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呼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03-28
一、农业综述
【新农村建设】 2006年农委按照省、市的安排部署,全区安排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3个、试点村30个。农委组织各试点村镇,协调各帮建部门,合力共建新农村。一是争取项目资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各试点村镇新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76个,共投入资金1.23亿元,其中农民出资出劳出物出车合人民币4431万元,区财政投入2513万元,争得国家、省市项目投入2813万元、帮建单位投入1936万元,试点村镇自筹604.5万元。经过多次跑省进市,区农委独立争取省市农委帮建资金近2000万元,其中省农委对护路村规划建设项目30个、投资800万元;争取市农委拿出400万元扶持双井护路村、沈家罗斌村;二是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农村建设之初,这边急于建设,那边规划出不来。为此,农委与乡镇一道找市规划部门,最终感动了市委邹新生书记,为全区节省资金近30万元,并使我区30个试点村率先完成了结构调整规划,其中,13个村规划设计村外畜牧小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双井镇护路村、沈家镇罗斌村正在逐步发展成为蔬菜生产专业村。2006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实现45亿元,同比增长9.8%;三是农民增收取得了新突破。2006年,全区新上农民致富项目152个,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400元,同比增长7.3%,30个试点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660元,比全区水平高160元;四是村屯环境治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上给排水工程26处,解决了24个村屯7.6万人给排水问题;完成沼气应用实验40户,为清洁能源建设探索了新路;新建和改建砖瓦房4.6万平方米、卫生厕所654个;新上通乡、通村、村内路126公里,试点村通村公路全部硬化,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五是试验引进新能源,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有新进展。为探索高寒地区沼气应用的有效形式,在省农委的扶持下,争得国债项目北方高寒地区沼气应用试点落户呼兰区,计划投入617.4万元,利用两年时间建设1715个沼气池,同步推进改灶、改厕、改院,即“一池三改”。本着积极稳妥的指导思想,先在双井镇护路村、沈家镇罗斌村实验建设冬季取暖大型沼气池5个、户用小型沼气池35个。正在进行防冻实验的沼气池40个;六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区建成农村活动室17、图书室17个,休闲广场5个,发展信息终端265个,为5个村、2160户安装有线电视,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训农民22万人次,试点村镇青年农民培训率达到100%,农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引导农民自觉移风易俗,全区统一评比标准,发放统一制作标牌到137个村,占总村数的81.5%,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10万多户。六是深化民主管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行村民自治,在所有行政村组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将新农村建设的自主权还给农民。在村民理事会组织下,各行政村重新修订了村规民约,以契约形式,较好地解决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难题。全区新农村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成绩得到了省市的高度肯定,10月13日,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呼兰召开,市委杜宇新书记在讲话中三次表扬呼兰,申立国副省长到呼兰视察后,责成省新农村办要很好总结呼兰的经验。
【优化结构】 一、在种植结构调整上2006年,优先发展蔬菜、小杂粮、苗木花卉等特色经济作物,特色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40万亩,发展高赖氨酸饲用玉米和高淀粉高油工业用玉米100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80%。在全国率先成功引进美国先锋335玉米品种,垧产26000斤。全区总播种面积213.7万亩。粮食总产量17亿斤,比上年增长2.4%。二、在农产品品质结构调整上,大力发展优质、绿色、无公害生产。全区19万亩水稻全面实现了品种优质化,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突飞猛进,种植业落实无公害、绿色食品监测面积208.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7.5%,落实无公害玉米126.8万亩、大豆44万亩、水稻19万亩、蔬菜两瓜5.6万亩、马铃薯13.1万亩。养殖业落实无公害肉鸡5400万只、生猪87.5万头、两牛10.3万头;渔业落实养殖水面4.5万亩。全区认证绿色食品19个,无公害农产品110个,其中今年新认证100个。三、在农民就业结构调整上,重点扶持农民向大城市、小城镇转移,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农民就业开辟第二战场。争取省市农委投入184万元,实施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核心的阳光工程,经过系统培训,使5300名农民掌握了计算机、电焊、营销等专业技能,培训结业的人员按照订单全部安置到京津、哈尔滨等大中城市的工商企业工作。全区有12.1万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5%。2006年,全区转移就业的农民创收突破6.4亿元,人均创收近5300元。
【扶贫开发】 2006年,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优先落实许堡乡周化村为新农村建设试点,争取省、市帮扶单位投入359万元,加强基本建设,扶持农民转移就业。协调省市扶贫办及省农业开发办、市政府办公厅、区政府办、区物价局共同出资175万元,在村内建白色路面4.6公里,安装自来水632户,购买大型农机具2台,建设多功能服务室1处,开展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380人,已安置325人。
【构筑产业化】 2006年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利民开发区的牵动作用,全区突出发展一批起点较高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在此基础上,农委积极组织企业跑省、上市,争取龙头企业认证、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其对农业的牵动能力。全区已争取认证省级龙头企业3家(正大、双来、工大五园),市级龙头企业4家(义利、宏伟、春城、明达)。同时,围绕龙头企业需要,农委引导主产区农民实行专区域布局,专品种种植,专品种养殖,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了奶牛、肉鸡、生猪、玉米、苗木花卉、大豆、亚麻等7个较大的龙型经济框架。全区产业化涉及的农户已达到9.5万户,占全区总农户的90%,产业化有力地拉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杨鹏)
【农业技术推广】 年初,按照省、市、区有关会议的工作部署和具体安排,我们呼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全面贯彻会议精神,认真抓好落实,在省、市有关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区委、区政府、区农委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一、确立工作思路。2006年呼兰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省、市业务部门下达的试验、示范、推广等科技项目为重点,以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为主线,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依靠科技进步为手段,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强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认真实施“四个工程”,进一步调动区、乡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大示范引导的辐射力度,充分发挥农技推广部门在科技兴农中的先导、主体和职能作用,加速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和普及率,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二、抓好工作落实。依据上述工作思路,我们切实采取措施,精心布置安排,确保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一)抓好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等科技项目的落实,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今年,我们对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等农业科技项目实施工作高度重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谋划,年初在科技项目选择上就制定了四条原则:一是试验、示范、推广项目要特别注重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试验、示范、推广高产质优、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和生产技术;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和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原则,要体现出科学性、适用性和典型性。四是落实地点要选择在交通便利,条件优越,宣传展示作用强的乡镇村屯和农户。本着这些原则,今年共实施科技项目50项,包括省、市业务部门下达43项和推广中心自拟7项,其中试验14项、示范4项、推广14项、研究6项、调研4项、常规项目4项、丰收计划项目4项,以上项目分布在全区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计实施面积达670万亩次。今年的科技项目内容丰富、实施标准高,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接近生产实际,有三大作物优良品种对比试验、绿色无公害肥料筛选试验、优质李子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三大作物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经济作物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高油高蛋白大豆测土施肥技术研究、优质水稻生产病虫草控制无害化技术研究、控制大豆重迎茬减产重大技术研究与示范、哈尔滨市经济作物产业现状及其发展方向的研究、农作物生长情况监测系统建设等项目内容。在项目管理上,做到了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技术负责人,有实施方案、有田间记录、有形象资料、有项目总结。通过科技项目的大力实施,提高了我区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切实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业增效。(二)抓好“四个工程”的实施工作,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1、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今年共组织区、乡科技人员84人,包840户,示范带动农户8400户,通过包新户,带老户,切实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包户内容上,除了为农户提供科技培训、技术指导、信息传递和配套物资外,重点在实施农业标准化上下功夫,使实施项目平均亩增收达到22%以上。在包户管理上,对区、乡技术人员全年工作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有微机查询资料,保证了实施效果。通过科技人员包户,及时为农民送技术、送信息、送服务,解决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优质化服务和有力的技术支撑。2、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是国家科技部项目,我们呼兰区主要承担“玉米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该项目历经3年,9月21日已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实施的项目分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等,其中核心区在长岭镇平房村,面积0.4万亩,示范区在长康路及附近的5个乡镇,面积10万亩,辐射区包括上述示范区的5个乡镇及大用、方台、孟家等共8个乡镇,面积60万亩。在实施过程中,从施肥、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等各技术环节,都进行标准化生产,选用丰禾1、吉单261等高产玉米品种,全部采取统一测土配方,应用平衡施肥技术,提高了玉米生产的生产水平,较常规生产田亩增产6.1%,取得了显著效果。3、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该项目来源于国家农业部,项目名称为“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呼兰区玉米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承担单位是呼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实施年限为2006年—2007年,共分3个阶段进行。一是编制可研阶段。由推广中心负责编制,在今年5月份完成,项目可行性论证已经农业部批复。二是初步设计阶段。根据省农委安排,项目委托黑龙江农垦现代农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进行初步设计,目前已经完成。三是具体实施阶段。项目区共计实施玉米标准粮田面积4万亩,产量指标为亩产600公斤,建设地点在双井镇双井村、护路村,沈家镇沈家村、裴堡村、罗斌村,长岭镇平房村、吴堡村,共3个乡镇、7个村。在项目区内计划修路53.66公里,栽树3.1万株,打井246眼,配套喷灌设备246台套,修排水沟18.9公里,建过道涵9座。通过标准粮田建设,重点配套完善粮田基础设施,采用田间排灌和旱作节水技术,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和平衡施肥技术,土壤墒情监测技术,农机农艺综合配套技术等,努力使项目区耕地达到高产稳产粮田标准,提高优良品种和农业新技术的增产潜能,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和技术承载能力。4、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标志性示范工程。按照省、市业务部门的统一部署和具体要求,今年我们继续实施农业技术标志性示范工程建设,根据我区的区情实际,在示范工程建设上,我们以建设城郊型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发展高效、绿色农产品为突破口,将先进的科技成果、高新技术和管理经验应用到示范工程的生产实践。全区在长岭镇、大用镇、康金镇共落实了4个标志性示范工程项目,分别为:①呼兰区标志性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区。地点在长岭镇平房村,包括品种、肥料和农药试验、栽培模式、城郊效益型、玉米高产攻关等15个项目,面积200亩,农户21户。通过试验示范区的精心设计,进行科学试验,系统的测产统计分析,详实的试验总结,为有关部门提供如实的试验结果和科学的理论数据,同时通过新技术的试验,建立实用技术的样板田,展示新技术应用效果,辐射周边农户,从而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快速转化。②呼兰区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标志性示范区。地点在长岭镇井卜村,面积1350亩,农户137户。通过大棚育苗移栽马铃薯复种秋菜高效栽培示范,引导农民发挥近郊优势,发展城郊效益型农业,调整种植结构,逐步将粮田变菜田、将粮农变菜农、将低收入变高效益,实现一地多收,两茬作物平均亩效益1800元,获得了显著的增收效果,提高了近郊农民的收入。③呼兰区圆葱高效栽培技术标志性示范区。地点在康金镇尚家村,面积330亩,农户11户。过去,我们在康金镇示范和推广圆葱高效栽培已经连续5年了,亩产值是种植普通大田作物的几倍,效益一直不错,但近2年因受价格因素的影响,造成农民种植圆葱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为了鼓励农民继续栽培圆葱,我们把圆葱生产作为标志性示范工程来实施,并从技术、物资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通过选用优质圆葱品种,采用大棚育苗、地膜覆盖早熟栽培技术,改善圆葱品质,提高圆葱产量,今年圆葱亩产达到3500公斤,并且市场价格上扬,亩产值3000元以上,增加了葱农收入。④呼兰区绿色食品玉米高效栽培技术标志性示范区。地点在大用镇沈八村,面积500亩,农户1户。示范区玉米严格按照绿色食品要求生产,完全施用商品有机颗粒肥料,不使用化肥。通过该项目示范,带动普通玉米向绿色玉米生产方向发展。上述标志性示范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农业的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发挥了作用。一是带动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推广。落实了省、市下达和区自拟的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共计27项,所有项目都抓出了成效,得到了普及和推广。二是真正起到了教给农民学、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作用。全区参与标志工程建设的农户达到3500户,经过一年的生产实践,大部分都已成为当地的科技示范户,实现了以户带户,以户带村,提高了技术到位率。三是实现了增产增收。通过标志工程建设,共示范、辐射、推广应用农业增产增效技术面积达9.2万亩次,平均亩增收65元,总增收598万元。(三)抓好农业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种田水平和致富本领。在今年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中,区里专门成立了农业科技培训活动领导小组,并召开了动员大会,下发了《哈尔滨市呼兰区2006年农业科普之冬活动方案》,同时,通过电视、电话、会议等形式布置工作,营造了强大的科技培训舆论氛围。按照市、区有关培训工作的方案要求,我们对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进行精心安排,利用去冬今春的农闲时期,在广大农村掀起了农业科技培训活动高潮。并且创新抓法,过去培训是全区或全乡“一揽子”培训,今年培训是采取“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特色产业”的“三贴近”培训方法,把培训基地建在村级,拉近与农民的距离,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地培训。在培训对象上,以乡、村两级干部及青年农民为主体,挑选年纪轻、有文化、有培养前途的骨干接受培训,力争培训、提高、培养一批领导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农民真正依靠科技进步来调整种植结构、品种结构,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在培训方式上,我们积极组织业务干部深入乡镇村屯,通过下乡巡回讲课、举办科技大集、下发技术资料、开办《农技彩虹》电视专栏讲座等形式,对广大农民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在培训内容上,我们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和“灵活、方便、易行”的原则,力求根据我区农业生产实际、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进行,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课,重点讲解了优良品种、平衡施肥、化学除草、栽培模式、特色经济作物、露地农作物间复套种、反季节蔬菜栽培、苗木花卉果树管理、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等58项种植业先进实用技术,并将2006年粮食生产政策信息、市场供需信息、农业订单信息、科技信息提供给农民。截止到目前,全区已累计培训农业科技骨干师资120人,培训种植大户460人、科技示范户130人,培训农业农村干部364人,举办乡村级专业技术培训班110场次,接待农民咨询2100人次,播出《农技彩虹》电视专栏讲座15期,举办科普大集4次,送科技下乡15次,发放《呼兰农技》简报和农业技术资料1.8万份,已培训农民9.3万人次,辐射带动周边农民15万人,达到了乡有农业技术骨干、村有农业技术能手、户有农业技术明白人。通过全面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解决了农村科技需求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推广和普及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做出了积极贡献。(四)抓好院区合作共建,发挥科技优势,推动农业生产发展2005年7月4日,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与呼兰区政府正式签订了《院区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协议书》,该项工作由呼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农学系具体负责实施,主要内容包括3个方面。1、建成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地点在推广中心一楼,在建设标准上达到“一厅二有三室”,其中服务大厅面积100平方米,培训室面积80平方米、图书室面积30平方米、标本室面积60平方米,有咨询培训设备、有咨询登记册。专家大院定期分专业地安排专家坐堂咨询,发布信息,出诊巡诊,随时随地接待前来咨询的农民,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而且服务态度热情,达到了农民满意。2、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地点在长岭镇平房村,总面积520亩,共示范品种60个,示范技术15项。其中试验、示范等科技项目田面积200亩,包括玉米、大豆新品种对比、新农药对比、绿色无公害大白菜、白芝麻、玉米保护地栽培示范、粮菜立体栽培模式等内容,通过不同品种田间大比武,筛选出三大作物当家品种7个、苗头性品种4个,有效解决了生产田品种多、乱、杂的问题,使农民明年选用优良品种做到心中有数。玉米高产攻关田320亩,包括种子、整地、施肥、除草、防病等技术环节进行综合组装,实行标准化生产,较常规生产田亩增产13.2%,达到了高产攻关目的。为及时有效地把高标准的示范园区内容集中展示给农民,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我们还周密安排,精心组织,采取“四有”“三统一”的抓法,认真开展了田间博览活动。从9月11日开始,到9月27日结束,历时17天时间,共组织博览会25场次,参加人数达3979人次。这次田间博览活动参加人员范围广、层次多,有院区共建领导小组成员,有共建单位和省市推广系统的专家教授,有区乡两级农业科技人员,有乡镇主管农业的领导和乡村干部,有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等农民。参加形式灵活机动,组织农民看,农民自由看,有成批次来看的,有几个人来看的,农民自发前来园区学习取经,自己去挑品种、自己去选技术,掀起了参观园区、应用科技的热潮。参加人员学习劲头大,热情高,都能认真听、仔细看,自觉地深入项目田观察、比较,看长势、看果穗大小、看成熟情况等,有的还随时做笔记,算经济效益账,并互相研究明年种什么品种,采用什么技术等等。通过组织田间博览,使示范园区真正成为了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的田间课堂、农业科技成果进入农家的阵地,发挥了展示宣传和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了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和本领,为农业生产奠定了科技基础。3、认真实施科技致富项目。以培养科技示范典型户为重点,积极引进名、优、特、新项目,在品种选择、栽培模式、技术标准、田间管理等方面做到技术组装配套,示范引导,以户带户,逐步扩大高产高效作物栽培面积,使周边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一是美国红提葡萄大棚栽培技术典型。双井镇光荣村有35户农民栽培美国红提大棚葡萄,面积52亩,技术生疏,栽培管理跟不上,造成产量效益不高。我们针对这一情况,为真正解决农民的技术难题,把光荣村大棚葡萄栽培列为今年的技术示范典型。从培训入手,4月7日我们就组织科技人员到光荣村现场指导培训,专题讲解葡萄栽培技术,之后又多次到大棚现场技术指导,解决了农民不会修剪枝条、不会防治根癌病、不会越冬防寒等关键技术难题,大大提高了栽培水平,今年生产出的葡萄比去年品质好,味甜色正,市场销路好,许多商贩前来收购,平均售价5元,亩效益近万元。二是大棚嫁接甜瓜吊蔓栽培技术典型。双井镇是呼兰区甜瓜栽培最大的乡镇,已连续多年种植,为解决大棚甜瓜病害严重、品质差、产量低的问题,我们在关家村培养了典型户吴向东,主要抓了温室育苗、白籽南瓜嫁接、大棚吊蔓、熊蜂传粉等4项科技含量较高的栽培技术,使大棚甜瓜实现了秋延后栽培,采收期从6月下旬开始一直延长到10月中旬,大大提高了甜瓜栽培的经济效益。由于错开了旺季销售,而且和夏季生产的甜瓜一样瓜甜味正,所以每斤平均售价2元,亩效益达1.5万元。他栽培的4栋泽甜3号大棚甜瓜年效益5万多元,纯收入4万多元。这项技术改变了双井镇传统的保护地栽培甜瓜效益不高的状况,使甜瓜栽培技术有了新突破。三是食用菌栽培技术典型。为引导农民发展食用菌,今年我们在双井镇勤劳村树立了典型户李奇利,他原来栽培过黑木耳和平菇,技术水平低,效益不是很高,于是我们为他传授了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并引导扶持他栽培了滑子蘑、榆黄蘑、鸡腿菇,扩大了食用菌种类和栽培面积,共计2万袋,采用了温室、遮荫棚、全光地摆等3种不同栽培形式,并根据市场需求,错开季节生产,巧打时间差,解决了品种单一、收入少、销售难的问题,实现了高效益,纯收入达2万元。通过科技典型的宣传,使广大农民对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有了新的认识,对明年乃至今后大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五)抓好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为充分发挥农技推广部门在科技兴农中的先导、主体和职能作用,我们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在深入农村基层进行大量而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为区、乡各级政府和领导当好参谋和助手,为指导全区农业生产献力献策。1、搞好农情调研,给领导当好参谋。为了在农情上让领导掌握第一手材料,我们坚持常年深入村屯、农户和田间地头搞调查,尤其是针对今年我区农业生产普遍遭受长期春旱、低温的严重影响,我们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根据大田作物播种期和出苗期比往年普遍拖后这一生产实际,找准问题,采取有力技术措施,一是提出及时查田补种确保全苗,二是抓好三类苗升级,三是采取常年促早熟措施,及时为领导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发挥了技术参谋部的作用。2、搞好防灾减灾调研,做好技术指导。针对我区6月末和7月初,腰堡街道办事处、长岭镇、孟家镇、双井镇等部分乡镇遭受冰雹袭击的农业灾害,我们及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雹灾较为严重的村屯,对灾情进行了田间调查,并根据遭受雹灾后农作物的受害程度,积极主动为抗灾减灾出谋划策,为灾民想办法,出主意,制定了选择补种或毁种作物的原则,提出了切合生产实际的补救技术意见,并通过有力的技术指导,协助农户补种农田,加强受灾地块的田间管理,促进受灾地块植株生长发育,加快其生育进程,把损失降到了最低。3、印发各类农业生产方案和技术意见。我们每年都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出现的问题,及时印发各种技术资料,利用电视、电教、培训方式进行技术推广和宣传指导。例如按不同农时季节和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我们及时提出水田育苗、插秧、田间管理和旱田高效生产、病虫防治等技术意见,以《呼兰农技》的形式予以刊发,包括《一次播种保全苗技术意见》《加强田间管理,促进三类苗升级》《关于我区部分乡镇农作物遭受雹灾的补救技术意见》《注意防治大田作物病虫害》《防早霜、促早熟技术措施》等内容,目前已刊发8期,并将每期《呼兰农技》刊出后,都及时报送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17个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和有关涉农部门及部分农民,从而使各级领导正确地指挥农业生产有依据、农民科学种田有遵循,切实发挥了作用。三、创新管理机制为抓好各项管理工作,促进推广事业健康稳步发展,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今年我们创新管理机制,在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中,采取了如下保障措施和工作方法。1、召开会议,推进落实。为切实把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等各项科技项目落实落靠,抓好全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年初我们多次组织召开主任会议、站长会议、全体职工干部会议,对各项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和落实。在具体抓法和落实上,分工细致,密切配合,确定了中心主任亲自抓,业务站长协管督办、总体负责的管理思路,并先后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科技培训领导小组、科技入户工作领导小组及考评领导小组,制定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制,做到统一指挥,统一管理,切实加强了领导,推进了工作落实。2、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年初我们把所有工作任务,按各业务站的工作性质和职责进行细化分解到站股,量化指标到人头,明确承担工作的责任人、目标任务、完成时限等方面的内容,做到定人员、定任务、定标准、定奖惩,使每项工作都有着落,谁的项目谁负责,一包到底,并且要求科技人员随时对项目进行跟踪技术指导,采取深入到农户和田间地头的形式,进行实地调查和技术咨询,切实抓出成效。3、精心布置,严格检查。为全面有序地抓好各项工作,我们对业务干部进行统一布置下乡任务,做到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做法、统一汇报,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总结上段工作成果,部署下段工作任务;我们还对乡镇农技人员实行业务工作例会制,即根据农时季节不同,随时召开乡镇农技人员参加的专题会议,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对业务工作进行交流、指导、布置任务,全面推进业务工作顺利开展。在人员管理上,今年我们仍然成立了考评考核小组,制定了《规范化管理考核细则》,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推行目标档案管理,制定配套鼓励办法,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重点完善了科技人员对科技项目实施工作的管理、考核和奖惩办法,采取“两听两看三查”的办法,即“听科技人员工作汇报、听农户对实施项目的评价,看项目软件材料、看田间实施标准”,同时做到“考评小组全面检查、领导用电话随时抽查、科技人员互相检查”。在奖惩上,由考核小组具体负责,对科技人员建档立卡,实行目标档案管理,按季度不同分4次对科技人员的全年业务工作进行了细致严格的检查和考评,实行百分制,以分挂奖,按照打分标准在年终兑现奖惩,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适应农业形势发展和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我们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经常性的教育和引导,使科技人员的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团结协作,人心向上,充分发挥两个作用,始终能够静下心来,沉下身子,深入生产一线,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服务。同时,还坚持政治业务理论学习,将每周三定为政治理论学习日,每周五定为业务知识学习日,要求科技人员做到有学习计划、有学习记录、有学习心得,定期对他们进行检查和测评。并且通过开展专业技术论坛,每人撰写2篇专业论文,每人讲一堂业务课等形式,不断加强农技人员自身业务提高,适应农技推广工作的实际需要。一年来,我们虽然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但按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在明年工作中,我们将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不断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二、综合开发
【概 况】 2006年产量全区批准立项3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1个,为长岭优质饲料基地;高新科技项目2个,分别为志强优质鱼繁育科技示范推广项目和兰花组织培养技术示范项目。总投资342万元,其中中、省投资252万元,市、县配套18万元,自筹72万元。完成项目投资347万元,其中中、省252万元,市、县配套14万元,自筹81万元。完成优质饲料基地建设0.4万亩,造林0.01万亩,田间机耕路8公里,6×1桥1座,年生产兰花组培苗40万株,年产水花2400万尾,夏花1500万尾。
【长岭优质饲料项目】 总投资为179万元,其中中、省投资132万元,全部到位,市、区配套资金9万元,到位14万元,自筹资金38万元,实际完成38万元,该项目共完成项目建设资金182万元,占计划的101.7%。打井30眼,购喷灌设备30套,购置柴油发电机10套,架设输电线路1.5公里,建设农道桥1座;购置良种1万公斤,测土施肥4000亩,修建田间道路8公里,购置1204农用拖拉机1台,配套农具2台,建设晾晒场1000平方米,青贮窖3000立方米;造林100亩,培训技术人员500人次,推广玉米青贮技术和苜蓿生产技术2项。该项目作到当年立项,当年建设,当年竣工。项目区生产青贮饲料14000吨,每吨180元,产值252万元,生产苜蓿草290吨,每吨900元,产值26.1万元,项目区实现总产值278.1万元,新增收入82万元,项目区人均增收270元。
【兰花组织培养技术项目】 总投资109万元,其中中、省投资80万元,全部到位并完成,市、区配套资金6万元,未到位,自筹资金23万元,实际完成29万元,共完成项目建设资金109万元,占计划的100%。购置兰花种苗6万株,引进兰花生产繁育技术1项,培训技术人员500人次;购置兰花组培仪器设备17台套;完成土建工程1500平方米,包括兰花组培室700平方米、练苗室300平方米、贮藏室500平方米,配套水、电、热等基础设施,购置生产药品1套。生产兰花组培苗20万株,达到项目设计能力的50%,实现产值70万元,利润25万元。
【志强优质鱼繁育项目】 总投资54万元,其中中、省投资40万元,全部到位并完成,市、区配套资金3万元,未到位,自筹资金11万元,实际完成14万元,完成项目建设资金54万元,占计划的100%。引进鱼苗20万尾、鱼种4000尾;培训技术人员500人次,购置繁育生产设备7台套,建设繁育温室300平方米。繁育优质鱼苗500万尾,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30%,实现产值37万元,利润13万元。
【新农村试点村建设】 2006年呼兰区被省农业开发部门确定新农村试点村建设2个,分别是许堡乡周化村、孟家乡和平村。许堡乡周化村原是呼兰区农业开发村级经济发展联系点,成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后,协同相关部门多方筹资628万元,其中省市开发部门投资30万元。完成自来水工程一处,造林166亩,改造房屋45间,砂石路4.5公里,水泥路面9.1公里,机电井3眼,小井10眼,喷灌设备10套,及休闲娱乐广场、办公室、环境改造治理等工程;孟家乡和平村,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省市开发部门共投入资金93万元。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仅用了35天就完成白色水泥路面1140米,铺设过道涵管34米。两个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2006年周化村被省农业开发办确定为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和省级先进示范村。农业开发办主任田云彪被评为2006年度省、市农业开发系统先进个人;农业开发办张树森被评为哈尔滨市六期农业开发先进个人。(张树森)
三、种植业
【种植结构调整】 2006年,优先发展蔬菜、小杂粮、苗木花卉等特色经济作物,特色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40万亩,发展高赖氨酸饲用玉米和高淀粉高油工业用玉米100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80%。在全国率先成功引进美国先锋335玉米品种,垧产26000斤。全区总播种面积213.7万亩。粮食总产量17亿斤,比上年增长2.4%。
【农产品品质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优质、绿色、无公害生产。全区19万亩水稻全面实现了品种优质化,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突飞猛进,种植业落实无公害、绿色食品监测面积208.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7.5%,落实无公害玉米126.8万亩、大豆44万亩、水稻19万亩、蔬菜两瓜5.6万亩、马铃薯13.1万亩。
四、林 业
【林业生态建设】 林业局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2006年完成造林任务1万亩,其中新造林0.8万亩,更新造林0.2万亩,建设生态园林村13个;育苗0.2万亩;义务植树130万株。在造林工作中,为了激活造林机制,鼓励个体造林积极性,解决群众造林购苗难和无钱购苗的问题,做出了对全区所有的新造林地全部无偿提供苗木的承诺,通过乡镇党委政府向群众公开,激发了群众造林绿化热情。2006年春,共无偿提供造林绿化苗木150多万株,保证了有苗造林。在国家造林补助费不到位,造林绿化面临无资金支撑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通过向上争取一块,从育林基金中拿出一块的方法,共筹措资金150多万元,用于购买苗木和重点工程建设,确保2006年的造林工作全面完成。
【资源保护管理】 2006年严格贯彻执行《森林法》,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全年共查处林政案件20起,挽回经济损失5万元。滥伐盗伐林木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采伐管理规范严格,实行限额管理,采伐蓄积1万立方米,面积1200亩,森林资源呈良性循环,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地双向增长,森林覆盖率提高0.5个百分点;青杨虎天牛治理工程有序开展,有虫株率和危害程度明显降低,有效地控制天牛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完成采伐天牛虫害木7万株,木材除害治理0.6万立方米,采伐地块全部完成更新造林任务,营造抗性树种5万株;森林防火工作切实加强,连续30年未发生森林火灾。
【林业产业化】 黄土山林场全面落实林业生产计划,完成木材生产和销售1000立方米。中心苗圃育苗面积300亩,品种30多个,年销售各种绿化苗木100多万株,场圃实现销售收入80万元,实现利润5万元。场圃职工工资全额发放,职工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场圃经营状况呈现良性发展态势。2006年与省、市、区协调资金260万元,为杨林至黄土山林场修建一条长6.15公里的水泥路面;为加快直属单位的发展,多次深入场圃调研,借助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的建设,为黄土山林场创造了新的发展商机,利用黄土山林场的有利地理条件,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积极申办创建省级森林公园,经过近一年的努力,9月30日由省政府正式批准,在黄土山林场建设省级森林公园,并命名为“黑龙江省级森林公园”。公园占地面积100平方公里,借助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水利工程,公园内将形成一个60平方公里的湖面,成为第二松花湖,森林公园的建设必将成为呼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使呼兰区成为全省的亮点。
【招商引资】 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大力宣传利民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内外部环境及地缘优势。采取攀亲结贵,疏通关系等措施,把黑龙江鑫源鞋业有限公司引进利民开发区。该公司专门生产工作鞋和军用鞋,主要销往美国和欧洲,并且以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作为销售载体。投入资金9千余万元,建有现代化生产线5条、厂房13000平方米、职工综合楼5800平方米,安排就业1000人,年生产工作鞋200,万双,年出口额200万美元,2006年为区财政纳税1000余万元。成为呼兰区的明星企业,为呼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社会服务】 推行政务公开和社会服务承诺制度。2006年春,大用镇公立村遭受龙卷风袭击,林业局派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受灾群众解决救灾树木200余棵,免收一切费用。全年为各乡镇30余贫困户、失火户解决建房树木300余棵,免收一切费用。在开发区拓宽利民大道的征地工作中,主动上门服务,积极协调省、市业务部门,采取超常规运作,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开发区办完征占林地手续,保证工程建设的按期施工,并且为开发区节约征地资金200多万元。2006年呼兰区被评为国家绿色小康区;双井镇护路村、沈家镇祁堡村、罗斌村、康金镇兰阳村被评为国家绿色小康村。(刘泉)
五、畜牧业
【概 述】 2006年全区畜牧业生产实现稳步发展。一是各类畜禽呈现“稳中有升”态势。全区生猪饲养量92.6万头,同比持平;家禽饲养量5605.6万只,其中肉鸡饲养量4962万只;奶牛存栏2.1万头,同比增长3.7%;黄牛饲养量10.6万头,同比增长17.5%。二是各类畜禽产品稳步增长。出栏商品猪66.7万头,同比增长1.2%,商品禽4561万只(其中肉鸡4285万只),出栏牛4.5万头,出栏羊7万只。肉类总产达15.4万吨,同比持平;鲜奶总产5.1万吨;鲜蛋总产2.7万吨。三是牧业经济占农业经济的比重得到巩固和提高。牧业产值实现26.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7%,牧业产值已连续9年实现占农业总产值50%以上,实现牧业增加值11.5亿元,人均牧业收入1806元,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半壁河山”的主导产业地位得到加强。
【科技兴牧】 2006年全区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畜牧业,结合区委区政府“科普之冬”活动安排和牧业生产实际,利用3-5月份的农闲季节,采取区集中培训、重点乡镇专题培训、需求乡镇特邀培训等多种灵活有效方式,利用“请进来,走下去”的办法,对全区各街道、乡镇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科技培训,共培训27场,培训农户达3800人次。一是结合防治禽流感工作,以区为单位开展畜禽防疫灭病技术培训。区畜牧局先后邀请哈兽研、东北农业大学、哈市畜牧局多家科技专家,集中组织培训班培训7次,培训乡村级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服务人员、禽类养殖大户700人次。二是从区域乡镇养殖特点出发,以重点乡镇为载体深入开展专题科技培训。全区围绕各乡镇的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的特点,利用不同区域的养殖特点和优势,举办区域乡镇专题培训8场次,培训农户1300人次。在石人镇、呼兰镇街道办、康金镇等乡镇也都以区域乡镇为载体,开展肉鸡饲养等有针对性的专题科普培训。三是以各街道、乡镇为基地,根据乡村的广大养殖户实际要求进行对口培训。重点讲授畜牧业标准化规程建设有关技术规程和秸秆青贮、微贮等技术。明达奶牛小区,2006年种植青贮玉米1200亩,购进大型青贮收割机和青贮打包机,建成永久式地下青贮壕4800立方米,青贮玉米秸秆400吨。
【动物防疫灭病】 2006年全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制定颁布的畜牧行业有关的“四法八例”,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坚持预防为主,强化畜禽防疫灭病工作。区委、区政府分别组织召开了全区防治禽流感、防治牲畜口蹄疫专项会战工作会议及畜牧“三春”“三秋”工作会议。全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农业部13、14、15号令等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制疫,全面开展猪、牛、羊动物免疫耳标佩戴工作,强化防疫灭病功能,加大动物防疫灭病工作力度,实施科学综合防治措施。落实动物免疫工作“双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推行动物防疫体系项目建设,为7个乡镇站添置了防疫检疫仪器设备,为区乡两级动物防疫、检疫监督机构配备松花江微型面包车8台。各类畜禽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免疫密度,病死率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全区无重大疫情发生,保证畜牧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禽流感防治】 全区全年共实施二次禽流感强制免疫注射工作,筹集资金19万元,其中储备应急物资达10多种,购买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6100瓶,对全区散养禽进行全部免费注射,对规模饲养禽户给予50%的优惠政策,较大饲养场自购疫苗,共免疫注射1821万只,使禽类处于高免状态,确保全区无禽流感疫情发生;
【牲畜口蹄疫防治】 全区采取“三防、三查、三消毒”(即一年开展三次强制免疫注射、三次普查、三次消毒)的做法,全年普查消毒230979户,应用火碱、生石灰和其它消毒药品共计454.678吨,消毒圈舍214785个,消毒面积3179760平方米,免疫密度分别占应注射的100%,确保全年无口蹄疫疫情发生。
【动物常规免疫】 全区采取集中免疫,常年补针,月月补针免疫办法,加大覆盖面,增强保护率,确保我区全年无疫情发生;开展狂犬病、猪链球菌等人畜共患病的预防免疫工作,均达到上级规定要求。各种畜禽死亡率控制在1%、5%和13%之内。
【奶牛“两病”检疫】 按照省、市、区布鲁氏菌病检疫净化实施方案要求,在上年全区开展“布病”检疫净化工作基础上,对检出的阳性奶牛进行扑杀。今年全区检疫奶牛结核18747头,检出阳性奶牛15头,扑杀5头。对于上年发生布病的疫点和疫区,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省、市局的有关规定,对疫点布病阳性牛严格按规定进行扑杀,并对疫区和受威胁区进行严格消毒和监控;
【动物疫病监测】 根据省、市业务部门要求,全区强化了区动物疫病监测诊断中心的技术服务工作,配有固定的化验员3人,常年开展化验室工作,开展五种疫病监测工作。
【防控物资储备】 全区为防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储备火碱2吨,消毒药200箱,防护服200套,喷雾器28个,纺织袋10000个,防疫连续注射器50套,靴子20个。
【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与监督】 全区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及农业部14号令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依法加强对活畜进城的检疫,严防外源侵入,严把检疫关。一是下力气抓好动物产地检疫。2006年,全面开展到户(场)和到点集中检疫,确保产地检疫扎实有效地开展。正大放养鸡的产地检疫率达到了100%。同时针对各乡镇反映上来各地产地检疫及收费难度大等实际情况,检疫人员深入到利民、长岭、双井、康金等乡镇,开展产地检疫工作;二是狠抓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工作。通过组织监督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加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使执法人员能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全年消毒车辆10000余车次,查处动物防疫违法案件8起,并按照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和处罚。对各类病死:猪40头、牛12头、禽类220只、畜产品1800公斤按规定进行了无害化处理;三是以食肉安全为目标,规范驻厂屠宰检疫。2006年对开发区义利屠宰厂、镇内北大屠宰厂、食品公司、兴牧屠宰厂及腰堡、孟家共六家实施驻厂检疫。;生猪屠宰检疫38万头,路检毛猪6.9万头,检疫鸡346万只,正大、兴隆等禽类规模屠宰加工企业检疫禽3490万只、大牲畜1.1万头、各类毛皮骨角48吨和检疫动物产品66吨。检出病死猪200头、病害白条猪240头、病死鸡32000只、病害产品10吨,均按规定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和销毁。
【动物防疫监督】 2006年对整顿后保留的6家生猪屠宰厂,5家牛屠宰点,1家犬屠宰点,13家禽类屠宰厂(点),2家毛皮收购点,5家毛、骨加工厂、1家专职畜禽产品冷库等从事动物及动物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全面的动物防疫监督。提出书面整改意见15家,集中开会3次,行政处罚7家,办理各类《动物防疫合格证》35个。为了加强全区兽医技术人员依法行医,持证上岗,全年共办理《动物诊疗许可证》51家,取缔无证行医人员5人。为配合防疫站开展好禽流感疫病监测工作,2月份组织全区13家禽类屠宰加工厂,在防疫站化验室按规定要求采血送检,否则企业产品出县境不与出具禽流感化验室检验报告单,有利的保证了全区禽流感疫情监测工作和禽产品的检疫合格。
【兽药监督管理】 全年共办理《兽药经营许可证》115个,没收粉剂、原粉140袋/100克、无批准文号针剂兽药97盒、无批准文号消毒药500瓶/100毫升、取缔无证经营2家,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草原监理工作】 2006年全区草原站依法实施对全区草源资源的监理工作。,共查处各类草原纠纷上访事件4起,通过认真调查,深入耐心为群众讲解草原法,使得草原上访纠纷得到较好解决,使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实施畜禽良种工程】 一是优化养殖结构。大力发展奶牛业,突出发展草食型畜禽,积极开发肉牛、肉羊生产。全区奶牛、鹅业发展势头强劲。二是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奶牛继续推广以特优级冻精为基础的冻精配种改良技术,良种覆盖率100%,生猪、家禽、黄牛、山绵羊等畜禽品种继续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品种改良工作,畜禽良种化率明显提高,达90%以上。三是实施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示范,迅速加快良种化进程,奶牛群体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多方争取,引进市奶牛胚胎移植技术项目,积极推广奶牛胚胎移植和性控冻精(奶牛)新技术示范工作,在金山种畜场推行30头高产奶牛的胚胎移植技术示范,该技术项目的推行可缩短6个正常繁育的世代间隔,可以实现奶牛高产繁育一次到位。全区引进应用奶牛优质冻精3万剂。
【培育龙头,发展基地】 2006年全区实行国营、集体、外资、股份、个体一齐上,多轮驱动,滚动发展,“大、中、小”相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发展方式,建起畜牧业龙头企业,全区有90%的畜禽及产品可得到加工转化和增值。肉鸡、奶牛、生猪等畜禽生产项目已形成“龙型牧业经济”。具备明显的带动优势,2006年坚持区域化布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优势仗,从各乡镇地缘资源优势出发,每个乡镇村屯集中发展1—2个骨干品种和优势产业,做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通过省财政补贴购买青贮器械、成立生猪产业协会,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户,全区已发展百头牛场10个,千头猪场15个,万只鸡场290个,发展专业乡镇8个,专业村75个,各类养殖专业户9685户。通过发展畜牧业规模经营,促进龙头与基地地对接,加速全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合同加服务”畜牧产业化地发展。(于忠英)
六、渔 业
【概 述】 2006年全区放养面积44000亩,比年初计划43000亩增加1000亩,提高了2.3%。其中:成鱼池投产40500亩,鱼种池投产3500亩。共投放春片鱼种990吨、1050万尾,平均亩投放24.4公斤295尾;投放夏花鱼苗1600万尾,平均亩投放4500尾。;全区水产品产量达到7800吨,其中:养殖产量7600吨;捕捞产量200吨。比年初计划的7500吨增加了300吨,提高4%,比2005年产量7600吨增加200吨,提高了2.6%。鱼种产量达到1500吨。;渔业产值实现6500万元,比2005年的6150万元增加340万元,提高5.5%,渔民人均收入4400元,比上年提高7.3%。;驯化养鱼面积完成10000亩,稻田养蟹面积1000亩,绿色渔业面积4500亩,综合养鱼面积12000亩,名特优养殖面2300亩,完成市级“丰收计划”项目1700亩,全部达到了项目规定的各项指标,并通过专家验收;休闲渔业发展迅速,全区垂钓点已达68处,面积达到4800亩;换发捕捞许可证308本,其中:冰下捕捞许可证39本,船舶证书发放269本,船检率达到100%;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面积达100%;招商引资完成50万元,完成了区委下达的任务指标。
【产业结构调整】 2006年水产总站对渔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一是调整了养殖品种结构,针对名特优水产品市场需求大、价格高、效益好的情况,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承担市农委下达的“丰收计划”项目面积1700亩,全部为名特优养殖,共完成项目面积1700亩,均达到项目要求各项经济指标。全区推广名特优养殖面积1200亩,生产名特优水产品490吨,养殖品种发展到彭泽鲫、团头鲂、怀头、六须鲶、鳜鱼、湖白鲑等20多个品种。二是调整了生产结构,推动了综合性经营渔业的发展。利用我区的地缘优势,发展旅游观光渔业。全区共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垂钓点31处,面积2674亩,鱼的品种、规格都较上年有很大提高,服务水平和环境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增加效益1000万元,游钓已成为渔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渔畜、渔禽相结合的综合养鱼。养殖面积达到12000亩,占池塘养殖面积的27%。三是调整了技术结构,积极推广驯化养鱼、复养技术。我们针对部分池塘粗放经营、秋季商品鱼集中上市,价格低、效益差的情况,大力推广了颗粒饲料驯化养鱼和复养技术,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收入800—1200万元。四是调整了质量结构,推广绿色渔业,促进水产品质量的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质量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积极引导渔民适应市场需求,生产绿色水产品,全区绿色渔业面积4500亩,比2005年提高了87.5%,生产绿色水产品600吨。双来渔场现已完成水产品产地和绿色水产品认证的申报工作。申报面积10000亩,其中呼兰区域内面积4500亩。另外,为推动绿色渔业发展,按照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对渔药市场进行了集中检查,对农业部规定的十一类禁用药物进行查处,特别是对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的使用进行了专项检查和净化了渔药市场。
【科技服务】 2006年全区共举办各类养鱼技术培训班、研讨会5期,培训350人次,进行技术咨询、鱼病防治54次,帮助调剂各类水花、夏花3500万尾,春片鱼种32万公斤,饲料4000吨,销售商品鱼5500吨,协调解决资金400万元,科技服务对我区渔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在市农委的扶持下,完善了区级水产综合服务站建设,提高了对渔业生产的服务功能。
【加强渔政管理】 2006年利用电视宣传各项渔业法规5次,开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管理条例》《禁渔期公告》《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组织沿江、河网滩渔民集中学教活动10余次,向渔民发放宣传材料1000份,宣传面达到100%。按照省市业务部门要求,全年上报渔业水域监测情况20次,渔业水质污染监测及死鱼情况反映3次。对办理“两证”通知、“禁渔期”公告及鱼苗放流等项工作进行了新闻宣传和报导。提高了渔民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和保护渔业资源的意识。
【执法队伍建设】 首先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组织全体渔政人员学习《渔业法》《渔业行政处罚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政策水平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另外,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类行政执法培训,均取得好的成绩。在廉政、公开、自身建设方面,全体渔政管理人员能把为渔民服务,为渔民排忧解难始终为工作的宗旨。坚持公开办事制度,把各项规章制度公布于众,收费标准公开上墙。制定“五不准”守则,主动接受渔民的监督,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执法检查】 全年共出动车13次,出船82次,出动检查人380次,对迷魂阵及小型网具进行彻底清理整治,对铁路、公路沿线的禁鱼区做到了死看、死守;对无证私捕乱捞,无证行驶船只进行检查和处罚;对水产品市场协同工商部门进行检查3次;对渔业水质资源,常年配合省、市、对水质进行监测。全年共处理一般案件20起,罚款金额1000元。收缴销毁非法渔具57趟(件),教育渔民100余人次,保护了水产资源,维护了渔业生产秩序。
【依法发放“两证”】 2006年在“两证”发放工作中,,首先对换证渔民进行了通知和登记。同时对每个船主都建立了个人资料和档案,对每条渔船都做到了逐一登船检验、丈量、喷号。船检人员节假日不休息,克服交通不便等困难,每天行走30余华里,按照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圆满地完成了船检工作。每条船都按规定配备了救生和灭火设施。并与船主都签定了安全生产责任状,对每个渔民都进行了现场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并进行了考试,使广大渔民了解了安全生产和重要性。严格依法审核捕捞许可证、养殖使用证和渔业船舶证书,全年共发放、检验捕捞许可证308本,其中:冰下捕捞许可证39本。保护了渔民的合法权益。严格依法验船,确保水上安全。全年共发放船舶证书269本,船检率达100%。
【水产资源保护】 2006年7月5日,在区鱼种场等四个场户的协助下,组织了大规模的人工放流活动,将50万尾鲤鱼、鲫鱼、鲢鱼和团头鲂鱼苗放入松花江、呼兰河。区四大班子领导参加了放流活动,周围群众、渔民也积极参与,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起到教育和提高人们对水产资源保护的意识。
【企业改革】 2006全区三家国有水产企业,极参加国企改制。区水产公司已全面完成改制任务。区颗粒饲料厂完成企业人员并轨和清产核资工作。区鱼种场实行了承包管理。(崔世峰)
七、农 机
【概 述】 2006年全区完成机械春整地60万亩,其中深松整地15万亩,水田整地10万亩;机械根茬粉碎还田55万亩;完成机械播种182.12万亩。其中精少量播种174.12万亩;完成水稻机械插秧2.1万亩;完成机械深施化肥197万亩;完成机械中耕深松85万亩;秋季完成机械收获14万亩;完成秋整地面积100万亩。其中深松整地33万亩,水田整地10万亩;连片作业面积77万亩;90万亩整地面积达到待播状态;完成机械根茬粉碎还田73万亩。
【农机技术推广】 全区争取国家资金70万元,市财政46万元,农民自筹415万元,共更新大型拖拉机41台,联合收割机7台,水稻插秧机40台。为了加快农机科技普及新技术的应用,开展秸秆根茬粉碎还田、玉米产业带精少量播种、水稻机械插秧为重点的试验、示范项目,做到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试验示范与农业大户、农机大户直接见面,经营与技术推广相结合,应用与示范相结合,;引进两台半喂入式水稻收获机,先后到6个水稻面积较大的乡镇进行收割作业,赢得农户一致好评。2006年共完成普及项目机械深松联合整地75万亩;完成机械深施化肥技术150万亩;完成大豆联合收获机械化11万亩;完成水稻机械化收获技术3万亩;完成秸秆根茬粉碎还田机械化技术85万亩,完成重点推广项目玉米产带机械化精少量播种技术115万亩;巩固扩大田间标准化作业面积140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120万亩。
【农机检审、检修和培训】 全区拖拉机检验率95%;拖拉机挂牌率90%;驾驶员持证率90%;拖拉机技术状态完好率85%;配套农具技术状态完好率83%;农机违章率18.5%;清理黑车1418台、非驾150人。全年检修大型机车480台,其中恢复性修理60台;检修大型农具1170台;检修中小型机车5600台。全年完成各类培训2970人次,其中:初训35人、管理人员培训125人、其它培训2790人。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006年春耕生产利用气温回升有利时机,集中机械力量,适时抢播、快播,发挥出机械化在抗旱、抢积温、促早熟、夺丰收中的作用,确保了作物全苗、壮苗;加大作物植保药剂免中耕作业面积和中耕深松作业面积,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建立地下土壤水库。;秋整地以机械深松为重点,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大力推进标准化作业、连片作业,提高秋整地的科技含量。采取边收获边整地、倒一块整一块的方法,提高了机械效率;坚持“三·三”轮耕制,以保墒为核心,扩大深松作业面积,在提高作业标准的基础上,严把质量关,特别是绿色食品的基地地块必须全部实行深松整地,一次达到待播状态;区农机总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秋整地现场,技术指导和服务,解决基层在秋整地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
【加大法规实施力度】 2006年全区农机工作走上法制化管理轨道。一是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三月份举办了农机管理干部、农机监理员法制学习培训班,聘请了区法制局及有关专家系统地组织学习了《农业机械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农业部关于《拖拉机登记规定》《拖拉机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及《农机监理规定》,提高了农机管理队伍的执法水平。二是加大执法力度,继续开展以清理黑车、非驾为重点的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区政府办公室向全区有关单位转发了《呼兰区农机安全专项整治方案》,按照方案要求成立四个检查组,统一行动,深入乡村道路、村屯有机户,集中清理检查,清理“黑车”1418台、“非驾”150人,核发牌照385副,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继续巩固完善提高“农机安全村”建设。按照《呼兰区创建“农机安全村”实施方案》的规定,对各农机村的驾驶员分别组织两次安全日学习活动,分期发放安全教育宣传单4000份,使各项农机管理指标达到要求标准。
【发挥合作社机械化作用】 2006年7个农机作业合作社总股本额952万元,现有1004轮式拖拉机18台,1002履带拖拉机5台,804轮式拖拉机6台,大型联合收割机14台,各种大型配套农具101台(套)。总站以大用镇沈八村农机作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依托,组建了大用绿色粮食协会,合作社以吸纳农户土地入股或反租农民土地形式,种植了5000亩的玉米、谷子、大豆,在经营中实行“统一整地、统一种肥、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按亩分红”的经营模式,促进了土地连片,规模经营,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和主辅换位,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新建农家肥处理厂一座,购入清污车一台、运肥翻斗车7台、装载机一台。建立绿色食品粮食加工基地;争取到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资金90万元,新组建了2个农机作业合作社,机械设备全部投入秋季生产作业,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企业改制并轨】 2006年按照国家政策及省、市工作安排,总站完成了区农机公司、农机修造厂、农机青年厂三家企业的改制并轨工作,原集体身份的职工有225人参加了社保养老统筹,8人参加低保,345名企业正式职工全部纳入劳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使职工生活有保障,情绪稳定并积极寻求再就业门路。同时做好14个乡镇农机服务站的“三定”人员下交乡镇的工作。2006年大用镇沈八村农机合作社被评为市农机合作社先进单位;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被评为市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先进单位;赵革(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被评为市农机化创先争优先进工作者、市劳动模范。(方海军)
八、水务
【排查隐患】 2006年年初全区先后完成了《呼兰区2006年度汛方案》《呼兰区城市防洪预案》《呼兰区城区排涝安全预案》和《呼兰区丘陵漫岗地区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等各种防汛工作方案;认真搞好险情、排查隐患工作。对堤防险工弱段、丘陵漫岗地区、小流域、四面环山地区、低洼易涝地带的村屯,进行全面检查,做好疏浚清障工作。保证洪水的排泄通畅。对阻水建筑物及柴草垛进行清除或转移,对险桥危房等建筑做好加固防范,保证不发生危险;落实抢险物资和防汛备土。各街道、乡镇签订了防汛备土责任状,按一般堤段每米储备1立方米土方,弱段每米储备2立方米土方的标准进行防汛备土,防汛办公室按计划进严格检查验收;区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加强值班值宿,做到24小时值班值宿,防汛人员24小时开机,并有领导带班和干部值班,区督办、防汛办公室进行了不定期检查;值班人员严格执行灾情报告制度;按照防大汛、抗大洪的要求全区加大防汛投入力度,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防汛指挥艇;水务和财政部门对防汛物资进行了储备,各乡镇也相应储备了部分防汛物资,以保证抗洪紧张阶段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洪前线。
【科学防汛】 坚持科学防汛,全区按照省、市防汛办的要求,积极筹建防汛指挥智能网络系统,初步完成硬件设备和各类软件的安装和调试,用于采集收录防汛工作情况信息和智能指挥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提高了防汛指挥、技术查询指导、抢险民兵队伍组织、险情分析和指挥决策的水平。提高了防汛抗洪的实效性,避免工作的盲目性,节约了抢险费用,有效地提高了全区防汛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防汛抢险队伍建设】 2006年全区不断强化以农民为防汛主体、以基干民兵为骨干的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制定防汛人员管理办法,加强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整体防汛抗洪能力。区武装部、区水务局组织防汛技术专家深入到乡镇,对农民和基层民兵进行抢险救灾技术培训。选择年富力强、精明干练的农民和民兵组建民兵专业抢险队,并且进行防汛抢险培训。区武装部领导和防汛专家对堤防抢险技术进行认真的讲解和现场指导,提高全区各乡镇基干民兵防汛应急抢险技术能力。专业抢险队伍的配置调度、物资的投放运输、指令的形成下达、汛情的预测发布,都在有条不紊地运转,做到抗洪抢险第一线要人有人,要车有车,要物有物,随叫随到,有力保证抗洪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
【行政首长负责制】 2006年按照《防洪法》要求,根据各部门领导班子人员变动情况,及时对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组成人员做了调整,将哈呼编发[2006]52号文件下发各有关部门,明确各级防汛责任人。全区防汛工作由区长负责、乡镇由乡镇长负责、村屯由村主任负责,建立法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主要领导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政令畅通,工作高效。同时实行防汛首席工程师负责制,将包堤、包段的各项技术责任落实到人头,明确各级行政领导和技术负责人对险工弱段的防汛责任。水务局高级工程师为全区防汛首席工程师,负责全区防汛技术指导,各重要堤段也指定专业人员作为首席工程师负责防汛抢险技术指导。
【人畜饮水工程建设】 呼兰区是碘缺乏病多发区,且部分乡镇受肇兰新河河水污染,皮肤病等很多疾病流行,群众饱受饮水难之苦,西部低洼地区和盐碱地区常出现季节性饮水困难,且水质较差。农村饮水条件极需改善,以“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为出发点,按省、市农村人饮解困工程计划部署,认真进行工程建设,强化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建成人畜饮水井45眼,解决3.6560万人的饮水问题。
【城镇供排水工程建设】 2006年自来水公司自酬资金60万元,在一水厂新建一座2000吨净水池,确保24小时供水;增强排水能力,合理做好污水分流、排污清掏,保障全区排水畅通。设立供排水服务热线电话,24小时有人接待服务,有效地保证供排水安全。
【呼兰河堤防改造工程】 2006年市政府召开了由市财政、土地、水务、规划、松北区,呼兰区等单位参加的专题会议,经过认真讨论研究,形成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工程建设等10条具体意见。呼兰河整治工程的初步设计报告的编报工作,经省发改委和省水利厅正式批复立项。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及时与松北区进行了沟通和联系。松北区正式全权委托呼兰区政府负责此项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完成项目1、呼兰河新建堤防长22.98公里,右岸堤防长15.18公里、左岸堤防长7.80公里,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新建堤防顶宽为8米,迎水面坡比为1:3,坡面采用块石护砌,背水面坡比为1:4,距堤顶3米设6米宽马道,并采用草皮护坡。两岸建护岸6处3400延长米。其中:左岸护岸长1200米,右岸护岸长2200米。修建排水闸站4处。其中:左岸1处,排水量7.2立方米/秒,右岸3处,排水量6.4立方米/秒。开挖河道13公里,挖河总工程量816万立方米。
【三家子堤防工程】 呼兰区三家子堤防北起磨盘泡与滨北铁路相交处,南至松北区战备路,全长10.2公里。呼兰撤县建区后,市政府将三家子堤防纳入城市防洪规划,担负着松北区、呼兰区的防洪任务。尤其是省、市规划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三家子堤防对保护“工业走廊”的防洪安全以及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进一步提高三家子堤防防洪标准势在必行。2005年6月初,哈尔滨地顺建设开发公司向杜宇新书记呈报了《关于完善松北防洪体系建设三家子堤防工程项目的意见》,杜宇新书记、方世昌副市长、李军副秘书长都明确做了批示,请呼兰区政府认真落实。2005年9月1日市政府召开了专项协调会,就呼兰区三家子堤防工程建设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杜宇新书记、方世昌副市长又做了明确批示,同意市政府提出的“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思路,引入社会资金,投资建设三家子堤防工程。2006年8月28日三家子堤防开发整治工程建设开始运作。
【水资源管理】 2006年,进一步贯彻实施取水许可证制度。共审核工企业及大机电井取水可证138份,新核发取水许可证7份,取水许可管理从单一的水量管理向水质水量全面管理过渡,取水许可证的发放率达到100%,取水许可的审核率达到95%以上。从源头上把好水资源的开发、使用、配置、节约和保护关。;计划用水与节约用水顺畅推进。2006年共审核批准用水计划132份,其中上报市级批准用水计划41份,审核水资源量2,466.61万吨,用水计划审核率达到100%。;凿井审批注重实效。2006年审批水源井7眼,工程降水井11眼,并对核发取水许可的水源井进行全程的质量跟踪,保证水源井建设质量。水源井审批质量监督率达100%,提高监管过程中的科技含量,提高施工及验收技术资料立档水平。彻底杜绝违章建井现象;共征收水资源费148.34万元,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收2.54万元,水资源费征收做到应收尽收。
【依法行政、依法治水】 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黑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区委政法委、公安分局等部门大力支持,加大对呼兰河城防管理力度。强化城防综合整治和日常管理,清理垃圾杂物,对呼兰河城防私建乱建等水事违法案件进行严肃查处,对部分采砂厂进行搬迁。举行全区水务系统水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强化水务执法队伍建设,建立良好的水事活动秩序。完成全年各种规费收缴。
【事业单位改革】 2006年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继续推进水务企事业单位改革进程。全面推进集体制企业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改革进程。鼓励企业职工通过融资、租赁、购买等方式加快企业民营化、股份制,实行招商引联,拓宽经营渠道,事业单位在定岗、定编的基础上,打破“铁饭碗”,实行聘任制,竞争上岗,做到人尽其才,各尽其责。同时把水面、砂石、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摆在招商引资的平台上,加快水利资源的市场化运营进程,推行砂石开采的阳光招标2006年自来水公司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水资办被评为市文明单位和文明单位标兵。水务局被评为计划生育“三无”单位。(肖书欢、乔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