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区环境
呼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03-28
一、自然环境
呼兰区位于哈尔滨市区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下游。地理坐标:北纬45°49′-46°25′,东经126°11′-127°19′。辖境东以漂河、少陵河与巴彦县为界;南以松花江与宾县、阿城区为邻,与松北区相连;西以泥河与兰西县为邻。总面积2197平方公里,总人口61万。区政府所在地在新城区南京路,南距哈尔滨市政府所在地4.5公里。呼兰区处在中纬度地带,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区气候差异不大,南部气温略高,年积温差异不超过100℃,年平均气温3.3℃。区境东西横跨1个纬度,年平均降水量505.4毫米,由东向西降水逐渐递减,相差5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661.4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61%。春季风速较大,全年最多风向为西南风。全年无霜期平均144天。初霜日期平均为9月26日,终霜日期平均在5月4日。全年气温以7月份最热,月平均23.1℃;全年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19.4℃。冻土深达197厘米。四季分明,春季4-5月干旱少雨,多西南大风;夏季6-8月高温多雨,气候湿润,多偏南风;秋季9-10月凉爽,多偏西风,气温逐渐下降;冬季11月至翌年3月,漫长严寒,干冷少雪,多西北风。
二、行政区划
2004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呼兰县,设立哈尔滨市呼兰区,以原呼兰县的行政区域(不包含乐业、对青山2个镇)为呼兰区的行政区划。同年10月,市政府批复,同意呼兰区设立呼兰、兰河、腰堡和利民4个街道。至2006年底,全区辖呼兰、兰河、利民、腰堡4个街道,康金、双井、沈家、石人、白奎、方台、二八、长岭、大用、莲花10个镇,杨林、孟家、许堡3个乡。
三、街道概况
(一)呼兰街道
【概 述】 2006年呼兰街道生产总值10.6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9.6%、9.9%和16%。招商引资实现400万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0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4420元。
【街域经济】 招商引资工作有了新成果。2006年新引进项目5个,引资金额实现400万元,其中:奋斗社区、永兴村工作成绩突出。财源建设步伐有了新突破。一是在财政体制尚未明确的情况下,继续协调资金,确保机关各项工作正常运行。二是加强对社区居民户和所辖单位的卫生费收缴力度,全街6个社区共收缴卫生费38万元,同比增长12%,创历史新高。三是完善便民市场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市场管理,加强便民举措,增加费源。四是完善农村承包合同管理,对发包项目进行清理,加大欠款回收力度,共收缴陈款4万元。财政运行质量有了新提高。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预、决算管理制度,推行四统筹(采购统筹、外出统筹、会务统筹、培训统筹)方法,倡导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机关,社区、科室、村屯、个人,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提升了节约意识,树立了崇尚节俭的良好风尚。
【城市化建设】 服务于民。一是认真解决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全年累计为社区居民处理、解决疑难问题22件、接待居民来访81人次;二是全面推行《社区居民服务登记卡》的使用,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组织社区人员对全街20889户居民、20余项内容的住户基本情况进行走访,填写登记建册,有效增强了社区户籍人口管理信息基础,为社区劳动保障、计生、优抚、外来人口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造福于民。从提高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入手,加大治理力度。全街新建垃圾站5个、维修垃圾站56个、挖渗水井50眼、清理卫生死角400余处、疏通沟渠、管道10余处、填平洼地100余处、清理边沟62条13400延长米,维护道路41条1100延长米,有效地改善了社区卫生条件,优化了人居生活环境,同时,以创建文明整洁的城市环境为目标,开展以“环保进社区”“提高市容市貌质量”为主题的环境整治工作。发放保护环境宣传单2千余份、清除小广告1700余张、设立规范的公共信息发布板(墙)2处、新增、修补绿化面积1万余平米、新栽树木5900株,加强“创安小区”的创建评比活动,其中“电力花园小区”、“国税家属区”被评为市级文明小区、安静小区。为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及百姓居住环境,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立信于民。在通过积极运作和与各职能部门职责进行明确划分的前提下,相继配备了社区公益岗位协理员、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司法助理等专职岗位工作人员,为社区居民组织再就业培训2次、义务为下岗职工提供服务2670人次、提供就业信息240余条,处理、接待民事纠纷及法律咨询150人次。
【社会保障】 一、健全完善了城乡救助体系。坚持原则,实行科学管理,建立健全低保、特困、医疗救助等生活保障体系。推行“公正、公开、公平”基本原则,实行动态管理,全年新办低保239户478人,低保金额33460元,做到应保尽保;加大监管力度,强化人员素质,积极做好防灾、救灾、济困工作,全年共投入救灾资金17000余元、使受灾、特困群众生产、生活有了根本保证。二、积极落实双拥和优抚工作。高度重视“双拥”和“优抚”工作,关注伤残、复员、退伍和军烈军属的生活问题,领导组织社区、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拥军优属活动,争创“双拥模范街”,建立优抚相关档案,切实保障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一年内共发放优抚金45万元,圆满的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三、落实基本国策,完成任务指标。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力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各项工作。2006年全街总出生人口538人、完成计划内生育率为97.5%,统计求实率达100%,流动人口建档率为92%,持证率达95%,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为99%,孕检率为83%,重点人口随访率为94%。同时对辖区流动人口进行四次清查,并以“婚育新风进万家”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2次,共发放宣传单27000份,举行各种培训14次,使已婚育龄妇女对计生政策的知晓率达90%以上。全街成立计生协会组织9个,新纳入会员98人,新建立独生子女档案1600份、计生家庭户卡20900张,以细致准确的工作成绩代表呼兰区顺利通过了市计生协会工作检查组的考评验收。;组织优秀妇代女代表参加由区妇联举办的“女性风采”演讲活动,获优秀奖。
【新农村建设】 一、落实惠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贯彻执行多项惠农政策,以减轻农民负担为出发点,对粮食直补、综合直补、独生子女费等资金的发放,采用上级部门要求的“一折通”发放形式,有效畅通了资金发放渠道,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一是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全年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360亩、特色无公害作物4627亩、占耕地面积的75%,占农业产值的90%。二是进一步加强养殖业的科学管理力度,成立了街道防治疫病领导小组,设专职疫情报告员2人,对两村的养殖户防疫工作进行了有效监管,防疫率达到100%。三是加快主辅换位,推广优良品种、优化饲养结构,扩大农村市场副业经济占有比率,通过畜牧业规模以上全面统计、规模以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优良品种所带动的经济效益占全年农业总产值35%左右,人均收入增加了200余元。四是组织两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成功推荐农民工就业78人,接受培训后自行寻求就业岗位56人,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加快了农村劳务经济发展步伐。
【农村城市化】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共投入建设资金14万元,新修水泥路面、辅路、边沟延长米,维护道路4,200延长米,完备各类文化设施(场所)2处,加强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力度,并初步开展环保进农村示范工作。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继续执行“村财民理街代管”的财务管理方式,坚决执行预、决算审批制。实行村务公开,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做到重要项目支出公示上墙,真正体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现代农村政权管理形式。三、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村民自愿参保意识,参保率达到100%。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继续保持稳定的农村低生育水平。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残疾人帮抚等社会救助体系,全年共发放农村五保户生活补贴款4800元,特困户救济金2600元。五、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加速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有利契机,创新思维、积极探索,运用科学的、符合发展实际的管理手段和工作方法,基本实现了取消城中村,由村民向市民、农村向城市过渡的准备阶段工作目标,为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进程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党的建设】 一、抓好街工委、社区党总支两级班子建设,发挥街工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实行民主决策、民主评议、广泛征集意见,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在原有支部的基础上,细化结构,成立党总支,下设19个支部,对街工委下属总支成员进行有关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责任心等项目的考核工作,并建立了相应的基层领导成员档案。同时注重加强老干部支部的议政、监督职能,采取走访慰问等形式,征求建设性意见,共同开发利于党的事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二、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以强化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为目标,以“知荣明耻、永葆先进性”和“优化发展环境”两个主题为教育主线,在机关、社区(村)中开展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组织辅导与讨论调研相结合的学习型街道创建活动,制定相应的《街道学习制度》《学习考勤制度》,做到学前有计划、学时有笔记、学后有总结,并将学习情况直接纳入年终绩效考评,街道上下形成了‘比学争先’的良好氛围。三、抓好党员管理,改进党建工作格局。以建立正规、详实的党员管理信息库为目标,对全街380名党员148名积极分子建立了基本情况档案,对全年新接收的退伍军人及下岗、退休职工党员62人、新培养积极分子19人、新发展党员10人,均实行了信息化数据管理,并及时建立了与之相匹配的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监督机制。四、强化机关管理,提高干部素质和办事效率。进一步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和街道的各项工作管理制度,保证机关工作有序开展;采取定期培训、集中考试的办法,使机关干部成为能说能写、能想能干、能文能武的全才;精简会议、压缩文件、戒虚务实、从严治政,形成了一心谋事、埋头苦干、高效成事的工作作风和创新氛围。五、抓好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是完善《关于贯彻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规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追究制度》《廉政档案管理制度》《群众监督评议制度》,研究制定了《关于在全街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实施方案》及《考核实施办法细则》。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主抓的领导小组,实现了党政齐抓共管、人人自警、自律的廉洁从政氛围。二是加大‘反腐倡廉’的宣传力度,采取集中学习、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增强广大机关干部及社区、村工作人员的腐败抵御能力。组织离退休干部和热心群众在街心广场开展宣传日活动,运用秧歌汇演、宣传单发放等形式进行正面宣传,弘扬了反腐倡廉的主旋律。三是实行长效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转,两级班子成员率先推出廉政承诺,自觉接受干部和群众的监督,真正体现出新时期人民公仆,公正公开、廉政自律的良好风貌。六、群策群力、协调统一,确保街道工作和谐发展。一是经过准备、宣传、选民登记、组织选举四个阶段,顺利完成了呼兰区第二届人大代表选举、呼兰街道选区各项工作。二是积极展开工会组建工作,并及时指导各社区(村)建立了工会组织;三是全力做好秋季征兵工作,共向部队输送高素质新兵50人,全街节假日民兵战备值班达240人次,组建民兵分队10个,发展基层民兵950人。四是信息采集上报工作,名列全区信息工作前列。
【荣誉称号】 2006年获市先进社区建设党组织称号、区妇联“女性风采”演讲活动优秀奖;街道党工委、胜利社区党总支部获先进街道社区党组织荣誉称号;工业锅炉制造有限现任公司党总支部获先进企业党组织荣誉称号;红十字医院党总支部获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呼兰街道伟光村党总支部获“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张国军、孙德山、庄文军、朱东红四名同志获“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街工委副书记刘继伟同志获“优秀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新民社区党总支书记肖利君同志获“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光荣称号。东风社区甜研家属区申报市级体育示范社区。
【提交论文】 呼兰区呼兰街道工委书记杨兆有发表《新农村建设中城郊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试论新时期的文化建设》两篇论文。
(二)兰河街道
【概 述】 2006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7.3亿元,增幅11%。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0.7亿元、4.2亿元和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500元。
【工业小区和工业经济】 2006年兰河街道办事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推动工业大发展、快发展。在工业小区强力拉动下,工业总产值实现10.6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42亿元。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步入健康、有序发展轨道;二是推进科技创新,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带动其它企业共同发展。呼兰锅炉厂投资2000万元新建厂房4000平方米,投入100万元用于技术创新;三是围绕哈市高埠新区建设,逐步建立起规模较大、档次较高、功能齐全、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集批发、集市、零售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相结合的商贸流通新格局。四是落实优惠政策,不断优化市场环境,深入拓展服务发展空间,进一步活跃商贸流通。2006年辟建码头路市场和北小十字街市场共设摊位420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72名,实现销售收入730万元;五是落实责任、明确任务,不断提高广大干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引进哈尔滨金事达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到位资金543万元。
【优化产业结构】 2006年兰河街道办事处发展效益型农业和特色农业。原野村的土豆、大葱、白菜生产从选择优良品种入手,生产经营全过程力求细致、科学,产品除供应城区市场外,还远销哈市、大庆、绥化等周边地区,经济效益同比增长8个百分点;富强村的棚室化生产呈现良性发展态势,大棚总数由上年的750栋增加至761栋。从国内外发达地区引进优良品种12个,使蔬菜品种进一步优化。同时,变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民年增加收入160万元。;大力推进奶牛业的科学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奶牛小区存栏数由上年的1100头增加至1360头,产值同比增长9%;畜禽防疫工作按照“五不漏”标准,全面完成防疫指标,畜禽防疫率达100%;
【新农村建设】 2006年兰河街道办事处全力推进富强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委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自主投资230万元。其中,投资112万元,修建富船口路、砖厂路长2030米、宽5米的白色水泥路面两条;投资41万元,扩建奶牛畜牧小区牛舍7栋,小区标准化牛舍增到33栋;奶牛存栏数由上年的1100头增加至1560头;投资67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修建两条总长1430米、宽5米的白色路面,整修砂石路面1800延长米。修建标准公厕一座,维修改建垃圾站5处;投资38万元新建温室蔬菜大棚35个,大棚总数达到880栋;投资11万元辟建科建标普培训基地和群众文化治动场所各一处;修排水沟23条,绿化11处;投资28万元,在市政府法制办等单位的帮助下建立起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和科普培训基地各1个;投资2万元整治村屯环境卫生,村屯环境面貌大有改善;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村文明程度进一步得到提升
【创造和谐城市环境】 2006年,兰河街道办事处以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辖区群众为重点,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2006年投资30万元维修了老城区道路,清挖永久性渗水井36眼,清挖临时渗水井28眼,清运垃圾8000多立方米;二是加强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民主社区筹建标准化活动室1处;建国社区党总支以社区活动站为依托,把群众组织起来定期开展活动,大力宣传党的政策、好人好事,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牢固的阵地。一批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评价;三是开展绿色楼道创建活动。四个社区投资4600元各创建绿色楼道1处,为城区楼房的管理和楼道美化增加了亮点;四是充分发挥“爱心超市”的救助作用,和平、建国两个“爱心超市”一年共发放米、面、油4980斤,发放衣物等物品1680件;五是探索数字化管理城市的新道路,努力提升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现已完成街道和四个社区的网络平台建设工作。办事处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各社区建立信息资料数据库(包括党建、街政、户籍、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内容)。网络平台建设工作正在发挥其作用,通过网络,已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000余人,分别输出到哈市、大庆、大连等地。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2006年兰河街道办事处深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各社区深入开展文明小区,共产党员楼道、平安楼道的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有效维护了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全和谐的政治局面;通过法律讲座、街心广场定点宣传等方式,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公民法律素质和公务员依法行政水平全面提高;2006年符合政府生育率达到95%;农村有86户128人纳入农村低保范畴,城区1278户2365人享受低保待遇。
【安全信访工作】 2006年兰河街道办事处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7次,专项检查5次,查出隐患27处,整改26处,清除了重大安全隐患;按照“五字”信访方针,严格执行主要领导信访工作责任制、信访情况通报制、“一案三查”和“一票否决”等制度,认真调查解决信访问题,全年信访案件27件,解决处理25件,尚有建国社区集资款和老委长工资问题正在处理当中。;开展“平安呼兰”的创建活动。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在全街范围内形成警民打防、全员参与的治安防范格局。定期开展民事纠纷排查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作用,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调解民事纠纷成功率100%,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制度建设】 2006年兰河街道办事处,强化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切实提高全街党员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重点开展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及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培训,培训时间40课时,培训人数525人次;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一是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为重点,强化对干部的政治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大局意识,全局意识,责任意识,配合意识和落实意识,确保各级干部目标一致,尽职尽责,干事创业;二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通过社区、村全面完成“两委”换届选举,优化基层班子结构,不断创造良好有序的经济目标和社会发展环境;三是让为民服务成为党员、干部践行“宗旨”的自觉行动。全街党员、干部自觉为民解困28件。四是扎实开展整顿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工作,认真解决部分干部思想观念旧、精神状态差、工作作风飘、落实措施粗、创新能力弱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干部执政能力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五是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贯彻《实施纲要》,推进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层层分解,明确职责分工,确保责任到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
【社会化服务】 和平社区和建国社区两个“爱心超市”,共发放米、面、油4980斤,发放衣物等物品1680件,充分发挥“爱心超市”的救助作用;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完成街道和民主、建国、和平、幸福四个社区网络平台建设。办事处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各社区建立信息资料数据库(包括党建、街政、户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多项内容),2006年,通过网络作用已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00余人次。分别输送到哈市、大庆、大连等地。
【重大奖励和荣誉称号】 2006年1、兰河街道办事处被评为:市级创建平安街道先进单位;区级畜牧业生产先进街道;区级蔬菜生产先进街道;机关党支部获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区级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2、兰河街道建国社区被评为:省级党建工作先进党支部;市级平安社区达标竞赛活动标兵;市级先进老龄社区服务队称号。3、兰河街道幸福社区被评为:区级先进党组织;区级环境卫生先进单位。4、兰河街道富强村被评为:区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区级畜牧业生产先进村;区级“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5、先进个人:尹秀华:市级平安社区达标竞赛活动先进个人(建国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天明:、刘嘉宏、孙成华、尹秀华获区级优秀共产党员;李彩波:区级优秀党务工作者(兰河街工委副书记);杨仁成:区级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兰河街道办事处)
(三)腰堡街道
【特色工业区】 2006年,街道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以街工委书记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办主任和各村委会主任任成员的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街工委文件形式下发《腰堡街道招商引资任务指标分解及奖励办法》,将招商引资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对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同时组织街村干部外出学习、参观、考察,开扩视野,增长见识,。经过街村两级干部不懈努力,成功引进广源菌类栽培山野菜加工厂、黑龙江明达集团养殖场、哈尔滨军怡食品有限公司、吉昌复合肥厂、圣水米业和哈尔滨成林木材加工厂等8家投资企业,到位资金3900万元,超额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同时,新引进的企业还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每年新安排劳动力就业500多名,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快发展。同年,根据大顶子山水利航电枢纽工程二期蓄水成功的实际,请市规划院对街道进行了重新规划,把沿江旅游开发作为重点进行规划,,已有省教育厅干部休闲中心、圣水湖畔度假村正式进区。
【稳定谐发展环境】 腰堡街道处于松花江畔,土地资源复杂,农村土地矛盾十分突出。街道办事处成立后,对全街道存在不稳定因素进行认真的排查,特别是对土地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如兰河村东岗屯自86年由于连续遭受外洪灾害,农民相继将所有分得的劳力承包田弃耕,这部分土地被部分村民复垦。2004年弃耕土地的农民向复垦土地的农户要地,引起了上访问题,永丰村蒙古屯在1998年将草原承包给几户农民,后来承包草原的农民复垦开荒地。合同到期后,没有种到开荒地的农户要求将土地平分而引起上访问题。靠山村、陈排村机动地严重超标,农民多次上省、上市甚至进京上访。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第二轮土地展包时,一部分户在人不在的和欠村里农业税、提留、统筹费的农户的土地被村里收回转包,并且当时为了化解村级债务,村委会与承包人签订了长期承包合同。还有当时种地需交税、交费,一部分农户自动放弃土地经营权。实行“一免两补”后,这些人纷纷向村里要地。针对这些问题街道办事处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严格按国家政策办事,做到该给的全部补给农户。村里签订长期合同,暂收不回来的,由村委会与应得地的农户协商,在村合同没有到期之前,村里按转包的价格将承包费补偿给原承包人。合同到期后将土地退还;二是对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主动与省、市、区农委、信访办保持经常联系,及时请教咨询,使各村对土地纠纷问题的答复处理意见一致。并将可能发生的上访问题处理意见报区、市、省农委、信访办,争取上级对问题的处理结论的认可,便于一旦出现越级上访时的答复意见一致;三是从街工委书记、街道办主任,到一般干部,落实人人抓信访,人人抓稳定的“一岗三责”责任制,形成了人人管信访,个个抓稳定的氛围;四是建立解决土地上访问题目标考核体系,把解决土地上访问题纳入村干部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中,做到在村能解决的决不许推到街道,在街道能解决的决不推到区里,下级解决不了要逐级上报。街道办事处责成主管领导专门负责处理土地纠纷问题,行政办设专职信访工作人员,对来访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处理,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在处理来访工作中,能立即答复解决的立即解决,一人一时难以答复的,就随时召开班子会议研究解决。如在处理呼口屯群众集体无理上访问题时,街道经过反复研究,与区、市有关部门协调,最终将这起上访案件得到了彻底的解决。靠山村的土地上访问题多次请示上级主管部门,并于去年组成工作组进驻村里,利用10多天的时间把多余的机动地分到农民手中。2006年,通过信访窗口接待解决各类上访案件543人次,主管领导接待处理484人次,召开班子会议集体研究解决土地纠纷问题17次。街道的各类矛盾基本得到解决。
【劳动力转移】 2006年在引导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街道办事处充分发挥本地优秀企业家带动战略,制定允许街道干部离岗办企业,带领农民创收的优惠政策。支持街道干部离岗兴办企业,2006年有3名干部与街道签订协议,离岗开办砖厂和成立装饰公司,转移劳动力170余人。宏信、明达、志华、双达等几家本地优秀企业家,已安置剩余劳动力1760人。兰河村的黄洪军、黄洪信、洪辉等挂靠东电烟塔公司,在内蒙、安徽等地修筑电厂烟筒,带走剩余劳动力210多人。靠山村的历雷明、永利村的韩洪武、水师村的徐华等分别在长春、绥河、东宁、克东等地搞建筑施工和开办砖厂,带走劳动力300余人。邹氏家族分别在兰河街道、方台镇、双井等承包砖厂三处,安置劳动力490余人。以大堡村李永刚、王亚雄为主的制鞋业在哈市占领了鞋业市场,共有300余人在哈市从事制鞋,并往返杭州、沈阳、长春、绥芬河等地进行经销。水师村书记谭学文在鹤岗承包制砖厂带走70多劳力,村主任在哈肇公路修建期间,安置剩余劳力247人,三电厂卸煤队、服务公司常年安置剩余劳动力200多人。另外广州、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地搞物流和服务行业的不少于400人。2006年全街道已经外出劳务人员6413人。转移劳动力占劳力总数的48%。
【服务型街道】 2006年冬全街进行一次清冰雪活动,把堆放在十里长街及路面上的冰雪一次清除干净,使全街群众度过了个干净、祥和的春节。由于哈肇公路呼兰至通河段全面开工,哈尔滨铁路局所辖滨北线22公里铁路道口处因建公铁立交桥封闭,造成铁路以东的腰堡街道和双井等各乡镇近10万人以及近百户企业改走25公里道口,需绕行22公里,且绕行段道路狭窄、凹凸不平、车流量加大至使交通不畅,给当地居民及企业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和极大的不变。滨北线22公里铁路道口封闭后,街道办事处有关领导从群众和企业利益出发,多次出面协调,最后与哈尔滨中铁铁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区亚麻厂、呼兰街道办事处、永兴村等单位协商确定了临时道口的路线、征地费用等问题。由于设立临时道口的费用暂没有进入哈肇公路工程预算,开通道口又势在必行,驻腰堡的哈三电厂、双达集团等企业积极响应,自愿出资近百万元,开通了临时道口,给企业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受到了驻街企业和群众的广泛赞誉。此外,街道办事处积极协调区供电局,电区供电局投资12万元,建设一条由大堡至江边1100米的水田改电工程,有效地解决了大堡村水稻生产的用电难问题。2006年全街30%的水稻得了稻瘟病,街道办事处连夜请区水稻专家进行辅导,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永丰村、大堡村是水稻主产区,每年春旱泡田抽不上来水,夏季丰水期又形成内涝,为此,街道办事处多次协调区电业局、水务局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在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和修筑村屯道路方面,完成了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关于为民办十三件好事之一的腰堡通永丰村7.5公里的村公路建设。全街道各村屯共修筑街路、巷路23条,为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腰堡街道办事处)
(四)利民街道
【概 述】 2006年利民街道实现社会总产值16.75亿元,其中,农业实现产值6.55亿元,二、三产业实现产值10.2亿元,其中二产业实现产值6.64亿元,三产业产值达3.56亿元。人均收入4394元,同比增长7个百分点。
【优化农业结构】 2006年全街道粮食总产量13100吨,其中,水稻3283吨,平均亩单产329公斤,玉米总产量8860吨,平均亩产322公斤;大豆总产量957吨,平均亩产183公斤。农业总产值6.55亿元,其中种植业实现2.4亿元,林业、苗木实现1.8亿元,畜牧业产值达1.9亿元,渔业产值1500万元,其它经济类作物产值达3000万元。
【畜牧业】 2006年利民街道把畜牧业作业农业产业调整的重点,在技术,资金、市场信息等方面为群众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畜牧业产值达1.9亿元,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至2006年末,存栏:奶牛3770头,黄牛600头,羊940只,猪3830头,蛋鸡3.29万只,肉鸡生产量185.32万只。
【劳动力转移】 2006年街道全年共培训1300人,其中,参加农委培训840人,劳动力就业办计算机培训160人,社科联培训3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达12600人,劳务收入达6758万元,外出务工人员平均年收入5364元,农民平均增收2200元。
【招商引资】 2006年利民街道引进久盛家具、汇海加工有限公司2家大型企业,投资金额2200万元,到位资金1800万元,吸收当地劳动力200人左右。
【饮食服务业】 利民街道地处开发区,辖区内高校多、大企业多、务工人员多。因此着力扶持饮食服务行业的发展,2006年街道从事商服业户132家、运输业户276户、经济中介人员187人,全年营业收入达3.31亿元,利润额1410万元。
【安全稳定】 1、安全工作。利民街道辖区内,高校多、大企业多、务工人员多,社会安全形势严峻。为确保群众生产生活安全,街道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一整套符合本地实际的社会安全运作体系:由工委直接领导,成立100人的联防巡逻大队。和群众互保组织,实行日查夜巡,群众生产生活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2、信访工作。2006年全街道共发生信访案件8起36人次,街道采取“谁的人谁领,谁主管谁负责”和“以人为本,变上访为下访”的工作方法,深入基层解决矛盾,真心为上访人做实事。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使信访工作走上规范化,秩序化轨道。圆满解决全部信访案件
【新农村建设】 2006年街道投资1300万元,共修建白色路面9公里、沙石路面110多公里,49个自然屯道路路面硬化率100%,投资230多万元,植树15000株、村内道路两侧全部绿化、清理路边沟75公里、垃圾、柴草垛、禽畜粪便全部出村;全力协助开发区工作,为开通利民大道,动迁村民48户、拆除房屋100多座;由开发区直接委托街道进行实施的移民搬迁住宅建设工程,共13栋楼房,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已全面交付使用;由村委会和村民独立开发住宅小区是全区首例,村上既没有开发资质,房地产开发又有一定风险,面临的困难多多。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亲自参与策划、规划、建设和协调各相关部门,使玉田村委会提出的开发玉田小区方案得以实施。2006年小区通过验收,交付使用。占地面积87000平方米,建住宅楼14栋,建筑面积109346平方米;玉田综合大市场3977平方米。年末正式营业,入住商户118户,年创利300万元以上;利民街道办事处成立前,玉田村仅有4个自然屯855户、3200多人吃上自来水,2006年,街道办事处和玉田村委会把解决吃水问题做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由包扶单位市纪检委投资50万元、省财政厅投资9.5万元、市爱卫会投资5万元,村委会自筹资金73.5万元,共投资138万元,新增自来水管网27000多延长米,解决了3个自然屯345户、1400多人的吃水问题。
【环境治理】 2006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街道办事处把工作重点放在环境卫生治理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共投资1310万元,修筑白色水泥路9条4000延长米,黑色柏油路一条2500延长米,沙石路146条8万延长米;沿路重点村成立了保洁队,购置了保洁车辆,生产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日产日清,达到边沟整齐,路面硬化,卫生洁净,绿化有型的整洁环境。
【关心弱势群体】 街道办事处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关注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确立教育优先制度,签订责任状,建立相关资助体制,确保儿童不失学;在街道组织协调下,投入资金1万元,为两户困难老兵修建、修缮住房;倡议机关党员干部为利民敬老院老人献爱心,捐款1万余元。同时,通过街道努力,警官大学还与利民敬老院结成了关爱对子。
【计划生育】 由于开发区的发展,人口流动频繁,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街道深入企业,村屯,大力宣传计生政策,并做大量的细致的正面引导工作。一是全额下发独生子女奖励费;二是设立板报、标语,组织群众学习科学技术;三是配齐,配全计生设备和服务人员,为群众提供健康服务。新生人口始终控制在计划之内。
【公仆意识】 1、建立上下考评制度。制定“双向百分”考评制度,普通干部,每月给主管领导打分,街道给各村打分,每月小结一次,年终按总分兑现奖励,机关作风明显改观,各村工作积极主动。2、党员队伍建设。发展新党员15名,培养积极分子96人,为党的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提交论文】 1、《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构建街道反腐败工作新的着力点》——呼兰区利民街道工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玉民2、《浅论如何发挥统战工作在县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呼兰区利民街道办事处党群办(2006年8月)3、《务实创新,全力创建平安利民》——呼兰区利民街道办事处(2006年8月)(利民街道办事处)
四、乡镇概况
(一)康金镇
【概 述】 200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9.8亿元,增长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8元,增长6.4%;农村人均纯收入4468元,增长8%。招商引资额445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额7480万元,粮豆薯总产量达12.5万吨。
【延伸产业链】 2006年,康金镇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在种植业上,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制定《康金镇绿色特色食品发展五年规划》,一方面选择已形成规模和有一定种植基础的农产品申报品牌,抢占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树立特色意识和品牌意识,发挥生态环境好、污染小的优势,发展绿色无公害特色作物种植,全镇已形成胜平村棚室菜生产和小赵村农业科技园区的60栋温室和以大棚为中心的反季节蔬菜种植、以牛堡村为中心的无公害韭菜基地、以头道村、白家村为中心的富硒谷种植等5个初具规模的无公害特色品牌作物基地。产品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远销吉林、天津、唐山、哈市、绥化等地区。同时还为农民销售农产品开辟“绿色通道”、办理《蔬菜自产证》和《农产品运输车辆特别通行证》,免收一切费用。2006年,全镇特色作物种植面积640公顷,比去年增长26.3%。康金镇地处于呼兰区的心脏地带,距哈市市区仅60公里路程,利用这一优势,以128眼机电井为依托,发展元葱种植,并为有困难的农户协调专项贷款700万元,2006年全镇元葱面积200公顷,总产2200万公斤,收入1540万元,全镇人均增收173元。
【农村新型合作组织】 2006年康金镇共有农村新型合作组织两个。一个是葛家村奶牛生产合作组织,共参加21户79头奶牛。经济联合体的建立,增加了饲养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并逐渐将奶牛生产推向科学化、现代化、集团化、规模化。另一个合作组织是头道村以宋德臣为首的种植业经济联合体,联合体市场信息共享,市场风险共担,经济利益共分,劳力资源共有。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正在发挥着开发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进新型农村睦邻关系,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畜牧业】 2006年康金镇占地7万平方米,前有市场,后有基地的畜牧小区运营后,畜牧养殖基地先后有11家企业进驻,交易市场年牲畜成交量达2万头(匹),交易额1.3亿元。畜牧业总产值达2.6亿元,占农业产值的53.1%。畜牧业呈现出了空前的发展势头,全镇肉类总产2.7万吨,生猪出栏27.6万头,存栏40600头,出栏肉牛、肉羊分别为26000头和52000只,分别同比增长48%、230%、46%、145%和234%。同时还鼓励部分农民利用贪青作物从事青贮饲料的加工销售,不但可以拓展饲料来源,降低饲养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抵抗灾害的能力。
【小城镇建设】 康金镇是呼兰区最大的乡镇、国家计委投资综合经济开发重点镇、省市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哈市重点扶持小康建设示范镇和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发展改革试点镇。2006年通乡公路康金段和尚康公路的通车,全镇白色路面通车总里程达到11公里、砂石路面以上等级公路230.8公里,人均硬化道路长度2.6米。形成以哈罗、哈伊、长康、哈绥高速、高等级公路和滨北铁路为骨架的纵横交错的交通网。构建了轻工、针纺、粮油、农杂、五金、果品等六大系列六个专业市场,占地近万平方米,年交易额达1.9亿元;投资992.8万元进行自来水改造,水处理厂占地18000平方米日处理水5400吨;共建商品住宅楼17栋,126000平方米,建平房180栋,1700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23平方米。;大树进城600株,镇内绿化树木8500株,绿地面积80000平方米,全镇共有林地面积2460公顷。并完成了“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规划及哈绥高速公路绿色通道两侧50米的绿化工程的建设任务。共造林617亩,其中更新造林490亩,新造林127亩,建成小赵、双合、葛家、金井、兰阳五个生态型园林村;农村住房砖瓦化率、有线电视入户率、自来水入户率、电话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71%、28%、100%、31%和13.6%。
【劳动力转移】 2006年康金镇有劳动力30114人,其中男劳力19066人,女劳力11048人,富余劳动力20421人。康金镇与区农委联办农民技术培训班,开班九期,培训800人次,内容涉及计算机、建筑、电焊、电工、缝纫等5个行业。转移劳动力8965人,其中从事工业1031人,建筑业129人,交通运输、邮电、电信、仓储业245人,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1104人,其它行业6456人;就转移的地域看,国内8951人,其中省内6736人,本区1465人,省外2215人,国外14人,其中韩国4人,俄罗斯10人。
【招商引资】 2006年签订意向型项目6个,签约项目2个,分别是长春宏达汽车配件公司汽车配件和肇州中大化工公司的糠醛项目,总投资额4000万元。招商引资工作的良性发展,催生和壮大了一批本土龙头企业。为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构建四大产业链,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式地发展。一是构建以汇源油厂、志强饮料等企业为龙头的粮食基础产业链,计划加工转化粮食2000吨,实现增值400万元。二是构建以金康乳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乳品储运加工产业链,日加工鲜奶能力150吨,带动全镇奶牛发展到1200头,年收入近千元。三是构建以正大肉鸡为龙头的肉禽饲养产业链。应养殖户要求,与正大协商建鸡舍30栋,正大鸡舍已达180栋,年肉鸡出栏300万只,年纯收入300万元。四是构建以联宇公司、广范塑钢和通用锅炉为龙头的建筑加工型产业链,解决500富余劳动力就业。
【新农村建设】 2006年康金镇实施五项工程:一是景观大道工程。投资80万元,扩建康金镇中心公园外500米环路及公园至镇一中500米长的中华路,每侧拓宽2米水泥路面,铺设3米宽人行彩砖步道板,镶嵌路边石;采用地下铺装线路取代架空线路。,改造安装独立式路灯22盏,栽植云杉470株,铺设两侧草坪绿化带,打造成景观大道,提升了康金镇的城镇化水平。二是中心公园改造工程。投资11万元,对中心公园四周围栏和公园内4座休息凉亭进行了维修,更新绿地草坪,安装花坛铁艺围栏和树围座椅,设置20盏夜景装饰灯,在中心广场和八卦街口增设9个实时监控摄像头,为居民提供了一个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的休闲娱乐场所。三是镇内自来水管线改造工程。投资10万元,对镇内600米自来水管线进行了改造,进一步提高了镇内居民饮用水质量。四是排水管线改造工程。投资300万元,在中心公园四周至排灌站铺设全长3000延长米内径1.2米的水泥排水管线,解决了镇内排水不畅的问题。五是试点村建设初具成效。在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农村建设中,兰阳村在省民政厅、市商务局的帮建下修建了水泥路面和科教文化中心,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转变,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已经惠及到了全镇的农村家庭。
(二)沈家镇
【概 述】 2006年全镇社会总产值7.3亿元,同比增长11.3%;农村人均收入4439元,比上年增长10.8%;实现乡企实缴税金178万元,比上年增长11.5%;完成招商引资189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140万元,引入投资百万元以上的项目4个;年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200人,全镇有5700人常年或季节性从事非农产业,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70%,全年实现劳务收入3600万元,农村人均创收1400元,占当年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完成造林绿化面积870亩,超过区下达的绿化任务指标;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25万元;购置大型拖拉机14台,完成机械整地面积6.6万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55%;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达到了100%;耕地培肥、畜牧、水产、乡企及特色经济等工作按照各业务部门要求的标准和指标都完成了任务。
【结构调整和订单农业】 2006年全镇六个种植业结构示范基地总面积3.9万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41%。沈家村60户农民与英霞实业公司签订的绿色大豆、绿色玉米、绿色谷子共1000亩,取得了较高的收益,实现了企业与农户双赢。祁堡村48户农民联合成立了宏伟绿色果菜协会,目前运作良好,绿色葡萄种植面积突破100亩,亩纯收益都在7000元以上。
【畜牧业发展】 2006年全镇畜牧业发展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全镇生猪年饲养量2.8头,两牛存栏6400头,年出栏肉鸡360万只,全镇又涌现出一大批养殖专业户,畜牧产业所创造的效益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招商引资】 全镇本着“舍近利、求远利;让小利、图大利”的原则,广泛招商,狠抓民营企业发展。全年实现招商引资额1840万元,新引入百万元以上项目4个,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劳动力转移】 全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700人,占全镇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0%,其中有4700多农民实现了稳定就业。全年创劳务收入3600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农村人均可实现收入1400元。以大罗村农民尹井利、王广良为代表的2000多呼兰人在北京、天津两地从事物流业,不仅年创收近亿元,而且叫响了呼兰物流业的品牌。
【新农村建设】 2006年确定为市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借助优惠政策和帮建单位的支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镇累计投资4991万元,其中国家和帮建单位投入3441万元,镇村两级投入130万元,农民投入1420万元。一是道路硬化工程。总投入资金2500余万元,共铺装白色路面59.5公里,共25万平方米。其中通乡路2.6公里、15600平方米,,通村路38.2公里、167900平方米,村内路18.7公里、6650平方米。二是给排水工程。为西南、西沟、福昌三个自然屯420户村民安装了自来水。全镇新修排水沟193条,其中镇内主街和祁堡、罗斌、大罗等几个村修建了9公里砖混结构排水明渠。三是“三改”工程。全镇共对特困户、五保户完成土草危房改造33所,改厕1200个,2300户农户的院墙和院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改建或硬铺装。四是生态园林村建设工程。投资23万元,把罗斌、柳泉两个村建成了高标准生态园林村,共栽植了杨、柳、松、丁香、连翘和焰火木等绿色苗木8000株。五是综合活动室建设工程。新建150平方米以上村综合活动室5个,并在罗斌村和祁堡村改扩建活动室两个,都设有农民书屋,捐赠或购进了科技图书,其中罗斌等几个村还增设了信息服务室,添置了电脑,免费为农民上网提供致富信息。六是新能源试点工程。在罗斌村建成100立方米户用沼气池四个,建220平方米太阳能浴池一处,并在罗斌和祁堡村建8立方米沼气池17户,户用太阳能利用试点32户。七是完善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镇有线电视用户2630户,入户率40%;固定电话用户5864户,入户率86.3%;投资198万元新建寄宿制中学一所;完成了学区小学网络布局;彻底改造了镇敬老院,为老人们营造了整洁舒适的环境;建成农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点12个,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搭建了信息平台;新建农家超市12个,极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典型示范】 2006年初沈家镇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镇,市直14个单位与沈家镇的12个行政村结成了一对一的帮建关系。10月8日,呼兰区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召开,沈家镇为全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参观现场并做了典型发言。11月13日,沈家镇又为哈尔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提供了参观现场,建设成果得到了市领导的认可和全市其他区县市的好评。沈家镇先后接受上级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的检查、考察和调研近80次,为全市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验。2006年,沈家镇党委和罗斌村党支部被市委授予全市“五个好”建设先进党委,和“五个好”建设先进村级党组织,祁堡村等7个村党支部被呼兰区委授予“五个好”建设先进村级党组织。年末,沈家镇和罗斌村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和先进村。2006年全区国家机关综合考评中,沈家镇被评为先进单位,党委书记纪伟明同志被市政府记二等功。
(三)二八镇
【概 述】 2006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14%,农民人均纯收入4223元,同比增长7.3%。全镇粮豆薯总产41288吨,同比增长2.1%。
【畜牧业】 2006年镇畜牧发展中心建立了化验室,切实加强畜禽防疫工作,有效地步防止了禽流感和牲畜口蹄疫的发生,确保了农民的财产安全。全镇奶牛饲养量310头,黄牛3155头,山绵羊3811只,生猪8560头,两鸡38万只,大鹅8900只,畜禽总量比上年有所增加。
【造林绿化】 2006年二八镇造林绿化任务700亩,镇采取有力措施,充分调动农民造林积极性,积极鼓励私有化造林,加快了全镇造林的工作步伐,全镇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造林780亩,超额完成任务。
【劳动力转移】 2006年二八镇对劳动力转移工作高度重视,纳入日程,摆上位置,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多方搜集各地用工信息,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全力为劳动力转移服务,到11月底共输出劳动力5130人,进行引导性培训3360人,真正使全镇富余劳动力走上了致富增收之路,年增加农民收入3000万元。
【招商引资】 二八镇党委、政府进一步完善《二八镇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制,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哈尔滨一家绿色环保加工企业落户利民开发区,投资额达6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从5月份开始,二八镇积极开展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整治会战工作,各村屯积极行动,全面发动,极大地改善了村屯公共卫生环境,使全镇各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全镇共整治村屯18个,街道41条,清运垃圾3250立方米,出动车辆960台次,迁出柴草垛52垛,栽种花树6500株,共投入资金18万元。达到了“三整治,一提高”的目标,完善了鲍堡生态文明村建设。
【小城镇建设】 2006年二八镇编制了《二八镇2006年——2015年小城镇建设规划》,充分利用哈肇公路修建契机,搞好镇南北路与哈肇路的衔接工作,完善了镇政府庭院及围墙设施建设;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宣传活动,提高全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素质;推进全镇依法治镇进程和“四五”普法活动,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计划生育】 积极贯彻“三为主”方针,做到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亲自抓,计生办具体抓,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数量,提高了人口质量,杜绝了计划外生育,镇计划生育率、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较好地完成了区里下达的任务指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广泛动员农民参加医疗保险,减轻农民就医负担,全镇80%农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社会稳定】 实施警民“打防控”工程,确保发案少、秩序好、环境优良、人民满意的治安环境;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抓早、抓小、抓苗头,把工作做在前头,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加强信访工作,落实“一岗三责”责任制,做到有访必接,耐心解释,切实维护了全镇的社会稳定。
(四)石人镇
【概 述】 2006年全镇特色优质、高效作物种植面积7800亩。同比增长率20%,粮豆薯总产1.09亿斤。农林牧渔总产值3.45万元,其中种植业6061万元、林业180万元、畜牧业987万元、乡镇企业23万元。
【畜牧业】 2006年正大肉鸡饲养户151户,年饲养量200万只,年收入200万元.特色养殖87户、养牛大户48户、养殖业收入1900万元、人均养殖业收入680元。
【个体经济】 2006年商饮服务业350户,同比增长10%,交通运输51个、修理业30个、加工业85个。个体经济收入800元。
【招商引资】 2006年全镇引进外资项目5个,引资1610元。其中君红面条厂290万元、龙铁煤炭建材经销处340万元、娱欣粮食煤炭经销处360万元、山东金罗集团石人粮食收购处340万元。解决当地劳动力220人,年创效益230万元。
【新农村建设】 2006年为站前村全胜屯打两眼机电井,安装新型饮水设备,解决吃水难问题。同时为12个行政村34个自然屯按上自来水。投资12万元;对村屯道路进行了整修。
【突发性事件】 2006年6月17日,永平村突降暴雨,村民3人被冲走,村干部分两组搜救,当晚8时搜寻到1人,已死亡。另外2人也死亡。同时排查监控危房,对灾区实行彻底消毒。
(五)白奎镇
【概 述】 白奎镇是全区的农业大镇,2006年粮、豆、薯总产量6.38万吨,同比增长0.38亿斤。国民生产总值12.8亿元,同比增14%.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4.2亿元,1.11亿元和0.8亿元,分别增长18%、15%和15.2%,人均收入3980元,同比增长12%,。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006年白奎镇认真执行“一免两补”国家惠农政策,累计兑现粮食直补资金227.2万元。水稻良种补贴11.2万元。全镇农户户受益330元,人均增收80元。强化对劳务输出工作的组织领导,使外出务工成为全镇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重要途径。全镇共有6,318个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占劳动力总数的67%;其中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2,363人,离土又离乡外出务工3955人,全镇外出人员务工创收1800万元。农民家庭收入中非农收入比例达48.6%。特别是出国赴日本搞劳务70人,人均年收入达7万多元。政府积极鼓励和引导涉外劳务,政府公务员和事业干部热情主动地为涉外人员担保出国。
【种植业结构调整】 2006年农业总产值4.2亿元,同比增长18%、优质粮食、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年产粮6.38万吨。大力发展特色和绿色无公害作物,以庆平为中心外延双山、三道、迎春三个村,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两万亩,产值3千万元;以青山村的”两瓜”为中心,外延大坊、东山两个村,“两瓜”面积扩大到2000亩,产值可达2千万元。大白菜种植面积5000亩,产值410万元。
【质效型畜牧业】 2006年牧业产值1.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实现了畜牧业半壁江山的目标,其中生猪饲养量4万头,肉鸡饲养量达112万只、山绵羊饲养量3200只,奶牛存栏670头;年产鲜奶595吨。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造林任务570亩,庆平村的马铃薯已初具规模。朝阳、迎春两个生态村建设,被区政府评为造林一类乡镇。
【私营企业和招商引资】 2006年,个体私营企业1233户、从业人员5112人,年创产值60万元的有13户。全年招商引资500万元,其中新上工业企业4家。固定资产投资293万元,酸菜厂二期投资40万元,哈市龙泰粮食储运站二期投资167万元,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提高、翠花酸菜等龙头企业的牵动作用逐步显现。有效地带动了农、牧业的发展,友和木业年生产装饰板100立方米,出口日本年创产值40多万元,当年建厂当年获利,为新农村建设增加了新的活力。按照“反弹琵琶”抓农业的思路,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充分利用并依托翠花酸菜集团公司生产规模大,原料需求大,就近供应成本低的地缘优势,发挥翠花酸菜的龙头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发展白菜种植,建设龙型经济,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全镇农业的产业化进程。2007年内争取大白菜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产值410万元。
(六)大用镇
【经济结构调整】 一是巩固粮食基础产业。2006年大用镇从保障粮食安全和满足畜牧业发展、粮食流通的需要出发,进一步打牢粮食基础,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紧紧抓住农业生产这条主线,依托大用镇农作物种植有限公司,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扩大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发展订单农业,当年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1万亩,实现产、种、加、销一条龙,使更多的农户致富;二是突出发展畜牧业。大用镇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畜牧业生产,实现过腹增殖,以畜牧业的发展带动大田作物的结构调整。通过对立业村、小路村等养殖基地以及全镇养殖大户给予政策扶持和贷款倾斜,积极发展规模养殖,带动全镇畜牧业的发展。2006年全镇主要畜产品产量和主要畜禽存栏比上一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招商引资】 2006年大用镇把招商引资工作为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大了领导力度,实行目标任务量化分解,成立了“大用镇招、引、联,上项目服务中心”。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渠道,积极营造良好的招商氛围,,2006年全镇引资额达到450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劳动力转移】 一是发展农村大集,强化内部转移。2006年全镇农村大集由去年的3个发展到7个,不仅促进了商贸流通,而且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开展劳务协作和劳务输出,强化外部转移。2006年大用镇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深入发动,鼓励农民走出去,进入市场,进入大中城市。多次组织农民工参加区劳动力输出活动,共输出农民工6900人。
【精神文明建设】 2006年大用镇认真贯彻“以德治国”思想,大力加强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和群众性的文明村、文明单位和“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进一步净化了村风民风。
【新农村建设】 2006年大用镇成立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验收标准,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以水、电、路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是实施排水工程。投入40万元资金,在村内街路两侧修建了8000延长米的砖混结构排水明渠,保证了全村排水通畅。二是实施绿化、美化工程。进行松树、垂榆、柳树和丁香立体化栽植,村内街路全部实现了绿化。三是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全力推进了“四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工作,组织开展环境整治和柴草垛出村大会战,使村屯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文化建设和科技培训】 2006年大用镇把立业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努力提高全体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一是不断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建立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组建农民秧歌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经常性的读书读报、棋赛、篮球赛、文艺演出等活动。二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利用多种形式,教育广大农民“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有效地杜绝了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和赌博等违法行为,使移风易俗、团结互助、遵纪守法、发展生产等新风尚在全村蔚然成风。三是深入开展科技培训活动。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广大村民学习农村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使每户都有一个种田明白人。
【安全防火】 2006年大用镇加强安全防火工作,春季召开全镇安全防火会议,全镇9个行政村26个自然屯,全部将超量存放的柴草垛彻底般到村外;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6万元,更新消防车,提高了防火灭火能力,为确保我镇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失。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群众的好评。2006年大用镇佟家村被评为市级安全文明村
【综合治理】 首先改革警务机制,在各村设立警务室,把5名民警下摆到各村警务室工作,极大地发挥了派出所的职能作用,提高了办案效率,也使广大群众有了安全感;成立由武装部、综治办、派出所、农经站、信访办等单位组成的“综治维稳”中心,明确了各成员单位承担“综治维稳”工作的职责任务,必要时各成员单位合署办公;组成镇、村、屯、组四级治安联防体系,遇有紧急情况,各屯治安联防员由镇联防大队统一调度、统一指挥。从而形成了最大限度预防和打击犯罪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七)方台镇
【概 述】 2006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463公顷,其中粮食作物面积8301公顷,粮食产量51135吨,人均纯收入4480元,同比增长7.4%。
【优化种植结构】 2006年全镇农业进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化种植结构调整。建成千亩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万亩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基地和年加工5万吨马铃薯深加工基地,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网络。
【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 2006年建成以正大为龙头的养鸡生产基地,建鸡舍135栋,年饲养量320只。同时又建成公家、后关家、高家和三家子等养鱼生产基地,养鱼户190家,养鱼水面6000亩,年产商品鱼400多吨;以公家、高堡村为首的粉条生产基地,粉条生产户125家,年加工马铃薯5万吨,年产值500万元。另外以高堡、黄花、季家为首的家庭养猪产业也形成规模化、规范化。
【劳动力转移】 2006年培训农民工3500人,其中专业技能培训370人,并建立档案。全镇从事二、三产业人员2395人,外出务工人员5740人,年收入3500元。
(八)莲花镇
【经济结构调整】 2006年全镇从实际出发,靠典型引路、技术引导等措施稳定高产玉米面积,扩大优质大豆面积,拓展绿色水稻面积,全面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一、订单农业发展较快,紧紧依靠英霞公司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宣传引导农民走订单农业之路,使订单玉米、订单大豆、订单马铃薯、订单甜菜的种植面积逐年加大。全镇通过订单农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达450多万元。二、不断扩大绿色水稻种植面积,全面提高特色品牌效应。2006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2.3万亩,比2003年增加35%,直接给农民带来经济收入800万元。通过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使农民增加收入1500万元。全镇人均收入4410元,比2003年增长了22%。
【养殖业】 2006年,镇政府紧紧围绕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格局,加大畜牧业防疫力度,调动全镇所有兽医技术人员积极性,深入工作一线,尽最大限度做好畜禽防疫工作,使全镇畜牧业发展稳中有升,实现了粮食过腹增值。生猪、黄牛、奶牛的饲养量与2003年相比有较大增长,肉鸡、鸭、鹅的饲养量稳中有升,全镇畜牧业产值突破7500万元,比2003年增长12%。
【个体私营经济】 2006年全镇充分利用上级有关政策,狠抓企业改制工作。积极引进人才和技术,使原有倒闭的企业呈现出勃勃生机。以细木工板厂、鑫源粮油公司为龙头的一批企业,生产利税显著提高。细木工板、红砖等产品供不应求。乡镇企业实现利税5320万元,比2003年增长42%;木材加工、农机具改造等企业形势较好;特别是以水稻深加工为主的粮食加工企业遍布全镇。个体私营企业达475家。其中:木材加工2家,农机具维修改造36家,较大型水稻深加工企业6家,摩托配件、个体零售店等个体私营经济由弱到强,发展迅速。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销售收入7.9亿元,利润3310万元。
【劳动力转移】 2006年镇党委努力创造条件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积极为农民牵线搭桥,寻找就业渠道,年初靠镇政府推荐介绍组织输出农民工460多人,其中在派人实地考察、认定企业诚信可靠的前提下,一次性就为大连市两个星级酒店送去农民工135人。离土创收人员遍及大连、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大中城市,达9000多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6%。年可创收6000多万元。3月份,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及省劳动局就业信息服务中心,为莲花镇颁发了2006省内第一块“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输出基地”的奖牌。
【化解镇村债务】 2006年依据土地承包及流转的工作程序,通过延长土地承包期以及闲置资产拍卖、林权制度改革等办法,共化解村级债务330万元。通过资产变现,出租闲置厂房等办法,化解镇级债务38万元。全镇村级化解债务总额1120万元,比2003年下降了28%。通过精减村级自用人员、合理并村、干部交叉任职等办法,共减少村级非生产性支出达120万元。
【改善教学环境】 2006年镇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投资120万元,建设中学教学楼,使师生们告别了低矮潮湿的破旧教室。在镇财政愈加困难的情况下,除政府投入部分资金外,协调区直主管部门新建了马家小学、井沿小学;投入23万元,维修了大东、蟠龙等5所小学校,投入5万元,解决了大东小学多年没有围墙的状况;校园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毕业生1400余人,其中考入重点高中20人。
【卫生保健】 2006年通过政府投入一部分、民营企业帮助一部分、上级部门支持一部分的办法,投资新建了综合性卫生院办公楼;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农民参保费、参保率达85%。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次从技术服务入手,加强对广大育龄妇女的身体健康检查,镇计生办每年都利用春秋两季深入到各村对广大育龄妇女进行体检;三是加强对计生工作人员的领导,有目的的分批、分期派计生人员外出学习;四是配合计生主管部门,加大对早婚、早育、超生等违规案件的执罚力度,全镇人口出生率0.7‰,自然生长率4.4‰,计划生育率93%,计划生育工作已跃居全区先进行列。
【新农村建设】 2006年,全镇投资15万元,打大小机电井8眼,解决了梁家、富有、马家等村吃水难问题。;投资3万多元,用于镇所在地的市场卫生清理和镇内中心干路的维修养护。解决行路难问题;投资近10万元,完成了马家村生态园林村建设,村内7条主街道和两条巷路全部进行了绿化、美化;维修了村内各主次干道,初步达到了路基平整、沟沟相通;设放200多节水泥管,解决了莲花、马家等村的道路排水问题;投资2万元,为老哈村安上了路灯;多次与市粮食局、区粮食局、区教育局等帮建部门沟通协调,三个单位共投资90多万元,为马家村修建了6000平方米的白色路面,新建了面积达360多平方米,集村政办公、信息服务、图书阅览、文化活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室;在上级的支持和呼兰亿兴集团等部分单位的资助下,投资30多万元,新建了面积达520平方米的莲花敬老院。省老龄委和老年协会授予莲花镇“全省爱老、尊老、助老先进单位”。
【党风建设】 2006年镇干部捐资5000多元,解决了永安、马家等村3名优秀大学生入学难问题;,协调呼兰金科种业公司为全厂镇贫困、残疾人家庭免费发放了价值2万元的优质种子。结合村支部和村委会换届,全镇共调整支部班子5个,依法选举调整村委会主任7人。通过调整,把一些年轻有为、工作有朝气的人才吸收到村两委班子,基层组织大大增强;查处违纪干部10人,其中开除党籍1人,留党察看3人,保证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完成“四五”普法教育,受教育面达95%以上;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共侦破各类刑事案件40起,盗窃案件50件;加强了消防安全工作,更换一台性能优良的消防车,未发生重特大消防安全事故。2006年莲花镇被区委评为“五个好”乡镇党委。
(九)长岭镇
【概 述】 2006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8.9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2.7万元,财税收入1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40%、56%、2.6%和好4.3%。全镇农业总产值完成2.7亿元,比2001年净增长1.12亿元,增长56%。
【经济结构调整】 2006年全镇从城郊质量效益型农业特点出发,采取多种经营、综合发展、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方针,稳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高效农业、城郊型农业。,全镇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20%以上,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5000多亩,打破了玉米统一天下的局面;畜牧业采取养殖大户领办的方式,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实施养猪示范项目,打造生猪养殖专业示范村,辐射带动全镇生猪产业的发展;全镇生猪饲养户1243户,年均生猪存栏6.5万头,年销售收入1.2亿元,人均比上年增收达120元。规模化、优质化生产态势已逐步形成。
【基础设施建设】 2006年全镇投资10多万元,对镇内长包路、戈新路共12公里的道路进行全程维修养护;上级有关部门投资92万元,在长岭镇小王岗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修建了2.3公里白色路面,极大的改善了全镇的交通状况;全镇又投资20多万元,新打人畜引用水井20余眼,抗旱井8眼,极大地改善了全镇人民的饮用水质量。
【招商引资】 2006年长岭镇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共协议引资43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055万元,新建建宁食品加工厂、盛武食品加工厂、白桦林集团等三家企业。其中建宁食品加工厂以生产果仁及松籽食品为主,投资300万元,年收入200万元,年利润40万元,可实现税金10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50人;盛武食品加工厂以生产面制食品为主,投资500万元,年收入300万元,年利润80万元,可实现税金20万元,安排劳动力就业30人;白桦林集团以炼钢项目为主,投入资金3500万元,年创产值达1000万元,年利润300万元,解决就业100人。
【劳务输出】 2006年全镇共输出打工人员7500人次,其中跨省务工2410人,有组织输出1200多人,并对12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培训就业率达98%,劳务输出收入1.6亿,劳务输出已成为全镇增加农民收入、获取信息和技术、保持农村稳定的有效途径。
【社会事业】 镇党委、政府在全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抓好计生、综治、武装、民政、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全面完成责任目标。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普九水平大幅度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普及率99%。素质教育稳步推进,“两基”复查和“普九”顺利通过验收。以“平安长岭”工程为载体,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有效地预防了刑事案件的发生;建立了信访工作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度;充分发挥群防群治作用,认真抓好社会治安、消防和安全等工作,着力构建综合治理工作长效机制,全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势良好,刑事案件、矛盾纠纷呈下降趋势,社会稳定和谐。
【重大事件】 2006年6月国家卫生部组织有关人员到长岭镇检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对长岭镇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八·一”前夕,长岭镇党委书记常宝生,镇长陈景有及镇武装部部长苏立成等,陪同哈尔滨警备区和呼兰区人武部的领导慰问了正在沈阳军区某部雷峰团服役的长岭镇小王岗籍士兵黄祥龙的家属。(此条新闻刊登在2006年7月30日发行的《哈尔滨日报·新闻周刊》第八版上);2006年长岭镇被呼兰区授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单位、被呼兰区档案局评为档案管理先进单位。(连续四年获此殊荣)
(十)双井镇
【概 述】 2006年,全镇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实现财政收入347万元,社会生产总产值7.3亿元,同比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4814元,同比增长7.8%。
【招商引资】 2006年招商到位资金550万元,引进企业3家。全镇个体工商户累计发展到了928户。
【调整种植结构】 2006年全镇经济作物面积2.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全镇2.6万亩经济作物中,70%以上都实现了无公害种植。传统的韭菜种植继续发展壮大。光荣村的红提葡萄、关家屯的大棚香瓜等特色种植也逐步发展。正在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屯一色”“一户一个”增收项目的特色经济发展格局
【发展养殖业】 2006年全镇生猪和两鸡产业,摆脱前两年受禽流感等影响发展低迷的态势。全镇500只以上肉鸡饲养户发展到95家,500只以上的蛋鸡饲养户有520多家。全镇生猪年饲养量达到了6.5万头,两鸡饲养量达到了260万只。
【劳务输出】 全镇9000多劳动力中,通过观念触动、经济拉动、典型带动、政府行动等方式,输出劳动力近6000多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7%,年创收2500多万元,仅此一项全镇人均增收920多元。
【社会事业】 2006年全镇属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各类协会11个,不同类型的中介组织120多个,不同领域的经纪人810多名。;全镇有线电视入户率35%,电视入户率94%,电话入户率74%。;全镇出生婴儿259人,计划生育率达9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千分之七以下。教育事业不断得到促进。师资不断得到加强,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升学率、巩固率、辍学率指标都达到了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规定的标准。;全镇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到了72%。“一免两补”等一些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抓好信访稳定、“创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解决了土地等热点难点信访问题21个,为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优良和谐的社会环境。
【新农村建设】 2006年年初,双井镇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级试点镇,护路村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在省市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亲切关怀下,在镇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以一切“为了农民,依靠农民,塑造农民”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护路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先后完成了道路、给排水、公益设施等17项重点工程,使护路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总计投资650多万元。其中,投资207万,修筑了5,410延长米的白色路面;投资51万元,更新了5,500延长米的自来水管线,新上了1套最先进的变频设备;投资16万元,建设了集党员活动、村民娱乐、科技培训于一体的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三室”;修建了健身广场,安装了单杠、篮球架、乒乓球台等健身器材;投资23万元,绿化了四条街道,安装了36盏路灯,实现了“绿化、美化、香化、亮化”的目标;投资18万元,进行了20户沼气试点,为在全镇推广新农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动员28户村民投资194万元,进行了改房、改厕、改墙工程,改变了部分农户的家居环境;在全镇开展环境整治工程,总计清理垃圾28,000立方米,整修砂石路15条,1,900延长米,完成四旁植树3,500株,更新造林450亩。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杨林乡
【种植业】 杨林乡是呼兰区粮食主产区之一。2006年重点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以大豆、玉米为主,沿黄土山边种少量的谷子.糜子,,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115611亩、总产量达54706吨。小杨林村有一部分种西瓜的专业户,远销木兰.通河。
【畜牧业】 全乡有正大鸡舍70栋,年放养量240万只;黄牛7000头,山绵羊9497只;生猪23000头,养鱼水面5772亩,年可生产水产品1500吨。
【加工业】 全乡加工业252个,主要有砖厂、屠宰厂、服装加工、电焊、机械、制米等行业。
【劳动力转移】 2006年,针对市场需求,有计划地进行各种劳动技能培训。劳务输出有三条渠道,一是依托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乡政府与之协调,乡东南片的农民多数在那里出劳务,收入相当可观;二是依靠杨林乡走出去的能人,组成能人协会,带出一批人;三是根据有关部门的劳动力需求信息,政府有关部门出面协调。全乡劳务输出6000多人
【林 业】 2006年杨林乡重点抓万米林带的管护工作,林带两侧在林床除草的同时又查苗补栽,成活率100%。还完成林业局下达的秋季林整地任务;运用市场机制造林800余亩。
【招商引资】 2006年引进4个项目,总投资510万,有杨林乡加油站、宏志饲料厂,绿色养殖基地、烘干塔等;个体经营户305个,从业人数4000人。主要有批零、运输、餐饮、服务等方面;年创产值1712万元。
【环境综合整治】 2006年总投入13.6万元,对全乡8个行政村112条街路、224条顺水沟进行全面整治,共出工2800多个工时,出车运垃圾8台3500运次、清理污物、残土垃圾15000立方米,新上石料2万立方米;年底修完杨林乡到黄土山林场3米宽水泥路5.2公里、杨林乡到南房村3米宽水泥路5.7公里。
【文教卫生】 2006年全乡有教师223名,卫生院1所,住房砖瓦化40%,程控电话3000多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严格控制中小学辍学情况、层层落实责任制与文明村、文明家庭挂沟、以法律维护义务教育的严肃性,使150名学生重返校园;计划生育工作彻底改变以往落后的局面;农村合作医疗参保额139.860元、参保人数13986人、回保工作及时到位、全乡回保额过15万元、受益群众5000人。
(十二)许堡乡
【概 述】 2006年全乡社会总产值5.69亿元,其中粮豆薯总产量1.4亿斤,产值0。9亿元;牧畜业总产1.1亿元;劳务输出0.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00余元,同比增长11%。
【种植结构调整】 2006年全乡播种面积16.5万亩,其中玉米5.5万亩,大豆3.5万亩,水稻5万亩,杂粮、薯类、“两瓜”及其它经济作物2.5万亩。玉米以518为主栽品种,大豆以高油、高蛋白品种为主,水稻以“普优系列”为主,其中无公害水稻1万亩。与英霞实业公司签订订单农业6000亩。
【畜牧业】 2006年全乡把畜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奶牛、肉牛、生猪等养殖业。年底出栏数:奶牛724头、黄牛和肉牛6327头、生猪肉69932头、山羊和绵羊7200只、大鹅14万只、鹅雏45万只、肉鸡320万只。
【劳动力转移】 200年培训农民工12期,其中引导性培训1200人,技能性培训班450人,全乡共输出劳动力7800人,就业率85%,占农村劳力的45%。农民增收3900万元,人均增收1372元,同比增长11%。
【农村合作社】 2006年市级试点单位依兰村农机合作社机耕地2万亩,种绿色大豆1万亩;省级试点单位蒲井村农民合作社以农民为主体,辐射周边多个村屯合作社,有社员118户,其中有20户合作种植“两瓜”、特菜400亩,亩效益800—900元,农民增收2万元左右;50户与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马铃薯研究中心)签订订单600亩,亩效益600元。种薯远销山东、河南、河北等8个省市;60户与英霞实业公司签订绿色玉米、大豆800亩;发展种鹅6000只,已与上海、南京等客户签订销售协议。
【新农村建设】 2006年对省级贫困村周化村进行帮建,共投资628万元,其中帮建部门153万元,自筹475万元,修建通村公路、村内白色路面9.1公里,铺设涵管1021节,新建改建砖瓦房15户45间,新建围墙3600米,改厕48个,新建健身休闲广场1处、村级多功能服务室1个;村屯绿化植树1.7万株;清除垃圾3000多立方米。电话普及率85%,有线电视入户率30%以上;632户村民吃上自来水;购买大型机具2台。“十星级文明户”参评100%。
(十三)孟家乡
【概 述】 2006年全乡社会总产值5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财政收入297万元,同比增长4%,社会消费品销售额1000万元,,同比增长11.4%,第一产业2亿元,同比增长10%,占全乡GDP40%,第二产业1.5亿元,同比增长17.1%,占全乡GDP30%,第三产业1.5亿元,同比增长7%,占全乡GDP30%,人均收入3946元,同比增长5%。
【结构调整】 2006年全乡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和城郊型农业方向,充分发挥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作用,大力推广优良玉米品种,优化率100%,抓好春季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全乡农业生产标准化率80%,推广特色作物“两瓜”、马铃薯、黄烟、笤帚糜子、杂粮、苗木花卉和棚室蔬菜的种植,形成“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年产值0.7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 2006年全乡投资80万元,建成孟家至团山8公里通村道路,其中20万元的过境桥也开通使用。解决了绿色水稻基地交通不畅和旅游区发展环境等问题。
【新农村建设】 2006年加强以乡政府所在地孟家村为重点的小城镇示范村建设。重点改造并拓宽了孟家村南北、东西两条主街,使1350延长米街道路面平整、边沟畅通、全部绿化。与省级试点村—和平村包扶单位,区人大、市区检察院、中国银行呼兰支行对接,争取资金对村级道路、文化广场、自来水和绿化等四项工程进行建设。区人大协调区广电局、区人大代表中的企业经理,为和平村500余户解决了有线电视入户问题。市区检察院协调水务局,投资10万元,为和平村安装了自来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75%,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