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概貌

呼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03-30

基本情况


【历史沿革】  呼兰地区,先秦时代属息慎;汉代属夫余国;北魏属勿吉;南北朝属豆莫娄;隋属黑水靺鞨;唐属黑水都督府;五代属契丹(辽)东京道铁骊部,为徒单部、纥石烈部所在地;金代属上京会宁府,诞生最早的村落胡刺温屯;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属奴尔干都司兀者诸卫及塔山卫,后为海西女真活动中心地区,明末由建州女真、后金统辖。清初属盛京内务府、宁古塔将军;1683年(康熙二十三年)属黑龙江将军,在呼兰河流域设卡伦8处,其一在呼兰河口,呼兰以河得名,满语“烟囱”之意。1734年(雍正十二年)清廷军机大臣议覆设湖兰河(呼兰)城守尉,呼兰始有建置,隶属黑龙江将军管辖。1879年(光绪五年)清廷兵部奉旨议设呼兰副都统。1913年(民国二年)依中华民国大总统令,撤销呼兰府,改设呼兰县,隶属黑龙江省管辖。1932年(伪大同元年)隶属伪满洲国黑龙江省管辖。1934年(伪康德元年)改隶伪滨江省管辖。1936年(伪康德三年)改隶伪哈尔滨特别市管辖。1937年(伪康德四年)撤销伪哈尔滨特别市,改隶伪滨江省管辖。1945年10月,隶属苏联红军军事管制下的滨江省管辖。1945年11月,中共地下党组织以和平方式接收县政权,民主的呼兰县政府诞生,归滨江省哈北专员公署管辖。1946年1月,呼兰宣布自治,脱离国民党政权设立的松江省政府。同年4月,中共领导的松江省政府成立,呼兰隶属松江省哈北专员公署管辖。1947年撤销哈北专员公署,呼兰由松江省政府直辖。1954年8月,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成新的黑龙江省,呼兰由黑龙江省直辖。1956年3月,隶属黑龙江省绥化专署管辖。1958年8月,划归哈尔滨市管辖。1965年6月,划归松花江专区管辖。1983年9月,划归哈尔滨市管辖。全县辖13个镇、3个乡,下辖13个街道、194个行政村、584个自然屯。2004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呼兰县,设立哈尔滨市呼兰区,以原呼兰县的行政区域(不包含乐业、对青山2个镇)为呼兰区的行政区划,呼兰融入哈尔滨市大都会的怀抱。同年10月,市政府批复,同意呼兰区设立呼兰、兰河、腰堡和利民4个街道办事处。至2007年底,呼兰区辖4个街道、10个镇、3个乡,下辖11个社区、1个街道、171个行政村、462个自然屯。

【自然地理】       呼兰区位于哈尔滨市区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下游。地理坐标:北纬45°49′-46°25′,东经126°11′-127°19′。辖境:东以漂河、少陵河与巴彦县为界;南以松花江与宾县、阿城区为邻,与松北区相连;西以泥河与兰西县为邻。全区辖呼兰、兰河、利民、腰堡4个街道办事处、康金、沈家、石人、白奎、双井、方台、二八、长岭、大用、莲花、10个镇、杨林、孟家、许堡3个乡,总面积2197平方公里,总人口61万。区政府所在地在新城区南京路,南距哈尔滨市政府所在地4.5公里。

     呼兰区地势,东部略高,中部平缓,西部低平,形成东高西低趋势。各类地形相对比差在20-30米之间,为波状平原。海拔最低点113米,最高点189.5米。一般在115-150米,东部为170米。地形依据其成因形态分为冰水平原和冲积河谷平原。

     境内江河纵横、湖泡沟渠密布。地表水有“一江四河”、沟泡湖泊412个。境内流经的江河有松花江、呼兰河、泥河、漂河、少陵河等,5条江河的发源地均在境外,其中呼兰河、漂河、少陵河、泥河的河口在境内。除呼兰河外,均属界河。

     境内土壤共划分8个土类、17个亚类、21个土属、26个土种。受自然条件影响和人为作用,境内土壤分布较为复杂。东部岗阜状—微倾斜平原及中部、西北部阶地平原以黑土为主,并有黑钙土、草甸土狭窄条带分布。江河漫滩平原除少量厚层粘底草甸黑土外,沼泽土、草类泥炭土、流砂土、泛滥土、盐土等土壤广泛发育。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全区总面积329.55万亩,已开垦耕地204.52万亩,占总面积的62.1%;其中水田面积13.42万亩,占耕地面积6.6%。可耕地中土质养分含量高,宜耕性良好的黑土、黑钙土居多,占耕地面积70%以上;土质粘重宜耕性较差的草甸土、沼泽土为少,占耕地面积近30%。还有未开垦的沼泽地,为鱼池分布和畜类牧放区。此外,还有草类泥炭土和粘土资源。草类泥炭土,主要分布沿江河沼泽地带,质量好、埋藏浅,是最好的草炭肥源,改造中、低产田效果良好,也用于猪、鱼饲料的拌料。粘土埋藏于天然或人工植被以下,具有分布面积广、埋藏浅、厚度稳定、理化性质好的特点,用途广泛,是房屋建筑、修筑江河堤防、水库水坝、各种路面垫层的原料,成为工业、建筑业、手工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矿产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比较匮乏,仅有建筑用砂、砖瓦用粘土、沸石、泥炭4种矿产资源,石油储量处于勘探阶段。目前已设置采矿权32家,均为砖瓦用粘土矿。砖瓦用粘土年开采规模约50万立方米。

林业资源  境内林业资源有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特用林,已建成4个林业基地和一个经济林中心。其中:中西部平原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东部丘陵区以水土保持林为主,江河沿岸和各涝区以薪炭林为主,黄土山林场区为用材林基地,各乡村及村民各户发展果树建成经济林。森林覆盖率达13.4%。树种有杨、桦、柞、榆、枫、椴、槐、柳、落叶松、樟子松、红松、核桃楸、水曲柳、黄波罗及小灌木。其中以人工栽植管理自然生长的杨、柳、落叶松等速生品种为主。落叶松、樟子松、黄波罗、水曲柳、核桃楸以抚育、天然次生混交状态分布于黄土山林区和部分江河堤防内外。果树类海棠、葡萄、灯笼果、托盘、杏、李、石榴、沙果、小苹果、樱桃、草莓、山楂、大秋果、黄太平、山丁子、山核桃。

植物资源  境内草原分布广、草种多。有小叶樟、乌拉草、塔头草等,多分布于松花江漫滩区。芦苇、臭蒲、水葱、羊草、柳蒿、黄瓜香、落豆秧等,多分布于泥河、呼兰河、漂河、少陵河等漫滩及沼泽地带。碱蒿、碱莲等分布于盐碱化土壤区。五花草、碱草、燕子草、狼尾草、星星草、野古草、稗草等杂草,多分布于阶地、岗阜状平原区。境内高低平原盛产野生药材,有防风、柴胡、蒲公英、车前子、黄芪、灵仙、紫菀、黄芩、地丁、知母、艾蒿、透骨草、蓄、瞿麦、薤白、小蓟、大蓟、昆草、亭苈子、小菖薄、泽兰、王不留、白薇、山龙、草鸟、狠毒、苦参、白藓皮、血见愁、仙鹤草、苍耳、青蒿、茵陈、三棱、芡实米(鸡头米)、龙胆草、大力子、小荭子、菟丝子、赤芍、白头翁、细辛、浮萍、升麻、兔子伞、野薄荷、桔梗、旋夏花、鼠曲草、苦杏仁、酸浆、赤包、马齿苋、黄花、山豆根、重楼(独脚莲)、玉竹、猪毛菜、铃兰、龙葵、问荆、鸭跖草、猪苓、萱草根、黄精、百合、老颧草、独活、薄黄、马兰、地榆、红旱莲、茜草、远志、天仙子、白屈菜、野茴香等百余种。人工种植药材有平贝、黄芪、荆芥、香瓤、黑豆、紫苏、王不留、丝瓜、山药、大青、玄参、生地、薏苡仁、凤仙花、枸杞子等百余种,有家养有野生。家养主要有芍药、萱草、牵牛、凌霄、江西腊、海棠、迎春、月季、秋葵、金盏、蓝雀、鸡冠、刺梅、菊、冰凉花、山丹、鞑子香、红蓼、茉莉、绣球、荷花、柳桃、相思豆、仙人掌、仙人球、仙人剑、大头兰、兰草、杜鹃、君子兰、玫瑰、对红、葡萄莲、灯笼、滴水莲、石榴、百合、大叶青、玻璃翠、六月梅、木菊、含羞草、卷叶莲、丁香、紫罗兰、八宝树、霸王鞭、龙骨、铁树等。

动物资源  境内野生兽类有山狸、银鼠、灰鼠、孤、獾、鼬、黄鼠狼、免、家鼠、田鼠等。人工养殖有狐、獭兔、鹿等。飞禽有猫头鹰(鸱鸺)、野鸭、雉鸡(野鸡)、雉、燕子、杜鹃、黄莺、画眉、斑鸠、布谷鸟、乌鸦、喜鹊、啄木鸟、蜡觜、麻雀、黄雀、鹌鹑等。人工养殖有美国绿头野鸭、火鸡、乌骨鸡、珍珠鸡、七彩山鸡、非洲雁等。鱼类有鲤、鲫、白鱼、黑鱼、狗鱼、白鳔、鲢鱼、山胖头、柳鲚、重唇、鳌花、草根、黄鳝、泥鳅、鲇、鲍、哲罗、鳟、雅罗、鳊花、葫芦嘴、黄尾巴昂等。人工养殖主要有鲤、鲫、白鲢等。特色养殖有美洲豚、黑豚鼠。其他,境内两栖类有青蛙、蟾蜍、田鸡(哈什蟆)等。爬行类有蝮蛇、松花蛇、野鸡脖力蛇、蜥蜴(马蛇子)等。还有蚌蛤、鳖、龟、蟹、虾、螺、蜗牛、水鳖等。有益昆虫有蜂、螳螂、蚯蚓、粪郎、瓢虫(花大姐)、蝴蝶、蜘蛛、蜻蜓、蚂蚁等。

【气候特征】  呼兰区处在中纬度地带,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区气候差异不大,南部气温略高,年积温差异不超过100℃,年平均气温3.3℃。区境东西横跨1个纬度,年平均降水量505.4毫米,由东向西降水逐渐递减,相差5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661.4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61%。春季风速较大,全年最多风向为西南风。全年无霜期平均144天。初霜日期平均为9月26日,终霜日期平均在5月4日。全年气温以7月份最热,月平均23.1℃;全年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19.4℃。冻土深达197厘米。四季分明,春季4-5月干旱少雨,多西南大风;夏季6-8月高温多雨,气候湿润,多偏南风;秋季9-10月凉爽,多偏西风,气温逐渐下降;冬季11月至翌年3月,漫长严寒,干冷少雪,多西北风。


经济和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       2007年,呼兰区经济总量提升,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9629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2.1%,增幅高于上年同期0.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263353万元,增长9.5%;第二产业增加值565113万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467824万元,增长13.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6.2%、39.3%、44.5%。其中工业贡献率38.4%。产业结构由上年21.1∶44.4∶34.5调整为20.3∶43.6∶36.1。

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全区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8518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28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9%。财政支出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注: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各行业增加值、农林牧渔总产值及分组、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组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501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其中农业总产值199459万元,增长9.9%;林业总产值4731万元,增长10.0%;牧业总产值293533万元,增长9.9%;渔业总产值12071万元,增长9.9%;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5217万元,增长9.9%。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57.0%,畜牧业在一产中占主导地位。

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13.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3.8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95.4%,所占比重与上年持平。在粮食作物中,玉米133.5万亩,比上年增加6.6万亩,增长5.2%;大豆35.5万亩,比上年减少9.1万亩,下降20.4%;水稻21.0万亩,比上年增加2.1万亩,增长11.1%。

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170221万斤,与上年持平。其中玉米129950万斤,增长1.9%;大豆7807.2万斤,下降44.3%;水稻21060万斤,增长11.0%。

畜产品产量略有下降。全区生猪饲养量813289头,比上年同期下降12.2%;黄牛及肉牛饲养量86125头,下降19.3%;奶牛存栏27295头,增长30.9%;家禽饲养量达3307万只,下降41.0%。全年肉类总产量96904吨;牛肉产量4198吨;禽肉产量50410吨;奶类产量52134吨;禽蛋产量19252吨。

年末,全区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5.5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增长57%;化肥(折纯)投入29804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5%;农村用电量9490万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长-38.8%。

劳务经济发展较快。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0.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3%和25.0%。

     工业经济保持平衡较快的发展趋势。全区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7224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9593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8%;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33195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4%。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到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2%,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全区规模工业实现利税4.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4%,其中地方规模工业实现利税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累计产量

增幅(%)

精制食用植物油

11591

-7.5

配混合饲料

213492

0.4

鲜冷藏冻肉

104320

4.6

乳制品

34246

20.1

液体乳

28985

42.7

红砖

万块

3800

-27.6

交流电动机

千瓦

7832

7.2

94500

-45.2

中成药

918.89

1.52倍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总量继续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906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32639万元,增长8.9%;房地产开发投资126416万元,增长32.2%。从三次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1004万元,所占比重为0.4%;第二产业投资71687万元,所占比重为28.6%,高于上年同期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177977万元,所占比重为71.0%。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完成投资45628万元,所占比重为18.2%;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15761万元,所占比重为81.8%,高于上年同期5个百分点。

国内贸易  城乡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07212万元,比上年增长15.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341万元,比上年增长15.1%。

消费结构趋势合理。在全部消费品中,吃的商品零售额126411万元,增长16.0%,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41.4%;穿的商品零售额73282万元,增长14.7%,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24.0%;用的商品零售额为96793万元,增长15.9%,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31.7%。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至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市场16个,市场成交额19.2亿元。

通信业  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7769万元,比上年增长2.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89143户,比上年增长6.0%。其中市话用户101206户,比上年增长10.2%;农话用户87937户,比上年增长1.5%。

金融保险  业金融保险服务功能继续加强。全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3902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9%。金融业运行稳健,存贷款稳步增加。至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32002万元,比年初增加5.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27826万元,比年初增加12.5亿元。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7770万元,同比增长9.1%。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26416万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5.2%。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1059341平方米,竣工面积666903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8.7%和-1.8%。房地产市场日趋活跃。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52.8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41.2%;商品房销售额1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6%。

市场价格  物价形势相对稳定,市场价格略有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4.9%。在八大类商品中,食品类价格上涨9.9%;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3%;衣着类上涨1.4%;交通和通信类上涨2.2%;居住类上涨5.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0.3%。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5653.07万美元,增长37.17%,其中:出口中5390.13万美元,增长43.92%。招商引资全区实际到位项目数150个,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项目94个。实际利用域外资金2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实际直接利用境外资金2118.67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9%。

【社会事业】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区拥有高等学校18所(其中坐落在利民开发区的学校17所);普通中学35所,在校生22532人;小学114所,在校生26098人;幼儿园90所,在园8205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控制学生辍学率0.05%,初中控制学生辍学率0.7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9.0%,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区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一个,文化馆一个,公共图书馆一个;全年文艺演出60余场次,观众达3万人次;放映电影150场,观众达7.5万人次。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取得进步。全年开展各类全民健身及体育竞赛活动8次,区级以上群众性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参加人数达18万人次。全万健身场所14处,共获得哈尔滨市各类奖项5项。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至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3个,卫生床位2158张;卫生技术人员2447人,其中职业医师和职业助理医师933人,注册护士594人。农村卫生院16个,床位392张,卫生技术人员494人。全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7.8人,比上年同期增长4.1%。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至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33317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357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20072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100人,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2100人。

【人民生活】  人口与劳动就业  全区人口低速增长。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621579人,比上年同期增长0.8%。其中非农业人口167578人;农业人口454001人。非农业人口占全区人口的比重为27.0%。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12564人,女性人口309015人;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1。当年新出生人口5032人,人口出生率为8.08‰;人口死亡率为2.4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6‰。年末全区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从业人员32461人。其中企业单位从业人员16314人;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2300人;机关单位从业人员3847人。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681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7%。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为10512元、13646元、15070元。

居民收入与储蓄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02元,比上年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3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2%。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2%。

【城乡建设】  2007年,建成健身广场2.1万平方米;在健身广场、明达花园小区广场安装健身路径2处233套;开通13个乡镇有线电视光缆,受益群众8700户;实施灯饰亮化工程,在珠海路、学院路、长青大街、申城大街、四平路等7条大街新安装路灯。新开供热二期工程,新增供热面积240万平方米。继续对开发区利民大道进行拓宽改造,主路、附路路面及道路亮化工程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许堡乡周化村村内道路硬化、饮水工程和生态村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8条,83.4公里,惠及7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20余万人口。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年投入6000万元对主干道路进行绿化,种各类树木58.1万株;新增绿地面积141万平方米。

附:


关于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8年1月10日在区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呼兰区人民政府:

一、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我区财政工作在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科学发展,建设强区,振兴呼兰”的主题目标,认真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保全局、增收入、促发展,超额完成了区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年度预算任务,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2007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85188万元,为年预算的117.2%,增长28.8%。其中:上划中央“四税收入”完成30354万元,为年预算的97.9%,增长21.6%;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4285万元,为年预算的115.3%,增长23.9%;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0549万元,为年预算的318.7%,增长95%。财政总支出完成97717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96.8%,增长31.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6368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99%,增长24.7%。

地方级财政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税收收入38235万元,为年预算的110.7%,增长20.1%;一般预算非税收入6050万元,为年预算的156.3%,增长55.7%;基金预算收入10549万元。

地方级财政支出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13086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99%,增长31.9%;公共安全6018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100%,增长34%;科学技术993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100%,增长32.6%;教育22467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100%,增长34.1%;文化体育与传媒906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100%,增长26.7%;社会保障与就业5136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99.9%,增长11.3%;医疗卫生6058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100%,增长18.7%;环境保护643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61.9%,增长21.6%;城乡社区事务18133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100%,增长53.6%;农林水事务8088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98.1%,增长21.4%;交通运输1747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100%,下降47%;工业商业金融事务2811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100%,下降34.6%;基金预算支出11349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82.6%,增长121.3%。

2007年我区财政收入超额完成了全年预算,财政支出控制在预算之内,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平衡情况是:一般预算的收入合计为87638万元。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44285万元;省、市各项补助收入42163万元;调入资金245万元;上年结转945万元。支出合计为86795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86368万元;上解支出427万元;滚存843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694万元(省市专项结转217万元);净结余149万元。基金收入合计为13733万元。其中:基金预算收入10549万元;省、市专项补助收入1911万元;上年结转1273万元。基金支出合计为11349万元。其中:基金预算支出11349万元;滚存2384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2384万元(省市专项结转1522万元);专款结转862万元。目前仍在与上级结算,待决算批复后另行报告。

为确保年初预算任务的全面完成,全区财税干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化预算管理,狠抓增收节支,深化财政改革,财政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为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进步发挥了财政支撑作用。

(一)贯彻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严格落实粮食直补、种子补贴等各项政策,下拨各项补贴资金6907万元,其中:粮食直补资金3127万元,综合补贴资金3162万元,种子补贴资金410万元,可繁母猪补贴资金208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支持农业生产建设,财政投入抗旱、人工降雨、畜禽防疫灭病资金304万元,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415万元,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能力。紧抓省市共建新农村的有利契机,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4610万元,其中:区财政投入572万元,改善了我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

(二)积极推进财源建设,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贯彻落实《呼兰区招商引资优惠奖励政策》,兑现优惠政策资金591万元,扶持了招商引资企业发展生产,提高了外来投资者到呼兰区创业发展的吸引力。争取省、市财政专项资金近200万元,支持三联、双达、太子乳品等财源骨干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扩张规模,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结合区情实际,扎实推进财源建设,壮大主体财源,涵养后续财源,开辟新兴财源,为构筑起多元化、效益型财源新格局,促进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

(三)加大预算管理力度,确保重点公共支出需要。强化财政预算管理,科学调度资金,努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保大局、保重点、保稳定”的原则,全年安排人员经费3.44亿元,优先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按时发放。筹集资金9814万元,用于06—07年调整工资、增加津贴和07年自然晋升,保证了调资政策的及时兑现。安排社保、医保等各种保障资金3065万元,提高了社会保障和救济水平。投入资金704万元,新建白奎、方台两所寄宿制学校,总面积6400平方米,有效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四)深化各项财政改革,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水平。认真执行《政府采购法》,不断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领域,完成采购额293万元,节约资金7万元。大力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第二批53家财政一级拨款单位从2008年1月1日起纳入国库集中收付中心管理,2007年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共支出4333笔,支付总额12973万元,拒付不合理支出196笔,节约资金103万元。继续开展财政统发工资人员指纹鉴别管理工作,抽检6个单位,采集指纹1200多人,抽检率达9%。为全区农户在信用联社开设了账户,各种涉农补贴资金实行“一折通”的方式发放,实现了财政补贴资金发放“及时、足额、透明、安全”的工作目标。

(五)完善财政监管机制,进一步整顿规范财经秩序。认真开展会计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检查,加强会计人员集中培训,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监督,有效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对林业、畜牧等部门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力度,全年审结康金二院污水处理、老城区道路维修工程等9个项目,评审金额达3411万元,核减节约资金662万元,审减率19%。通过开展财政监督检查活动,堵塞了财政收支漏洞,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和潜在风险,主要是硬性增支因素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欠税漏税与违反财经纪律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节约支出、杜绝浪费的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上述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安排

2008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一年。财政工作既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面临减收增支的巨大压力。从有利方面看,一是国家连续出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哈市实施北向开发战略,为我们承接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加入全市产业分工合作体系,进一步拓展财源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二是多年的积累效应正在逐步释放,特别是建区后城市载体功能的逐步完善,华润啤酒、优级酒精等大项目的相继入驻,哈大齐工业走廊东北亚科技园的迅猛发展,将不断为呼兰经济增长、财政增收注入新的活力。从不利方面看,一是财政供养人员薪金和社会保障标准不断提高,硬性支出不断增加;二是国企改制并轨后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再就业群体,社会保障压力大;三是财政历史负债已进入偿还高峰期,支出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四是“两法”合并与个人薪金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等减收因素将影响财政收入增长。此外,国家还将陆续出台一些减收增支政策,这些都成为我区财政增收减支的制约因素,使财政经济面临更大的挑战。

基于对上述形势的分析,根据2008年全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全区财政预算安排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区委二届二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建设强区、振兴呼兰”的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大力组织财政收入,加强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按照“保工资、保稳定、保重点”的原则,不断优化调整支出结构,保障公共支出需要;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为目标,稳步推进财政改革,努力抓好财源建设;坚持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监督管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2008年全区财政预算安排是:全口径财政收入93730万元,增长10%。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46928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0%,上级补助收入30582万元,上年结转843万元,上解支出427万元。当年一般预算可用财力为77926。依据收支平衡的原则,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为77926万元,可比口径增长4.2%。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0940万元,增长3.7%,上年结转2384万元,基金支出安排13324万元。

地方级主要收支项目安排是:税收收入42078万元,增长10.1%;一般预算非税收入4850万元;基金收入10940万元。地方级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2373万元,可比口径增长1.1%;公共安全支出448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4.2%;教育支出21695万元,可比口径增长5.7%;科学技术支出928万元,可比口径比增长4.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93万元,可比口径比增长2.4%;医疗卫生支出486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7.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9371万元,可比口径增长8.4%;农林水事务支出4375万元,可比口径增长6.8%;交通运输支出1675万元;工业商业金融事务支出1880万元;预备费1910万元,按当年财力2.4%安排的。

为保证完成全年预算任务,2008年将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贯彻落实宏观经济政策,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是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支持哈大齐工业走廊东北亚科技园内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二是及时兑现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落实兑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发展生产;三是用足、用活、用好各项财政政策,积极争取省、市财源建设专项资金,扶持财源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壮大主体财源。

(二)依法强化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坚持以扩大收入规模、增加财政收入为核心任务,加大征管工作力度,重点抓好转制企业和个体经营业户的征管,切实解决好借企业改制躲、避、偷、逃税问题;大力清理粮食市场、医药市场、交通运输市场、建筑和房产交易市场、个体集贸市场、租赁市场,全力做好堵漏增收工作;充分发挥税务稽查和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严厉打击偷、逃、漏、抗税行为,努力做到应收尽收;抓好农村公路及大顶山拦江工程等建设项目税收征缴工作,看住机会税收,并及时足额征缴入库;加大商品房销售、土地使用权转让环节的契税征缴工作;加强非税收入以及按政策组织其他收入的征缴工作,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三)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创新财政支出管理机制。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合理调整支出结构。一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及抚恤、社保按时、足额发放。二是保证农业、教育、科技等重点支出的需要。三是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弹性支出。各预算单位必须在年初预算之内完成工作任务,把财政支出控制在财力允许的范围之内。

(四)深化财政制度改革,维护财政运行秩序。一是进一步推进、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对纳入改革的预算单位实行零余额账户,探索财政、税务、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横向联网。继续抓好财政统发工资人员指纹鉴别管理工作,坚决清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人员,减轻财政负担。二是进一步做好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工作,在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节减财政资金支出,适时推出“参与式预算”改革试点工作。三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完善、规范政府采购运作程序和采购行为,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提高政府采购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强政府采购工作透明度。四是积极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做到“收支脱钩、收缴分离”。

(五)加强财政监督检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加大《会计法》执法检查力度,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二是完善财政系统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坚持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相结合,涵盖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明确财政部门、资金使用单位、审计、监察部门监督责任,形成全方位、综合性的财政监督工作机制,提高财政监管工作水平。三是加大财政投资项目基建评审和对专项资金、基金和大宗支出的监督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杜绝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进一步完善偿债措施,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各位代表,完成2008年的财政预算任务十分艰巨,全面做好财税工作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让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区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拼搏,求真务实,提高效能,全面完成财政预算各项工作任务,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哈市强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呼兰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8年1月10日在区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呼兰区人民政府:

一、2007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区委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下,区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等有利契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明确目标,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面完成区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结构、速度进一步提升。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3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26亿元,增长9.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7.6%,拉动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56.2亿元,增长11.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5.3%,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44.1亿元,增长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1%,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全口径财政收入预期完成85188万元,周比增长28.84%;其中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4285万元,增长23.92%。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5亿元,同比增长34%。出口总值预期达到5500万美元,同比增长2%。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亿元,同比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5%左右。万元GDP能耗下降3.1%。经济结构更趋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6%以上,拉动经济增长10.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更趋协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44.4∶34.6调整为20.5∶44.5∶35.0。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果。一是结构调整卓有成效。初步建成“一品村”40个。落实蔬菜、苗木花卉等特色作物28万亩,比上年增加4万亩;养殖专业户发展到9685户,同比增长9.4%;新上较大型旅游家业项目3个,小型农家乐项目22个。二是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区预期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5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56.9%。粮食总产实现85万吨,大旱之年保持稳产增收。三是产业化经营不断深入。各乡镇(街道)新引进资金4.6亿元,新上农产品加工项目84个,新认定省市级龙头企业4家,全区省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0家,区级龙头企业发展到48家,带动农户9.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90%,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突破50%。四是农业基本建设得到加强。呼兰河堤防、三家子堤防改造和大顶山航电枢纽工程松干堤防加固等三大工程顺利推进。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个,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造林绿化1.5万亩,更新农机具140多台(套),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力显著提高。五是农民增收渠道有了新拓展。全区建设标准粮田4万亩,辐射带动标准化生产75万亩,项目区及辐射区内种粮效益提高10—15%。劳务经济发展较快。全年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7%,实现劳务收入8亿元,人均创收6350元。六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实现了“道路硬、边沟直,房子齐、村屯绿”的目标,建设生态园林村9个,新增值树造林面积0.56万亩。全区新上村级综合活动室17个、休闲广场5个、图书室17个,发展信息终端265个,开通了7个村屯、5158个农户有线电视工程,为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搭建了载体平台。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优势行业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截止12月末,全区预期实现工业总产值186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规模工业预期完成总产值42.6亿元,增长20.7%。在食品、医药、电力三大主导产业的强力拉动下,工业经济实现了稳定增长。全区工业预期完成增加值49.6亿元,同比增长14.9%,其中规模工业预期完成增加值17.4亿元,增长4.2%。全区工业预期实现销售收入160.9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8.4亿元,增长10.9%。全区工业预期完成利税5.8亿元,同比增长13.7%。非国有工业快速增长。全区非国有工业预期完成总产值185.8亿元,同比增长17.3%,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99.9%。

东北亚科技园建设进展顺利,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增长点。东北亚科技园启动区面积累计实现6.39平方公里在。协议入园项目74个,协议投资额82.77亿元;入园建设项目62个,完成投资41.3亿元。形成了绿色食品、现代医药、信息、教育四个产业。绿色食品产业9家,协议投资总额5.6亿元,完成投资4.88亿元,已有4家企业建成投产。现代医药产业6家,投资总额14.3亿元,完成投资2亿元,已有5家企业建成投产。信息产业已有黑龙江地理信息产业园等3个项目入驻园区,协议投资总额4.3亿元,完成投资1.45亿元,现有30户企业入园创业。教育产业项目14个,协议投资金总额24.6亿元,完成投资16.6亿元,哈工大华德学院等10所院校已建成招生,现有师生约7万人。其他工业项目31个,协议投资6.7亿元,完成投资2.7亿元,已有9家企业建成投产。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07年列入市重点项目分别是雪花啤酒、优级酒精、顺迈医院、儿童用口服掩味技术4项。总投资16.1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2亿元,完成投资2.67亿元,目前四个项目建设进展良好。华润雪花啤酒项目一期工程,上半年全部完成,现已建设投产。优级酒精一期工程完成投资1.6亿元,设备安装正在进行中。预计2008年5月30日试生产。顺迈医院项目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完成投资0.45亿元。儿童用口服掩味技术项目建成投产。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城市载体功能明显增强。2007年,新建西环路南段、东直路一侧、重庆路、西安大街、香港大街等27路1桥,老城区路网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铺设供排水管线1900延长米,铺装南北大街人行步道板3.8万平方米,新增天然气用户9200户。利民大道亮化、美化、绿化等附属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全年改造棚户区7万平方米,新老城区新增房地产开发面积90万平方米。建成市民广场,完成硬铺装2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99.45公顷,植树16.1万株。超额完成年度农村公路建设计划,全年启动建设通村路32条184.2公里。

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区域科技项目21项,推动区域主导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年免除中小学学杂费2114.5万元,免除4468名贫困学生教科书费,补助困难学生住宿费90.2万元,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萧红故居原貌恢复工程如期竣工,萧红广场和博物馆周边改造进入动迁阶段。各类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广场、校园、社区文化日趋活跃丰富,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和保健意识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三项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已达91.03%以上。全区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4.12%。广播电视事业有了新发展,成功与哈市有线电视联网。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达到8200元,同比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33元,增长14.2%。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100人,新增就业3860人。全区有4253户7435名城镇居民纳入低保范围,共发放保障金672万元。农村低保全面启动,为3589户7799人发放低保金280万元,实现应保尽保。

2007年,我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目标,但一些制约以及和社会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与哈市较好区域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经济发展相对不快,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相对较低,市场化程度和开放水平不高,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社保、低保、医疗等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2008年计划安排

2008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从宏观环境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我们充分利用国际先进技术、资本和市场创造化进程的加快,为我们充分利用国际先进技术、资本和市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先发展商品粮生产基地,农村经济还将面临更大的发展契机;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省政府加快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战略决策,为我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将要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先进产能和节能减排设施的投资。从自身条件看,撤县建区四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已全面融入哈尔滨市,已成为哈市开发江北、两岸繁荣发展战略中的重点地区;经过近年的发展建设,我区的基础设施日渐完备,城市整体功能日趋完美,食品、医药、电力等主导产业已具规模,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华润啤酒、优级酒精等大项目的相继入驻,哈大齐工业走廊东北亚科技园的迅猛发展,为呼兰快发展、大发展积聚了巨大的发展潜能和后发优势。

2008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持好中求快,围绕“科学发展、建设强区、振兴呼兰”目标,以招引联、上项目为突破口,以工业强区为核心任务,建设两大城区,加强“三农”工作,实现“三个适宜”,着力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繁荣、富庶、和谐的新呼兰而努力奋斗。

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145.8亿元,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29亿元,第二产业65.5亿元,第三产业51.3亿元,分别增长8.3%、13.2%、12.9%。

——全口径财政收入9.37亿元,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9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亿元,增长14.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00元,增长8.5%;农村人均纯收入5350元,增长6.3%。

——万元GDP能耗下降5%。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三、2008年主要任务及措施

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8.3%。加快调整农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发展都市农业。不断壮大畜牧专业乡镇、专业村屯和畜牧小区的养殖规模,促进养殖业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发挥正大、义利、优质酒精等龙头企业牵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专业基地,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发展能力。更新现代农机装备,购置大中型农机具170台(套)。加快建设村公用事业。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2008年建设农村公路32条215.8公里,抓好试点村、镇主要街路和自然屯间相连的道路建设。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2处,解决1.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加快沼气等新能源示范项目建设,搞好村屯绿化和生态建设。加快沼气等新能源示范项目建设,搞好村屯绿化和生态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生态环境。全力扩大农民就业。加速农民分工分业步伐,搭建集高效种植、精品养殖、转移就业、产业化经营“四位一体”创业平台,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2008年新增农民就业8000人。

(二)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工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4.5%。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巩固电力支柱产业地位,做大做强食品、医药、冶金等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建材、饲料等优势产业,重点加快加工型工业财源项目建设,提升规模竞争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推进民营企业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积极推进东北亚科技园建设。新增启动区建设面积1平方公里,批准入区企业10户,开工建设企业10个,竣工投产项目8个,编制完成3平方公里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打造哈大齐工业走廊一流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启动建设利民开发区循环经济专业园区,推进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扶持年产40万立方米高掺量粉煤灰新型承重保温墙体砌块、年产25万立方米蒸养灰砂砖项目建设。大力节能减排。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新建项目和规模以上工业燃煤增量,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量。实施技术改造创新。重点抓好天宏药业、乐泰药业、圣泰药业、太子乳业等企业技改项目。加速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力争走出一条以科技进步为先导,战略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效益和规模。

(三)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方向,不断提升第三产业的层次和水平

坚持政府引导、开放带动、市场化促进、产业化发展,提升传统产业,培养新兴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与新型工业化适配的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2.9%。发展现代商贸业。围绕大宗商品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培育市场体系,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优化城乡商品双向流通网络;围绕全面搞活城乡流通,继续引进大型连锁超市,大力发展仓储会员店、品牌专卖店、专业超市等新型业态;围绕利用现有商业设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城乡流通网络。完善现代服务业。积极与哈市商贸功能圈对接,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繁荣发达的城乡服务业体系,发展壮大信息、中介、法律、会计、代理等新兴行业,促进商贸、餐饮、娱乐等消费性服务提档升级,不断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利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政策,壮大黑龙江地理信息产业园,继续培育服务外包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旅游业。运用市场化经营手段,包装推介萧红故居、清真寺、天主教堂、文武庙等历史文化古迹,打造呼兰文化旅游品牌。

(四)以强化投资需求为牵动,大力推进项目建设

继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和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全年谋划亿元以上项目10项,10亿元以上项目2项,推进重点项目10项。围绕优势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谋划和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与群众关系密切的大项目,实现建成投产一批、加快建设一批,新开工一批,前期谋划一批的良性循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东北亚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5亿元,启动建设新、老城区污水处理厂,做好垃圾处理厂前期工作。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全力推进中国酿造优级酒精一期工程、华润雪花啤酒二期工程、哈轴集团整体改造、哈药集团生物工程基地、顺迈医院、黑龙江辰能集团丙三醇等一批大项目建设,力争尽快投产达效。

(五)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振兴、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以及扶持产业发展等有利政策,抓住战略机遇期,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依托本地优势产业和资源,积极寻求同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合作的契机,面向关联性较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实行产业链、价值链、点对点招商。按市场原则策划、包装项目。鼓励域外资金通过产权交易盘活国有、集体企业存量资产,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完善招商引资责任、激励和重点项目服务机制。推进哈药物流、香港永恩仓储物流、康师傅饮品、迪康电梯制造、绍兴轻纺城、康普乳业以及哈药四厂等项目商洽、对接工作,力争把这些含金量高、牵动力强、辐射面大的项目引进来,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六)以开发改造并重为原则,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以适宜人居为重点,增强城市综合载体功能。一是开发建设新老城区。遵循“园林式、开放型、高科技、现代化”的理念和城市总体规划,推进新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使“三个适宜”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旋律。改造南北二道街、东直路、师专路南段、西环路北段等5条主干路;建设建新路、顺北路等12条中巷路。新建萧红广场、清真寺广场、火车站广场;启动沿河带状公园建设,辟建顺北社区公园,全面改造西岗公园。新建老城区燃气供应站、易地改建公共汽车站和综合停车场。二是加强城市管理。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成立数字城管指挥中心,视频监控点实现主要路段全覆盖。加强对城市土地市场的集中统一管理,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保障城市发展和项目建设用地,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园、路桥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建设资金问题。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努力创造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

(七)以加强财税金融工作为重点,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实施财源增长点战略,以财税增长为目标,推进财源项目建设,认真谋划财源建设新思路,积极培育财源建设大项目,扶持财源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夯实财源建设基础。打造公共财政框架,综合运用财税征收、转移支付等政策调节手段,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运行,提高财政经济贡献率。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财政性支出全部实行政府统一采购。组建财政监督检察局,强化财政专职监督检查职能。加大税收监管力度,强化征缴,确保应收尽收。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重点资金、大额资金监管,杜绝挤占挪用,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体系透明度、效率和竞争力,进一步发挥财政金融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八)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着眼点,加快改善和保障民生

坚持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眼点,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建立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广泛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对就业困难对象开展就业援助;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发放和基金监管力度,实现失业保险向全市统筹范围过渡;在新城区建设敬老中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着力引进建设新城区优质高中,进一步夯实基础教育,强化素质教育,关注特殊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做好有线电视发展和管理工作,不断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成果,提高重大疾病、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下设卫生服务站8个。搞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抓好优生优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完成呼兰区计生服务站新建任务。深入开展“平安呼兰”创建工作,努力营造安全保障型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构建和谐呼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