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 载

呼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03-28

振奋精神同心同德清正廉洁真抓实干建设繁荣、富庶、和谐的新呼兰

——在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刘世勋

(2006年12月20日)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中共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二次代表大会,是呼兰区新一届班子成立后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呼兰即将完成撤县设区顺利过渡、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必将成为呼兰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

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总结过去四年工作,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点工作,选举新一届区委班子,组织和动员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同心同德,清正廉洁,真抓实干,为建设繁荣、富庶、和谐的新呼兰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共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过去四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2003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区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团结和带领全区干部群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区呈现出团结奋进、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109亿元,比2002年增加45.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下同),年均增长14.3%。全口径财政收入6.61亿元,比2002年增加2.99亿元,年均增长16.2%;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8亿元,比2002年增加1.74亿元,年均增长18.9%。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增长,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22.5亿元,年均增长7.4%;粮食总产达到17亿斤,创历史新高;大力发展畜牧业,基本实现了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主辅换位”。工业经济持续增长,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1亿元,年均增长17.2%。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26.5亿元,年均增长16.5%。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26.8:37.8:35.4调整为20.6:43.6:35.8。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已占全区经济总量的98.7%。综合经济指标在全省十强县(市)排序中始终位居前列。2004年2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呼兰撤县设区,结束了呼兰270年的建县历史,开启了融入哈尔滨、建设大都市的新纪元。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企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完成国企改制106户,改制面达到90%;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逐步深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发挥利民开发区龙头牵动作用,辟建哈大齐工业走廊东北亚科技园,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东北亚科技园启动面积6.087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37.8亿元,实现工业产值6亿元,利税1.2亿元,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2006年,全区预计引进资金25.2亿元,其中引进外资2100万美元,出口创汇4200万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350%、228%和97.5%。2003年以来,全区共引进项目587个,其中,超千万元项目157个,超5000万元项目47个,到位资金79.3亿元。华润雪花啤酒、中国酿造优级酒精、地理信息产业园、顺迈综合医院、加拿大555集团等超亿元项目进展顺利。

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坚持以开发两大城区为统领,辐射带动城乡一体联动发展,加速区域城市化进程。新城区修建南京路、学院路、珠海路、沈阳大街、西安大街、深圳大街等市政道路44条、73延长公里、81万平方米,利民大道全面通车,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九通一平”,构建了现代城市的基本框架。老城区改造中巷路34条、10.6万平方米,打通西环路、建设南路,改造建设了师专路、东方路、光明路。哈肇公路呼兰段顺利通车。开发亿兴花园、明达花园、电力花园、东方小区、经典世家等高质量住宅小区5个、36.6万平方米,建设健身广场、人民广场,改造文庙、关岳庙、天主教堂等一批旅游景点。新增绿化面积141万平方米,植树54万株,绿化覆盖率由14%增长到25.9%。亮化工程成效显著,累计新增街道路灯2591基。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修筑通乡通村公路167延长公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全面实施村屯环境综合治理,培育了双井镇护路村、沈家镇罗斌村、大用镇立业村、许堡乡周化村等一批示范典型。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73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400元,年均增长15.5%和12.6%。城镇人均住宅使用面积由17.6平方米提高到20.9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18.2平方米提高到21.3平方米,是我区人均居住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逐年扩大。城乡困难家庭、特困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农民工权益得到切实保护。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获得新成果。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推进“诚信呼兰”建设,认真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努力弘扬“哈尔滨精神”,锐意进取、文明时尚、明礼诚信的市民形象正在逐步形成。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人大、政府、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大力推进“平安呼兰”创建工作,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深入贯彻实施《信访条例》,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科教文卫、广播电视、体育、计生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统一战线、民族宗教、人民武装、群团组织、机关服务、党校、老干部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加强和改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扎实推进“先锋工程”系列活动,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农村、企业、学校、社区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取得新进展。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顺利完成乡镇党委和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工作得到加强。

回顾过去四年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

——必须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注重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在凝聚民心、调动民智、激发民力的过程中求发展、保发展。

——必须突出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工作的目的始终要着眼于发展,工作的任务始终致力于发展,工作的措施始终立足于发展,工作的成效始终要用发展来检验。

——必须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坚持以求真务实精神去抓落实,并在抓落实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坚持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必须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的社会局面,一切都无从谈起。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坚持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四年来,呼兰取得令人瞩目的工作成就,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区级四个班子精诚团结、步调一致。因此,只有倍加珍惜团结,才能带领全区人民坚定不移地实现建设强区的目标。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是:财政收支结构矛盾突出,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不足;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偏低;工业反哺农业能力不强,农民增收难度仍然很大;呼兰多年来形成的历史欠账还比较多,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亟待解决,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繁重。这些问题有待于新一届领导班子与全区干部群众一道,以奋力攻坚、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勠力同心、真抓实干的举措,妥善加以解决,向全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重点工作

今后五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工作部署,实现科学发展、推进强区建设、构建和谐呼兰的关键五年。我们必须站在有利于呼兰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对全区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重新审视区情,立足现有、挖掘潜能,乘势而上、再创辉煌。

面向今后五年,我们面临大好的宏观形势,必将拓展更加优越的创业空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已经结束、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调整进程加快、对俄经贸发展战略升级,为我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国家加快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区、县(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公共财政将加速向城乡覆盖,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家、省、市相继出台发展现代农业、扶持主产区粮食生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平台。整体看好的宏观形势,必将成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外部助力。

面向今后五年,我们将组建全新的区级班子,必将创造干事创业的政治环境。在这次换届中,市委对我区区级四个班子进行了调整。新班子组成后,干部结构更加合理,知识结构更加优化,为呼兰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新班子有信心、有决心把自身建设成为发展型、服务型、廉政型班子,与全区党员干部一道,振奋精神,同心同德,清正廉洁,真抓实干,共同担负起建设呼兰、发展呼兰、富裕呼兰的历史重任,以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面向今后五年,我们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必将确立锐意赶超的竞争优势。作为哈尔滨市的一个新区,呼兰城市发展空间广阔,区位优势和洼地效应更加明显,各类资源大幅度升值,各种生产要素加速流动,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全面升级。随着哈尔滨发展取向的战略北移,已经吸引各类投资目光聚焦江北,掀起新一轮开发建设高潮。呼兰位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中心地带,直接接受工业化、高新技术和科技人才的辐射,增强了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这些都是我区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抢抓新机遇,呼兰将确立优势,乘势而上;用好新机遇,呼兰将蓄势待发,大有作为,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

面向今后五年,我们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必将产生厚积薄发的发展后劲。经过多年滚动发展,利民开发区已经形成了雄厚的产业基础。电力、食品、建材、饲料、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成为对全区具有拉动作用的产业;以乐泰、圣泰、三联等为代表的医药企业逐步确立优势地位,向现代医药产业迈进;华润雪花啤酒、中国酿造优级酒精、地理信息产业园等超亿元项目已投入生产;顺迈综合医院、加拿大555集团等超亿元项目已正式签约,还有一大批项目正在洽谈推进中。这些优势产业项目的陆续投产达产,将大幅提升呼兰的综合实力和财政收入水平,干部群众企盼解决的实际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强区建设步伐将继续加快。

面向今后五年,我们蓄积了发展的内在动力,必将赢得全区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撤县设区已成为呼兰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三次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增强;以国企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全区上下“科学发展,建设强区,振兴呼兰”的信心强、劲头足,形成了人人关心、关注和参与发展的良好氛围。撤县设区三年过渡期即将完成,干部群众的福利待遇将逐步落实,一定会进一步激发全区人民建设呼兰的动力和热情;乘势而上,切实做好凝聚民心、体恤民情、顺应民意的工作,一定会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进而奠定呼兰大发展、快发展的良好群众基础。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工作部署,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科学发展,建设强区,振兴呼兰”目标,以“招引联、上项目”为突破口,以工业强区为核心任务,开发“两大城区”,加强“三农”工作,实现“三个适宜”(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达到“四个提高”(提高就业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提高财政增收水平、提高城市化水平),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建设繁荣、富庶、和谐的新呼兰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财政收入、生产总值稳步增长,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5.1:47.2:37.7,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更趋优化,城市建管水平不断提高。按照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定位,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协调推进、相得益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城乡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比较健全,全区劳动就业率达到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到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和谐呼兰”“平安呼兰”“诚信呼兰”“生态呼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我们既要着眼长远,更要立足当前。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要增长12%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都要增长10%以上。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以工业强区为核心,努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只有工业的快速高效发展,才能实现充分就业,加快城市化步伐,反哺第一产业,支撑第三产业。

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以改革、改组和结构调整为根本途径,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产业优化和升级。巩固电力支柱产业地位,做大做强食品、医药等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建材、饲料、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引进,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流程,改进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决取缔能耗高、污染大的项目,鼓励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安全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健全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扶持技术起点高、市场容量大、拉动作用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借助“三大”优势,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名牌战略,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引导医药、食品等企业组建研发中心,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出能力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品牌、产品和上市公司。

(二)加强“三农”工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业人口多、比重大是呼兰有别于其他区的一个最大区情。要坚持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中心任务和目标,充分发挥大都市辐射带动作用和城乡之间的关联优势,构筑城乡统筹、工农互动、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稳定粮食生产,巩固商品粮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扩大绿色、特色农作物面积,发展城郊型农业,使呼兰成为大哈尔滨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和重要农产品集散地。坚持“主辅换位”的思路,积极推进科学化养殖、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增强畜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以资源型产品精深加工园区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牧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推进莲花镇基本农田及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土地整理项目启动实施。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组织引导,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新农村是惠及群众、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德政举措,是今后五年“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经过2006年一年的努力,我区顺利完成了首批试点村建设任务。下一步,要在巩固试点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各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鼓励和倡导大企业、大集团、个体私营企业,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努力扩大社会参与面。用好用足上级扶持政策,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全区所有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认真落实好农业税免征、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依法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村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支持“三农”工作力度。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特点,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以市场化、产业化为途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使第三产业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进一步活跃商贸流通。坚持“城建带市场、市场兴产业、产业促发展”的原则,逐步建立规模较大、档次较高,功能齐全、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努力形成集批发、集市、零售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相结合的商贸流通新格局。实施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积极推进大宗农产品流转基地建设。

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巩固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科技服务、专业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文化休闲、信息服务、网络传媒等新兴服务业。创新服务业业态,全面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服务生产、便利民生的现代服务体系。

做大做活旅游经济。以开发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为方向,打造生态园林游、文化景观游、农业观光游和新型工业游等旅游品牌。抓住大顶子山水利枢纽、呼兰河堤防和三家子民堤改造工程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沿河带状公园、松花江森林公园等项目建设步伐,开发沿江沿河旅游路线。加快推进萧红故居原貌恢复及周边地区改造,着力培育独具萧乡特色的旅游产业。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依法管理、重在应用”的原则,加快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区域经济整体水平。以建设“数字呼兰”为重点,以开发信息资源为核心,努力形成覆盖全区并对外辐射的信息服务体系。重点发展信息技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四)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

改革才会创新,开放才能发展,只有不断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才能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全力加快改革进程。以股份制改造为方向,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志,推进国有企业开放式改革、战略性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多元化,不断增强改制企业创新发展能力。积极推进公务员制度改革,推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转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财政运行机制,加大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乡财政自我保障能力,做好乡村债务防范化解工作。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全方位开放主体,多领域放宽准入,高效能放手支持,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展。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扶持有实力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金融、税收、信用担保、技术创新等社会服务体系,实施“富民创业工程”,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加快开发区外向经济发展步伐。开发区是全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平台。要紧紧抓住哈大齐工业走廊东北亚科技园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发展优势产业,拓宽开放领域。着力发展食品精深加工业,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以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利民医药产业基地和省政府批准的利民医药科技园为依托,拉长医药产业链,重点发展现代医药产业;以地理信息产业园为依托,走高科技、朝阳产业发展之路,重点发展信息软件产业;以哈师大、哈工大华德应用技术学院、黑龙江公安警官学院等13所入区大学为依托,突出教育为本、科技先行的理念,重点发展教育科技产业。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一要搭建多元化招商平台。加快利民开发区的软硬件建设,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强力推进各乡镇、各街道的工业园区建设,发挥各自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使之成为工业带动型、旅游商贸型、资源加工型项目的承接地。努力构建招商信息平台,广泛搜集、紧紧跟踪国内外大公司、大财团的投资需求和投资动向,抓住商机、掌握商情、储备商源,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整合招商项目资源,加强项目库建设,积极争取扶持资金,拓宽域外资金的投入渠道。二要打造洼地型环境品牌。进一步树立改善环境就是提高生产力、扩大吸引力、增强凝聚力的工作理念,努力创建稳商、安商、富商、活商环境,使呼兰真正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资本流动的“洼地”。三要创新开放式引联机制。大力推行组团招商、委托招商、驻地招商、网上招商、“敲门问商”等招商方式,力求在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项目上实现新突破。抓住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资本、哈市实施“退二进三”的机遇,力争多引企业,多上项目。

(五)完善城市载体功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坚持用科学理念搞好城市规划,用市场机制加快城市建设,用综合手段加强环境整治,用先进方式强化城市管理,精心打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适宜居住的哈尔滨新市区。

科学编制城市规划。按照“精致、大气、和谐”的要求,科学谋划城市发展整体框架。在编制和完善呼兰区总体规划和各类控制性详规中,充分考虑新老城区的发展定位、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套,使呼兰的未来发展既体现现代都市魅力,又丰富原有文化底蕴。积极做好呼兰河堤防改造、三家子民堤改造后沿江沿河旅游经济带的规划工作,逐步完善东北亚科技园、特色住宅小区、生态旅游景观等专项规划。按照“错位发展,差异竞争”的原则,立足统筹城乡发展,加紧修编完善小城镇发展规划,提高村镇建设水平。

进一步加大城区建设改造力度。跨河发展、两翼齐飞、组团建设是呼兰区城市建设的特点和优势。要在继续加强产业开发的同时,适时加快新城区向现代都市转型。通过增加投入、合理布局、加快推进,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使新城区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借助建区后资源大幅升值的契机,完善投入增长机制,提高城市建设投入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老城区的开发经营改造,逐步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加快城市化进程。引进综合开发能力强的城市运营商,进行高标准规划、现代化设计、高水平建设,切实把宝贵的城市资源经营好、利用好。在推进时效上,既要保证获得预期经营收益,又要加快推进步伐。

进一步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按照城市管理人性化、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的思路和“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方针,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系统齐抓共管的新格局。优化管理手段,推进数字城管,不断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实施精细化管理,集中开展市容市貌整治工作,不断提高物业管理的层次和水平。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建设和城管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强化舆论宣传,提高市民关心、支持和参与城市管理的自觉性,形成城市管理的广泛社会基础。

进一步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从规划入手,加强城市污水、垃圾、大气、噪音等环境综合整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以控制不合理资源开发为重点,强化对大气、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建立生态环境、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严格土地管理,确保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六)坚持民本发展、民生优先,着力构建和谐呼兰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和谐呼兰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大科技投入,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全社会科技创新水平。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巩固“两基”成果;普及高中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加大教育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相结合的反应快捷、控制有力的公共卫生体系。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创业就业工作责任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就业,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培育和规范劳动力市场,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鼓励失业人员通过劳务输出和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实现再就业;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健全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体系;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加快推进城乡社会救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保障事业;高度重视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加快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发展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公共交通等公共事业,保证群众的生活需求;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积极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针对呼兰撤县设区的实际,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我区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加快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步伐。各有关党政组织要加强领导,夯实基础,积极探索,借鉴先进经验,力争在完善居民自治、加强社区管理、拓展社区服务、搞好社区治安、繁荣社区文化、改善人居环境、强化社区党建等方面取得突破。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深入开展“平安呼兰”建设。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执法,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完善社会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应对与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人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

(七)加强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法治观念和文明素质

加强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和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依法治区,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司法和执法行为。开展好“五五”普法工作,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阐释理论、解答政策、引导舆论,围绕区委中心工作发挥好舆论宣传作用。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挖掘先进典型,弘扬时代精神。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巩固全区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深入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弘扬“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敬业,和谐奋进”的哈尔滨精神。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体市民的文明素质。完善“三位一体”格局,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迈上新台阶。以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为重点,加强“诚信呼兰”建设。

三、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建设强区提供坚强保证

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建设强区目标,关键在党,成败在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组织和动员全区各级党员干部振奋精神,同心同德,真抓实干,为建设强区提供坚强保证。

(一)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把各级领导班子、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强区的目标上来

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政治任务。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决定》为重要内容,强化理论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切实提高理论素养,增强创新意识,坚定发展信心,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要有善于创新实践的意识。创新是干事创业的首要前提,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新的意识可以催生出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可以捕捉到新的机遇,新的方法可以处理好新的问题。加快强区建设,破解发展难题,迫切要求我们要自觉摒弃循规蹈矩、看摊守业等思想意识,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努力创造出更突出的业绩。要有敢于破难攻坚的胆量。当前,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个时候也恰恰最容易拉开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在挑战面前敢于攻坚,在压力面前敢于拼搏,在困难面前善于应对,从而实现新的发展。要有百折不挠的劲头。呼兰变区后,发展的“标杆”提升了,发展的要求更高了。我们必须以百倍的热情、拼搏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投入到加快发展的实践中去,眼睛向外、瞄准先进,自我加压、敢于争先,敢啃“硬骨头”、善打攻坚战,为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多做贡献。

(二)夯实基础,同心同德,着力塑造一支善谋发展、能担重任、和谐共处的执政骨干力量

为政之要,贵在用人;党内建设,贵在和谐。一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干部评价、选任和激励机制,以素质论干部,靠实绩选干部,凭能力用干部,注重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研究探索提高干部选拔任用水平的有效途径,扩大民主推荐、公开选拔、竞聘上岗范围,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化。二要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先锋工程”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以提升党在城市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为落脚点,积极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按照“先行组建、逐步提高、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团体组织党建工作。结合国企改革,突出抓好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在推进企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上的政治核心作用。三要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党管人才,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完善培养、选拔人才的工作机制,形成吸引人才的磁场效应,拓宽发挥人才作用的渠道;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适用人才四支队伍,为振兴呼兰建设人才高地。四要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深入研究常委负责制这一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常委会、全委会的集体领导作用,强化党代表大会和全委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决策职能。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深入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党代表作用的方式和途径;完善党委会工作制度,更好地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议事原则;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扩大全委会对干部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票决制”范围;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强化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推进党务公开。

(三)执政为民,真抓实干,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要求、维护人民利益是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办实事就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的事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全区各级领导干部要眼睛向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真实情况,了解群众愿望,倾听群众呼声。在决定做什么事的时候,首先要知道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群众的智慧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要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人民办实事就要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如何,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想不想为人民办实事。我们必须树立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疾苦急于一切、群众呼声重于一切的思想,对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服务群众。为人民办实事就要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当前,全区人民对我们的期望值很高,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也很迫切。这对各级党员干部来说,既是一种动力,更是一种考验。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尽心竭力地去完成既定的任务和目标,尽最大努力去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表率意识,处处以身作则,对区委作出的各项决策,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雷厉风行地抓好落实,做到严肃认真、高度负责,言必行、践必果,只争朝夕、增温加压,“一本经念到底,一件事抓出头”。

(四)拒腐防变,清正廉洁,努力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反腐倡廉新体系

深入贯彻《实施纲要》,推进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努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反腐倡廉新体系,在呼兰营造出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环境。一要加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巩固和发展“两风”建设成果,进一步深化“四承诺、三树立、两禁止”活动,继续深入开展正面典型教育、反面警示教育和法纪条规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实践“三个代表”,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要求,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二要强化监督,确保权力的规范运行。坚持以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为重点,紧紧抓住易于滋生腐败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部位,综合运用党内监督、国家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方式,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切实规范各级干部的用权行为。三要严肃惩处,形成对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的高压态势。加大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力度,重点查办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特别是违反政治纪律案件,让各级领导干部不愿腐败、不想腐败、不敢腐败,以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效果取信于民。

同志们,过去四年,我们勤奋耕耘,不辱使命,完成了撤县设区的光辉伟业,为今后的大发展、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五年,我们重任在肩,信心百倍,必将续写强区建设的雄伟乐章。让我们在市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振奋精神,同心同德,清正廉洁,真抓实干,为建设繁荣、富庶、和谐的新呼兰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2月27日在区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呼兰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曲    敏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过去四年工作简要回顾

过去四年,呼兰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预计到2006年末,全区生产总值实现10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02年增加45.1亿元,年均增长14.3%;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6.61亿元,比2002年增加2.99亿元,年均增长16.2%,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3.48亿元,比2002年增加1.74亿元,年均增长1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6.5亿元,年均增长1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400元,年均分别增长15.5%和12.6%。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0%,并轨工作如期完成责任目标。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共财政体系框架基本确立,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初见成效。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免征农业税及附加6384.7万元,共拨付“两补”资金9781.5万元,农民人均累计减负增收360元。招商引资质量大幅提升,累计引进项目587个,实际到位资金79.3亿元,新上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57个。利民开发区外向牵动作用日益突出,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源;东北亚科技园创建两年来,累计入园项目55个,共完成基础设施和建设项目投资37.8亿元,是哈大齐工业走廊中成长性较好的启动区之一。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四年来,新老城区房地产开发总面积达463.5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和城市面貌。新建西安大街、时代大街、师专路、东方路等主干路33条,改造主干街道39条,新建白色路面中巷路12条。打通西环路、建设南路,利民大道、哈肇公路呼兰段建成通车。推进“亮化”工程,安装28条道路路灯2591基。完成北京路、珠海路、四平路等30多条主干街路绿化,建设南京路、学院路景观大道,建成朝阳特色大街,新增绿化面积14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25.9%。扩建第一给水厂,新建第二给水厂,铺设光明路、西环路等街路给排水管线50余公里,完成利林污水处理厂一期建设工程,日处理污水能力2万吨。修缮改建天主教堂、清真寺、文庙、关岳庙等一批旅游景点,辟建了健身广场、人民广场。大力改善农村交通基础条件,农村高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149.6公里,形成了“一横三纵”路网格局。

群众利益得到新发展。多渠道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95万人,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4986本,为1148名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费961.8万元。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8381人,支付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88亿元。全区城镇符合条件的4081户、6975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累计发放低保金1260万元。通过“十件实事”载体,四年来共办结涉及就业、民生、解困等利民实事66件,群众诉求得到妥善回应,政府公信力逐步提高。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搭建产学研对接服务平台,实施区域科技项目17项,争取省、市无偿资金450万元。推进信息进农村、进社区,建设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点2处。教育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筹集资金1.3亿元,改建中小学教学房舍2万多平方米,完成D级危房改造26处,全区90%的农村中学实现平改楼。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呼兰一中被评为省级重点示范高中。各类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广场、校园、社区文化日趋活跃丰富,体育竞技获得好成绩。医疗卫生“三项建设”步伐加快,区疾病控制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79%。兑现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计生工作全面完成责任目标。安全生产、信访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是呼兰发展史上具有不平凡意义的四年。我们成功实现了撤县建区,拉开了建设哈市强区的序幕。首届区政府不负省市的重托和全区人民的期望,坚持用大都市的眼光审视呼兰、用大都市的标准规划呼兰、用大都市的规律发展呼兰,确立了“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聚产业、以产业促振兴”的战略思路,强化了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施政理念,在新一轮竞争发展的实践中,跨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在体制对接过渡上,致力于完善区级管理模式。从区情实际出发,通过大量沟通协调工作,明确了三电厂重点税源的管辖权,为核准收支基数奠定了基础。按照体制对接的新要求,完成了区政府25个职能部门机构设置,落实了3个部门管理机构和5个直属事业单位,重新核定了机构、人员编制,理顺了部门职能。撤销原呼兰镇,组建了利民、呼兰、兰河、腰堡4个街道办事处,顺利完成了区县体制阶段性过渡,为呼兰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注入了新活力。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致力于培育后发优势。挖掘整合资源禀赋,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按照做大、做强、做优的原则,促进要素向“洼地”流动,生产向规模集中,形成了以利民开发区为牵引,医药产业园、东北亚科技园、乡镇工业园等各具特色的园区经济群体。引进了华润雪花啤酒、中国酿造优级酒精、地理信息产业园等投资超亿元项目22个,为经济发展积累了后劲。加大科技创新和名牌产品研发力度,有11个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获得国家批复。圣泰聚明胶肽注射液、天宏盐酸氯克罗孟、祥鸿龙丹通络胶囊、天戈参南星口服液等7个项目,被列为市级百个重点扶持项目。

在涵养壮大财源上,致力于形成多元增收格局。立足走壮大工业主体财源增收一块,扩大引资开放引进一块,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节支一块的路子,抓增量、夯基础、聚实力,财政经济步入健康发展轨道。提升规模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食品、医药、电力等三大支柱产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45.2%。坚持抓骨干税源不放松,大项目日益成为财政增收的主导力量,区内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9家,年创利税达3.6亿元。实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完善“乡财乡用区监管”运行模式,扩大政府采购范围,累计节支124万元。

在拓展城市功能上,致力于优化人居创业环境。把加快城市化进程作为加速区县转轨、建设都市新区、促进区域和谐发展的核心内容。按照“精致、大气、和谐”的要求,科学谋划城市发展整体框架,同步推进新老城区开发改造和中心镇建设,以此辐射全区,形成了“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独具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在城市规划上,以增强载体功能、拓展发展空间为目标,立项推进呼兰河、三家子堤防整治、沿松花江观光旅游经济带、松花江森林公园等四大城市开发工程;在城市建设上,累计投资数十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气、热、广场、公园等设施条件日益改善,实施整村迁移,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开发区已初具现代城市框架;在优化人居环境上,栽植各类绿化树木54万株,新增绿篱5.7万平方米,使城市面貌、城市内涵、城市品位都有了质的提升。

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致力于加快新农村建设。农业兴则全区兴,农村强则全区强,农民富则全区富。采取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统筹办法,强力推进城乡一体联动发展,率先完成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任务,我区被评为全省农村经济工作先进区。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指导原则,探索“三个放权,四个尊重,五个功能”的运行模式,促进主导产业向农村覆盖、财政资金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我区新农村建设走在了全市前列。建区后的三年,成为农村变化最大、农业发展最快、农民受益最多的三年。

在改善民计民生上,致力于增进群众福祉。贯彻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施政理念,切实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全区民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建区以来,我区社会保障功能逐步增强,覆盖面持续扩大,标准不断提高,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建立农民工工资保障机制和下岗职工小额贴息贷款平台,兑现了自谋职业城镇退役士兵经济补助金,解决了义务兵优待金、离休干部医疗费。通过每年承诺办好十件利民实事,较好地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2006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005人,输出城乡劳动力16860人;投资212万元,在健身广场、明达花园小区广场安装健身路径2处、233台套;投资750万元,开通13个乡镇有线电视光缆,受益群众达到8700户;实施许堡乡周化村整村脱贫,累计投资628万元,完成了村内道路硬化、饮水工程和生态村建设;建立爱心超市22个,其中4个街道及康金镇各2个,其它乡镇各1个;投放支农贷款5.5亿元,超额完成任务目标;多方筹资4300万元,改造农村公路18条83.4公里,惠及7个乡镇街道20余万农村居民;投资28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的健身广场;为肉鸡养殖专业户免费提供“五项”新技术服务,科技饲养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政府自身建设上,致力于提高施政水平。以加强政府建设为重点,持之以恒践行勤政务实、清廉高效的施政要求。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两风”教育和警示教育,注重自律防范和制度建设,建立行政审批大厅,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做到了班子集体从严治政,职能部门依法行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三年来,政府班子决策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成功取得松花江水污染防治、禽流感防控的最后胜利,石人永平、康金三合内涝等突发事件得到妥善处置。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在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一班人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突出要务,开拓创新,胜利完成“十五”计划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一五”规划健康有序实施,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快发展、大发人员5005人,输出城乡劳动力16860人;投资212万元,在健身广场、明达花园小区广场安装健身路径2处、233台套;投资750万元,开通13个乡镇有线电视光缆,受益群众达到8700户;实施许堡乡周化村整村脱贫,累计投资628万元,完成了村内道路硬化、饮水工程和生态村建设;建立爱心超市22个,其中4个街道及康金镇各2个,其它乡镇各1个;投放支农贷款5.5亿元,超额完成任务目标;多方筹资4300万元,改造农村公路18条83.4公里,惠及7个乡镇街道20余万农村居民;投资28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的健身广场;为肉鸡养殖专业户免费提供“五项”新技术服务,科技饲养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政府自身建设上,致力于提高施政水平。以加强政府建设为重点,持之以恒践行勤政务实、清廉高效的施政要求。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两风”教育和警示教育,注重自律防范和制度建设,建立行政审批大厅,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做到了班子集体从严治政,职能部门依法行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三年来,政府班子决策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成功取得松花江水污染防治、禽流感防控的最后胜利,石人永平、康金三合内涝等突发事件得到妥善处置。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在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一班人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突出要务,开拓创新,胜利完成“十五”计划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一五”规划健康有序实施,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快发展、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为呼兰建设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老领导、老同志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成绩固然可贵,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政府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未来发展的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一是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工业反哺农业能力不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存在。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偏低。三是人均财富水平不高,社会保障压力大,干部群众的期望诉求与市民待遇的渐进实现之间的矛盾,还要依靠自身加快发展来逐步解决。

二、今后五年主要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是“科学发展、建设强区、振兴呼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政策环境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家连续出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率先扶持区(县)域经济发展,哈市实施北向开发战略,为我们承接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加入全市产业分工合作体系,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二是发展潜力大。多年的积累效应正在逐步释放,特别是建区后城市载体功能的逐步完善,华润雪花啤酒、中国酿造优级酒精等大项目的相继入驻,哈大齐工业走廊东北亚科技园的迅猛发展,催生和预示着呼兰“黄金发展期”应运而来,呼兰快发展、大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三是和谐氛围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承应了人民愿望,契合了发展脉搏,必将激发干部群众构建和谐美好家园的极大热情,使建设新城区、发展新呼兰有了更加坚实的动力支撑。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确定今后五年的总体发展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区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科学发展,建设强区,振兴呼兰”目标,以“招引联、上项目”为突破口,以工业强区为核心任务,开发“两大城区”,加强“三农”工作,实现“三个适宜”(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达到“四个提高”(提高就业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提高财政增收水平、提高城市化水平),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为建设繁荣、富庶、和谐的新呼兰而努力奋斗。

未来五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努力建设一个经济实力更加强大的新呼兰。突出抓好生产力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质量效益规模同步提高。到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2500元,年均增长11%;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5.1:47.2:37.7;财政总收入10亿元,年均增长8.6%;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5.5亿元,年均增长9.5%。

努力建设一个人民生活更加富庶的新呼兰。城乡居民就业充分,社保功能健全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合理,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0元,年均增长7.5%;农村人均纯收入6000元,年均增长6.4%;城镇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到2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1平方米。

努力建设一个城市形象更加靓丽的新呼兰。按照组团式、城镇化、功能分区的建设思路,以都市圈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支撑,把呼兰打造成环境优美,品位高雅,设施配套,功能完备的人居创业城区。

努力建设一个生态环境更加良好的新呼兰。大力推进区域生态建设,精心打造绿色家园、花园城市、生态呼兰。城区绿化率达到33.7%,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1平方米;区域森林覆盖率1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率98%;城区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努力建设一个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的新呼兰。坚持以人为本,在和谐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和谐,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完善社会突发事件预警应急机制,维护公共安全。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高。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8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2%;建设农村公路621.5公里。

未来五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注重集聚要素释放潜能,在北向开发中抢占要位,打造产业支撑型城区。对接市域城镇化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哈尔滨发展格局,不失时机地推进都市圈建设,促进空间开发、产业培育和人口导入有机结合,确立呼兰在江北新区中的支撑地位。遵循“园林式、开放型、高科技、现代化”的理念,以城市功能定位为先导,加紧编制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生产力布局。壮大板块经济,以食品工业园,医药、信息产业园为依托,辐射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北药开发、电子信息、软件制造业扩张升级,重点提高优势主导产业的贡献率和调控力。建设境内大通道沿线经济带,沿呼白、哈肇、哈绥三条交通干线,集中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小城镇产业承载能力,建设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型城镇集群,力争建成一批国家级粮食、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做大商贸物流圈,发挥区位、市场和商埠优势,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启动开发区仓储物流集中区项目建设,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增温,加速区域商贸物流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二)注重城乡交融工农互补,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体发展,打造统筹联动型城区。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宝贵机遇,以实施“九大工程”为主要内容,全方位推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以资源共享、服务完备、文明和谐为标志,举全区之

力保障农村与城市同步繁荣发展。着眼于做大产业经济,坚持用工业化、市场化思路谋划农业发展,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实力,提升能力,延伸产业联结领域,形成既有利于实现自身扩张,又适宜农村生产特点,反哺支持农业发展的良性格局。实施小城镇建设战略,完善与城区功能开发配套衔接的村镇规划,支持康金镇国家级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推进利民、呼兰、兰河街道城中村改造,加快双井、二八等中心镇建设,从根本上加速劳动力向城镇集中,人口向城镇汇聚,产业向城镇转移。

(三)注重包容兼俱开明诚信,在竞争格局中错位有序,打造开放主导型城区。大力弘扬“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敬业、和谐奋进”的哈尔滨精神,以鼓励创新实践为重点,提炼、凝结符合我区创业发展的特质品格和理念。与时俱

进,竞争合作,深入实施“招引联、上项目”战略,畅通对外贸易、交流和引资渠道,广泛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协作,努力在开放条件下率先实现发展与积累。牢固树立“环境是生产力,更是吸引力”的观念,以重商、安商、活商、富商为根本,全面推进体制、政策、服务创新,降低企业和投资者创业成本,靠环境创品牌、出商机、增效益。推动外向型经济战略升级和持续发展,依托利民开发区、东北亚科技园、各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力促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入区成长,以新机制、新增量拉动新发展,培育新优势,把呼兰真正打造成全市的产业特色区、体制先行区、环境示范区。

(四)注重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在都市核心圈中彰显特色,打造宜居宜业型城区。按照“三个适宜”的城市发展定位;坚持新城区开发、老城区改造同步规划,持续推进跨河发展战略,提高空间有效载荷和利用效率。实施城市民生工程,打通城区环路,提高新、老城区道路通达能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实现与江南城区无缝连接。遵循城区建设总体规划,在完善路网建设的同时,加强给排水、供热、燃气、防洪、危棚房改造、垃圾污水处理、公共应急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人居创业环境。实施城市项目带动工程,配合市政府完成呼兰河、三家子堤防整治工程,建设呼兰河带状公园和沿松花江旅游经济带。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恢复萧红故居原貌,辟建松花江森林公园,增强城市开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实施城市品位提升工程,挖掘自然、生态、人文、旅游资源,深入实施环保模范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绿化、亮化、文化、净化水平,加强城市管理,做靓城市名片。

(五)注重社会协调全面进步,在文明发展中张举有力,打造和谐创新型城区。协调发展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继续增强社保、低保、就业再就业、救灾扶贫等社会保障能力,加快和谐创新型城区建设步伐。大力培育教育科技产业,实行企校、企所对接和定期会商制度,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增加科技投入,走内涵式、创新型发展之路,加速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基础教育工作,发展职业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区域、城乡和校际办学均衡发展。健全区、乡、村三级文化网络,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大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增加就业;逐步扩大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参保率。加大最低生活保障、救灾扶贫投入,确保下岗职工、失地农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困有所济。大力开展创安活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营造和谐有序、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六)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在可持续发展中体现成果,打造生态良好型城区。落实资源、环保基本国策,立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要求,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改进技术工艺,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生产方式。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加大对污水、废气、噪声、废弃物监管力度,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以国家治理松花江水污染为契机,有效解决呼兰河水域污染问题。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沙化治理和生态修复等工程,改善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生态良性循环。

三、2007年重点工作安排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是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第一年,也是呼兰加快体制过渡转轨的关键一年。根据区委意见,确定2007年经济社会主要发展指标是:生产总值124.5亿元,增长12%,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8%、13.5%、13.1%;财政总收入7.27亿元,增长10%;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3.84亿元,增长1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4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00元,增长8.2%,农村人均纯收入4700元,增长6.8%。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集中精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以内涵创新为突破,促进工业经济焕发生机活力

推进企业体制创新。努力在“一调(调整产业结构)”“两改(企业改制和改造)”上出新思路,谋新举措,力争走出一条经济社会效益同步增长,盘活闲置资产与资源开发有机衔接的发展道路。在巩固改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引进外来资本、完善产权结构、提高产业能级等关键环节,全面激活市场竞争主体,加快资产、债务重组步伐,切实增强企业融资发展能力。进一步规范产权交易行为,加强企业改制专项资金管理,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集中解决制约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瓶颈问题。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以增强装备制造能力为切入点,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落实食品、医药、电力优先发展战略,培育竞争优势,不断夯实工业基础。鼓励圣泰、三联、龙丹、新红钢等骨干企业实施科技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发展名、优、特品牌产品,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建立分析例会制度,强化规模企业生产监测调控工作,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推广现代企业制度典型,引进股份制、公司制和集团化经营等管理模式,改善法人治理结构,努力在机制转换上实现突破。结合招商式改制,探索完善企业家选拔生成机制,做到引资、引才、引智相结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发展以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全面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信息化、机械化和服务社会化进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条件,继续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切实提升农业防灾抗灾水平。落实莲花镇国家级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促进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按照错位发展的原则,在利民开发区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壮大绿色食品产业,促进农牧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在近郊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建设“北菜”基地及苗木基地;在中远郊区集中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农区畜牧业,打造优质粮食产加销基地,巩固主辅换位建设成果。

创新发展模式。从镇村实际出发,挖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着力培育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建设都市服务型、城郊工贸型新农村,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苗木花卉生产规模,使呼兰成为全市的米袋子、菜篮子、花园子;建设产业支撑型、企业拉动型新农村,扶持壮大正大、义利、龙丹、鸿福、双来等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利益联结,构建“一村一品”产业格局,促进龙型经济提档升级;建设科技先导型、园区带动型新农村,发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引领作用,推进双井万亩韭菜、方台千亩马铃薯示范区建设,力争在适用技术推广上实现突破;建设滨河风光型、农园体验型新农村,围绕启动沿松花江旅游经济带建设,加快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为都市居民提供原生态休闲空间。

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总结推广试点镇村生产、建设和管理经验,以机制创新为根本,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力保障。建立资金筹措机制,采取“五个一块”(跑省上市争取一块,财政资金倾斜一块,社会资本赞助一块,乡镇村屯投入一块,农民主体自筹一块)的办法,多渠道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建立政策激励机

制,落实“以奖代投、奖补结合”政策,对先行村在资金匹配、项目申报上给予重点倾斜,对农民主动实施“四清六改”给予资金补贴。建立包扶帮建机制,在争取省市外援、落实部门帮建责任制的基础上,完善企农、社农合作载体,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建立自我管理机制,把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权、决策权、管理权交给农民,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管理的主体。

拓宽增收渠道。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落实新农村生产发展各项措施,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搭建高效种植、精品养殖、转移就业、产业化经营“四位一体”创业平台,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采取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办法,培育壮大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做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培训和服务工作,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培育新型农民。以提素质、倡新风为目标,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扎实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大绿色证书、科技支农等项目实施力度,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不断壮大科技致富带头人群体。发展远程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以“十星级文明户”评比为载体,引导农民自觉移风易俗,造就与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相适应、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相契合的新型农民。

(三)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加快第三产业现代化进程

完善市场体系。加大专业市场建设力度,加紧完善装饰材料、旧机动车交易等现有市场,建设粮油、石材批发市场,推进产权、技术、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市场开发。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培育城乡消费品物流配送、农资连锁经营、绿色农畜产品销售等商贸流通体系,构建农村商贸流通网络,拉动农村消费。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开发区仓储物流项目为重点,启动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城乡流通网络,发展现代物流。围绕规划建设信息产业基地,集中打造地理信息产业园、服务外包产业园、电子信息设备产业园和软件科技园四个功能分区,发展高端信息服务业。培育金融、保险、法律、广告等服务业,为生产发展提供服务。

壮大特色旅游。进一步创造条件,重点包装推介萧红故居、清真寺、天主教堂等国内国际知名景点,打造呼兰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结合实施呼兰河、三家子堤防整治工程,精心搞好呼兰河带状公园建设,同步规划发展沿江沿河风情游、水上娱乐游、生态景观游和农园体验游。启动松花江森林公园项目,带动山、水、林、沙、湿地综合开发,打造集观光、康体、娱乐于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和4A级景区。

(四)以开发区牵动为支撑,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

推动开发区创业发展。树立竞争拼搏意识,按照新体制、外向型、现代化的定位要求,全面提升利民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档次,加快园区簇群经济发展,推动开发区向国家级开发区迈进。扶持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围绕主导产业自主创新,培育医药、信息、电子、软件品牌优势,拉动相关产业配套建设,增强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变政策招商为环境招商,变行政招商为市场招商,变资源招商为产业招商,形成宽领域、立体式、多元化的招商格局。丰富和完善引资项目库建设,瞄准国际国内500强等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动向,重点引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商务经济,全面提升区域招商引资水平。坚持效益优先、统筹集约的原则,突出发展科技、创汇、环保项目,力争在引资、引商、引项目上实现新的突破。

加快产业项目建设。集中力量搞好已签约项目的后续服务工作,以项目开工、投产达产为目标,加速形成开发建设的强劲势头。重点完成华润雪花啤酒、中国酿造优级酒精一期建设,集中推进香港汇赢综合开发、顺迈综合医院等大项目,尽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加紧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提升效益快、辐射带动强的产业化项目,做大做强产业经济。

(五)以完善载体功能为基础,提升城区建设管理水平

搞好城区功能规划。修编城区整体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细化城区功能定位。加紧启动垃圾处理厂规划论证,完成老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任务。充实松花江森林公园规划内容。切实加大规划落实力度,严格按照统一规划开发建设,做到执行一张图、审批一支笔。

加强市政基础建设。完成利民大道沿线绿化带建设,增加美化亮化设施,打造特色景观大街。继续加强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城中村改造土地清理项目,增加商贸、物流、服务、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更新改造南大街步道板,高标准完成市民广场建设任务。实施安居康居工程,推进兰河明苑、怡园小区、亿兴小区二期和建设小区二期建设,适当开发高层住宅,提升呼兰形象和品位。

提高城市管护水平。探索数字城市管理模式,共享市容卫生、交通环保等市政资源,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巩固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成果,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强化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管理,彻底根治路边烧烤、马路洗车、私建滥建等违章行为。提高清扫保洁、垃圾清运能力,有效改善城区卫生状况。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以治理噪音、烟尘污染为重点,依法控制各类污染源,切实提高城区人居环境质量。

(六)以财税增长为目标,做大做强财政经济

推进财源项目建设。抓住省市财源建设专项资金调整的有利契机,用好用足财政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扶持区内企业发展。从涵养税源出发,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深化银企对接合作,加快非公有制经济总量扩张,努力培植新的财政增长点。充实财源项目储备,优化结构,注重质量,梯次推进,循序发展,不断增强财源建设后续力量。

提高财政运行质量。依法强化税收征管,严厉打击逃、偷、抗、骗税行为,做到应缴尽缴、应收尽收。坚持有保有压的方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保工资、保稳定、保重点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向教育、科技、城市建设等社会公益事业倾斜,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大财政监督执法检查力度,完善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国库收付制度改革,力争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收付中心。进一步规范区直单位部门预算编制,强化预算执行刚性,加快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拓宽政府采购领域,增加工程类、服务类采购项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行招商引资税收分成政策;调动街镇抓发展促增收的积极性。按照“收支脱钩、收缴分离”的要求,加大非税收入管理力度,整顿和规范财政经济秩序。

(七)以科教兴区为先导,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优先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坚持科技兴区、人才强区战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深入实施科技“金点子中转站”计划,搭建产学研对接工作平台,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手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巩固提高“双高普九”成果,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突破口,进一步夯实基础教育,强化素质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抓好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做好农村支教工作,改善和优化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培养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为重点,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做好卫生、文体和计生等项工作。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体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普及全民健身运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拓展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疾病防控和医疗救治体系。健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全区医疗救治水平。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整治食品污染源头,规范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保障群众健康权益。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确保人口安全。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统领,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扎实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依法加强宗教管理,引导宗教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八)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办好十件利民实事。(1)启动东直路建设工程;(2)恢复萧红故居原貌;(3)完成西环路南段建设工程;(4)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40例,提供残疾人轮椅车40台,为残疾人安装小腿假肢;(5)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启动农村低保工作;(6)

打10眼深水井,建设10处农村供水配套工程;(7)投放支农贷款4.5亿元;(8)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150件;(9)多渠道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000人,开展下岗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800人,输出城乡劳动力1万人;(10)辟建文化体育示范小区1个,安装健身路径1套。

推动就业和再就业。继续落实再就业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做好持证下岗职工创业税费减免工作。启动小额贴息贷款,大力筹集贷款担保金,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完善劳动保障体系,对就业困难对象开展就业援助,有效控制失业率。实施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力争存缴率达到90%以上。

强化社会保障功能。逐步扩大城镇低保及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覆盖面。打好养老保险关系接续攻坚战,加大保费收缴、清欠力度,按时足额发放参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强化城市低保管理,严把申请、审核、审批和资金发放关。组织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等解困活动,有效缓解弱势群体生活困难。加强农村“五保”户、低保户和重点优抚对象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帮扶网络。完善救灾体系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创建和谐社会环境。巩固“平安呼兰”创建成果,认真做好信访和司法工作,切实发挥基层维稳防线作用。以建设警务指挥中心为契机,加快科技创安步伐,集中推进社会治安打防控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建设,预防和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经济犯罪活动,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专项整治,全面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一届区政府的诞生,承载着组织的信任与重托,饱含了全区60万人民的厚爱与期望。上一届政府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区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更加宏伟的发展目标,我们将义无反顾地接过呼兰发展振兴的接力棒,以忠诚党和事业的真心、回报人民群众的真情和践行发展要务的真为,竭力打造为民务实、清廉高效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民主法制型政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公众舆论监督,主动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爱国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不断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健全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建设学习创新型政府。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入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系统掌握市场经济理论、科技、法律和现代管理等知识,切实增强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坚持理论学习与工作创新相结合,善于在学习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用改革的办法解难题、用创新的思路谋发展,努力开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

建设亲民诚信型政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诚心诚意谋民利,尽心竭力增福祉,决不干劳民伤财、与民争利的事情。强化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意识,以政府戒虚务实、创新有为的着实举措,共同营造诚实信用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的关系,加快政企、政事、政社分开,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建设廉洁高效型政府。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遵规守纪、从严治政,强化源头防腐,探索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腐败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和环境,保障干部健康、团队健康和事业健康。加强政府效能建设,推广限时办结、首问负责等六项制度,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确保政府运转更加顺畅有序、公正透明、快捷高效。

建设团结和谐型政府。充分发挥政府一班人的智慧和力量,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形成众志成城、同心同德的强大工作合力,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干事创业的饱满激情,坚决做到贯彻区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一以贯之;推进各项工作果敢坚毅、一抓到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竭尽全力、一心一意。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成果丰硕,令人鼓舞;展望未来,蓝图宏伟,催人奋进。让我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肩负起时代和组织的重托,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同心同德,清正廉洁,真抓实干,强力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繁荣、富庶、和谐的新呼兰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