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乡镇概况

呼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03-30

呼兰街道


【街域经济】  2007年,一是利用资源招商引资。结合呼兰河改造、清理整合、综合利用、荒滩荒涂、废坑废沟和弃坡弃地,挤出空间上项目,凑出土地干事业;二是利用基础优势招商引资。招租改制企业经营,拉动村域经济灵活发展;三是发挥社区职能优势招商引资。通过上门服务、协调嫁接、帮助扶持,成功引进注册资金近500万元的佰仟食品有限公司和佳明佳营养快餐中心。佳明佳营养快餐中心投资30万元,已经营业。新增的45家个体民营业户,为街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促进作用。全街共完成生产总值5.9亿元,同比增长12.8%,比下达指标超出2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分别同比增长6.4%、9.9%和11.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900元,同比增长10个百分点。

【社区建设】  2007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重点加强社区建设。一是重点推进社区户卡入户调查、摸底和建卡工作,全面掌握被服务对象—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二是以加强改造居民生活环境为工作目标,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通过春季清冰雪会战及春季道路整修,净化生存空间,方便居民生产、生活,重点解决新华社区八组居民出行难问题;三是六月份环卫体制改革后,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卫生质量,在居民的关注下,街道环卫监督体系初步形成;四是组建呼兰街道爱心超市,增强对贫困户的救助能力;五是组织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庆“七一”系列主题活动,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成功举办社区“第三届邻居节”“廉政文化进社区文艺汇演”和“科普工作进社区”等多项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增进邻里关系,提升居民道德文化修养,有效地促进居民自愿参与社区建设发展的积极性。2007年呼兰街道被评为市“创平安街道”和“不让毒品进我家”先进集体。

【新农村建设】  2007年,一是引导教育农民结合城郊农业特点,成立蔬菜种植协会、畜禽养殖协会等多种类型的经济协会组织,采用订单种养、分户经营和规模销售的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配置电脑室及图书室,运用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农产品网上查询、网上订货;二是引进蔬菜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新增大棚25栋,实现产量同比增长、产品价格上升和农民收入增加的良好发展态势;三是打造果蔬“绿色品牌”。针对所属两村无公害生产的优势,积极协调工商、农业等管理部门申报办理“伟光”、“永兴”牌绿色果蔬商标,通过品牌注册、外销联营,占据广阔市场,推进两村种植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促进农民增收,全力推进农村经济增长;四是为农民排忧解难,给予资金支持,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增。为帮助农民致富,发展畜牧业,协调金融部发放农村贷款,奶牛、生猪、肉(蛋)鸡养殖业数量和收入有明显增长;五是建设和谐社区生产、生活环境,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等活动;村委会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力度,集中清理道路边沟3400延长米、绿化美化面积7600平方米,使村民的居住环境有明显改善;六、结合春季爱国卫生月活动,搞好春秋两季防“四害”灭鼠、灭蝇工作,共投放鼠药80箱;灭蝇“敌敌畏”12箱;有效控制蝇虫滋生和鼠害的泛滥;七、在全街范围内开展“三新”活动,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在新华、建设、东风社区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在永兴村、伟光村开展“新农户、新农民、新农村”共建活动;抓好扶贫解困工作,各社区、村结成帮扶对子12对,各种补助资金发放全部到位;八、建立弱势群体帮助长制效机,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在上级部门的关注支持下,对部分贫困户危房进行改造修护;认真搞好低保家庭廉租住房的调查工作,完成30户低保家庭廉租住房的兑现;对全街的贫困户、低保户、军烈属和五保户进行走访慰问、发放困难补助;六是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进展,参合率达到100%;农业总产值4115万元,农村人均收入4427元,同比增长10.7%。


兰河街道


【概    况】  2007年,兰河街工委、办事处围绕“科学发展,建设强街,振兴兰河”的奋斗目标,努力拼搏,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街实现社会生产总值8.1亿元,同比增长11%。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0.8亿元、4.7亿元和2.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00元,同比增长12.3%;农村人均纯收入5100元,同比增长13.3%。

【工业经济】  2007年,全街工业经济继续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工业小区主导产业拉动力明显上升,工业化效果日益突出。工业总产值12.34亿元、增加值2.81亿元、营业收入12.64亿元。一是推进科技创新,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企业共同发展。呼兰锅炉厂投入500万元用于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值940万元、税金81万元;二是完善工业小区基础设施建设,13户企业共投入资金23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企业改造步伐,工业小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三是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市场环境,拓展服务空间,进一步活跃商贸流通;四是超额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引进两家企业,到位资金540万元,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300万元、利税140万元,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5人。

【新农村建设】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三农”政策,真正把优农、惠农政策落实到每个农户;二是建设原野村陆地蔬菜和富强村棚室蔬菜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努力打造特色、绿色品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面积1.1084万亩;14种绿色蔬菜产品认证通过国家验收,命名为“呼兰河牌”蔬菜,申报“呼兰大葱”品牌已经注册,立村主导产业地位更加突出。两个村均被确定为全区蔬菜生产“一品村”;三是为呼兰区参加首届哈尔滨市园艺节提供白菜、大葱等多种绿色蔬菜产品支持,通过参展,提升了蔬菜产品的地位、扩大了市场份额;四是坚持“主辅换位”的思路,积极推进富强村奶牛小区科学化养殖、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富强村有41家奶牛户进驻富强奶牛小区,奶牛存栏2290头,日产鲜奶18吨;五是积极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原野村自主投资460万元,修建48条总长14.5公里、宽4.5米的白色路面。投入78万元实施引电入田工程,安装电路5000延长米,辐射农田4000亩,使全村菜田全部达到电力灌溉标准,村民年节约资金65万元,增加效益240万元;六是植树造林90亩,超额完成40亩;七是以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防治牲畜口蹄疫为重点,实现禽畜免疫率100%;八是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主动意识全面提升,参保人数达5270人,参保率90%以上;九是认真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共培训劳动力780人次,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520人;十是农村低保工作全面启动,对农村人均收入低于800元的特困家庭进行入户调查,有86户128人达到低保测算标准,纳入农村低保。对14户五保户进行重新审批。

【社区建设】  在构建和谐社区工作中,重点发挥管理和服务作用。一是强化社区的管理和建设。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建设和谐社区的积极性。完善社区数字化管理模式,提高社区管理信息化水平。依法强化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管护。积极协助区委、区政府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修城市主路和副路13条16000延长米;各社区认真开展卫生费收缴工作,全年共收缴卫生费27.1万元;以“邻居节”、“七一”等重要节日为平台,经常、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提高居民素质。8月中旬,全区2007年“邻居节”启动动员大会在幸福社区隆重举行,与会的领导和各界人士对开展“邻居节”活动给予高度评价;认真做好汛期排涝工作。2007年夏季,因雨量较大以及受呼兰河整治工程施工影响,部分社区内涝严重,街工委、办事处认真筹划、精心准备,积极落实防涝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二是认真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启动小额贴息贷款,对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培训人数380人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80人。认真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登记工作,发放再就业优惠证3800个。启动社保补贴工作,参加社保补贴人数3269人;三是积极做好各项社会救助工作,有效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发挥“爱心超市”作用,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爱心超市共开展6次活动,为低保户、困难户等困难群体解决取暖用煤10吨,米、面、油5300斤,衣物1700件,救助弱势群体600余人次。为社区特困病人解决医药费1.2万元。做好居民低保申报、评审工作,严格审批程序,把符合条件的75户151人纳入低保范围。认真解决部分困难群众住房难的问题,为18户低保户办理廉租房住房补贴;四是计生工作成绩显著,全街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5%以上;五是切实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全年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8次,专项检查6次,查出隐患31处,全部进行整改,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得到区委、区政府的好评;六是认真调查解决信访问题,全年信访案件21件,得到妥善解决处理16件。在处理因呼兰河整治占用富强村农民土地,群众要求补偿的信访工作中,街工委、办事处及富强村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2007年兰河街工委、办事处信访工作获得区信访工作先进集体荣誉;七是有效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定期开展民事纠纷排查,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作用,调解民事纠纷成功率达到100%。进一步整合全社会力量,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在全街范围内形成警、民打防、全员参与的治安防范格局,有效维护社会稳定,获得2007年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八是宣传、武装、妇联、共青团、老龄等工作也都取得很大成绩,为街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腰堡街道


【概    况】  2007年,腰堡街道以加快街域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挖潜改造、合理利用资源为依托,以招引联、上项目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抓信访保稳定为前提,突出“两个重点”,抓住“三个关键”,全力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初步实现街道工作上新台阶既定目标。一、组织专门人力和动员社会力量清除腰堡、水师、大堡的10里长街及路面上的冰雪;二、在大顶山截流灌溉工程取土点问题上,办事处多次请示上级并与工程指挥部沟通协调,利用近两个月时间解决工程取土一次性补偿问题,使沿江农民利益依法得到保护;三、针对罕见的干旱少雨情况,积极组织各村干部、动员全街力量实施抗旱自救,共打机井76眼,确保农民减产不减收,将受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四、办事处积极协调区供电局、供电所投资12万元建设一条由大堡村至江边1100米长的水田改造工程,有效解决大堡村水稻生产用电难的问题;五、完成腰堡通永丰村7.5公里的村公路建设,全街道各村共筑街路、巷路26条,为群众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农”工作】  一、为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按照中央、省、市及《呼兰区2007年对农民粮食直接补贴推进意见》的要求,给农民发放粮食直接补贴,共发放粮食直补款15.1288万元,共发放良种补贴款14.7527万元,涉及6个村13个自然屯6546户,土地面积9835.15亩;二、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腰堡街道现有耕地总面积9.3664万亩,其中坝外草原荒地2.245万亩。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做到“五早”,即种植结构早调整,落实生产技术早培训,生产资金早筹措,生产资料早下摆,春耕整地早动手。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指导、培训和服务工作。种植结构调整分别为水稻播种1.2万亩,同比增长12%,大豆34000亩,同比增长2%,玉米37000亩,同比减少1%,薯类2200亩,谷物杂粮2000亩,蔬菜及经济作物6400亩,同比增长7%;三、全街道需资金28000万元,农民自有资金1100万元,协调信用社贷款1800万元,全部满足农民春耕生产所需资金。集中开展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17次,参加培训人员1640人。达到4户就有1人参加培训要求;全街3.5万亩农田受灾,办事处组织各村干部、群众采取措施,开展抗灾自救。使农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劳动力转移】  一、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地转移工作的精神,动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土创收,开展“放飞”工程,为农民创收开辟门路。成立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人配合区里引导性地开展培训工作,并聘请农委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专门来街道进行培训。二、发挥本地优秀企业家带动战略。制定允许街道干部离岗办企业,带领农民创收的优惠政策。支持街道干部离岗兴办企业,有3名干部与街道签订协议,离岗开办砖厂和成立装饰公司。转移劳动力170余人。宏信、明达、志华和双达等几家本地优秀企业家,已安置剩余劳动力1760人。兰河村的黄洪军、黄洪信、洪辉等挂靠东电烟塔公司,在内蒙、安徽等地修筑电厂烟筒,带走剩余劳动力210多人,靠山村的历雷明、永利村的韩洪武、水师村的徐华等,分别在长春、绥河、东宁和克东等地搞建筑施工和开办砖厂,带走劳动力300余人。邹氏家族分别在兰河街道、方台镇、双井镇等承包砖厂三处,安置劳动力490余人。以大堡村李永刚、王亚雄制鞋业在哈市占领了鞋业市场。有300余人在哈从事制鞋并到杭州、沈阳、长春和绥河等地进行经销。水师村书记谭学文在佳木斯承包制砖厂带走70多劳力。村主任通过以前在哈尔滨路桥公司进行过劳务的关系。在哈肇公路修建期间,安置剩余劳力247人,三电厂卸煤队、服务公司常年安置剩余劳动力200多人。另外广州、北京、天津和哈尔滨等地搞物流和服务行业的不少于400人。全街道已经外出劳务人员6413人。占劳力总数的48%。

【畜牧业】  2007年腰堡街道畜牧业生产呈上升趋势,成为街道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为街道经济发展起到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奶牛、黄牛、生猪和蛋禽饲养量都比过去有所增长,存栏:奶牛1400、黄牛2600头、生猪8000头,特别是生猪生产的效益较好,价格稳定,激发农民养殖的积极性,蛋禽的效益明显,存栏:肉鸡5.07万只,蛋鸡3.274万只,鸭、鹅2.18万只。

【植树造林】  2007年,腰堡街道春季植树造林任务200亩,街工委、街道办事处将植树造林工作纳入要做好的八件事之一。在抓植树造林工作中,街道采取村里出地、农户造林,谁造谁有的原则,与农户签订林地承包合同。承包户都是自有苗木的农户,造林用苗自己备齐。全街道植造农防林23条,用材林3处,村屯绿化街道4条,村围子1条。完成造林面积214亩;腰堡、大堡、水师村长街进行重新绿化,达到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的标准。

【招商引资】  街道按照“你投资,我服务;你发展,我帮助;你发财,我致富”的招商引资新理念。成立以街工委书记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办主任和各村委会主任任成员的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分管领导担任,具体工作由街道行政办承担。以街工委文件形式下发《腰堡街道招商引资任务指标分解及奖励办法》,将街道的招商引资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对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一定的奖励。结合“保先”教育,组织街村干部外出学习、参观和考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强街村干部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经过街村两级干部不懈努力,成功引进广源菌类栽培、山野菜加工厂、黑龙江明达集团养殖场、哈尔滨军怡食品有限公司和哈尔滨成林木材加工厂等8家投资企业,到位资金1900万元,新引进企业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每年新安排劳动力就业500多名,并拉动相关产业的快发展。


利民街道


【概    况】  2007年,利民街道年社会生产总值16.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6亿元,第二产11亿元,第三产业9943万元,纯收入4000万元,人均1423元。其中种植业2.03亿元,粮食作物1.2亿元,纯收入1440万元,人均纯收入512元;畜牧业6650万元,纯收入1000万元,人均356元,林业、苗木1.2亿元,纯收入2400万元,人均纯收入854元;劳务输出收入7581.4万元,人均纯收入2696元,人均年纯收入5841元。

【产业结构】  2007年,全街道粮食作物种植4.5万亩,总产量23913.6吨,其中水稻1.1万亩,总产7005吨,亩产623公斤;玉米2.8万亩,总产16262.6吨,亩产565公斤,大豆4684.5亩,总产量646吨,亩产138公斤,蔬菜465亩,总产量166吨。

【蔬菜园区】  调整农业结构,由苗木花卉村向苗木花卉街跨越,基本形成规模。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菜篮子”工程——满足开发区居民蔬菜供应的要求,重点抓西北部(玉华村苗家屯)蔬菜种植,该屯有76户304口人,耕地面积1632亩,种植蔬菜236亩,占全屯耕地面积20%,总收入75.1万元,平均亩收入3120元,与粮食作物比平均亩增收2452元,增加农业收入。增强农民种菜的积极性,进一步规范引导、扶持。全屯由露地生产向保护地生产跨越,把玉华村苗家屯,建设成蔬菜生产园区。形成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

【畜牧业】  2007年,利民街道把畜牧业作为农业产业调整重点,在技术,资金和市场信息等方面,为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畜牧业产值6650万元,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两牛”饲养量4511头,奶牛存栏3896头,黄牛存栏194头,羊存栏1383只,饲养量2370只;猪饲养量22815头,存栏11012头;蛋鸡存栏16.18万只,肉鸡存栏49.775万只;“两鸡”饲养量264.3万只;鸭、鹅饲养量2.76万只,鸭、鹅存栏2.0718万只。年禽蛋产量400吨,牛奶产量9540吨,年肉类总产量5006吨。

【劳动力转移】  2007年为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组织各种形式的技术和技能培训,全年共培训1300人,其中,参加农委培训840人,劳动力就业办计算机培训160人,社科联培训300人。组织转移农村劳动力9230人,劳务收入7581.4万元,外出务工人员平均年收入8214元,人均收入2696元。

【招商引资】  2007年引进大、中型企业6家:骏达水泵厂、哈尔滨惠森粮食有限公司、哈尔滨呼兰区鸿源冷冻加工厂、哈尔滨峰硕伟业门窗工程有限公司、哈尔滨祥达风机制造有限公司和黑龙江地恒房地产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意向型项目2家。投资额1.9亿,到位资金2170万元,占地面积15.9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94万平方米,吸纳当地劳动力100人左右;全年区招商任务500万元,完成2170万元,超额334%。利民街道招商引资工作由过去的数量型向效益型跨越,抓住三家堤防、新江桥建设契机,突显出利民街东部(治水村)地处哈市“半小时经济圈”地源优势,辟建新型鞋业园区,引进制鞋企业12家,用地面积3.6万平方米,投资3600万元,产品全部出口俄罗斯,年利税1500万元。

【饮食服务业】  利民街道地处开发区,辖区内高校多、大企业多和务工人员多。街道办事处大力发展饮食服务行业:从事商服业户132家、运输业户276户,经济中介人员187人,年营业收入3.31亿元,利润1410万元。

【新农村建设】  2007年,玉田村委会和玉田村村民独立开发的玉田小区,占地面积8.7万平方米;建住宅楼14栋,建筑面积12.1346万平方米;玉田综合大市场3977平方米。新年伊始正式营业,入住商户118户,年创利30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积累增加5000万元;投资987万元,解决22个自然屯2000多农户饮水问题。其中玉田村投入451万元,在9个自然屯安装自来水;利民村投资166万元,解决5个自然屯饮水问题;治水村投资370万元,解决8个自然屯饮水问题;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环境治理:投资488.9万元修筑白色水泥路2条1.92万延长米,其中治水村投280.5万元,修筑1.22万延长米;利民村投资165.6万元修筑7200延长米。全年投资47.28万元,新修沙石路1.89万延长米,沿路重点村成立保洁队,购置保洁车辆,生产、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日产日清,达到边沟整齐,路面硬化,卫生洁净,绿化有型;加快利民村张户屯、玉发村秦家屯、玉田村朱家屯和小耿家屯“城中村”改造工程进程及以公家、霍家和二十里3个屯为重点的动迁工作;完成治水村自来水延伸工程,解决全街道98%以上农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加快利民村“全村白色路面建设工程”为重点的村屯道路建设,全面实现村屯道路硬化和美化;充分发挥产业和地缘优势,在利民村东闻家和裕田村任万良两个屯辟建两个“农家乐”型苗木花卉旅游观光生态小区,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2007年玉强村被评为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玉田村被评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康  金  镇


【概    况】  2007年,康金镇全部实行免征农业税和全面实行“一免两补”政策,38个村屯消灭了债务,16个村屯有存款,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全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1.9亿元,同比增长6.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46.9万元,比2006年净增278.6万元,同比增长38.6%;固定资产投资额5960万元,同比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58元,同比增长10.2%;农村人均纯收入4926元,同比增长10.4%。

【生态镇建设】  2007年,造林980亩,绿化村屯6个,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被评为呼兰区造林绿化标兵集体,并多次代表呼兰区接受国家和省、市检查验收,受到各级领导好评。

【劳动力转移】  康金镇有富余劳动力20421人,2003年到现在,全镇共举办农民技术培训班十二期,培训5400多人次,内容涉及计算机、建筑、电焊、电工、缝纫等5个行业。2007年共转移劳动力8965人,人均劳务收入496元,占人均纯收入10%。

【畜牧业】  康金镇2007年修建占地7万平方米畜牧小区,前有市场,后有基地,先后有11家企业进驻,交易市场年牲畜成交量2万头,交易额1.3亿元。畜牧业总产值2.6亿元,占农业产值53.1%。2007年全镇肉类总产2.7万吨,生猪出栏27.6万头,存栏5.4万头,出栏肉牛、肉羊分别为2.6万头和5.2万只。

【镇域经济】  2007年康金镇借助区位优势引导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构建四大产业链条:一是构建以汇源油厂、政德粮油和志强饮料等企业为龙头的粮食基础产业链条,年加工转化粮食20万吨,实现增值1000万元;二是构建以金康乳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乳品储运加工产业链,日加工鲜奶150吨,带动全镇奶牛发展到1200头,年收入近千万元;三是构建以正大肉鸡为龙头的肉禽饲养产业链条。应养殖户要求,与正大协商新建节能苯板鸡舍36栋,全镇正大鸡舍已达到226栋,年肉鸡出栏800万只、纯收入800余万元;四是构建以联宇公司、矿山设备和通用锅炉为龙头的建筑加工型产业链条,实现利税340万元。另外又引进山东双孢菇种植,建菇舍8栋,农民纯获利20万元;兰阳村引进500亩中草药种植基地,改变了全镇种植业结构,农民人均增收300元。

【基础设施建设】  2007年,康金镇共投入资金3500余万元,进行十大工程建设:一是实施中心公园改造工程。投资42万元,继续对中心广场进行改造,撤掉广场四周围栏,拆除广场回型门,建设开放式中心花园。广场四周铺砌三步台阶,广场中心及绿化树木间的甬路铺设彩砖步道板,在树荫下安装体育健身路径,改造广场内夜景装饰灯,在广场中心及四周安装全天候监控摄像头,打造成花红草绿、绿树成荫、景色宜人、适于人居的新型城镇;二是实施排水管线改造工程。总投资370万元,在镇一中至排灌站铺设全长2000延长米,内径1.2米的水泥排水管线;三是实施镇内水泥路铺装工程。投资730万元,拓宽车站路及五金楼路,铺设全长700延长米、宽6米的水泥路面;在中华路的四条支路上铺设全长1500延长米、宽6米的水泥路面;铺设全长2000延长米、宽8米的西外环路水泥路面;铺设全长1000米、宽6米的镇一中至自来水公司道路。康金镇城区主街路均为水泥路面,全长15公里。同步建设内径0.8米的水泥排水管线,解决镇内排水不畅的问题;四是实施绿化亮化工程。投资60万元,改造路灯120盏;大树进城1500棵,栽植小树1万棵,花卉10万株,新增绿地面积8万平方米,现在所有的水泥路面都安装了路灯,所有路灯都配有彩灯装饰;五是实施安居工程。投资1800万元,开发商品楼3栋,全镇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23平方米;六是实施水毁桥涵恢复建设工程。在原西井乡的部分村屯投资110万元,建设9座桥涵,以解决东部群众交通、生产难题,同时缓解汛期洪水排灌问题;七是实施中心市场工程。投资260万元,建设金街商城,建成集服装、鞋帽、针织、轻工、肉蛋、果蔬和粮油于一体的大市场,大大方便了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加速并带动周边沈家、大用、石人、白奎、莲花、许堡等乡镇乃至巴彦、兰西部分地区经济的发展;八是实施以通村公路建设为标志的新农村建设工程。通过整合资源、强化管理、集聚资金、以农民为主、部门帮建的办法,建成6条农村通村公路的水泥路面,全长18公里;村内水泥道路8公里。继续改善村容村貌,在兰阳村建成民政福彩路和科教文化中心,小赵村建成富裕路、生态科技园区和肉鸡饲养基地。糠醛生产线进驻小赵村,金康粮油有限公司落户兰阳村。安置剩余劳动力就业;九是实施群众健身广场工程。总投资130万元,在镇西侧建设体育健身广场及灯光水上公园。极大地美化了城镇的环境,提升了城镇的品位;十是实施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建设工程。通过置换的方式筹措资金建设集科技培训、供电、法律服务和文体活动于一体的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初步实现城镇功能的合理分区,拉大了城镇框架,标志着康金镇城镇建设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社会公益事业】  2007年,全镇总投资1800万元,开发商品楼3栋,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全镇楼房总建筑面积已达24.75万平方米;新建平房930栋,4.6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增加23平方米;全镇拥有较为完善的医疗服务设施,社区卫生所5处,农村卫生所53处,基本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4.6万人,参保率86%;享受城镇低保1360人,农村低保1145人,年发放低保金150多万元,实现按时足额发放,解决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低收入家庭有了生活保障。


沈  家  镇


【概    况】  2007年,全镇实现地区总产值8.2亿元,同比增长12.5%;农村人均收入5170元,同比增长16.7%;实现乡企实缴税金198万元,同比增长11.5%;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324万元;完成招商引资额1281万元,是上级下达任务的2.56倍,引入投资额百万元以上的项目4个;转移农村劳动力1300人,有5900人常年或季节性从事非农产业,占全镇劳动力总数72%,全年实现劳务收入4300万元,人均创收1680元,占当年人均纯收入34.3%;全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160亩,建成高标准生态园林村4个;完成机械整地面积6万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50.4%,其中深松整地3.6万亩;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党建、宣传、青年和计划生育等多项工作受到上级表彰,荣获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等多项荣誉。

【新农村建设】  2007年,沈家镇把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定位在完善提高和生态村建设上。重点实施六项工程:一、道路硬化工程。建成罗斌村村内副街白色路面2.2公里、沈家村至白堡屯通村路白色路面1.5公里、沈家村内白色路面3.4公里、文化村村内白色路面2公里、柳泉村内白色路面0.8公里、致富村至小西屯砂石路面2公里、大罗村村内红砖路面1.8公里、大罗村至周大房屯砂石路面4公里、郭堡村村内红砖路面3.3公里;二、给排水工程。为裴堡村540户农户新打自来水井一眼并建成井房,完善郭堡村主街排水明渠3.4公里、祁堡村副街排水明渠1公里;三、村级综合活动室建设工程。新建吉堡、文化、大罗和裴堡四个村综合活动室,完善三家、致富和福利三个村综合活动室配套建设;四、新能源试点建设工程。新建8立方米户用沼气池750个,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在罗斌祁堡两个村主街两侧安装景观照明路灯105盏,实现了亮化目标;五、生态园林村建设工程。全镇共投资近百万元,完成村屯绿化面积340亩,更新和改造林带820亩。按照乔灌、花草相结合和绿化、美化和香化的要求,共栽植各类苗木15.8万株,新建和完善高标准生态园林村4个;六、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充分利用春耕前一段有利时机,在全镇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农户庭院改造运动。共出动车辆1600台次,人力5000余人次,整修村内街路80公里,清运垃圾8500立方米,清除路障120处,清理路边沟140公里,埋设农户门前过水涵管1800延长米,新建和改造住房380处、围墙10.8万延长米,完成院落硬铺装4.8万平方米,改造炉灶1400个、户用卫生厕所3200个、畜禽圈舍1200座。

【种植业】  2007年,沈家镇在继续巩固原有六个种植业示范基地基础上,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传统优势,加快“一品村”建设步伐。建成以特色葡萄、无公害水稻、优质马铃薯和棚室蔬菜生产为主的8个专业村,占全镇行政村总数的三分之二,涉及农户3170户,占全镇农户总数的46.7%,种植面积20300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17%。

【畜牧业】  2007年,全镇粮食总产量稳定在亿斤以上,饲料和饲草资源相当丰富。因此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振兴镇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实现畜牧业生产集约化和规模化。两牛存栏达6500头,肉鸡饲养量突破480万只,生猪饲养量达到6.2万头。

【劳动力转移】  2007年,全镇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5900多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72%,其中有4700多农民在非农领域实现稳定就业。涌现出以王广良、尹井利、白子荣和张振波为代表的年收入10万元以上致富典型能人近百人。其中以白子荣创办的腾荣鞋业最具代表性,该企业不仅安置近60名农村劳动力,产品远销俄罗斯市场,每年可创利税160万元,还带动本村80余户、近300人为其从事待料加工,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全镇扶持和培植大罗村物流、致富村制鞋、白堡屯建筑、文化村鹅毛购销和沈家村餐饮服务等一批劳务经济发展专业村屯。

【招商引资】  2007年,沈家镇在哈肇路、呼白路沿线的吉堡、罗斌两村辟建占地10万平方米工业园区,投资近300万元完善园区内的道路、电力、通信和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业园区引进呼兰桥西酒厂、腾荣鞋业和洪武通信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4户企业,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近200人,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  八  镇


【概    况】  2007年,二八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农”政策和“一免两补”政策,免征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大力发展专业品种生产,推广模式化栽培技术,提高单位资源产出率,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品种,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白奎镇有耕地10.6万亩,种植玉米8.8万亩,大豆1.3万亩,水稻2700亩,其余2300亩种植薯类、小杂粮。粮食生产获大丰收,粮豆薯总产4980万公斤,同比增长18%。

【畜牧业】  二八镇依托松花江、漂河和天然草原的优势,引导鼓励农民从事畜牧业生产,全力推进以奶牛、黄牛,山绵羊、生猪、两鸡和大鹅生产为重点的“振兴计划”,2007年全镇肉牛存栏2458头,奶牛存栏516头,生猪存栏5497头,肉鸡存栏48万只,家鸡存栏4.3万只,大鹅存栏1.6万只,畜禽总量较上年相比均有较大增长;建成规模化和专业化家庭牧场107个;建立健全畜禽品种改良,标准化养殖技术服务体7个,涌现出肉鸡饲养管理合作社和生猪合作社等农民实体多个。

【造   林】  2007年,二八镇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私有化造林,调动农民造林积极性,全镇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造林680亩,超额完成区里下达500亩造林任务的指标。

【劳动力转移】  2007年,镇政府成立劳务输出办公室,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多方搜集各地用工信息,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资源档案,搞好供需双方对接,促进农民工有序流动,切实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年转移劳动力4700人,其中有组织输出240人,群众自发输出4460人。进行引导性培训980多人,劳动技能培训210人,使富余劳动力走上致富增收之路。

【新农村建设】  二八镇坚持实施“新农村建设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城镇载体作用,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和布局显特色的工作思路,立足实际,强化管理,多元化吸收城镇建设资金,使新农村建设得以迅速发展。2007年全镇新建和改造房屋208户,面积2.475万平方米,砖瓦率提高22%。整修乡村道路1.2万延长米、排水沟8000米,集中清理各村不符合标准堆放的柴草垛;全镇绿化街道8条5600米,全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修建一条二八至元宝通村水泥公路5.8公里,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条件。

【招商引资】  2007年,引进一家企业落户利民开发区,引资额达600万元,超额完成区下达招商引资300万元任务。


石 人 镇


【概   况】  2007年,石人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46098万元,同比增长3%。粮食总产1.04亿斤,连续17年突破亿斤大关,农村人均纯收入4600元,同比增长3%,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种植业】  2007年石人镇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大面积推广良种、良技和良法,优质玉米、大豆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马铃薯和露地菜为主的经济作物比重加大,仅于家村的马铃薯秋白菜两茬作物面积达4500亩,每亩效益近千元,是玉米、大豆的3倍;订单农业达5600亩。

【畜牧业】  2007年,全镇在巩固发展140栋鸡舍的基础上,又有20户农民在外乡镇租鸡舍进行养殖,年肉鸡出栏182万只,仅养鸡一项就收入600万元;全镇共有奶牛1156头,比2006年增加686头,年收益450万元;生猪、黄牛和鸡鸭鹅散养数量增加,年牧业产值7580万元。成为全区管理最好、养殖效益最佳的乡镇。

【私营经济】  2007年,招商引资取得积极成果,先后引进两家粮食收购加工企业,引进资金总额300万元,全镇第一、二、三产业比重日趋合理。羊毛制品加工、造纸和马铃薯加工等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尤其是羊毛制品已经远销伊春、郎乡和哈市一带;商服、交通运输、建筑、修理和“小五坊”在规模和特色上都有所突破。

【劳动力转移】  2007年,全镇离土创收劳动力7905多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年创收7540万元,拓宽增收渠道,是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农村改革】  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较好地解决历史遗留的土地纠纷和争议问题;落实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的各项政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2007年粮食补贴和综合补贴全镇477.69万元,母猪补贴4.54万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常住人口参保率95%,减轻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带来的生活压力;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村财乡管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环境建设】  以加强农村环境建设为重点,积极改善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乡村面貌发生可喜变化。2007年春、夏两季共用两个多月的时间进行文明村、镇建设,清除垃圾3.5万立方米,维修桥涵520座,路边挖沟9万延长米,修整道路5万延长米;开展柴草垛出村整治活动,共清除柴草垛1250垛。村屯环境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自来水入户率100%;住房砖瓦化率达81%;农村通讯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装机量达3400户,占总户数的48%。

【新农村建设】  石人村是石人镇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市新闻出版局投资100万元,帮助修建水泥路2公里;以水、电、路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建有农家书屋一个,卫生所6个,电话装机率70%,房屋砖瓦化率90%,村容村貌明显改善,道路整洁,排水良好,绿化率100%,社会和谐文明,村风民风良好,经济发展迅速,人均纯收入4620元。


白  奎  镇


【概    况】  2007年,白奎镇兑现“一免两补”资金227.2元、水稻良种补贴11.2万元,7070户受益,人均增收80元。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2.8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3.93亿元、1.11亿元和0.8亿元;分别增长14.9%、15.1%和15.2%。人均纯收入3900元,同比增长9%。造林570亩,完成朝阳、迎春两个生态村建设。被区政府评为造林一类乡镇。

【劳动力转移】  2007年,全镇有6318个劳动力从事非农业劳动,占劳动力总数65%,其中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2363人,离土又离乡3955人。年创收1500万元,占农民家庭收入4.8%。

【农牧业】  2007年全镇种植优质粮食和特色经济作物14万亩,粮食产量6.25万吨。农业总产值2.8亿元。同比增长15%;2007年全镇质效型畜牧业快速发展,生猪饲养量3.8万头,肉鸡饲养量112万只,羊饲养量3200万只,奶牛存栏519头。畜牧业产值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4%.

【私营企业】  2007年,私营企业发展到1233户,从业人员5112人。年产值50万元以上者13户。招商引资500万元,其中新上工业企业4家,固定资产293万元;哈市龙泰粮食储运站二期工程投资167万元;去年引进的翠花酸菜厂二期工程投资40万元,翠花酸菜龙头企业牵动作用明显显现。

【社会事业】  2007年白奎镇投资90万元新建望山、青山两所学校;投资12万元维修大房、白奎两所小学校。教学环境改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面启动,农民参合率51%,资金14.6万元,年总付补偿费21万元,266人受益;各村整修道路40条、排水渠8000延长米;人口自然增长率4.6%,计划生育率93%,受到区计划生育局好评;为残疾人贫困户、贫困学生捐款1.65万元;为80户特困户发救助款1万元,区配资金3万元;维修敬老院3万元,达到标准化水平;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8%、治安案件同比下降24%,社会治安秩序进一步好转。


大  用 镇


【农业经济】  2007年,一是巩固粮食基础产业。全镇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4万多亩,创历史最高水平;二是积极发展绿色农业。通过引进资金,在大用农机合作社基础上,成立大用农民合作社,建立2万亩绿色粮食生产试验示范基地,选用优质品种,采用无污染肥料和无公害农药,生产加工独具特色的绿色有机食品,为发展绿色农业打下良好基础;三是积极发展畜牧业生产,对立业村、小路村等养殖基地以及全镇养殖大户给予政策扶持和贷款倾斜,发展规模养殖,实现过腹增殖,带动全镇畜牧业的发展。

【招商引资】  2007年,大用镇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领导力度,实行目标任务量化分解,成立大用镇招、引、联和上项目服务中心。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渠道,积极营造良好招商氛围,取得较好效果。引进稻草板生产企业,前期投入1千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劳动力转移】  2007年,一是发展农村大集,强化内部转移。农村大集由去年的3个发展到7个,促进商贸流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开展劳务输出,强化外部转移。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多次组织农民工参加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组织的农民工输出活动,2007年全镇共向外输出农民工6000人。

【新农村建设】  2007年,经过多方支持,铺成立业村长4公里宽6米的白色路面、沈八村-大用村、民主屯-达户屯的村路和镇政府-公立村的村路;大用镇新铺设砂石路10条。并对街道两旁建筑进行统一规划。乡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解决村办公场所3个;新上远程教育网,解决农民信息不灵问题;有线电视普及率逐年提高,预计用一年的时间,实现有线电视全镇覆盖,丰富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协调资金,全面维修敬老院,使老人们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安度晚年。


方  台  镇


【概    况】  2007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4.7亿;乡镇企业产值6000万元;个体私营经济和劳动力转移产值1.8亿元;畜牧水产养殖业产值9000万元;粮豆薯种植业产值1.2亿元,同比增长10%,10%,14%,7%,14%,人均纯收入4700元,同比增长9%。

【粮食生产】  2007年,方台镇从保障粮食安全,进一步打牢粮食基础,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全镇粮食种植11万亩,占全镇总播种面积90%以上。其中绿色无公害水稻面积增加到5000亩,绿色无公害大豆面积增加到1.5万亩,绿色马铃薯面积增加到1万亩。在经受多年少有旱灾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喜获丰收。

【种养殖基地】  2007年,方台镇以正大养鸡为龙头的养鸡生产基地达到147栋(2007年新建正大鸡舍15栋),年饲养量超过400万只,黄花村的正大养鸡已经形成了养鸡一条街。以公家、后关和高家养鱼生产基地达到190家,养鱼水面达到8000亩,年产商品鱼700多吨;以公家、高堡传统马铃薯加工粉条生产基地达到87家,年加工马铃薯4万多吨,创产值500多万元;以高堡、黄花、季家传统家庭养猪产业正在逐步走向规模化、规范化饲养。特色经济发展壮大,有力拉动农民收入的增加。

【养殖规模化】  2007年,方台镇积极发展畜牧业,实现过腹增值,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科学化饲养”的原则,大力发展生猪、“两鸡”,重点发展“两牛”、“两羊”,侧重发展特色养殖业,建立良种推广,市场信息和防疫灭病服务体系,加大牲畜改良工作力度,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降低牲畜业生产成本,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养殖户的生产效益。集中力量发展专业村、专业户和牧业小区,形成“一村一业”的产业格局,如黄花村的养鸡专业村、小方村的养鱼专业村和高堡村的养猪专业村等。在特色养殖上,注重培育、树立典型;在市场拉动、大户牵动和能人带动下发展壮大,不断形成规模,如小方村的三友兔业养殖基地(目前有养户87户,獭兔存栏3万只)、东沈村的养貉生产基地(目前有养户55户,貉存栏5000余只)。2007年,全镇生猪饲养量达到4.5万头,畜牧业产值实现9000万元,占整个农业收入42%。

【劳动力转移】  2007年,本着让农民动起来、活起来、富起来的指导思想,推进实施“离土创收”工程。广泛宣传,深入发动,积极鼓励农民走出家门,进入市场,进入大中城市,向二、三产业转移,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做到“三个推动”(组织推动、能人牵动、关系拉动);实现“三个转变”(引导打工者由游击型向固定型转变、由体力型向知识型转变、由谋生存向求发展转变),达到“三个60%”目标(农户至少有一名外出劳动力、劳务收入至少占农户收入60%、全镇外出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60%);多次组织农民工参加多种技能培训和区农委举办的劳动力输出现场招工大会。2007年全镇从事二、三产业人员达2395人,外出务工人员达4975人,实现纯收入4100万元。

【招商引资】  2007年,方台镇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全镇工作重中之重,加大领导力度,实行目标任务量化分解,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渠道,营造良好招商氛围,取得较好效果。通过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200引进千头猪场1个,引资额达300万元。

【农田水利】  2007年,完成造林面积1600余亩、水保封沟育林100亩;小流域治理面积300亩、保护农田800亩,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完成松干大堤土方5000立方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抗灾自救能力。加强农业发展后劲。

【环境整治】  2007年,认真贯彻省、市、区环境整治和镇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镇村建设规划,突出抓好危房改造工作。一、全镇新建房屋43座,面积4090平方米,其中已经完工的房屋32座,面积2970平方米;二、镇、村投资180万元。修建白色路面3条8.8公里。维修自来水管道500延长米。三、大方村村内主要街道基本实现硬化,新农村建设以初具雏形;小方村、公家村、高堡村、东沈村,还分别投入资金近3万元,修建村内道路和排水沟;投入资金14万元,栽植各种花草树木1.855万株;全镇共动用车辆120余台次,清理各种垃圾2000余方,有效地改善镇村环境;全镇安装电话6000余部,占全镇总户数的82%,有线电视进入千家万户;自来水入户率85%,住房砖瓦化率73%,人均住房面积22.5平方米。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取得明显成效。


莲  花  镇


【经济结构】  2007年,莲花镇从实际出发,靠典型引路、技术引导等措施,本着稳定玉米面积,扩大优质大豆面积,拓展绿色水稻面积和增加经济作物面积的思路,全面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订单农业发展较快,紧紧依靠英霞公司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使订单玉米、订单大豆、订单马铃薯和订单甜菜的种植面积逐年加大。通过订单农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500多万元,提高品牌效应,扩大绿色水稻种植,水稻面积逐年增加。2007年,水稻种植面积达2.4万亩,直接给农民带来经济收入900万元。农民增加收入1500万元。2007年全镇人均收入4520元。

【畜牧业】  2007年,镇政府紧紧围绕畜牧业发展总体格局,加大畜牧业防疫力度,调动全镇所有兽医技术人员积极性,深入工作一线,尽最大限度做好畜禽防疫工作,使畜牧业发展稳中有升,实现粮食过腹增值。生猪、黄牛和奶牛的饲养量有较大增长,肉鸡、鸭、鹅的饲养量稳中有升,全镇畜牧业产值突破7500万元。

【个体私营】  2007年,充分利用好上级有关政策,狠抓企业改制工作。积极引进人才和技术,使原有倒闭的企业呈现出勃勃生机。以细木工板厂、鑫源粮油公司为龙头的一批企业,生产利税显著提高。细木工板、红砖等产品供不应求;木材加工、农机具改造等企业形势较好,特别是以水稻深加工为主的粮食加工企业遍布全镇。2007年全镇个体私营企业达492家。其中:木材加工2家,农机具维修改造36家,较大型水稻深加工企业6家,摩托配件、个体零售店等个体私营经济由弱到强,发展迅速。2007年全镇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销售收入8.2亿元,利润3460万元,利税5560万元。

【离土创收】  2007年春节前后,经镇政府推荐、介绍和组织输出农民工500多人,其中在派人实地考察、认定企业诚信可靠的前提下,一次性就为大连市两个星级酒店送去农民工180人。遍及大连、北京、上海和哈尔滨等大中城市的离土创收人员已达9000多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6%。年可创收7000多万元。

【社会事业】  2007年,莲花镇从改善教学环境入手,克服重重困难,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投资130万元,建设中学教学楼,使师生们告别低矮潮湿的破旧教室。在镇财政困难的情况下,除政府投入部分资金外,还协调区直主管部门新建马家小学、井沿小学;投入33万元,维修大东、蟠龙等5所小学校,并对校园环境进行整治。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毕业生1400余人,其中考入重点高中22人;卫生工作成效显著,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问题。通过政府投入一部分、民营企业帮助一部分和上级部门支持一部分的办法,投资新建综合性的卫生院办公楼;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年参保率达85%;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镇计生办每年都利用春秋两季深入到各村,对广大育龄妇女进行体检,提高广大育龄妇女保健意识;加强对计生工作人员的领导,有目的的分批、分期派计生人员外出学习,进一步提高计生队伍的服务技能和水平;配合计生主管部门,加大对早婚、早育和超生等违规案件的执罚力度,对推进计生工作迈上新台阶起到了关键作用。2007年,全镇人口出生率达0.7‰,自然生长率4.4‰,计划生育率达93%,计划生育工作跃居全区先进行列;先后投资15万元,打大小机电井8眼,解决了梁家、富有和马家等村吃水难问题。维修部分主干路,改善群众行路难问题;投资3万多元,用于镇所在地的市场卫生清理和镇内中心干路的维修养护;鉴于敬老院房屋极其破旧的实际状况,为彻底改善院民的居住条件,在镇财政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在上级的支持和呼兰亿兴集团等部分单位的资助下,投资30多万元,新建面积520平方米的莲花敬老院(而不修缮政府办公用房);武装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征兵等工作每年都位于全区先进行列。

【新农村建设】  2007年,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全力以赴抓好省试点村——马家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投资近12万元,完成马家村生态园林村建设;村内7条主街道和两条巷路全部进行绿化美化;维修村内各主次干道,达到路基平整、沟沟相通;多次与市粮食局、区粮食局和区教育局等帮建部门沟通协调,三个单位共投资90多万元,为马家村修建6000平方米的白色路面;新建面积360多平方米,集村政办公、信息服务、图书阅览和文化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室;投入5万元,解决大东小学多年没有围墙的状况;设放200多节水泥管,解决莲花、马家等村的道路排水问题;投资2万元,为老哈村安上路灯;协调呼兰金科种业公司为贫困、残疾人家庭免费发放价值2万元优质种子。


长  岭  镇


【产业结构】  2007年,长岭镇以城郊型农业和现代农业为依托,狠抓产业结构调整,以科技为先导、以优化推广新品种为切入点,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使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依托地源优势,鼓励和引导农民种植“两瓜”、蔬菜、马铃薯和大蒜等经济作物。2007年种植马铃薯8100亩、大蒜1500亩,占总耕地面积20%,同比增加3000亩,增加收入400万元,人均增收200元;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全镇种植庭院经济240户,增加收入48万元;加快标准化粮田建设,吴堡、平坊两村种植高角质玉米,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取得良好效益;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镇新打和整修机井38多眼,保障全镇农业生产需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吸引社会资金500万元,在井堡村建草莓农业园区,建温室17栋,收到可喜效益。

【招商引资】  镇党委、政府借助区位优势,加大招引联、上项目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财源项目建设和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辟建5万平方米工作园区。采取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和以政策优惠招商等措施,相继引进食品加工、冷冻和钢铁等项目15个,累计引进资金1.5万元,拉动就业900余人。2007年镇党委、政府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又使哈尔滨益民食品、超越食品有限公司和糖果厂等3家企业进驻长岭镇,总投资2600万元,年创产值6500万元,利税可达650万元,解决就业80余人。使长岭镇步入工业兴镇之路。

【畜牧业】  镇党委、政府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同时,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来抓,采取镇、村两级政策扶持、进村入户指导、重点防疫和典型带动等措施,畜牧养殖业规模日趋发展壮大,全镇“两牛”养殖存栏4700头,“两猪”饲养量7.5万头,“两鸡”存栏380万只,鸭、鹅30万只,水貂、蓝狐等特色动物养殖量和户数相对增加。以康乐奶牛养殖场和信生家禽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全镇养殖业全面发展。仅畜牧养殖业年增收产值1.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450元。

【劳务输出】  针对剩余劳动力较多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主动与用工单位建立用人联系,政府每年为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举办用人用工培训班,并与区直相关部门为农民工进行法律知识和业务培训,2007年输出劳动力6200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仅劳务输出一项增加收入5200万元。

【新农村建设】  镇党委、政府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多次召开党政班子会议,研究和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改善村屯环境和提高农村化生活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目标,采取分期、分批和分项推进。镇村两级带头重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积极筹措资金,制订方案,布置任务,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镇村经济管理,化解村级债务360万元,使无债村由过去的1个增加到现在的5个,增强了村级经济实力;小王岗村被列为省级新农村试点单位;改善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安装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网点;修建2000平方米休闲活动广场;新建八家、吴堡村级活动场所2个;在平坊、大王岗村新建沼气池23立方米;镇、村投资近100万元,修筑村级白色路面22.7公里,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清理村屯垃圾死角40个,清运垃圾达1500立方米,新挖和清理排水边沟达1.5万米;植树造林面积1600亩,建设生态园林村2个,美化村屯环境,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社会事业】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解决人口的决定》,积极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生育率,2007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3.9‰,计划生育率93%;开展农村育龄妇女生殖保健活动,提高优质服务,加强统计执法和行政执法力度。计划生育违法生育立案15起。镇计生工作曾多次接受省、市的检查和验收,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农民医疗保障明显增强,农民参合率达95%以上,报销金额超过50万元;在双拥工作中,积极做好军、烈属和五保户优待金和抚恤金发放工作,重点解决民生问题,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户数达187户,极大地解决贫困家庭生活保障问题;全力抓信访稳定,年接待群众来信来访百余件,化解矛盾,得到群众认可,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在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中,积极开展“十户”义务联防工作;作好玉米秆出村,排查安全隐患;严厉打击社会刑事犯罪,为广大群众创造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双  井  镇


【概    况】  2007年,双井镇按照区委提出的“科学发展,建设强区,振兴呼兰”的总体要求,转变职能,强化服务,踏实工作,完成全年工作目标,实现社会总产值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70元。

【经济发展】  2007年,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来抓。一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镇党委、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谋发展的最大事情、最大工程来抓,坚持“你发财、我发展,你管理、我服务”的原则,全力以赴地大招商、招大商。完成招商到位资金1300万元;二是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努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积极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按照种植业往绿色无公害、特色上调的总体思路,强力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全镇经济作物面积达2.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31%。韭菜生产遍及全镇,总面积1.1万亩,年产韭菜3.6万吨。全镇2.6万亩经济作物中,70%以上都实现无公害种植。形成“一村一品”“一屯一色”“一户一个”增收项目的特色经济发展格局;三是畜牧业继续发展壮大。坚持把畜牧业做大、做强,重点发展生猪和“两鸡”产业。全镇500只以上肉鸡饲养户有950多家,500只以上的蛋鸡饲养户有520多家。形成新兴、何家和振兴3个“两鸡”饲养专业村,护路、光荣、双井、勤劳和劳动5个生猪饲养专业村。全镇生猪饲养量达10万头,“两鸡”饲养量300万只;四是劳务输出成果喜人。坚持把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一个极其重要工作来抓,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积极引导,侧重服务,广辟渠道,有效整合农村劳动力资源。全镇9000多劳动力中,通过观念触动、经济拉动、典型带动和政府行动输出劳动力6000多人,占劳动力总数66.7%,年创收2500多万元,人均可增收920多元。

【职能转变】  双井镇党委、政府把转变职能的落脚点放在为民办实事上。结合实际,主要办五件实事:一是发放一封信。春节过后,镇党委针对镇村干部转换职能给农民做些啥的问题,组织镇村干部开展致农民一封信,为农民在发展生产上作建议性指导;二是开展环境整治。在镇村经费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镇党委从每个村的不同实际情况出发,千方百计,解决环境整治中的经费和用工问题。新修和养护全镇村路90多条,10万多延长米;三是加强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建设。为加快农民增收步伐,镇党委积极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全镇发展各类协会11个、不同类型的中介组织120多个,不同领域的经纪人810多名。并协调发展资金300多万元。进一步做大做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扩大双井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影响。

【新农村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省农委等有关部门的帮扶下,经过半年紧张有序的工作,双井镇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果,重点是在护路村进行了先行试点。投资800多万元,完成道路、给水、排水、三室、路灯、沼气试点、水上公园和标准化良田等项目的建设。


杨  林  乡


【概    况】  2007年,杨林乡紧紧围绕“稳粮,兴牧,活企”的经济发展思路,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经济实现稳定健康发展。2007年全乡生产总值1.2千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50元。

【畜牧业】  畜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经济收入占全乡的半壁江山,以生猪、“两牛”和“两鸡”为骨干的畜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全乡共发展小康型养殖户3100户,占全乡总户数40%,其中山、绵羊5200只,黄牛改良7150头,生猪6400头;紧紧依托正大企业,年出栏肉鸡50万只。

【招商引资】  杨林乡克服地理位置偏僻的不利条件,跑省、上市、投“亲”、访“友”,引进项目六项,引资额达千万元。其中加工业252个,主要有砖厂、屠宰场、服装加工、电焊、机械和制米等行业。2007年引进项目4个,总投资510万元,有杨林加油站、宏志饲料厂、绿色养殖基地、烘干塔等;引资300万元修筑通往黄土山林场的公路,既方便百姓出行又方便游客通行,同时还将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劳动力转移】  一、实施“阳光培训工程”,采取与职能部门、用工单位联合培训的方式,搞定向输出,鼓励农民放宽视野,走出家门,走进城市,靠打工增加收入。加大劳动力转移的宣传,包村、乡干部定期深入各村摸底,掌握第一手材料,转变旧观念,用典型激发农民离土创收热情,政府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千方百计收集准确的用工信息,提高劳动力转移效率;二、开展培训,提高劳动力技能,继续搞好“阳光工程”,进行系统培训,使劳动力转移进行职业划分,在培训劳动技能同时,进行法律知识培训,使他们守法打工,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三、根据实际特点,确定三条劳务输出通道:一是依托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乡政府与他们协调,田堡、柏堡、三合、沈井、七佰等村的农民在那里打工的较多,工资有保障,每天收入50-70元,二是依靠杨林乡走出去的能人,组成能人协会,带出一批人,如南房、苏堡、大杨林基本都是靠本乡的能人带出去打工的,三是乡劳务输出办公室与区有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与区劳动部门协调转移劳动力。全乡每年有6000余人外出打工,占劳动力总数35%,农民可增加收入2700万元。

【水利、林业】  在区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围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展方向,大力提倡和鼓励个体股份、集体等多种形式造林;动员全乡广大群众为美化、绿化家园作贡献,共计植树40万株,造林3100亩;在市、区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全乡打机电井8眼,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积极筹措资金,对田堡小流域进行彻底根治,往日害人沟变成无害沟,为进一步对田堡小流域综合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新农村建设】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本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制定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确定南房村作为新农村建设市级试点村,在园林村建设工作中,投入资金50万元,共栽植各种林木1万株。在新农村建设中共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折合人民币500余万元,在道路建设中,采取国家扶持、帮建单位支持、自己筹集等方式修筑通村公路,修筑两条白色路面的道路,修沙石路近万米,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

【社会事业】  一、在区委、区政府的全力运作下,利用国家、省、市的政策,修建一条长7.5公里、宽7米的通乡白色路面,结束了杨林乡百姓多年行路难的历史;二、为确保全乡的消防安全,经多方筹资,从省公安消防总队购置一台新的消防车、消防器材和消防服装,使民办消防上档次;三、在区水务局全力帮助下,在乡政府所在地修了两座桥,有效地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四、在区水务部门的支持下,给南房村、吉祥村、小杨林村和佟井村各打一眼机电井,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五、在省市区农机部门的帮助下,投资近百万元,成立农机作业公司,地点设在佟井村金堡屯;六、新建一处集贸市场。原来的集市设在去佟井村的路上,附近是中学和中心小学,既影响教学又干扰交通,经与集贸市场主管部门协商,把集贸市场从乡政府东侧迁至乡政府西侧,既避免干扰又繁荣集市;七、在区广播电视局的积极努力下,杨林乡第一次安装有线电视,群众安装的积极性非常高,第一年安装入户率就达到95%;八、改造困难群众的危倒房。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村里拿一点、乡里给一点、上级帮一点的办法,为10户老军人、烈属、残疾人和特困户改造了危倒房,使他们在住房上有了安全感;九、哈肇路的开通,使杨林乡原有的加油站废弃,乡内原有的一家农机加油站早已解体,乡里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在通往乡政府路口的哈肇公路北侧新建一处加油站,改变加油难的现状;十、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在乡政府所在地和七佰村建了两座烘干塔。

【龙头企业】  2007年,打破传统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采用现代化生产方式,破解经济发展的难题。杨林乡逐步实施三项工程:一是产业化牵动工程。利用明达集团的明达油脂有限公司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生产模式,有力地带动全乡大豆的生产;引进4家玉米加工企业,使玉米生产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玉米汁饮料项目正在洽谈中;二是能人带动工程。积极扶持养殖大户建设饲料配方,生产绿色饲料,有力地带动全乡养殖业的发展;鼓励有头脑,善经营、能管理的能人参加村干部竞选。小杨林村的于维田当选村主任后,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实事;三是离土创收工程。杨林乡被称为建筑之乡,在几位知名企业家的带动和影响下,年轻力壮的劳力大量外出,从事建筑业或从事其他行业,有的工程队伍还进入俄罗斯建筑市场,收入可观。


许  堡  乡


【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许堡乡把省级试点村周化村、市级试点村蒲井村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其他村屯同步推进。2007年共筹集资金819万元,其中乡村自筹306.2万元,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改建和治理,使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环境和村内面貌有大幅度的变化。一、省级贫困村周化村2006年已完成整村脱贫任务,2007年又投资150万元,对周化村进行提档升级。一是投资60万元修排水沟,建U型槽,为农民营造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二是投资40万元建设40栋标准化大棚,同时修田间路、打井,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投资12万元为农民安装有线电视,使农民在家中便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政策和市场信息;四是投资38万元为农民安装路灯,方便农民夜间出行;五是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致富本领。六是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的作用,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善后管理,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使新农村建设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二、市级试点村——蒲井村共投资616万元,一是农业开发项目投资240万元建日光温室2个,大棚12个,库房1座,储藏室1个,打机电井60眼,新上7000亩高效节水配套设备,修沙石路6公里,铺设输电线路5公里。该基地年可生产蔬菜2000万公斤,产出效益900万元,纯利润350万元,农民可人均增收600元;二是投资60万元修建沙石路12公里,开展环境整治、铺设涵管、栽植各种苗木,改善村内道路状况;三是投资216万元修长5.4公里白色通村公路1条;四是投资30万元修路边沟2000延长米;五是投资20万元新建村委会1处,休闲广场1处;六是投资50万元改建农民住房8户;同时对其他村屯也开展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郎堡村投资20万元新建村委会1处,健身广场1处;黄岗村投资18万元修成村内沙石路3条;杨美村投资15万元修成村内沙石路。

【合作经济】  市级试点单位——依兰村农机合作社,年机耕地2万亩,种植绿色大豆1万亩。省级试点单位蒲井村农民合作社以农民为主体组建,辐射周边多个村屯,现有社员450户。2006年成立的哈尔滨市“绿世界”农产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今年又完成注册“蒲井牌”豆角、白菜、大葱和萝卜等15个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可,建立国家A级绿色蔬菜生产基地6200亩。公司负责农产品的回收、运输与销售;与农民签订生产合同,使农民真正实现订单生产,使基地农产品达到无公害食品要求。其中与马铃薯研究中心签订订单600亩,惠及社员47户,亩效益达600元,农民增收18万元,种薯远销山东、河南和河北等8个省市。同时辐射带动周化村红胜屯等村屯,共种植马铃薯商品薯5000亩,实现农民增收500万元;与青岛清水林公司签订白菜订单150亩,惠及社员20户;与哈尔滨市龙宝农产品开发公司签订青刀豆订单200亩、萝卜150亩,惠及社员45户。订单农业使农民免去后顾之忧,吃上定心丸。

【招商引资】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强化招商措施,主动出击。2007年共引进新项目5项,引资额816万元。其中引资240万元建立的蒲井村蔬菜基地,带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劳务输出业的发展;引资150万元建立的许堡村酱菜厂,带动蔬菜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就业;引资150万元改造郎堡村水稻产田,为水稻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引资60万元建立的许堡村塑钢厂,带动农民就业;引资216万元修筑许堡至蒲井村通村公路4.5公里,方便了百姓出行。

【种植业】  紧紧抓住“生产发展”这个中心不放松,以“一品村”建设为突破口,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探索产业富村强乡新路,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适合本村特色的产业,形成规模化种植、养殖和加工业,打造“一品村”,涌现出蒲井村“蔬菜一品村”、郎堡村“水稻一品村”、黄岗村“大鹅一品村”等多个独具特色的产业村,农民增收明显。2007年,全乡种植玉米6.1万亩,水稻6.3万亩,大豆1万亩,马铃薯1.0万亩,蔬菜0.7万亩,杂粮及经济作物2.5万亩,形成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无公害水稻】  许堡乡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市场,以提升稻米质量为中心,建设无公害水稻产、加、销基地。依托省农业开发项目,投资60万元改造郎堡村中低产水田1500亩,带动许堡乡水稻产业快发展;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立稳固的技术合作关系,定期对村屯和无公害水稻生产农户进行培训,引导水稻农户种植产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普优系列”和“长粒香系列”品种,增强农民科技意识和市场意识;依托龙头企业,推进市场化运作,建设无公害水稻产、加、销基地。许堡乡有水田6万亩,其中无公害水稻种植基地1万亩,大米加工厂7家,发展订单农业6000亩,基地以米厂为依托,与农户建立购销合同,由农户分散种植,米厂统一收购并销售,采取市场化运作,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机制。以基地为载体,郎堡村种植水稻近万亩。

【畜牧业】  2007年,在抓好种植业生产的同时,多方位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全乡饲养奶牛724头,黄牛及肉牛6327头,生猪12000头,山、绵羊1600只,大鹅孵化100万只,养殖绿色大鹅35万只,带动养殖、运输和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

【林业】  2007年,许堡乡完善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工程,植树造林1500亩,栽植丁香1.5万株,松、花、杨等苗木8万株,3个园林村全部完成绿化工作。

【劳务输出】  面对农村人多地少、多数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家无所事事的实际情况,许堡乡从农村实际入手,与用工单位加强联系,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来抓,主动外出找市场。采取与职能部门、用工单位联合培训,搞定向输出。通过外出务工人员现身说法,让农民放宽视野,走出家门,靠打工增加收入。蒲井村通过“传帮带”方法培养专业钢筋工队伍300多人,年增收200多万元。全年培训农民6期,2000多人次,全乡累计输出农民7600人次,促进农民增收。


孟  家  乡


【概    况】  2007年,全乡社会生产总值5.4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财政收入297万元,同比增长4%,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1000万元,同比增长11.2%;第一产业2.4亿元,同比增长10%,占全乡GDP40%;第二产业1.5亿元,同比增长17.1%;占全乡GDP30%;第三产业1.5亿元,同比增长7%,占全乡GDP30%;人均收入达3600元,同比增长2.5%。

【种植业】  2007年,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和城郊型农业发展方向,坚持走特色路,打优势牌。大力推广优良玉米品种,使优种化率达100%。首先,注重抓好春季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使全乡农业生产标准化率达40%;扶持扩大农机户比例,实现全乡土地机耕率90%以上。全年粮食生产实现1.7亿斤,同比增长3.1%,实现产值0.5亿元。推广“两瓜”陆地和棚室蔬菜、大蒜、马铃薯、笤帚糜子、黄烟、杂粮和苗木花卉等特色作物面积,产值0.7亿元。

【畜牧业】  2007年,孟家乡注重发展“优先效益型”畜牧业,建立养殖专业村、畜牧小区,大力培育小康型规模养殖业,全乡养殖专业户200家,形成规模养殖场,其中通过招商引资,哈义利万头种猪场正式运营,成功畜牧小区成立养猪合作社,为养殖业发展搭建新的平台;建立健全服务防疫体系,提高免疫率,切实完善各项畜牧工作机制,确保防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为畜牧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扩大青贮饲料种植面积,加快良种改良,提高畜牧业增长点,大力发展商品牛羊,稳定发展猪禽养殖,对养殖大户,优先给予资金扶持,使畜牧业成为全乡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全年畜牧业实现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7%。存栏:奶牛2100头、黄牛6000头、山绵羊1.2万只、生猪2万头,鸭鹅3万只、肉鸡15万只。

【林    业】  2007年,进一步推进林权改革,大力提倡和鼓励个体、集体等多种形式造林,强化管理、增强服务。重点培育潜力大、效益好的树种。全面完成造林任务,私有造林达65%,实现产值50万元。

【劳动力转移】  2007年,孟家乡全力抓劳动力输出、组织、培训和服务工作,广泛开拓就业空间,多方联系劳务项目,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先后6个批次培训农村劳动力1358人,占全年任务98%,其中引导性培训938人,占全年任务89.6%,技能性培训420人,占全年任务105%。经区劳动力培训中心及乡农经中心先后10次输出农村劳动力365人,占全年任务153%。农民自发转移4680人,占全年任务90.5%。年创产值2500万元,人均增收780元。

【招商引资】  2007年,孟家乡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兑现奖惩,调动全乡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坚持境内招商与境外招商并举,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结合,创新招商方式,辟建“虚拟开发区”,进一步做大区位、资源和产业比较优势,重点引进一批工业带动型、资源加工型和旅游商贸型项目,加快招商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引进外地客商直接投资项目1个,总投资额2000万元。

【新农村建设】  一、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两河”堤防消险加固力度,乡党委、政府按照区防汛会议精神,针对本乡汛情和堤防险工弱段实际情况,抢前抓早,统筹安排,做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做好清淤固堤工作,加强友好闸、双发强排站的维护。堤防员实行归口管理。对全乡50余华里堤防拉运备土,进行消险加固,对8000米呼兰河堤防拉运备土1.2万立方米,其中6处险工弱段2500米,土方5800立方米,出动各种车辆500台,劳动力1800人次;同时还对孟家涝区内12条主要排水干渠清淤清障,土方量达2万立方米,出动劳力3000人次。省、市领导到呼兰河堤防孟家段视察后,给予充分的肯定;二、通村公路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在区委、区政府和区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下,孟家乡筹措117万元匹配资金对孟家至团山,孟家至友好14.7公里的通村公路进行硬化,实现水泥路,全面建成通车,解决团山绿色水稻基地交通运输不畅问题,全面提升孟家至团山沿途各村及团山旅游开发区的整体形象,改变村容村貌,开辟孟家至团山新的经济发展带,促进团山旅游区的整体开发。

【居民住宅建设】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2007年全乡居民建房总数108所(包括新、翻、改、扩建房),总面积达9622平方米,超过区建设局下达的居民住宅建设面积0.3万平方米的158%,超额完成计划指标任务。人均住宅面积达18立方米以上,砖瓦化率达81%。

【示范村镇建设】  2007年,乡党委、乡政府把示范村镇建设管理纳入全年工作计划,建立有关领导组织,确定目标任务。把村镇建设管理与乡村干部工资及福利待遇挂钩,实行量化考核兑标。一、加强以乡政府所在地孟家村为重点的小城镇示范村建设,乡、村两级共投资3万元,重点改造拓宽孟家村南北、东西两条主街,街道拓增面积200平方米,达到规范化标准;投资1.2万元,对村内其他街道及环境进行综合治理,1350延长米的村内街道实现路面平整、路沟畅通,村内植树1200株。二、和平村投入23万元,成功村投入20万元,对村部办公室进行维修改造。三、和平村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基础上争取外资30万元,打一眼190米深的机电井,为安装自来水奠定基础。孟家村赵家屯投资60万元,使300余户村民吃上自来水,孙家屯投资20万元,打一眼深水井,计划2008年安装自来水。

【环境整治】  2007年孟家乡从整顿村容、村貌入手,组织群众植树、修路,美化、净化和绿化乡村,制定并下发《孟家乡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明确标准和要求,落实方法和措施。在乡、村两级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号召全乡千家万户齐动手,按照村规民约的规定,实行门前“三包”,集中清理“三堆”。乡主要领导亲自带头组织机关干部对政府周边环境进行集中清理,出动人员600余人次,共清运垃圾300立方米,清理垃圾死角37处,为孟家乡环境整治起到表率和带头作用,掀起以“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为主题的净化热潮。对全乡13个行政村44个自然屯的村屯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其中红旗村白旗屯投资60万元对全村3个自然屯内所有道路进行铺修,实现一级路砂石化,有效地改善交通条件,带动全乡村屯环境整治工作。

【社会事业】  一、持续发展文教、卫生事业,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加大合作医疗宣传力度,让更多农民自愿接受,参保人数达1.646万人,75%以上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回投率保持在200%,缓解部分群众的经济压力;二、人口计生工作初步扭转被动局面,认真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严格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开展优质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坚持“三为主”的方针,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做好宣传、教育、管理和执法工作,召开各种会议23次,举办各类培训班21期,发放宣传资料2万多份;做好查环查孕工作,确保育龄妇女生殖健康;落实好《独生子女家庭奖励规定》,进一步推动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清理和服务。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扎实推进“纯二女户”结扎、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查处党员干部违法违规生育等三项重点工作,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新机制,各村计生基础建设逐步加强,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从服务入手组织技术精湛的计生专职干部,对全乡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全面妇检工作,检查率达60%以上。全乡享受补助的60周岁计划生育户32户,经区计生局检查核实没有出现一例误差。严格执行省条例,对一些“钉子户”坚决起诉到法院,并组织精干力量对全乡进行一次计划生育清理会战,使全乡计生工作彻底扭转被动局面,得到区计生局充分认可;三、认真落实“一帮一”等扶贫解困工程,广泛开展“结对帮扶”和“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确保困难群体生活不出问题。完善救灾体系建设,加强救灾款监管,做到专款专用;推进敬老院规范化建设,做好“五保”供养工作。关注社会弱势人群,加强社会救助工作。

【强化安全】  10月23日双发村发生一起重大沉船事故,造成8人溺水死亡2人失踪的惨痛后果,事件发生后,乡党委、政府立即投入人力、物力,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处理善后工作。在认真吸取教训的同时,进一步采取措施,强化安全工作,一是成立孟家乡安全工作委员会,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工作制度,明确责任;三是把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头,层层抓落实,把安全工作摆在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首位,认真落实,确保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