增长80.3%。三是规模工业利税同比大幅增加。截止12月末,规模工业预计实现利税2.3亿元,同比增长24.3%。其中三联药业利润3792万元,增加1860万元;誉衡药业利润9064万元,增加3246万元;华润啤酒利润690万元,增加1523万元。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截止12月末,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占市下达目标的107.7%,增长40.1%。围绕项目落地,全年完成130公顷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和报批工作。呼兰河城区段堤防、三家子堤防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4亿元。哈尔滨中国酿酒有限公司累计完成投资2.4亿元,一期工程全部结束。哈尔滨顺迈医院累计完成投资2.9亿元,医疗综合楼主楼完成地下一层、地上十六层,预计2009年6月投入使用。哈轴工业园一期工程建设项目2008年8月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4亿元。哈药集团生物工程产业基地建设项目,2008年8月开工建设,完成投资0.25亿元。哈尔滨誉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GMP技改项目完成投资0.77亿元。哈尔滨第一社会福利院易地新建项目一期工程2008年7月开工,完成投资0.7亿元。
哈大齐工业走廊核心示范区争建成功,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2008年初,省政府对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下步工作提出了“1+5重点突破计划”。在全省29个园区中选定了呼兰河工业园区作为“省哈大齐工业走廊核心示范区”,集省、市、区合力,共同打造一个在体制、机制、开发理念、产业集聚、整体配套等方面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的先行区。截至12月末,示范区实现总产值166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工业总产值136亿元,增长21.4%。实现工业增加值38亿元,同比增长2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6亿元,同比增长65%。财政收入65648万元,同比增长76.9%。新批准哈轴、哈药生物工程、、老鼎丰食品等项目20个,协议投资额51.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17亿元。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与呼兰河工业园区结为友好园区。上海绿地集团“绿地亚太创谷”项目于4月29日正式签约,总投资60亿元,是集研发基地、企业总部、产学研基地、科技成果博览交易中心及配套生活设施于一体的现代化服务业项目。黑龙江广播影视基地、汇赢城中村改造项目等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城乡市场同步繁荣,物价指数出现回落趋势。截止12月末,全区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0.5亿元,增长2.3%,非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36.5亿元,增长21.5%。市场供应品种丰富,秩序井然,购销两旺。集市贸易成交额实现13.3亿元,同比增长2.3%。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新变化,住房、教育、汽车、旅游成为消费新热点。1—12月份,我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8%,同比上涨4.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消费价格指数为108.7%,同比上涨8.7个百分点,各月消费品价格指数呈逐月回落之势。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金融态势平稳运行。截止12月末,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16356万元,同比增长36.6%,增收31168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4352万元,同比增长22.7%,增收10067万元。财政支出完成142308万元,同比增长45.6%,增支44591万元。截至12月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6亿元,同比增长24%。贷款余额达到38.6亿元,同比下降2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9亿元,同比增长26.6%。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城区新建育才路、广州路等6条道路,铺设排水管线5公里,供热管网5.6公里,燃气管网36公里,新建扩建换热站7座,新增燃气用户5960户。老城区改造东直路、北二道街等6条干路和文庙路、卫生路、通达街等9条巷路。新安装路灯418盏,改造棚户区7.1万平方米。启动建设清真寺广场,建成萧红故居主题广场、火车站广场。铺装建设路、东直路、西宁大街等14条街路人行步道板8.15万平方米。完成广场、庭院、道路绿化面积75万平方米,栽植乔木2.8万余株,灌木10万余株。新建基督教中心堂,改造西岗公园仙人掌花房。利民大道哈师大路段过街天桥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落实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成立区校合作委员会,创建区校共建平台。巩固基层文化阵地,新建康金、双井2个综合文化站,广场、校园、社区文化日趋丰富。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成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有所提高。加大违法生育专项整治力度,计划生育率达98%。投资1400万元,启动建设区第一农村敬老服务中心,建成区敬老服务中心二八分院。广电事业有了新发展,新增有线电视初装入网用户9000户。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民生工作力度不断加强。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2元,同比增长1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28元,增长17.79%。民生工作取得成效。安置零就业家庭81户,安置“4050”人员105人。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3.36万人,发放养老金1.19亿元。失业保险参保2.28万人,7409人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发放失业金955万元。工伤保险参保9171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2.6万人,新发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6200人。为3744名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会保险补贴632万元。为101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2万元。解决企业拖欠职工工资2640万元。收缴农民工工资保障金2400万元,收缴率达99%。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58万人次,支付低保资金971.5万元,城镇、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200元和每年900元。为134户低保户发放住房补贴15.2万元。农村常住人口参合率达96%,绝大多数农民就医得到了实惠。
总体看,2008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结构趋于优化、效益不断提升、民生明显改善的良好势头,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但是,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区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非公经济亟待发育壮大,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支柱产业有增有降,竞争力弱,新兴产业发展较慢;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难度依然很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物价上涨过快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些问题和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区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反映。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加快全面振兴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解决困难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努力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2009计划安排
2007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发酵,在去年9月演化成了来势汹汹的华尔街金融海啸,并迅速蔓延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经历了股市从大涨到暴跌、楼市从高起到重挫的大震荡。国内外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迅速增加,财富大量蒸发,市场明显萎缩,使我区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和形势日益严峻,危机对我区的实际影响已初现端倪。2009年,国家继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努力扩大内需,重点防止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对我区这样一个贷款规模小、信贷增速低的新区来说,是一个有利的机遇;我区重点发展的现代农业、生物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都有望获得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只要我们措施得当、狠抓落实,就能把压力变成动力,挑战变成机遇,在国家扩大内需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下,将促进区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经济工作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好更快发展目标要求,以农村改革发展为动力,以核心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工业强区为核心任务,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创新体制机制,扩大投资规模,提高开放水平,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繁荣、富庶、和谐的新呼兰而努力奋斗。
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7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35亿元,增长8.6%;第二产业84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68亿元,增长12.7%。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8.7∶44.9∶36.4。
——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亿元,可比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82亿元,可比增长12%。
——工业增加值达到71亿元,同比增长13.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2.5亿元,同比增长14.9%。
——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5.4亿元,同比增长30%。
——出口创汇达到6300万美元,同比增长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00元,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00元,增长8%。
——万元GDP能耗下降6.3%。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三、2009年主要任务
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围绕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8.6%。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建设优质粮、绿色肉、洁净奶、寒地菜、宿根花“五大基地”。发展优质粮100万亩,寒地菜10万亩,宿根花2万亩,新建规模养殖场30个。抓住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契机,在白奎、石人、大用镇启动3万亩标准粮田建设。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更新大中型农机具170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挖掘农业的增产潜力,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全区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晋升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户,一品村10个。
构建以都市农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体系。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绿色食品产业和园艺产业,重点推进“一园三带”建设。“一园”即在利民街道筹建10万平方米的现代农业博览园。“三带”即沿哈肇路,启动建设200栋蔬菜温室、600栋大棚,逐步建设20万亩的设施农业产业带;沿长莲路、呼白路,以蒲井有机菜、富强绿色菜基地为核心,辐射发展绿色、有机蔬菜2万亩,逐步建设30万亩的生态蔬菜产业带;大力扶持农民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生态游和农园体验项目,在杨林、方台、大用、腰堡、利民等5个乡镇(街道),分别建成4个以上旅游农业示范点。
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集群。构建奶牛、肉鸡、生猪、马铃薯、商品鱼、苗木花卉、韭菜、优质粮等8个主导产业龙形经济框架,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健全农业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强化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
加快建设农村公用事业。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2009年建设农村公路47条212.2公里,实现通乡通村公路全部硬化。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处,解决0.2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农村新能源示范项目建设,完成畜牧养殖场沼气综合利用项目1个,农村沼气用户1600户,沼气乡村服务网点13个。搞好村屯绿化和生态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生态环境。全力扩大农民就业。搭建集高效种植、精品养殖、转移就业、产业化经营“四位一体”创业平台,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
(二)围绕壮大优势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工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3.8%。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巩固电力支柱产业地位,做大做强食品、医药、冶金等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建材、饲料等优势产业,重点加快加工型工业财源项目建设,提升规模竞争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推进民营企业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启动建设利民开发区循环经济专业园区,推进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扶持高掺量粉煤灰新型承重保温墙体砌块、高强度自保温空芯墙体板、金禾质能应用转化建筑用纸面草板生产线及华润雪花、中国酿造、济仁药业中水回用等项目。大力节能减排。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新建项目和规模以上工业燃煤增量,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量,预期2009年万元GDP能耗下降6.3%。实施技术创新。重点抓好同一堂药业天杞利肾胶囊高技术产业化、康普乳业牛初乳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工业化分离、儿童药业中药材前处理平台建设工程、祥鸿药业注射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及剂仁药业颅痛宁颗粒、同一堂药业参灵通络胶囊、天宏药业美沙拉嗪栓、圣泰药业注射用骨瓜提取物技术改造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加速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力争走出一条以科技进步为先导,战略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效益和规模。
(三)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层次和水平
坚持政府引导、开放带动、市场化促进、产业化发展,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与新型工业化适配的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2.7%。发展现代商贸业。围绕大宗商品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培育市场体系,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优化城乡商品双向流通网络;围绕全面搞活城乡流通,继续引进大型连锁超市,大力发展仓储会员店、品牌专卖店、专业超市等新型业态;围绕利用现有商业设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城乡流通网络。完成北海粮食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围绕加快“2+3”产业发展,完成天宏药业——哈尔滨利民医药科技园区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跟踪推进绿地亚太创谷集研发基地、企业总部、产学研基地、科技成果博览交易中心及配套生活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集群项目。完善现代服务业。积极与哈市商贸功能圈对接,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繁荣发达的城乡服务业体系,发展壮大信息、中介、法律、会计、代理等新兴行业,促进商贸、餐饮、娱乐等消费性服务提档升级,不断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利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政策,壮大黑龙江地理信息产业园,培育服务外包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旅游业。运用市场化经营手段,做大萧红故里品牌,整合四望亭、百年仙人掌、天主教堂、文武庙等旅游资源,弘扬历史、人文、宗教文化,打造呼兰文化旅游品牌。依托建设松花江森林公园、呼兰河带状公园、呼兰河口湿地和呼兰河畔影视城,打造生态旅游文化。
(四)围绕投资需求拉动,强力推进大项目建设
继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和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009年,计划谋划大项目入库20个,其中10亿元以上大项目2个;计划完成10个,其中10亿元以上大项目1个。
围绕优势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谋划和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与群众关系密切的大项目,实现建成投产一批、加快建设一批,新开工一批,前期谋划一批的良性循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呼兰河城区段堤防整治及三家子堤防工程;推进呼兰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新老城区污水处理厂、哈三电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一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做好垃圾处理厂、第二水厂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全力推进誉衡药业GMP改造及异地扩建、哈轴工业园、哈药生物工程基地、顺迈医院、辰能丙二醇、康普乳业等一批大项目建设,使其尽快投产达效;力争绿地亚太创谷一期、汇赢城中村改造一期、雪花啤酒二期、老鼎丰食品等工程项目开工建设。
以完善城市载体功能为重点,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重点改造文化东路、顺记路等主干道路5条,改造建兴路、丰华路等6条中巷路。铺设人行道4.28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78盏。绿化面积185万平方米。全面改造西岗公园,易建公共汽车站和综合停车场。加强对城市土地市场的集中统一管理,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保障城市发展和项目建设用地,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园、路桥、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建设资金问题。
(五)围绕核心示范区建设,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强力推进核心示范区建设。2009年,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2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启动呼兰河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从高端产业定位,现代化工业园区、城市新区研究高度出发,提出示范区整体框架研究报告,确保总体规划编制沿正确的技术路线圆满完成。充分利用利民开发区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有利契机,突出示范功能,对22.18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全面推进提档升级,完善城区载体功能,以优化整合存量带动增量,提高效率。组建哈大齐工业走廊呼兰河工业园区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完成1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工作,2009年完成3平方公里建设任务。
进一步搞好产业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对示范区进行科学的“6+3”产业定位,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依规划进行园区资源整合,突出产业发展优势,增强投资商的吸引力。围绕产业发展配套、要素集聚,激活存量、发展增量。以呼兰河工业园区特有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集群发展,吸引外资和项目入区,进而做大产业集群,做强龙头骨干企业,做优商品服务品牌,做精园区建设的发展题材。
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拓宽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的针对性,把招商的重点放在国内外500强和重要金融机构上。围绕产业龙头和产业薄弱环节,开展产业链招商,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利用冬投会、哈洽会、上海友好合作等平台,搞好专题招商。加强国内招商,特别是到企业的总部去洽谈招商业务。探索新的招商机制,采取多种方式的招商模式,做到园区独立招商与打捆招商相结合,大规模造势推介与一对一洽谈相结合,廊外招商与廊内招商相结合,国际招商与国内招商相结合。发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以概念招商牵动园区项目生成、集聚。做好招商的后期工作,切实提高履约率。
(七)围绕加强财税金融工作,保障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实施财源增长点战略,以财税增长为目标,推进财源项目建设,认真谋划财源建设新思路,积极培育财源建设大项目,扶持财源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夯实财源建设基础。打造公共财政框架,综合运用财税征收、转移支付等政策调节手段,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运行,提高财政经济贡献率。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财政性支出全部实行政府统一采购。组建财政监督检察局,强化财政专职监督检查职能。加大税收监管力度,强化征缴,确保应收尽收。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重点资金、大额资金监管,杜绝挤占挪用,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体系的透明度、效率和竞争力,进一步发挥财政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八)围绕改善民生,努力建设民本呼兰
坚持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眼点,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建立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2000人,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纳入市级统筹。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对就业困难对象开展就业援助;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发放和基金监管力度,实现失业保险向全市统筹范围过渡;推进区第一敬老服务中心建设。以实施危房改造为契机,落实廉租保障住房补贴165户,配建廉租住房30套。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继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优化网点布局,筹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孤残学校,引进建设新城区优质高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建设许堡、方台等3个综合文化站。做好有线电视发展和管理工作,不断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成果,提高重大疾病、传染病的防控能力。搞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抓好优生优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完成区计生服务站和中心乡镇站建设,大幅度提升计生服务整体水平。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妥善解决城乡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