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呼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03-30

农业综述


【粮食生产】  2007年,在多年不遇特大干旱和粮食播种面积下滑4万亩的双重压力下,通过组织抗灾自救和增加科技投入,全区粮食总产8.5亿公斤,与上年持平。农技部门实施新技术、新品种试验和示范、推广等科技项目50个,累计实施面积580万亩次,有效提升了单产水平,全区粮食平均亩产500公斤,同比增长10%。

【种植结构】  2007年,按照建设“八型新农村”总体要求,突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启动100个“一品村”建设,当年建成40个。全区落实蔬菜、苗木花卉等特色种植28万亩,同比增长17%,净增长4万亩,居全市第一位。无公害种植生产监测面100%,新增无公害产品88个,有效利用无公害、绿色品牌177个,同比增长67%,居全市第二位、全省第四位,特色绿色产业开发成效显著。

【产业化经营】  2007年,新认定鸿福集团、明达油脂、丰源油脂和大用农作物种植有限公司等省、市级龙头企业4家,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居全市第一位,区级龙头企业48家,带动农户9.5万户,占农户总数90%,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首次突破50%大关。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5家,同比增长20%。

【劳动力转移】  2007年,开展引导性培训2.5万人、技能性培训5000人。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000人,累计实现农民转移就业12.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57%,劳务经济创造非农收入8亿元,劳均创收6350元,转移就业已成为农民收入主要增长点。

【农业项目建设】  2007年,筹建农民学院、农业实用技术研究所等农业科研培训机构2个;建设农业博览园及利民、沈家、方台等园艺示范等小区4个;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9个,建设标准化粮田4万亩,亩效益提高1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新农村建设】  2007年,新曾市级试点村9个,试点村总数达40个,试点面达24%,居全市各区县之首。以试点村镇为重点,新建通乡、通村和村内路184.2公里,试点村通村公路和主街干道全部实现硬化。新上给水工程10处,解决了10个村屯、1.3万人用水难问题;新建、改建农房2354户、卫生厕所4634个,改人畜混居116处;新建生态园林村9个,完成“一池三改”1199个,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新上综合活动室5个、休闲广场3个、图书室3个,解决9个村屯文体活动开展难问题;“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由点向面逐步铺开,试点村镇“十星级文明户”占总户数80%以上。

【涉农事务管理】  2007年在农民购买农资高峰期,进行农业执法日巡查,抽检种子279份,处罚农资违法案件17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200多万元;全面规范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制,纠正部分乡镇的半代理问题,完成45个村财务审计,查处违纪资金25.1万元;加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全区没有发生因农民负担引发的案件。集中力量排查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土地纠纷16起,维护农民利益和农村稳定。


综合开发


【参股经营项目】  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参股经营项目为年加工12万吨低温豆粕改造项目,计划总投资3200万元,其中世界银行参股资金1000万元。完成投资3200万元,其中世行1000万元,已签订合同,并按参股经营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厂房及设备安装完毕,进入试生产阶段。

【出口蔬菜基地项目】  2007年,出口蔬菜基地项目包括2个小区,即蒲井蔬菜小区和郎堡水田小区,计划总投资416万元,其中中省投资306万元。项目建设地点包括许堡乡蒲井村、周化村和郎堡村,计划中低产田改造0.79万亩。蒲井蔬菜基地项目计划投资335万元,其中中省投资246万元。计划打组合井54眼,已打组合井40眼,占计划74%;计划购置喷灌及微灌设备54套,已购置喷灌设备20套,占计划37%;库房900平方米、蔬菜贮藏窖600平方米,招投标工作完成,基础已建完,计划2008年春季完工;育秧大棚12栋,建设用地已经落实,正在进行施工。开挖疏浚排水支沟10公里,无基涵100处,测土施肥0.62万亩,引进良种1500公斤,购置农业机械5台套,修建机耕路7公里,营造防护林300亩,培训技术人员1000人次,建设技术示范基地500亩,购仪器设备3台(件),均按计划完成。该项目共完成中、省投资77.8万元,自筹40万元,还有部分工程未报账;郎堡水田改善项目计划投资81万元。其中中、省投资60万元,开发任务0.15万亩已完成。排水沟渠正在建设中,输变电线路3公里已和电业局签订合同,搞完预算准备开工建设。育秧大棚已建设完毕,投入使用。

【新农村建设项目】  2007年,许堡乡周化村新农村建设与土地项目建设相结合,按照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严格执行省农业开发办《关于建设土地治理项目高标准示范农田实施方案》,以农民合作社为基础,千亩示范绿色蔬菜基地已建设完成,全部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第一茬蔬菜栽植大蒜500亩、圆葱400亩、辣椒100亩,已收获完毕。第二茬种植秋白菜400亩、萝卜300亩、胡萝卜300亩已收获。年初进行村屯绿化,种植银中杨、松树、花灌木等品种近千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共打井20眼,配套喷灌设备20套,疏浚排水沟2公里,修田间路3公里,技术培训500人次,良种引进500公斤。同时村内8000米边沟全部安装完U型槽,50栋育苗大棚在筹建中。完成项目建设资金170万元,占计划78%,其中中、省投资50万元。


林      业


【造林绿化】  2007年,按照市下达造林计划,结合全区实际,完成造林8000亩,其中“三北工程”造林5000亩、退耕还林工程3000亩;育苗2000亩;义务植树130万株;绿化村屯65个,其中建设生态园林村6个,栽植各类针阔叶苗木200万株。总投入600万元,其中区林业局投入26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核计200万元、区、乡两级财政投入100万元、村集体投入40万元。营造老哈绥路长岭段和许堡段护路林长40公里,成活率、保存率较好,成为呼兰一道靓丽风景线;哈肇路两侧护路林涉及3个乡镇,全长20公里,建成一条绿色的长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观。全区把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列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建成以祁堡村为重点的3个生态型园林村屯。呼兰区被省政府授予2007年度全省造林绿化竞赛先进单位。

【资源保护】  2007年,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凭证采伐制度,全面实行采伐计划和限额双项控制,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二、加大森林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滥砍乱伐、盗伐林木行为,加强和武装森林派出所硬件设施,发挥林业派出所骨干作用,履行保护管理职能,强化监管,依法治林,巩固林业工程建设成果。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依据国家《植物检疫条例》,对全区50余处集体和个体苗圃,进行产地检疫,杜绝病虫害苗木用于造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有序进行,采取熏蒸和加工等方法,处理病虫害林木0.8万立方米,有效地遏制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森林防火工作连续30多年无森林火灾发生。认真执行《哈尔滨市森林培育指导意见》《国有林场森林培育规划》和《森林采伐技术规程》,加强抚育伐生产和作业质量管理,森林质量全面提升。全面推行木材公开竞价销售,森林资源增值步伐加快。争取国家和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1万元,保护生态公益林3万亩。完成抚育伐生产1300亩,生产商品材700立方米,实现木材销售收入35万元,木材平均售价高达500元,提高20%。

【林业产业】  区林业局中心苗圃及以利民为中心的群众育苗面积达10万亩,生产各类造林绿化苗木10亿株,以苗木产业为依托,形成产、供、销和承揽绿化工程为一体的绿化产业链条,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年创产值5亿元。

【重点项目】  以大顶山航电枢纽工程建设为契机,挖掘沿江乡镇、街道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统筹推进黄土山森林公园项目和呼兰河湿地保护建设项目,拉开建设沿松花江旅游经济带序幕。9月,经省林业厅批准,在黄土山林场建立黑龙江省松花江森林公园。已经完成森林公园整体规划并进入实施阶段,率先完成投资260万元长6.25公里公路硬化工程及其绿化工程;又向国家、省、市申请资金,修建三条长度为33.32公里白色路面公路,工程预计2008年8月完工;投资40万元的公园自来水工程,每小时可供水20吨,改善公园内饮水条件。


畜  牧  业


【畜牧生产】  2007年,全区畜禽饲养量有增有降:全区奶牛存栏2.7万头,同比增长30.8%;生猪饲养量81万头,同比下降12.2%;家禽饲养量3306万只,同比下降41%,其中肉鸡饲养量2777万只,同比下降44%,蛋鸡305万只,同比下降23%,鸭鹅220万只,同比增长2.3%;黄牛饲养量8.6万头,同比下降19%。各类畜禽产品产量有增有降:出栏商品猪51万头,同比下降22.7%,商品禽2524万只(其中肉鸡2240万只),同比下降44.6%;出栏牛2.8万头,同比下降17.7%。鲜奶总产6.5万吨,增长30%;肉类总产9.7万吨,同比下降37%;鲜蛋总产2万吨,同比下降28%。畜禽饲养量及畜产品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场因素,由于2006年上半年畜产品价格较低,造成子贱伤母,种猪、种禽存栏有所下降,导致2007年上半年畜禽补栏缓慢,使生猪和禽的养殖数量下降;二是饲料因素,一年来,饲料价格上涨且居高不下,价格普遍提高30%,养殖成本加大,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2007年实现牧业产值28.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7%。虽然畜牧业生产在养殖数量上有所下降,但由于畜产品价格及养殖效益增幅较大,所以畜牧业产值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增长,牧业经济占农业经济的比重得到巩固,仍是占据“半壁河山”的主导产业。

【科技兴牧】  2007年,扎实开展技术培训。结合区委区政府“科普之冬”活动安排和牧业生产实际,利用3-5月份农闲季节,采取集中培训、重点乡镇专题培训、需求乡镇特邀培训等多种灵活有效方式,对全区各乡镇开展广泛深入的科技培训,共培训21场,培训农户4000人次。通过科普培训,有效地推广普及畜禽增产综合、禽流感和蓝耳病等动物疫病防治新技术,受到全区各乡镇广大养殖户的好评和认可。推广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围绕入世后畜牧业发展需要,以推广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为重点,通过大力开展科技培训,确立和扶持标准化养殖示范户和科技人员定期深入场户咨询指导等方式方法,建立鸿福养猪场、长岭海良养猪场、宏伟养鸡场和康乐奶牛场等畜牧业标准化饲养场,通过示范场辐射带动作用,带动畜牧业标准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进程。调查研究,为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可靠理论依据。鉴于畜禽生产出现不同程度滑坡,区畜牧局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并多次陪同省畜牧局、市委政研室、市政府、市政协、市畜牧局等省、市领导对呼兰区生猪、奶牛、肉鸡生产进行调研,针对实际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意见,成立相关机构,落实相关政策。一、根据牛奶价格偏低的实际问题,成立呼兰区牛奶价格调节委员会,着重解决牛奶价格及农户与加工企业利益矛盾;二、针对肉鸡生产滑坡不利形势,配合正大推广新型保温节能鸡舍建设项目,2007年建舍120栋;三、落实国家母猪补贴政策,对全区4.1727万头可繁母猪进行补贴,发放补贴资金208万元,受益农户1.2万户,保障全区生猪生产稳定发展。实施鸿福原种猪场建设项目,引进国家投资200万元,并申报金山、外郎两个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建设项目,计划2008年开始实施。

【防疫灭病】  2007年,在国内外重大动物疫情威胁十分严峻形势下,区畜牧局狠抓重大动物疫病各项防控措施落实。一是及时动员部署春、秋季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会战工作。全区分别于3月12日至3月25日、8月29日至9月30日组织两次高致病性禽流感强制集中免疫会战。对于散养家禽采取统一时间、统一组织、统一供应疫苗、统一供应器械的办法开展强制免疫工作,共下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80万毫升,免疫注射散养家禽126万只;对于规模养禽户采取统一下发《集中免疫通知》、乡镇及村与规模场户签订防疫责任书等方式,确保规模养禽场户按要求开展强制免疫注射。在禽流感防控工作中,做到统一工作部署、统一疫苗发放、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规范管理、统一检查验收。实现区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禽、禽不漏针目标。二是扎实推进春夏秋3次牲畜口蹄疫强制免疫会战。按照省、市关于牲畜口蹄疫强制免疫工作及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议总体要求和工作安排,分别于3月、7月、10月集中组织开展3次牲畜口蹄疫强制免疫会战,全区共下拨口蹄疫疫苗234万毫升。在牲畜口蹄疫强制免疫会战中,采取“三防、三查、三消毒”的做法,结合强制免疫,共普查农户7.96万户,普查圈舍73441个;全区共购买消毒药324吨,使用火碱38吨,下发消毒药15吨,下发消毒器133件,消毒圈舍总面积达357.4万平方米。会战中,区、乡(街道)两级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区各街道、乡镇共组织3459人次(其中镇村干部1179人次、兽医246人次、防疫员756人次、各类防疫辅助人员1278人次),对全区牛、羊、猪等所有偶蹄动物进行普查、强制免疫,应免尽免,免疫密度达到省、市要求。三是扎实开展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强制免疫及猪病普查工作。以养殖密集区、边界地带和市、区、县之间等疫情易发地区为重点,对全区可繁母猪和种猪,按照免疫程序实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强制免疫注射。全区组织发放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13.7万毫升,对全区所有母猪进行免疫注射。四是切实做好常规动物疫病预防,采取下发《工作方案》、《防疫通知》等材料,指导畜禽防疫灭病工作,严格坚持“定期免疫与常年补针相结合”做法,采取集中免疫,对于补栏畜禽做到“常年补针,月月补针”,切实加大免疫率和保护率。五是定期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工作。对于禽流感疫情监测,按照省、市要求,建立50个疫情监测点,每周重点监测1个乡镇2-3个监测点,每周监测20-50只家禽,通过监测免疫抗体消长情况,为确定科学免疫时间提供科学依据。年内,全区无重大疫情发生,保证畜牧生产安全。

【检疫与监督】  2007年,呼兰区加强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全面开展到户(场)和到点集中检疫,派检疫人员深入到利民、长岭、双井、康金等乡镇,开展产地检疫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产地检疫工作的开展。强化驻场检疫工作,狠抓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工作。2007年消毒车辆11000余车次,查处动物防疫违法案件8起,并按照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和处罚。共检疫猪63万头、禽5500万只,对各类病死猪320头、禽类1.6万只、畜产品1800公斤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规范驻厂屠宰检疫工作,依法开展动物防疫监督工作。

【草原监管】  2007年,依法实施对全区草原资源监理工作。在停止收取草原管理费情况下,区草原管理站克服困难,进一步强化草原资源调查、依法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查处各类草原毁草案件15起,去省、市接访4次,及时调节、化解草原纠纷多起,使草原上访纠纷得到较好解决,使破坏草原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饲料青贮】  2007年,加大玉米青贮和秸秆青微(黄)贮利用工作力度。通过深入宣传引导、建立扶持试点、提供技术服务等办法,加快青贮工作进程。在腰堡、兰河、利民街道、孟家乡等街道乡镇新建青贮窖20窖,青贮容积2.5万立方米。为青贮示范户争取省、市青贮机械补贴,共为7户争取10台切揉机、打捆机购置补贴。

【良种工程】  2007年,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重点,努力突破单纯数量增减和简单生产能力扩张的增长方式。一是优化养殖结构。注重大力发展奶牛业,突出发展草食型畜禽,积极开发肉牛、肉羊生产,全区奶牛、鹅业发展势头强劲。二是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奶牛继续推广以特优级冻精为基础的冻精配种改良技术,良种覆盖率100%;生猪、家禽、黄牛、山绵羊等畜禽品种,继续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品种改良工作,畜禽良种化率明显提高90%以上。三是实施奶牛性控冻精技术示范,加快良种化进程,奶牛群体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渔      业


【渔业生产】  2007年,全区放养面积4.45万亩,比2006年增加500亩,同比增长1.1%。其中成鱼池投产4.05万亩、鱼种池投产4000亩。共投放春片鱼种970吨、931万尾,平均亩投放24公斤230尾;投放夏花鱼苗2000万尾,平均亩投放5000尾;水产品产量达到8000吨,比2006年增加200吨,同比增长2.6%。其中:养殖产量7800吨;捕捞产量200吨。鱼种产量1500吨。渔业产值实现6800万元,比2006年增加300万元,同比增长4.6%;渔民人均收入4700元,同比增长6.8%。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基本结束。全区发放养殖证179本,面积36100亩,占全区养殖面积82%。区水产总站孟凡彬、崔世峰、陈桂芝、何永强、李丽华、王红荣获省渔业“丰收计划”二等奖,胡庆海荣获省农业科技人才奖。

【产业结构调整】  2007年,一是调整养殖品种结构,针对“名特优”水产品市场需求大、价格高、效益好情况,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承担市农委下达“丰收计划”项目面积2400亩,全部为“名特优”养殖,共完成项目面积2500亩,均达到项目要求的各项经济指标,并通过有关专家验收,提高渔业生产科技含量。全区推广“名特优”养殖面积2500亩,生产“名特优”水产品500吨,养殖品种发展到彭泽鲫、团头鲂、怀头、六须鲶、鳜鱼、湖白鲑等20多个品种,稻田养蟹面积450亩。二是调整生产结构,推动综合性经营渔业发展。利用地缘优势,发展旅游观光渔业。全区共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垂钓点70处,面积5000亩,鱼的品种、规格都较上年有很大提高和增加,服务水平和环境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增加效益800万元,游钓已成为渔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渔畜、渔禽相结合的综合养鱼模式,养殖面积达到1.2万亩,占池塘养殖面积的27%。三是调整技术结构,积极推广驯化养鱼、复养技术。针对部分池塘粗放经营、秋季商品鱼集中上市,价格低、效益差的情况,大力推广颗粒饲料驯化养鱼和复养技术,提高经济效益,驯化养鱼面积完成一万亩,增加收入800—1200万元;四是调整质量结构,推广绿色渔业,促进水产品质量的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产品质量标准提出更高要求,积极引导渔民适应市场需求,生产绿色水产品,全区绿色渔业面积5000亩,同比增长47.5%,生产绿色水产品2100吨。双来渔场、区鱼种场已完成水产品产地和绿色水产品认证的申报工作。申报面积10360亩。为推动绿色渔业发展;按照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对渔药市场进行集中检查,对农业部规定的十一类禁用药物进行查处,特别是对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的使用进行专项检查,净化了渔药市场。

【科技服务】  2007年,全区举办各类养鱼技术培训班、研讨会5期,培训360人次;进行技术咨询、鱼病防治84次;帮助调剂各类水花和夏花2500万尾、春片鱼种30万公斤、饲料2500吨。销售商品鱼4500吨,协调解决资金400万元。

【渔政管理】  2007年,根据区渔政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全年工作计划,做到提前安排,逐步落实。继续做好年检、发放“两证”工作。保障渔民及早领到“两证”,不误时机,从事渔业生产。3月,下发年检、“渔业捕捞许可证”和“渔业船舶证书”通知300份。到有关乡镇和村以及渔业生产者。按照先检船后办证原则,4月,组织人力物力到各村、屯及渔业生产网点,对渔业船舶逐船检验。对被检船只要求统一着色、统一刷号、统一配备消防和救生设备。对能够从事渔业捕捞生产的渔民,填报“渔业捕捞许可证申请书”上报审批进行发放,对有证渔民及时年检,使渔民按时、按季从事渔业生产。全年共发放、年检渔业捕捞许可证、渔业船舶证书各320本,年检率100%。强化水上安全工作。一是为了让渔民增强生产安全意识,对船主进行培训和考试,并签订生产安全责任书。二是分段突出重点,对渔业船舶进行水上安全检查。开江、禁捕期、汛期、大顶山工程蓄水、封江前进行重点检查。常规检查与渔政管理同步进行。2007年发放《关于加强渔业船舶水上生产安全的紧急通知>>两次,共350份,一次在9月29日30日,一次是10月23日水上安全事故后的24、25日,全年没有发生水上安全事故。渔政检查工作,做到抢前抓早。从4月下旬开始,组织车、船两路出击,对重点江、河段进行巡回检查,对非法渔具进行清除,对私捕滥捞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在渔政检查同时,对生产区域的网具、船只进行合理安排,重新选出责任心强、有工作能力的渔民担任各生产滩、点负责人,便于更好为渔民服务,保护渔民的合法权益,也为“禁渔期”检查工作创造条件。为把5月25日至7月10日“禁渔期”工作做好,在5月初,把150份“禁渔期公告”、300份“禁渔期通知”发放到沿江、河有关乡(镇)、村及各渔业生产点,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组织渔民集中学习渔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禁渔期公告”10余次,宣传面达100%。联合工商等部门对农贸市场水产品检查两次,联合交通局、公安局、海事处等部门对渔船安全检查两天。全年渔政检查出快艇56航次,参加检查人员280人次;出车36次,参加检查人员144人次。打击违法捕捞,保护渔民有秩序正常生产。负责两处冰封期渔业水域水质监测点,做到按时监测、及时上报。共上报20次,完成水质监测任务;增殖保护水产资源。7月13日,区水产总站组织大规模人工放流活动,将50万尾鲤鱼、鲫鱼、鲢鱼和团头鲂鱼苗放入松花江和呼兰河。落实惠农政策。按照省《关于对2007年度石油价格改革增加支出实施财政补贴的意见》安排,为全区340余艘从事捕捞及养殖用机动渔船发放燃油补贴24.5万元。


农业机械


【机械生产】  2007年,全区完成机械春整地55万亩(其中水田整地10万亩)、机械根茬粉碎还田55万亩、机械播种190万亩(其中精少量播种173万亩)、水稻机械插秧7.5万亩、完机械深施化肥190万亩、机械中耕深松85万亩。秋季完成机械收获20万亩、秋整地109.62万亩。其中:深松整地43.62万亩、水田整地10万亩;连片作业面积84.4万亩;有98.7万亩整地面积达到待播状态;机械根茬粉碎还田65万亩。完成秸秆、根茬粉碎还田机械化技术项目70万亩;完成玉米产业带机械化精、少量播种技术项目124万亩;完成水稻机械插秧技术项目7.5万亩;完成水稻产业带机械收获技术项目7.5万亩;完成大豆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项目15万亩。全区引进8台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械进行试验,效果良好。

【技术指导】  在春耕生产中,克服前期干旱、低温、回春晚、农机生产物资涨价、整地任务重等不利因素,采取农机作业标准化中的各种抗旱、增墒措施,加大指导力度,把握好时机,集中机械力量进行田间机械化生产,发挥农业机械化在抢积温、促早熟、夺丰收中的作用,确保春播作物全苗和壮苗。在中耕期间,旱情较重,为增强作物抗旱能力,大面积实施作物植保作业和中耕深松作业,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建立地下土壤水库。秋整地以机械深松整地为重点,省、市政府实施深松补贴政策,调动全区各乡镇深松连片整地的积极性,改变传统耕作模式,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耕作机制。区农机总站充分发挥大型农机具科技含量高、作业速度快、作业质量好等秋整地优势,推进标准化作业、连片作业。在整地中坚持“三三”轮耕制,以保墒为核心,为确保深松达到25厘米以上,全区统一对现有灭茬旋耕整地进行改装,加深松装置,共改装农具400多台,扩大深松作业面积,完成市深松补贴面积22.17万亩,70%以上达到30厘米深度。完成省超深松整地面积21.5万亩。深松整地地块一次达到待播状态。同时,区农机总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秋整地现场,做技术指导和服务,解决基层在秋整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机具开发】  2007年,全区共投入更新资金851.2万元。其中:国家财政补贴资金70万元、市财政补贴资金170万元、吸引农民自筹资金611.2万元。购置80马力以上拖拉机49台、大型农具37台、大豆收割机1台、水稻插秧机131台。将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提升全区新机具开发速度。

【农机服务】  积极发展农机大户及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培育农机经纪人和中介组织,鼓励农业生产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大用镇沈八村农机作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依托,于今年6月又成立农民合作社,3镇1乡217户农民参股入社,合作社种植绿色作物1.5万亩,其中合作社经营5000亩、农民定单1万亩,在经营中,采取“统一整地、统一施肥、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按亩分红”办法,促进土地连片、规模经营,进而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劳动力转移和主辅换位。全区争取到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资金140万亩,欲组建3个农机作业合作社,目前项目正在运作中。

【安全监理】  2007年,制定下发《呼兰区2007年拖拉机及主要配套农具检验工作方案》,对监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规定完成时限。3月份基本完成检验任务。通过媒体宣讲,强调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发放宣传单1万份,增强农民农机安全生产意识。加大农机执法力度,区政府办向各乡镇、街道办、区直有关单位转发《呼兰区农机安全生产秩序整顿工作方案》,成立农机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机监理站,具体负责全区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区农机总站和区安全局联合下发《呼兰区进一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秩序整顿工作的通知》,成立两个“打黑”小组,集中开展清理黑车、“非驾”。按照《呼兰区“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创建“平安农机”示范乡镇3个、“平安农机”示范村30个、“平安农机”示范户300个。内业建设实现办公自动化、档案规范化管理。全年各类拖拉机检验率80%、拖拉机挂牌率70%、驾驶员持证率70%、拖拉机技术状态完好率80%、主要配套农具技术状态完好率75%、农机违章率17%、清理黑车480台、“非驾”55人。检修大型机车400台,其中恢复性修理30台;检修大型农具500台;检修中小型机车4500台。

【教育培训】  2007年,农机校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建立农机人才培养基地,分层次培养农机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农机技能人才,积极推进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开发,不断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2007年农机校采取校训、乡训和校乡联训的办法,共完成各类培训3055人次。其中:初训103人、管理人员培训85人、其他培训2867人,超额完成各项任务指标。

【农机作业合作社】  2007年,全区10个农机作业合作社有固定资产2100万元,其中大型拖拉机39台、大型联合收割机20台、大型农机具111台(套)。


水务管理


【抗旱工作】  2007年,进入7月份以来,因高温少雨天气持续时间过长,发生较为严重伏旱,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北部一些靠小压井供水村屯出现季节性人畜饮水困难。区水务局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抗旱服务组,深入各乡镇、街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指导抗旱。共打水田补水井和各类抗旱水源井300眼,维修泵站3处,维修病井100眼,维修抗旱设备120台(套)。泥南灌区从绥化永安灌区引水5000万立方米,清淤整修渠道12公里,保证泥南灌区水田用水安全。抗旱服务组帮助沈家、康金等乡镇维修原有喷灌设备,抗旱浇地5000亩,把干旱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防汛工作】  2007年,区防汛办编制完成《呼兰区2007年度汛方案》《呼兰区2007年城市防洪预案》和《呼兰区2007年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调整防汛指挥成员,开展多次汛前检查,搞好城防清障工作,各乡镇街道按照度汛方案要求,积极抢拉备土,进行险工弱段加固,确保全区安全度汛。

【重点防洪工程】  2007年,依据市城市防洪总体规划,为提高城市防洪标准,确保城市度汛安全,市政府决定,将呼兰河、三家子堤防工程建设列为重点防洪工程项目。区水务局负责征地、移民、动迁等项工作。呼兰河堤防工程在区境内建设全长12.9公里。其中:左岸长度7.8公里,右岸长度5.1公里。工程于2006年7月26日正式全面开工建设。在呼兰河左岸堤防工程建设中,共占用农民集体耕地42.97公顷,共涉及农户107户445人。为保证农户利益,经与市国土资源局协商,按照菜田标准,以每平方米3.6元的6倍进行安置补助费补偿,补偿金已全部发放到被征地农民手中。三家子堤防工程建设,完成三家子13.18公里堤防建设工程的征地、移民动迁和农民承包田、口粮田100公顷的征用、补偿工作。完成堤防土方建设任务。在两个工程建设中,高度重视被征用土地农民的生活,采取一切可行措施,为失地农民提供帮助,做到农民就业有渠道,老人生活有所养,学生学习有保障,保障两个工程顺利实施。

【农道桥建设】  2007年,投资120万元,修建杨林镇杨林跌桥、小杨林桥、白奎镇双成子桥、莲花镇大东桥、老哈桥、井沿桥、方台镇宋家沟桥、沈家镇福利桥和一排干原野桥等11座农道桥。对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供排水管理】  2007年,把提高供水质量,保证市民吃上纯净水,增强排水能力,合理做好污水分流、排污清淘,保障全区排水畅通列为工作目标,完成西环路、东直路1658米供水管线和西环路200米排水管线铺设任务。投资389.19万元,按计划完成区政府“打10眼深水井,建设10处农村饮水供水配套工程”任务,解决10个村、1.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规费征收】  水务系统共有5个基层单位或股站具有收费职能,2007年加大依法征收力度,按照国家有关文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全年足额收缴各种水利规费。在摸清费源底数,杜绝少收、漏收同时,各收费单位互相学习、交流经验,看业绩、定报酬、定奖惩最大限度地调动收费人员积极性。水资源费、防洪保安费、砂石管理费、堤防管理费、灌溉水费和水土保持防治费收缴额,较同期有稳定增长。一、进一步贯彻与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全年共审核工企业及大机电井取水许可证61份,审核地表水量1000万方,地下水量1273.20万方。新核发取水许可证7份,审批水量256.97万方。取水许可管理从单一的水量管理向水质水量全面管理过渡,取水许可证发放率100%,取水许可证的审核率达到应审核的100%,从源头上把好水资源开发、使用、配置、节约和保护关;二、计划用水与节约用水顺畅推进。全年共审核批准用水计划51份,其中上报市级批准用水计划19份,审核水资源量1664.72万吨,用水计划审核率100%;三、凿井审批注重实效。全年审批水源井20眼、工程降水井44眼,并对核发取水许可的水源井进行全程质量跟踪,保证水源井建设质量。水源井审批质量监督率100%,提高监管过程中的科技含量,提高施工及验收技术资料立档水平。彻底杜绝违章建井现象。全年共征收水资源费156.34万元,在2006年基础上增收8万元,超收5.4%,做到应收尽收;四、克服困难,取得区级财政支持,消化2006至2007年度各项工资及补贴增长,共计24.56万元,实现全年工资足额发放。

【依法行政】  2007年,执法队伍试点工作基本完成,通过省厅检查验收,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黑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强化对呼兰河城防、一排干管理力度,清理垃圾杂物,对呼兰河城防私建乱建等水事违法案件进行严肃查处,对部分采砂厂进行搬迁。举办全区水务系统水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强化水务执法队伍建设,建立良好的水事活动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