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
呼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03-30
科技信息产业
【科技“金点子”工程】 2007年,实施“金点子工程”,主要工作内容有:下发科技需求意见征求函,汇总全区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科技需求及工作建议,有针对性开展科技服务;在《呼兰报》和呼兰电视台设专栏发布科技信息和专题讲座,总共进行三百多次(份)。以呼兰街道胜利社区为试点启动社区信息化工作,共录入数据信息2万余条、400多项,搭起街道办事处与市民联系桥梁,降低政府职能部门对社区管理和服务成本。与哈市10多个所大学大所建立了区、校、所合作关系。为实施各级各类项目提供技术支撑,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如现在实施的义利集团的“蔬菜香肠”、明达集团的“加锌豆油”、宏达绿化公司的“彩色绿化树种”等项目。
【主导产业】 2007年,区科信局与东北农大承担国家玉米丰产工程项目正在实施中。全区计有10万亩示范田,辐射带动60万亩实施玉米丰产工程项目,平均增产10%,全区农民收入增加3000万元,提高了种植业科技水平,锻炼了农业科技队伍。2007年又争取一个《玉米高效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项目,计划3年完成。科信局主持实施的《肉鸡环保增效五项集成技术产业化》项目,肉鸡饲养量达5000多万只,每只鸡增效0.8元。其中,舍外暖风供热技术,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现呼兰区肉鸡产业在全省处领先地位。
【特色产业】 2007年,科信局自主研究的生物质能源项目《秸秆压块代替煤作燃料及专用气化锅炉攻关》,经过专家团检查验收。市科信局将在呼兰、阿城和通河规模推广此项目。省农村能源办公室计划将支持此项目形成产业化。该项目改变几千年农村传统用能方式,为新农村建设及利用生物质能源开辟了一条新路。
【推进科技进步】 2007年,推进科教兴区战略,全年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00余项,实施重点科技项目17项,为企业争取扶持资金150余万元,培训科技人员1100余人次,招商引资200万元。实施的科技项目使企业新增产值1786万元。推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一批”,支持创新企业“催生一批”,鼓励产权改革“转制一批”,优惠扶持“引进一批”。2007年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4户,全区民营科技企业已达79户,其中2户民营科技企业被市科技局列为“小巨人”民营科技企业,全区民营科技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亿元,利税8578万元。开展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活动,期间共计展出科技宣传展板70余块,发放科普宣传单、科普宣传材料1万余份。举办科技培训讲座2期,培训农民群众450人次。投入1万册图书和近万元的信息设备,为二八镇元宝村和双井镇老兵服务站建立了农民图书室。
【肉鸡生物环保饲养】 此项目2006年1月实施,2007年12月结束,市科信局为呼兰区拨款40万元。推广鸡舍环境控制技术、制定新的防疫程序、疫病防治新技术、网上育雏饲养技术、新饲养管理规范等五项集成技术。现在项目实施结果已接受市局四次检查,前三次检查都如期完成任务。年底按合同规定完成任务申请验收。五项集成技术推广具体任务基本完成,有4个技术难点得到解决:①肉仔鸡免疫新程序;②肉种鸡免疫新程序;③疫病防治新技术;④环保节能新暖炉改进技术。突破3个技术瓶颈:①改善肉鸡饲养环境控制技术;②疫病防控、减少药物残留技术;③提高增重率、成活率、出栏率。实现2个创新点:①推广一种环保节能新暖炉,改善鸡舍供氧质量,保证供氧充足,减少鸡的疫病,促进鸡生长;②制定新的防疫程序,使用新疫苗预防禽流感和常见多发病。项目实施结果达到目标,并超出合同规定。推广面覆盖全区11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新暖炉技术直补40多户(计划、30户),示范带动200多户。新防疫程序被70%的养户采用,网上饲养技术达80%,编印一万本《饲养管理新规范指导手册》培训到所有养户。并在养鸡户之外的科技活动中大量发放宣传。新饲料和疫病防治技术也在多个养鸡户中推荐并进行对比试验,效果较好。采用新技术的养户,肉鸡45天左右出栏。由于新防疫程序和新暖炉的使用,防治成本降低35%,耗煤降低20%左右,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劳力,环境卫生好,提高了鸡肉食品安全度。舍外供热冷风炉技术的应用,保证肉鸡的出口创汇。日本进口我国肉鸡要求25天前不许用药,这项技术提供了保证。五项技术的综合应用使单栋鸡舍养殖规模由原来500平方米4000只鸡,扩大到500平方米每茬可养4000—5000只,增加饲养密度,缩短出栏周期。年饲养量已达5000万只,巩固呼兰区主导产业。2007年全区5000万只饲养量中,有2000多万只是靠新技术增效的,每只鸡饲养全程同比增收近0.4元,同比节煤、节药0.4元,年增加效益1600多万元。现五项集成技术中的环境控制技术即舍外供热冷风技术获得专利一项。国家农村能源节能炉具专业委员会,在呼兰开现场会,把此技术推介到京津一带。此项目获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证书。
【“人造煤”研制成功】 秸秆固化成型(人造煤)综合利用技术在呼兰区通过鉴定,市科技局决定在呼兰、阿城及通河3区(县)推广应用秸秆压块燃料。呼兰是粮食主产区,每年伴生近千万吨秸秆,相当于600万吨燃煤。由于秸秆利用率低,每年大量秸秆变成垃圾,甚至成为安全隐患。农村冬季采暖,又消耗了大量煤炭。如果将秸秆变成煤炭的替代用品,将取得环保、能源等多种经济社会效益。2006年春季,呼兰区科信局将“秸秆能源开发利用”确定为科技攻关项目,进行“秸秆代替燃煤”试验。为增加秸秆“能量”及应用便利,首先要对秸秆进行压缩成块。呼兰区科信局组织技术人员对南方饲料成型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克服了哈市地区冬季秸秆湿度大、气温低等不利因素,使秸秆压块密度达标(发热量3900大卡,相当于中质燃煤)。1.5吨秸秆压块的热能相当于1吨燃煤,成本前者只相当燃煤的1/2多。2007年冬季,呼兰区科信局选择47家单位及农户进行“秸秆代替燃煤”采暖试验,结果全部达到设计要求,获得成功。目前,秸秆压块燃料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市科技局组织阿城区、通河县有关领导及农户代表,到呼兰区进行参观学习,并决定在呼兰区、阿城区及通河县各选一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推广应用秸秆压块燃料(人造煤)。
【半气化采暖炉】 秸秆半气化炉分户应用技术研制成功。其主导产品——秸秆气化炉、秸秆压块燃料在呼兰区批量生产,并投入使用。2006年春,中央文件强调要求,农村要大力推广清洁燃烧技术、气化技术和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科信局锁定秸秆能源开发利用这一目标,进行科研攻关。秸秆压块当燃料并配以专用气化炉,在北方高寒地区取暖,两者结合开发是国内的空白,发展前景可观。开始进行“秸秆气化炉分户应用”研究。2006年3月正式立项,11月份被市科技局正式确立为市级攻关项目。在锅炉制造工人石铁军密切配合下,研制了半气化半直燃的秸秆气化炉。它克服了全气化炉只能烧点水,做顿饭(能达到这个效果的也很少)的不足,能长时间燃烧,热效率高,达到冬天高寒地区取暖的目的。经专门机构测试,该炉热效率75%以上,用5公斤块料,能把54片暖气片的100公斤水在25分钟内烧到上水温度达到80摄氏度,回水温度达到70摄氏度。比煤的效果好,升温快。其核心技术是炉体内设一种供氧集热管,现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07年5月秸秆半气化采暖炉研制成功,经有关部门测试鉴定,各项性能指标良好。6月末,市科技局带领通河县、阿城市有关领导和农户代表,来呼兰试验现场参观学习,决定在两县(市)和呼兰区各选出一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推广应用半气化采暖炉。
气象防震
【气象服务】 2007年,气象局采取措施,狠抓薄弱环节,各项业务质量均达市局指标:气象观测没有出现错情,短期气候预报准确率达78%,24小时温度预报绝对误差为1.8℃。采取灵活多样服务形式,以“三农”服务为重点,搞好决策服务、公众服务。开展专项服务、气象保障服务和灾害性天气及灾害落区预报服务等农业系列化服务。为各级领导指挥农业生产、气象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抓汛期气象服务,根据市局下发《关于加强汛期气象工作》文件精神及区防汛工作会议精神,气象局及时对汛期气象服务工作进行部署,制定《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方案》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成立汛期领导小组,分工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业务人员手机24小时开通,以灾情为令,随叫随到。汛期实行领导带班,业务人员24小时守班制。2007年共向区领导以及区防汛指挥部提供汛期专报52期,提供乡镇雨量情报32期,发布预警预报65期,重大气象信息5期,气象情报9期。提高装备水平,为搞好气象服务提供保障。2007年初区政府批3万元为气象局配备可视化会商系统,为远程培训、电视电话会议、天气预报会商提供条件,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同时投入10多万元资金完成第二批乡镇雨量网监测自动站建设,实现全区雨量监测网络化,提高雨量监测能力,实现快速传输雨量情报,使区领导及时掌握雨量和灾情,为指挥生产,抗灾、减灾提供依据。
【人工影响天气】 2007年,气象局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服务理念,恪尽职守,严密监视天气变化,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提高作业效果,节约炮弹、避免浪费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4月25日,召开全区气象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上区领导与各乡镇领导签订《2007年目标管理责任状》,把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为确保高炮安全作业,4月26—29日,区人影办协同市人影办检修人员对呼兰区内11门高炮进行检修,保证设备完好发挥性能。由于人影工作是一项准军事化工作,因此要求队伍高素质、技术过硬。4月19—22日气象局人影办,对呼兰区内40名炮手进行岗前技术培训,为安全作业奠定基础。为了确保人影工作全年安全无事故,气象局完善10项工作制度,并由区人影办统一制作作业射界图,下发给每个炮站,要求炮手在作业时尽量躲开人口集聚区,防止意外发生。同时防雷检测人员对全区各炮站进行了防雷设施安全检测,对防雷设施不合格炮站,下达整改通知书,督促其整改。区人影办会同农委、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合在作业关键时期,对炮站进行安全检查。召开3次高频电话会议,下发6次通知,强调各炮站确保安全有效作业。区人影办不定期深入炮站突击检查,堵塞漏洞,对存在问题较突出的炮站作为反面教材警示其他炮站,呼兰区人影工作连续18年安全无事故。人影值班人员根据市气象台的指导预报和省雷达中心监测信息,以及呼兰气象局天气预测预报、监测结果制定作业方案,指导各炮站科学作业效果良好。6月25—26日市降雨办通知呼兰气象局,强对流天气向北部莲花、白奎方向移来,强度很大适宜人工增雨作业,气象局立即组织作业,增雨效果显著,作业后多数乡镇降水量达10毫米以上,缓解了旱情。6月27日根据哈尔滨市临近预报和省人影雷达监测中心传来的雷达信息,呼兰区西北方向兰西县境内有一股很强对流云系向呼兰中东部移来,回波强度53DBZ,气象局立即通知有关炮站,做好防雹作业准备,各炮站接到通知后,协力奋战,作业后防护区内无雹灾,减少经济损失400多万元,受到了广大农民交口称赞。2007年,共实施火箭增雨作业3箭次、耗弹9枚,高炮增雨作业134炮次、耗弹2128发,人工防雹作业151炮次、耗弹3242发,受益面积109.5万亩,经济效益达6000多万元。
【雷电防护】 2007年3月末,气象局专业人员深入各有关单位,进行防雷设施安全检测,共检测91个单位,其中不合格占70%,对这些单位进行防雷法律、法规宣传,提高防雷工作重要性认识。逐一检测中、小学校防雷设施,把检测结果通报给区教育局,促进中、小学校重视防雷工作。还印制1万多张防雷常识宣传卡,送给区教育局,发放给中、小学生,提高中、小学生防雷意识和应急能力。7月,气象局与区建设局、区规划局联合下发文件,强化新、改、扩建防雷工程管理工作,有序进行防雷工作。
【防震宣传】 中国是地震多发区国家,据资料记载自1988年至今我国平均每年至少发生一次6级以上地震,地震发生频数很大。2007年,黑龙江省发生3级左右地震12次。其中哈尔滨市发生2次。历史记载1940年5月、1941年5月绥化市发生2次6级地震,波及呼兰区北部几个乡镇,震级达5级左右,致使部分房屋倒塌。呼兰区地震局每年在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日,采用多种宣传形式宣传地震灾害的预防知识。2007年3月1日在老城区街心公园设大型宣传板,张贴标语宣传防震知识。散发传单1000份。7月28日以纪念唐山地震31周年为契机开展宣传活动,在街心公园人群密集处散发地震预防宣传单800份。
【抗震设防】 2007年,呼兰区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黑龙江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管理办法》《黑龙江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规定要求于2003年下发《关于将工程建设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标准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的通知》,要求将抗震设防工作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管理程序中,地震部门按照防震规范对在建工程进行跟踪监督和管理。现在区内新建工程取消了预制板,全部采用现浇版,并设防震柱、防震墙。建筑质量和抗震标准有了很大提高。
【地震监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区内有几个乡镇设地震监测点,由于经费不足原因后来相继取消。2006年,黑龙江省地震局在呼兰孟家乡团山子建一处地震检测台。2007年,哈尔滨市地震局也在孟家乡团山子建了地震检测台。呼兰区可以利用上述两处设备来预报呼兰区的地震变化情况。不足的是呼兰区北部几个乡镇地震监测没有覆盖到。
驻区科研部门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地处哈尔滨市呼兰区临站街7—7号,从事农业工程机械修理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技术研究的全国唯一科研机构。中国农机学会农机维修学会挂靠单位,所长崔奎顺任该学会理事长。维修所行政隶属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行业归属农业部农机化司领导,科研业务归属黑龙江省科技厅。维修所始建于1962年,占地面积5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800平方米,拥有先进大中型科研仪器,设备102台套,固定资产1018万元。维修所现有职工156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1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名,高级工程师25名,工程师28名,技师5名。
科研职能。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设表面工程修复、油品分析与检测、油泵调试与维修、二保车辆检测等五个研究室,五个研发中心和一个《农机使用与维修》杂志社。从事农业工程机械维护保养与修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表面工程修复、机械修理、特殊工种培训、技能鉴定、车辆检测等业务。
技术成果。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先后承担部、省、局级课题203项,主持参加援外项目5项,其中农业部课题125项、省级课题51项、局级课题27项。其中48项获农业部、机械工业部、省农机局和省农委奖励。科研成果185项已推广应用于生产开发一线,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维修所先后获“农业机械化发展贡献奖”“省振兴经济鼓励奖”“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及省级“模范集体”等称号。
【中国农科院甜菜研究所】 位于呼兰镇东直路345号,始建于1959年,是国内最大的糖料作物研究机构,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2003年8月并入黑龙江大学,对内改称黑龙江大学农作物研究院,对外仍称中国农科院甜菜研究所。设遗传改良、环境资源、遗传资源、引种区试四个研究室,综合办、科研处、计财处三个职能部门,两个中心(信息中心、后勤服务中心),一个示范基地,一个实验农场。国家糖料作物改良中心和农业部甜菜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挂靠甜菜研究所。全所占地面积81公顷,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2500万元。选育的甜菜品种已成为全国甜菜产区的主栽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甜菜种植面积60%。除甜菜外,在马铃薯、亚麻等作物上也进行开发性研究,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技术体系及与之相应的原种基地和生产种基地,同时开发亚麻良种繁育工作。
科学研究工作。2007年,农作物研究院科研立项20项,新增经费227万元,取得成果5项,审定命名甜菜新品种2个,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25篇,科技开发创毛利92.3万元。主持国家科技部项目1项,参加国家科技部项目4项,主持农业部或其他部委项目4项,主持国际合作项目1项,主持黑龙江省科技厅项目1项,参加2项,横向课题3项。中国农业科学院和黑龙江大学项目立项5项。2007年各级各类在研项目有国家级项目8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3项、主持国家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科技部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项目1项、主持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主持部委项目6项;主持国际合作育种课题1项;主持或参加黑龙江省科技厅项目3项;哈尔滨市科委项目1项;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7项;横向课题3项;中国农业科学院或黑龙江大学项目16项。年度获得主要成果有鉴定、验收成果5项。5月科技部科研院所科技开发研究专项:《抗根病型高生产力甜菜品种的改良与开发》。8月农业科技教育软科学研究课题:《新形势下农业部直属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与监督机制研究》。10月省教育厅项目:《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机胺合成与应用研究》。11月省教育厅项目:《饲用甜菜育种基础材料创新与高生产力优良杂交中选育研究》,《甜菜抗镰刀菌根腐病鉴定方法》。审定命名甜菜新品种2个,甜研红1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KWS3418(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著作有《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参编崔平,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50年》参编耿贵,中国农业出版社;《科技创新、成就辉煌》参编陈连江,中国农业出版社;《食用甜菜栽培技术与其利用》主编耿贵,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农业科研财务管理机制研究和实践》主编韩卫平,中国农业出版社,共5部。发表论文25篇。其中发表在《中国农业科学》上2篇,发表在《作物学报》上1篇,发表在美国《植物细胞报导》上1篇,其他21篇。
科研进展。第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甜菜抗耐低磷胁迫的生理机理研究。2007年主要进行不同基因型甜菜根系分泌特性及对根际磷营养的效应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了甜菜根系有机酸的分泌特点,明确了甜菜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量及与遗传特性间的关系。(2)进行了不同基因型甜菜根际pH的变化特点及分泌H+的量的研究,找出了其与基因型间的关系。(3)研究了环境因子对不同基因型甜菜根系分泌物的效应,明确了生长环境中磷素营养和酸碱反应对甜菜根际有机酸及质子H+的分泌效应。第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高产优质专用甜菜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1)新品种选育。其中共配制杂交、测交组合50个,单胚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组合100个,鉴定筛选出抗病性较强的杂交组合3个(0516、0607、0609),这些组合在重病地块产糖量比对照品种提高23.4%—30%;鉴定筛选出丰产性较强的杂交组合3个(0603、0606、0608)比对照品种提高23.5%以上。(2)优异育种材料创新。①系号鉴定与扩繁。②选育系母根培育及采种。③杂交后代母根培育及采种。(3)甜菜雄性不育机制的研究,目前主要对甜菜单胚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细胞形态学、组织化学、生理生化方面进行实验和分析——生殖器官形态学及超微结构、一二年生植株酶系统和激素的分析。第3项中德国际合作育种项目。(1)杂交组合的配制60个,同时扩繁2003年优选组合6个,并都收获到了一定量的种子。(2)试验鉴定与筛选。①杂交组合鉴定试验:鉴定筛选出2004、2005优良组合6个;初步鉴定筛选出2006优良组合25个;2008年将对其进行继续鉴定与筛选;②引进品种的多点鉴定试验:各个试验点均得到了准确、可靠的试验结果;③KWS公司育种材料鉴定试验:对KWS公司的34个育种材料进行了抗镰刀菌(Fusariumspp.),丝核菌(Rhizoctoniasp.)和丝囊菌(Aphanomycesspp.)根腐病性的调查与鉴定,试验取得了可靠的结果。(3)育种材料的培育及创新。①育种材料的培育:共收获母根124份,6762株;②自交系的培育:本年度栽植自交0代母根47份,300株,获得自交一代种子173份;栽植自交一代母根89份,457株,获得自交二代种子261份;③基础材料采种:基础材料隔离采种84份,隔离扣罩采种2份,收获种子83份。其中,二倍体品系材料32份,二倍体远缘杂交材料3份,二倍体人工杂交材料10份,二代自交系15份,三代自交系4份,四代自交系19份。(4)品种的审定与参试情况。中美合育ZM201品种2007年通过全国甜菜鉴定委员会鉴定,命名为推广品种。2007年,ZM202和ZM203参加了国家甜菜品种区域试验的小区试验,ZM202继续参加黑龙江省甜菜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第4项国家甜菜品种区域试验项目。(1)小区试验:在全国各甜菜主产区设置24个试验点,对参试的3个国内品种、2个合作育成品种、2个KWS公司品种和1个美国品种进行适应性和适用性鉴定。各个试验点均得到了准确、可靠的试验结果。(2)生产试验:在全国甜菜品种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3个甜菜品种,2007年在全国14个试验点进行了大面积生产试验。各个试验点均得到了可靠的试验结果。
科技开发。中田公司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288.6万元,本年实现毛利84.3万元。其中:国内甜菜种子事业部销售甜菜自然种103吨,推广面积8.3万亩,销售收入74万元,实现毛利10万元。马铃薯种子事业部销售马铃薯300吨,销售收入29万元,收支平衡。肥料事业部销售甜菜苗床纸筒育苗肥420吨,推广面积23万亩,销售收入182万元,毛利73万元。生化部生产销售的“中田液体肥”实现销售收入3.6万元,毛利1.3万元。中德合育品种产权收入毛利18万元。甜菜研究所申报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科技开发中心,2007年被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局、教育厅、科技厅认定为第二批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
中国农科院甜菜研究所并入黑龙江大学后,现址改为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综合办公室。职能是为广大员工提供相关的政策、法规(人事调动、劳动工资、考核聘任)等方面咨询服务,校区各部门之间的综合、协调以及校区对呼兰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
基础教育
【队伍建设】 2007年,以“师生和谐年”活动为载体,开展教师队伍建设活动。以强化教师基本功训练为重点,开展“三字一话一文一课”基本功大赛和首届“中小学教师下水文”大赛,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名师队伍逐渐壮大。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省模范教师3名、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省优秀教师7名、哈尔滨优秀教师180名。应香港大学圣约翰邀请,组织城区优秀初中校长赴香港进行培训,接受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提升校长管理水平。暑期,邀请美国加州洛杉矶北岭医疗团对全区女教师进行免费身体检查,副市长张显友接待美国医疗代表团。
【控辍保学】 2007年4月,召开全区控制中小学生辍学工作总结表彰会议,表彰了在控制中小学辍学工作的先进单位,对辍学工作不利单位进行了处罚。2007年,全区小学辍学率为0.005%,初中辍学率控制在0.79%以内。网点布局进一步调整。按照《呼兰区2007—2010年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规划》,2007年上半年共撤并小学28所,初中2所,新扩建学校7所。幼儿教育有新发展。召开呼兰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现场会,推广方台镇、二八镇幼儿园建设做法,推进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步伐。对130所农远教项目学校卫星接收设备进行调整,配发光盘48000张,提高了远程教育资源接收质量和资源总量。符合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中小学综合管理系统基本建成,学校综合管理水平全面提高。
【教育大讨论活动】 2007年,教育局一班人以科学、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立足呼兰教育发展实际,结合区委开展社会经济发展大讨论活动,在全区中小学校、教育局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开展教育大讨论活动,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职业教育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等影响教育发展重大问题,教育局主要领导带领教育机关各科室、事业单位人员,深入农村中小学校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查找工作中不足和存在问题,接触教育实际,面对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和教育发展不足,深入挖掘制约教育发展的症结问题,与中小学校长、广大教师共同探讨、分析教育发展过程优势、存在主要问题和制约教育发展因素。形成人人为教育发展思考、人人为教育发展献策、人人为教育发展出力良好氛围。
【文体卫教育】 2007年,举办中小学生文艺汇演,全区幼儿、幼师文娱展演,第一届“春蕾杯”中小学生器乐独奏比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首届舞蹈创编汇报演出,特殊教育学生才艺展示等演出活动。参加哈尔滨市冰雕、雪雕比赛、天文知识大赛等活动,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多彩舞台。在省中小学教师音乐、美术录像课评比中,区14名教师分获一、二、三等奖。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操”活动,提倡“每天锻炼一小时”精神,区体育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多名学生在省、市速滑、乒乓球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强化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学校卫生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10月23日,呼兰区举行少年宫(含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1246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是呼兰区第一所专业性的少年儿童校外活动场所。同年12月,区召开“发展特长教育,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现场会。
【德育工作】 2007年,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举办呼兰区首届“十佳班主任”评选活动,有10名班主任获得“十佳班主任”称号,23名班主任获得提名奖,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开展中华魂系列读书活动,全区有37名学生、12名教师、7名老干部分获市级、省级、国家级中华魂读书活动奖,11所学校获省、市级先进集体称号,局获国家级优秀组织奖。
【高中教育】 2007年,教育局制定出台《关于加强高中教育激励机制建设意见》《关于呼兰区高中学校实行班主任竞聘上岗意见》及《关于呼兰区高中学校实施半封闭式管理意见》,提高了全区高中教育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高考成绩稳步提高。呼兰区2004年撤县设区的第一届初中升高中学生2006年被省重点校录取48人,2007年有59人超过了600分。达到一表分数段149人,比去年增长7%;达到二表分数线328人,比去年增长9%;达到二表下延30分数段的达到256人,比去年增加21%;206名艺术、体育类考生被录取,比去年增加15%;全区总进线人数达到939人,比去年增加了13%。7月份,区人大对呼兰区高中教育情况进行视察,并给予充分肯定。呼兰区高中学校办学经验在市人大教科文卫会议上进行经验介绍。
【新课程改革】 2007年,教育局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教学研究和指导,组织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教材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和中小学技能培训等培训活动,全面提高教师驾驭新课改能力。在全省小语教版展示课活动中,呼兰区有2名教师获特等奖和一等奖。在“三省四市”语文、生物、化学学科赛课活动中,呼兰区有6人获一等奖。全区有10项省级课题、24项市级课题、199项区级课题获得立项。教育研究进一步深入。11月8日,在杨林中学召开全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场会,推广杨林中学、杨林中心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法,为全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保障】 2007年,春季始,呼兰区中小学生全面免除学杂费,农村小学每生305元/年,城区小学每生390元/年,农村初中每生354元/年,城区初中每生470元/年。2007年拨付给呼兰区的中央和省专项补助资金共计2010.6万元,其中免杂费资金722万元,补助公用经费资金1288.6万元,区财政负担公用经费补助资金为103.8万元。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并对贫困学生住宿费和教科书费进行减免。教育局全力做好新机制落实工作,保证教育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中小学校。4月份,教育部副司长郑增仪对呼兰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后给予肯定。
【基本建设】 2007年,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推进全区中小学基本建设工作。吸引省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资金180万元,通过资产置换方式建设少年宫和幼儿园项目,填补呼兰区没有青少年活动中心空白。筹措建设资金,对萧红小学进行扩建。利用市级财政和市教育局支持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319万元,规划建设白奎镇寄宿制学校和方台镇寄宿制学校项目,市、区共同投资建设利民裕华小学教学楼工程,总建筑面积14959平方米,概算投入资金1859万元,其中向上争取建设资金达1000万元。
成人教育
【农、职教育】 2007年,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出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意见》,召开全区中等职业招生会议,与大连金石、肇东水利技工学校等知名学校签定联合办学协议,职教中心招生数额有明显提高。筹建中小学劳动实习基地,推进黄土山中小学素质教育和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校建设,为全区中小学全面、特长发展提供专业化场所。呼兰区的经验在5月份召开的全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发展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
【民办教育】 2007年,上半年教育局受理7个单位办学申请,批准5所民办教学机构,目前全区民办教育机构已发展到55家。同时加大对民办教育机构办学管理力度,取缔无证办学和非法办学单位4家,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
驻区大专院校
【哈师大呼兰学院】 原为1970年10月建立的松花江地区“五七”师范学校,1972年6月更名为呼兰师范学校,1981年7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为黑龙江省属呼兰师范专科学校。2002年6月5日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并入哈尔滨师范大学后,成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区。驻哈尔滨市呼兰区老城区,学校总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面积1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其中办公、教学科研、学生生活用房面积9万平方米。现有专任教师293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64人、讲师100人。在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80人。设中文系、政教系、英语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经法系、教育技术系、计算机系、艺术系、体育系、历史系、公共课教研部、公共外语教研部等14个系(部)共21个专业。2007年有本科生6969人、专科生2248人,还有各类函授生1000余人。学院除在黑龙江省内招收本、专科学生外,从2003年起,学院开始在广东、福建、浙江、重庆、江西、湖南、湖北、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吉林等省(市、自治区)招生。学院与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高校合作办学多年,并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办学30年来,培养出本、专科毕业生20000余名和中师毕业生5000余名,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各地教育教学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