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

呼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03-30

教    育


(一)教育状况

【发展概况】  2005年,呼兰区有小学134所,均为公办小学。小学教学班1130个,在校生30557人。有初级中学31所,其中公办初中30所,民办初中1所。初中教学班420个,在校生21076人。有普通高中7所,其中公办高中4所,民办高中3所。普通高中教学班138个,在校生7414人。有职业高中1所,教学班8个,在校生280人。有幼儿园67所,其中公办园5所,民办园62所。幼儿教学班311个,在园(班)幼儿8177人。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学班9个,在校生153人。

【办学条件】  呼兰区现有中小学校173所,在校生59327人。高中校舍建筑面积71139平方米,生均占校舍面积9.23平方米;初中校舍建筑面积115540平方米,生均占校舍面积5.48平方米;小学校舍建筑面积209385平方米,生均占校舍面积6.85平方米。2005年全区学校基本建设项目完成3处,建筑面积6429平方米,资金投入579万元。其中:呼兰区第三中学教学楼是国家、省补助建设项目,建筑面积4390平方米,投资395万元。呼兰区聋哑学校教学楼由黑龙江正大集团、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和黑龙江宏信房地产开发公司捐建,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捐助投资153万元。新建农村校舍8处,建筑面积8630平方米,投入资金721万元(其中:国家、省、市危改专项资金277万元)。主要建设项目是:黑龙江宏信房地产开发公司捐建“宏信小学”教学楼及校园仪器投资265万元;香港大学圣约翰学院师生捐资50万元,建设双井镇新兴学校教学楼;上海应善良基金会捐资30万元,建设石人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加大了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力度。共改造农村学校D级危房7747平方米。2005年共维修B、C级危房校舍64处,投入资金469万元。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两基”工作水平,增加教学仪器设备投入164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教育经费】  2005年教育经费支出实行了以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教育经费筹措上,实行以区财政拨款为主,规范义务教育学校“一费制”收费管理,保证了本年度公用经费支出,教育经费支出并做到逐年增长。全年教育事业费总支出为14252万元。其中:区财政拨款12410万元,占教育支出总额的87%。区财政拨入教育事业费比2004年增长3%。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经费支出为1153万元。城市教育费附加支出为405万元。学校学、杂费收入为1842万元,国家、省、市补助专项资金支出为417万元。国家为我区农村中小学投入远程教育设备资金480万元。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初中生367元,小学生333元,超过省规定的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教育事业经费支出首先保证了全区教职工工资足额及时发放,保证了学校基本建设、危房改造、校舍维修、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计划投资的实施。加快了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的步伐,推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教育教学改革】  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探索新时期的课堂教学模式。全年两个学期开学前,区教师进修学校分别组织中小学各学科骨干教师进行专题辅导,研究、探讨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促进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区教师进修学校举办了教师普通话比赛、教学设计比赛、教学反思比赛等多项教学竞赛活动,加快了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提高,为实施新课改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举办呼兰区第二届新课改“探索杯”课堂教学大赛。本届大赛报名参赛教师215人,上报教学设计258份,参加说课215人,参与听课教师达1400人次。报名单位及学科是:幼儿园5个学科,小学28个单位11个学科,初中28个单位11个学科,高中4个单位13个学科。赛后编写了大赛《教学实录集锦》《教学设计集锦》《说课集锦》《教案集锦》等材料。区教育局和各中小学校坚持以科研为先导,狠抓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全区共有25项省、市规划课题和教育学会课题通过验收,有78项区规划课题通过验收。获省级科研成果1项,市级科研成果14项。加强了科研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至年底,已有市级科研骨干教师12人,区级科研骨干教师101人。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及课程资源开发,为学生创建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条件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区教育局制定了2005年《农村中小学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指导意见》和《绿证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普职成和幼小成一体化学校建设,促进农科教紧密结合,为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适用型人才。2005年扩大了课程资源群体,开发种植业、养殖业、机械加工、家电维修、装潢设计、服装裁剪、影像服务等100多种校本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地域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研讨等扩大学生的视野。根据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扩大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现有温室12栋、大棚29栋,并配备相关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及各专业的先进设备设施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场所,使他们升学有基础,发展有潜力,就业有技术,创业有能力,综合素质有新的提高。

【素质教育】  各学校推进素质教育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计划,开齐、开足学科,不随意增减学科、课时,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取得成效。6月份,在建国小学和呼兰八中举办了“呼兰区新课程研讨会”。9月份,呼兰四中、呼兰五中、呼兰八中、实验学校举办了初中毕业学年中心备课组活动。教与学的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已经构建起开放性课程,教学质量均衡提高。为落实“一生、一体、一艺、一技”的育人思想,推动全区中小学生特长教育工作协调、健康、快速发展,各学校在保证音乐、美术学科开课率的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培养特长生工作。条件较好的学校相继办起了音乐、美术、舞蹈、书法、冰雕、围棋、乒乓球、文学创作等特长班,特长教育蓬勃发展。6月份,举办区2005年中小学师生文艺汇演及幼儿、幼师文艺汇演。在哈尔滨市第十八届校园艺术节活动中,我区共有7名学生获得一等奖。全区现有不同特色的艺术团队20个。其中,大型管乐队6个,民乐队5个。在各类大赛中,有60多名学生分获金奖和银奖。

【德育教育】  2005年3月,区委、区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8号文件要求,区编制委员会下发文件,批准区教育局成立德育教育办公室。3月,全区各中小学开展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得到了社会、家长的好评,区电视台给予系列报道。4月,区教育局创办《德育报》。傅丰志同志为《德育报》撰写刊首语—《德才随笔》,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月,组织中小学德育实践系列活动课本剧大赛。在全区选送的49个剧目中,评选出10个优秀剧目。10月初,举办了课本剧汇报演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忠义、市教育局领导刘洪涛、市委宣传部学生处处长张文彬、市教育局德育办主任石秀莉、区委宣传部部长李春仁、区政府副区长王春清等领导同志观看了汇报演出。王忠义同志做了重要讲话,对呼兰区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12月,举办学习《德育报》校长论坛。区委书记傅丰志、区委宣传部部长李春仁、区政府副区长王春清、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陈奎参加了会议。区属23所中小学校校长发表了论坛演讲。

【济困助学】  根据国家、省、市关于济困助学工作的精神和要求,做好贫困学生的认定,完善贫困学生档案,坚决杜绝“人情生”“关系生”的出现。按照《哈尔滨市义务教育贫困学生助学金征集与使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哈尔滨市政府100号令)的规定开展爱心捐助活动。2005年,全区共筹集资金448185元,全部存入助学金账户,有4551名义务教育贫困学生得到资助。向济困助学基金会提出申请的应届贫困大学生有117人,区教育局按照济困助学基金会章程规定的助学条件进行了初审,确定走访对象108人,经过比较、衡量评出济困助学对象93人。此外,社会各界直接出资捐助贫困大学生20人。先后使113名贫困大学生得到资助,资助总金额为23.3万元。

【哈尔滨啤酒希望小学在沈家镇竣工】  1月份哈啤集团捐资助学仪式在沈家镇举行,省青基会秘书长谷维、哈啤集团市场总监阿小金、沈家镇党委书记纪伟明为希望小学揭牌。该小学是由团区委同省青基会多方沟通、联系,由哈啤集团出资九万元援建的。历经4个月建成一座三层教学楼,容纳学生1000名。(1期1月12日)

【教师队伍】  全区共有中小学教师5817名,其中:小学教师2818名,中学教师2999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33名,中级职称教师2143名,初级职称教师1972名。

【师德师风建设】  全区开展以“三新一德”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建设,按照市教育局“五条禁令”和《呼兰区教师行为规范十不准》的要求,在呼兰七中召开了教育系统端正“政风、行风”推进校务公开现场会。全面规范教师的行为,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和奖惩机制。在褒扬优秀教师的同时,对违反“十不准”行为规范的教师及存在“三乱”现象的学校加大查处力度,社会对教育满意率明显提高。区教育局被《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评为黑龙江社会信誉“百姓口碑最佳单位”。同年被区委评为“呼兰区2005年端正政风行风优化发展环境最佳单位”,并荣获“政风行风进步奖”。

【学校人事制度改革】  根据《哈尔滨市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规定,区委、区政府制定下发《哈尔滨市呼兰区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区教育局制定了《哈尔滨市呼兰区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程序》《哈尔滨市呼兰区中小学校岗位设置原则和办法》《关于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人员组成的说明》《关于中小学职工代表大会组成职责及有关问题的说明》,明确中小学的编制标准。通过逐乡(镇)、逐校进行编制测算,使改革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截止2005年4月30日,全区5472名教职工签定了合同,实现了身份的转变,教师全部实行合同化管理。为了深化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5月,在呼兰七中召开以推广教师合同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现场会,下发《哈尔滨市呼兰区中小学教师聘用合同管理实施意见》(试行稿),推动了全区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

【择优聘用毕业生】  2005年对124名2000级五年制师范类毕业生实行考试择优聘用。采取异地聘请出题教师、异地出题、异地评卷、人事监察部门全程监督的办法,严密进行考卷评定工作。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共择优录用2000级五年制师范类毕业生48人,由区教育局与毕业生签定就业合同后全部上岗。

【校长、教师培训】  村级小学校长培训班完成了120学时的自学和函授任务。选送优秀校长参加国家级委托培训。2005年3月15日,进修学校苏力彬、实验学校李海明、石人中学赵海军等3名同志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组织的国家培训。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区级教师新课程岗前集中培训。对全区所有教师进行了32学时以上的区级培训。

【教师职务评聘】  2005年完成了454名高、中、初级教师职务资格评聘的初审及确定资格工作。51名教师获高级教师职务,156名教师获中级教师职务。248名教师获初级教师职务。

【教师资格认定】  2005年有731人通过了教师资格认定,其中有195人取得高中教师资格,513人取得初中教师资格,19人取得小学教师资格、4人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

【荣誉奖励】  本年度评选特级教师2名,黑龙江省乡村优秀教师奖1名,市级模范教师1名,市级优秀教师160名,市级师德先进个人165名,在教师中树立了典型,进一步弘扬了人民教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精神。

【支教工作】  2005年,由区直各学校200位名优教师组成的讲师团深入到乡镇学校、薄弱学校传经送宝,选派实验学校教师孙湘琳赴菲律宾支教,现已圆满完成任务回国。各学校支教物资折合人民币近10万元。呼兰六中、实验学校被评为呼兰区支教工作先进学校,9名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区教育局等4个单位的支教经验材料入选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支教工作经验汇编。

【教育督导】  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以发展、领先、创新的思想开展工作,2005年被评为哈尔滨市教育督导工作先进集体。促进了“以区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全面落实。为区政府提供了落实农村教育经费的政策依据,协助完善了财政转移支付农村教育经费使用管理的各项制度,确保了全区学校维持正常运转,确保了农村中小学的危房改造,促进了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完成了迎接省对我区“双高普九”复检验收工作任务。制定了《呼兰区“双高普九”整改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了“双高普九”验收专题工作会议;编辑了《哈尔滨市呼兰区“双高普九”工作材料汇编》。2005年10月份,顺利通过省政府督导检查组对我区“双高普九”工作的复检验收。检查组认为,呼兰的教育职能部门坚强有力,作用突出,领导班子是一个善谋事、会干事、能做成大事的班子,是一个有凝聚力、有号召力、有战斗力的群体。全区中小学督导评估工作有新进展。制定下发了评估方案,开展了对中小学校的综合督导评估,建立了自评制度。2005年有6所中小学校被评为省、市一类学校。开展了体育卫生艺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实验教学工作的专项督导评估,有效地推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了教育督导制度建设和理论研究,征集论文73篇,其中有10篇获省级、63篇获市级优秀论文奖。

(二)基础教育

【学前教育】  深化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克服“小学化”倾向。引进“李忠忱教学法”,开展“幼儿园学具教学法实验”。区教育局制定了《呼兰区开展幼儿园学具教学法实验实施方案》,确定呼兰区幼儿园、金色童年幼儿园、佳禾幼儿园、天元幼儿园、红苹果幼儿园等5所幼儿园为课题实验园。从6月份到年底,先后举办了5次幼儿园学具教学法研讨会,有200余人次参加了研讨活动,收到良好效果。成功举办第一届探索杯教学大赛幼儿组的比赛。全区有14名幼师参加赛课,分获不同等级奖励。2005年1月,区教育局举办全区幼儿园园长、教师业务培训班,有近80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多样,形式新颖。通过参观幼儿园、观摩教学、岗位技能培训、讲座等各种形式,进一步提高了参训园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岗位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  为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4月份召开全区控制中小学生辍学工作总结会议,区政府印发了《呼兰区控制中小学辍学工作情况通报》,签定了《呼兰区控制中小学辍学目标管理责任状》。通过强化治本,常抓不懈,全区中小学生辍学率明显降低,小学辍学率为0.01%,初中辍学率为0.83%。全面清理中小学学籍,有效控制学生的无序流动,为实现电子学籍管理做好准备。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籍档案和义务教育贫困学生档案,妥善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确保贫困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双高”“普九”顺利验收】  为迎接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对我区“双高”“普九”工作进行复检验收,区教育局多次派工作组深入受检乡镇,按照《呼兰区“双高”“普九”工作方案》的各项要求,指导受检学校做好迎检工作。每到一个乡镇,从硬件设施到软件材料,都精心布置,逐项检查,以防纰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10月通过“双高”“普九”复检验收。

【高中教育】  2005年,呼兰区普通高中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解决高中入学高峰问题,区政府通过扩建、改建及内部挖潜等方式,扩大、优化高中教育资源,全区高中教育普及率迅速增长,高中毛入学率达到56%。

【教学质量】  2005年呼兰区高考录取率为74.9%,理科学生刘鹏飞以675分的成绩位居全区榜首,考入清华大学;文科学生刘晓萃以648分的成绩位居全区文科榜首,考入北京大学,实现了呼兰有史以来对北大零的突破。呼兰一中、呼兰九中被评为“哈尔滨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表扬单位”。区政府采取以示范性学校带动一般的策略,全面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全区普通高中的办学档次有了新的提高。呼兰一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各项评估验收。省教育厅下发(黑教基[2005]346号)文件,正式命名呼兰一中为黑龙江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呼兰六中上报了“申办市级示范性高中的论证报告”,并于2005年12月份通过专家组检查验收。

【信息技术教育】  2005年区政府加大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契机,加快信息化发展。加强网站建设,提高基层联网单位网站应用水平。3月,区教育局组织动态网站建设培训活动,有41名网管员参加培训。6月末,全区农村初中以上联网单位网站实现了动态管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7月,呼兰六中校园网扩建完成并投入使用。9月末,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开始启动,工程总投资489.4万元。工程项目单位130个。其中,初中21所,小学109所。进一步完善、充实资源库建设。12月,有10所学校安装了超图数字图书馆。开展各类宣传活动。5月,各学校组织开展网络文明宣传月活动。11月,组织呼兰区第三届“通信杯”教师网页、课件制作及学生电脑作品制作大赛,共征集作品120余件。2005年,呼兰八中晋升为市级信息技术示范校,呼兰二中被评为市级信息技术先进校。全区已有信息技术先进校5所、示范校7所。区教育信息中心被评为哈尔滨市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特殊教育】  2005年2、3月,邀请哈市特教专家讲课,举办2次全区特殊教育校长、教师培训班。4月,区教育局制定下发《呼兰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意见》《资源教室(柜)建设标准》《三残儿童少年教育鉴定标准》,对残疾学生实行“双学籍”管理,完善了特殊教育教师档案建设。召开全区特殊教育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表彰奖励2004年在特殊教育方面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及个人,对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工作进行了总结。11月,对全区特殊教育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并通报全区。年末,举办了呼兰区特殊教育成果展——特教学生才艺比赛。

(三)成人、职业教育

【职业高中】  2005年,区教育局和职业高中加大了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力度。8月份,召开全区职业教育招生工作会议,区教育局印发《呼兰区教育局2005年招生工作方案》,重点强调职业学校招生工作。通过教育局、职教中心、各初中学校各方面的协调努力,区职业高中招收新生93名。同时,为巩固生源,对职业高中的贫困生进行资助,共资助59名学生。

【成人教育】  充分发挥区、镇、村、户四级农民文化技术培训网络的作用,重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年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684期,培训农民17560人次。继续开展“阳光工程”培训活动,培训进城务工农民5300人。坚持开展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活动,培训下岗职工1536人。

【扫盲教育】  在多年扫盲工作的基础上,全区青壮年文盲率逐年降低,2004年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0.2%,2005年,全区文盲率降为零,实现了创建无盲区的目标。(赵凤岐、李志辉)

(三)驻呼高等院校

【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  2005年度先后投入300万元购置图书资料,投入330万元购置教学仪容设备,投入1200万元增建学生公寓改善了办学条件。2005年秋季新生入学后学院在校本科生数量超过专科生数量,呼兰学院跨入本科办学。当年招生1714人,在校生总数7229人。学院教学管理逐步规范、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本考研、专升本、英语四-六级考绩良好。2005年专升本录取比例全省同类院校最高,录取467人占该届专科学生总数39.4%,占报考学生总数56.9%。本考研、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良好。学生就业工作既涉及学生今后事业发展也关系到学院的发展,由于学院措施到位,先后几次去南方省、市、县推荐毕业生,多方开辟就业渠道,使优秀毕业生顺利就业。2005年本专科毕业生毕业人数1354人,就业派遣人数92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68.6%。其中本科毕业生171人,就业派遣人数16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94.74%,到京、津、沪、穗、青岛等城市就业57人,占本科毕业生人数33.33%。(宋炳然)


科    技


(一)科技与信息产业

【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县)】  2005年为完成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县)考核工作科信局成立工作组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分类、审查、汇总、最后装订成册。科技部一票否决指标所涉及的内容实事求是、从大局出发使上报的材料详实准确,使申报材料真正体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开展科技工作推动区内科技进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县)工作已通过省、市审核、验收,送往科技部等待最后审检。

【已立项项目实施】  2005年底完成立项项目6项。国家级科技项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哈尔滨市呼兰区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的实施地点和面积已落实了10万亩示范区和100万亩辐射区。单产指标400公斤/亩,比前三年增产10%,亩增产粮食50公斤。完成的《棚室秋延后黄瓜专用品种的筛选及示范推广》项目,亩产值一万元,年总收入可增3亿元。《优质高产大葱新品种引进及繁殖技术研究》项目亩增效益400元左右。完成的《奥磺酸钠口腔贴片》项目,年产量达1000万片,产值1000万元,销售额1000万元,利润和税金各100万元。《主动脉瘤及夹层主动脉瘤支架的研制与开发》项目年产值2000万元。《牵迪口服液》项目年收入4000万元,净利润700万元,税金300万元。

【科技项目申报】  计划在2006年申报科技新项目29项,较重要的项目有《肉鸡生物环保饲养及增效集成技术》《沙坦分散片》《中药六类新药中风鼻溶栓》《大豆油酶法脱磷的研究与开发》《替代EPS板薄抹灰外墙保温体系外保温砌快的研发》重要项目。呼兰是全省肉鸡第一大区,年肉机饲养量6000万只以上,现已形成了饲料-种鸡-孵化-饲养-屠宰-冷冻贮藏-分割加工-食品加工-网络营销等完整产业链。科信局所属呼兰区科技开发中心牵头,组织黑龙江正大实业有限公司放养部和十一个乡镇四个街道办事处参与配合推广实施《肉鸡生物环保饲养及增效集成技术》项目,旨在巩固提高呼兰肉鸡产业化程度、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农民有效增收、促进肉鸡升生产发展。按呼兰区现有饲养量6000万只计算,推广新技术后肉鸡42天出栏(提前7天),肉料比为1:1。9,成活率98%,用料用药同比计算,每只鸡节支0。3元,增利1800万元。该项目如实施后可增加社会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出口创汇、使呼兰肉鸡产业更大更强带动全市、全省肉鸡生产发展。

【调研服务开发】  科信局全体同志深入基层对区属工业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部门的生产经营、科研成果进行调研。根据企业发展前景、优势产业、优势产品、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技术创新和应对市场风险能力等方面进行分类、排序。有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指导企业、部门、单位申报科技项目,为它们找专家、引技术、解难题,帮助寻找技术依托和项目合作。现已实现六项科技攻关项目,为企业争取无偿资金支持106。5万元。协助利民开发区的民营医药科技企业与“三大”建立产、学、研协作关系,其中圣泰、乐泰、儿童制药厂、同仁堂、济仁、儒泰等多家企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医大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医院等建立科研开发合作关系,现已取得科研成果。

【“科技金点子中转站”计划】  为改变区县科技工作没有平台和空间的被动局面科信局实施“科技金点子中转站”计划。“科技金点子中转站”就是通过科信局这个中间站根据下游站(科技成果需求者)需求,从上游站(科技成果持有者)采集科技成果转给下游站。目前已与东北农大、省农科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工大、黑大、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兽研、哈尔滨国家大豆工程研究中心等进行联系广泛接触,把它们的科研成果与我区十多家企业对接,已经合作的项目有:哈尔滨兰华蔬菜培育场与东北农大园艺学院和作项目《优质高产大葱新品种引进及繁殖技术研究》。呼兰区科信局与哈商业大学合作项目《哈尔滨市科技型企业培训效应的分析与评估研究》。双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管理服务中心与省农科院合作项目《蝴蝶兰北方高寒地区组培苗繁育技术研究》。呼兰县飞达精制石英砂制造有限公司与哈工大合作项目《超纯精细石英砂提纯技术的研究》。呼兰工业锅炉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与哈工大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管理中心合作项目《工业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开发和研制》。哈市金居保温墙材有限公司与哈工程大学合作项目《承重拉压式组合砌体》。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省农科院园艺分院合作项目《棚室秋延后黄瓜专用品种的筛选及示范推广》。哈尔滨乐泰药业与哈工程大学合作项目《介入药用支架研究》。区科信局与哈工程大学生物学院合作本科研究生培训基地项目已获省教委批准。以上合作成功项目还获得省、市科技主管部门无偿支持资金250万元。

【推进信息化建设】  抓住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科信局为企业争取到信息化建设项目4项。为明达油脂、宏伟牧业、哈工大高新淀粉糖、龙丹乳业4家企业分别争取无偿资金30万元。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完成后预计四家企业年创利税可增加800万元。为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向他们提供优质服务拟在区内农村建立经济和科技信息服务点,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省信息产业厅、市信息产业局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2005年9月15日市信息产业局喻达局长带领市局相关处室同志来呼兰区调研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对科信局提出的在农村建科技与经济信息服务点予以肯定,现正加大投入力度扶持呼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黑龙江省信息产业厅、哈尔滨市信息产业局加大对各县、市电子政务建设扶持力度,无偿给予各县、市20万元用于电子政务建设。由于呼兰撤县建区,不在拨款范围内,陈局长主动向省信息产业厅、市信息产业局汇报反映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省信息产业厅、市信息产业局领导非常理解和支持,破例给予呼兰区20万元的电子设备,用于电子政建设。(李佳)


气 象 局


【预测报工作】  气象局根据年初市局下达的工作目标,对预报测报工作进行了量化、细化,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安全责任状,先后成立了春季、汛期预报服务领导小组,使业务工作任务落实到人,并对业务工作的管理细则、工作总体思路和业务学习计划、各项工作制度进行认真制订和完善。2005年的业务质量24小时一般降水预报质量定性技巧评分(SS1)66%,准确率(TS)77%;24小时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质量技巧评分(SS1)92%,准确率(TS)89%;24小时温度预报绝对误差±1.6℃;24小时一般降水预报质量比市局定性技巧评分(SS1)标准高16个百分点,准确率(TS)高7个百分点,24小时温度预报质量比市局标准高0.4℃,预报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因为测报工作是业务工作的基础,为提高测报质量,我局狠抓测报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了测报工作无重大事故发生,全年错情率为0.0‰。气表打印质量符合标准,各类电报、报表及时上报无差错。认真履行乡镇RT自动站建设的职责,利用7天时间,完成我区乡镇RT自动站的搬迁升级改造任务,很大程度地改善观测数据传输不畅通的问题,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基础业务学习】  气象局重视业务人员的培训和岗位练兵,要求每人都有集体学习和自学计划、学习笔记、三码练功本、各类表簿齐全,并进行定期考核,每月初进行质量分析。通过参加省、市局的业务培训班和局内组织的集体学习和自学,提高了业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气象科普工作】  气象局利用3.23和科技周广泛开展宣传活动,除了利用电视天气预报进行宣传之外,还组织全体业务人员到社区的主要街道乡镇、学校、人员密集场所,悬挂条幅,张贴标语,发放各种宣传单(卡)8000多张,农业气候预报资料2200多份。在“安全月”期间施放彩虹门,悬挂标语、发放宣传单(卡)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使得全区人民对防灾、减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收到一定成效。

【公益决策服务】  气象万千局以“决策服务让领导满意、公众服务让社会满意、专项服务让用户满意”的原则。业务人员24小时值班、值宿,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汛期逐日发布滚动预报。全年重大灾害性天气无漏报现象。2005年年初制作了3-10月春季(播种期)、汛期短期气候预测和年景分析,大田播种期气候趋势分析,作物积温预报、产量预报,汛期分析和气候评价等信息,根据省局下发的关于“开展农业系列化服务方案(二十五项)”的文件精神,我局开展了汛期十项系列化服务。并及时报送区委、区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与电视台联合开办24节气话气象节目,全年提供稿件14件、发放汛期专报32期,提供乡镇雨量图42期、气象信息64期、重大气象信息5期、完成服务大事例3篇。在秋季气象服务中,首先制作了粮食产量预报,然后对秋季气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做出初霜及第一场雪的预报,对秋收工作提出了建议。为当地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制定“短时、邻近气象灾害性天气服务预案”和“应急预案”及时把气象灾害收集上报。调查工作明确分工、落实到人,绘制我区低洼地块村屯分布图和突发气象灾害有关单位联系一览表。全年发布“气象灾害临近预报”16期。

【气象局无偿为招商引资企业提供信息】  为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满足企业需要,免费为招商引资企业提供气象信息,已为华润集团啤酒公司、北京大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提供所需气象信息资料,赢得好评。(23期8月31日)

【装备保障】  2005年有2名同志为专职网络维护员和仪器维修员,对全局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网以及各种仪器设备进行系统检查和维护,保证气象仪器的正常使用和气象通信畅通。进入汛期后,突发性气象灾害频频发生,通信、技术装备在预报服务和气象数据传输中保证运转告没有出现问题。加强乡镇RT自动站建设。利用7天时间,完成我区乡镇RT自动站的搬迁升级改造任务,解决了观测数据传输不畅通的问题。全局网络维护较好,使用正常。

【人工影响天气岗前技术培训工作结束】  5月气象局对全区防雹技术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通过考核,全部达标,持证上岗。培训内容:冰雹及雹云知识、高炮增雨防雹的宏观作业技术、一般故障的判断和排除方法、炮弹的运输、储藏、和使用。(11期5月18日)

【人工影响天气】  2005年顺利的落实了国务院25号文件和43号文件,人工影响天气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地方政府投入气象专业经费47万元。乡(镇)政府在财政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还拿出一定的资金来给炮手上人身保险、加强防雹站基本建设、保证炮站的维护及维修,全区的防炮站基本建设都达到了“七有三化”标准。2005年天气气候异常,突发性灾害天气多,而且出现时间比较集中,从5月末到7月下旬,只要有冰雹云形成,就有冰雹灾害出现,值班人员沉着应对严峻形势,努力工作出取得成功,特别是5月31日、6月7-9日、6月14日、6月17-18日、8月20日、8月29日这几次作业非常成功、效果显著。根据市台的指导预报和省雷达中心的观测,隋玉山局长亲自指挥,对整个作业过程进行了周密部署。要求防雹人员高度警惕,严阵以待。基础业务人员昼夜值班,严密监视天气变化,及时向各炮站发布预报,准备作业。虽然这几次冰雹云形成的快,强度大,但经过全局上下紧密配合,有效地控制了雹灾。作业后防护区内虽有雹粒但未成灾,而周边县(市)遭受了比较严重的冰雹灾害。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全年实施人工增雨防雹作业211炮次,受益面积107.5万亩,减少经济损失近六仟多万元。

【安全管理】  人工影响天气的炮手直接与高炮和炮弹亲密接触,安全工作至关重要。全区所有炮站都制定了安全制度,建立组织,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并签订安全责任状。4月1日,区降雨办的有关人员协同市降雨办检修人员对区内定十一门高炮和一架火箭进行了春季检修。使高炮和火箭处于临战状态。5月上旬,我局雷电防护设施检测站,对全区所有炮站的防雷设施进行了安全检测,对防雷设施不合格的炮站,下达整改通知书,在最短时间内问题得到了解决,确保了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我区建站较早,高炮服役年头多,老化严重,作业时经常出现故障,极易发生事故,针对这种情况,我局会同降雨办在7月12-15日,对全区所有炮站的人工影响天气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重点检查炮站炮弹的存放及防火、防盗、作业等安全工作和高炮的维护、保养工作,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同时,对炮手们进行了安全教育。组织炮手学习有关文件落实安全都制度,炮手们提高了安全意识。吸取“贵州和新疆发生的两起严重安全事故和我省勃利县发生的炮弹被盗的严重事件”的教训,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下发文件6份,召开两次高频电话会议,确保了全年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无事故。2005年底创造连续十六年安全作业无事故的好成绩。

【政务公开】  为了把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成立了局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公开的制度和内容,全局各项工作做到公开透明,处理事务做到公平、公正。2005年十一月份气象局获得“国家级政务公开优秀单位”荣誉称号。按时完成政务信息、政务网络传输,贯彻落实省、市气象工作会议精神等几项工作,特别是政务信息被市局采纳了14篇,气象报给予了刊登,在区政府信息摘报上刊登13份。上报的文件格式规范、总结、自检等文字材料符合要求,仅半年就完成了全年的工作目标。

【依法行政】  气象局在法规管理工作中,执行区法制办和市局规定,落实依法行政,实施气象行政许可。针对近年来氢气球市场混乱,私放乱放现象严重,严重威胁航空安全,上半年开展了氢气球审批工作,且审批程序准确,归卷备案规范,全年制止私放、乱放氢气球六次。为了全局职工能更扎实掌握气象法律、法规,开展了“四五”普法学习活动,全体职工除积极参加考试外,每人都有学习笔记,增强了法律意识,提高了执法能力,将依法行政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气象科技产业】  气象科技产业是气象事业赖以发展的重要途径,科技产业的进步是为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年初制定了科技产业的工作计划和行之间有效的方案,建立加大创收力度,实行多收多得的激励机制,开展雷电防护设施周期检测工作和气象科技服务。4月初开始防雷周期检测工作,并纳入地方政府安全管理目标中,年末全区雷电防护设施周期检测工作已全部结束。对雷电防护设施不合格的单位已下达了整改意见书,并要求立即进行整改,及时堵塞漏洞,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今年防雷周期检测达100%,防雷工程也收获很大,截至年末,防雷检测收费达8万元,防雷工程收费达8.3万元。对科产人员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力求工作精益求精、开拓创新、不断挖掘新路子、开创新项目,经努力,科技服务收费达40多万元用户满意率达100%,。

【世界“气象日宣传”】  2005年3月上旬开展纪念“气象日”宣传,结合气象日发放宣传卡8000张,提供农业气候预报200份。(7期3月30日)

【安全宣传与广告】  在“安全月”期间采取施放彩虹门,悬挂标语、发放宣传单(卡)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全区人民对防灾、减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收到一定的成效。为提高防雷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对外服务的本领,选派防雷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防雷培训班,使防雷人员业务精湛,持证上岗,同时增强了创收力度。多次邀请省、市防雷中心人员到我局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使我局防雷人员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加大“121”和手机短信订制业务宣传,针对今年气候异常和“121”升级改版为“12121”的情况,全体职工走向繁华街道、下到田间地头和街心广场发放宣传单(卡)等几万张,使我局的手机短信业务呈上升趋势,“12121”滑坡现象减轻,取得经济效益。及时维护农业经济信息网,保证正常运行,按规定更新网页,截至年末,上传信息5985条,被采纳了3895条,远远超过了市局的目标。提高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水平和加强广告画面承揽工作,聘请广告代理商,取得显著效果,现有14个画面全部做满,节目质量好,全年播出无事故,全年广告收入4万多元。加强专业有偿服务,积极开拓庆典服务市场,以最优质的服务提供新老用户、以最低的价格回报新老用户,今年庆典服务收费达2万多元。(张秋艳)

【2005年灾害情况】  6月17日下午2点30分康金和石人两镇突降暴雨,降雨量达到70毫米,其间大风夹杂冰雹持续20分钟。致使康金和石人两镇农作物受灾面积61417亩,其中绝产面积11800亩。冲毁房屋8间,桥涵38处,电路、通讯、道路全部中断。受重灾的石人镇永平村暴雨冲毁民房三户8间,导致危房22户57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0157亩,其中绝产814亩。冲毁桥涵6座,路基0.5公里,电力线路0.2公里,通讯线路0.2公里。该村直接经济损失118.16万元。截止8月24日统计,全区共有13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94个村屯,15024户农民,39368人收灾。全区受灾农作物面积24万亩,其中绝产7.14万亩,在受灾农作物中,玉米受灾面积173640.2亩,绝产39470.5亩。大豆受灾面积54762亩,绝产29287亩。水稻受灾面积11632亩,绝产2726亩。直接经济损失5494.2万元。农田水利设施遭到损坏,损坏呼兰河堤防10处136米。损坏农机电井14口,冲毁桥涵45处,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277万元。局部地区暴雨冲毁房屋93间,直接经济损失250万元。毁坏公路路基30.1公里,损坏输电线路6.7公里,损坏通讯线路9.4公里,直接经济损失424万元,总计造成经济损失6445.2万元。(艾晶)

(三)地震工作

【震情回顾】  2005年1月24日北京时间20时22分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东方红林场附近(北纬51º.48´,东经123º00´)发生ML5.1级地震,加格达奇市等地区有震感,但居民少损失很小。7月25日北京时间23时43分大庆市和林甸县交界处(北纬46º8´,东经124º9´)发生ML5.1级地震,损失较重,距离哈尔滨市180KM,呼兰区有震感。余震15次。

【预防工作】  经国家、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地震专家会商认为,双城、肇源和吉林松原一带可能发生强地震,并进一步推测10月20日和30日呼兰区附近地区可能发生强震。区政府、地震局买了2000多张防震减灾知识挂图及地震知识宣传手册发到领导和乡镇、街道办事处进行宣传。建立“三网一员”(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防震救灾助理员)制度,一旦出现地震前兆可以与省、市地震部门取得联系。区政府启动了《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发生震情能从容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后来地能有了新变化,运动趋于平缓。但据专家会商推定,在此区域几年内还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李志山)

(四)驻区科研单位

【黑龙江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科研工作进展:2005年承担各级各类项目及课题26项,发表论文10篇,育成两个向日葵新品种。有3项成果获奖,即“黑亚14号亚麻新品种选育”获省农业科技一等奖;“亚麻种植加工一体化集约经营配套技术研究”和“优质高产向日葵新品种龙食葵2号选育及推广”分别获省农业科技二等奖。新争取到各级各类项目15项,其中省科技厅4项,省外专局4项,省帮扶项目4项,市科技局1项,院科技创新工程2项。农业部“亚麻新品种测试指南”和省科技厅“中俄亚麻科技合作”等八个项目已完成任务,正准备验收。还有亚麻、向日葵良种化工程项目正在争取,有望立项。亚麻育种研究取得新突破。国家亚麻种质改良中心建设项目和948项目等正在按计划实施,948项目引进不育资源、多胚性种子和转基因后代。引进的优异亚麻品种繁殖面积8万亩,良繁体系初具规模;建立了中国纤维亚麻网,200份种质资源数据已经输入数据库,实现了资源共享。亚麻生物育种技术研究获得转基因再生植株11株,种子4份。利用多胚资源获得亚麻DH二代品系1份,利用远缘杂交幼胚离体培养技术获得幼胚植株2份,目前已扩繁100余株。今年通过引进派出项目共搜集亚麻种质资源87份,这些都是我国未有的稀有资源。繁种更新项目完成鉴定、入库127份,其中入国家长期库29份,中期库98份。黑亚15号2005年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新品系2003-1年底将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有4个品系参加省区试及生试。黑亚14号亚麻新品种自2003年推广以来,累计推广面积达120余万亩,平均单产达286kg/亩,麻农直接经济效益达1.26亿元。现已推广到新疆、内蒙、吉林、云南、湖南等省区,已成为“十一五”的更新换代品种。2005年龙葵杂5号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龙葵杂6号在全国向日葵联合区试的国内外杂交种中居领先地位,7月通过国家审定,可在东北、内蒙、新疆等省区推广。食用向日葵“龙食葵2号”以拜泉、青冈、明水三个县作为基地,并辐射到林甸、龙江、甘南、富裕等县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并在吉林、内蒙、河北、山西等省区大面积种植。至2004年仅黑龙江省累计推广面积110.8万亩,增产子实166.2万千克,增加社会效益598.32万元。2005年推广100多万亩,新增社会效益500万元以上。由于该品种优质、高产、高效、市场供不应求,2005年被省科技厅列为产业化项目重点支持。尚有一批具有粒大、饱满、商品性好、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有苗头性的大粒食用向日葵新品系“龙03001”及兼用型向日葵杂交组合即将参加全省区域及生产试验,后备材料十分丰富。大麻育种研究有新进展繁种更新项目新引进资源10份,完成22份资源入库鉴定任务。新品种选育项目筛选出一批纤维公顷产量2100-2385kg,出麻率29%-31.3%的新品系;原2000-1区试、生试平均公顷原茎产量8100kg,纤维产量1897.5kg,出麻率27.4%,拟于年底报审。中乌大麻国际合作成效显著,新引进资源8份,其中uso31雌雄同株大麻品种公顷原茎产量7000kg,纤维产量1497.5kg,纯收入近4500元。计划2006年示范面积3万亩。

学术交流:2005年共有66人次参加了国内外不同层次的学术会议和活动,接待乌克兰、俄罗斯、比利时、波兰四国专家和学者5人次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极大地提高了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我所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知名度。

服务三农:“科技帮扶十弱县”是农科院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在全国的一个创举,是省委省政府交给我院的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政治任务,也是我省农业科研院所义不容辞的职责。经广大科技人员的辛勤工作和积极探索,对科技扶贫方法、途径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好评。针对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或到位率较低的问题,结合十弱县共建,我所在兰西、青岗、明水等县,以科技示范园区的形式宣传我所新成果、新技术。7月27日在明水县召开了黑亚14号现场会,当时农民纷纷预定种子。结合园区建设成立的专家大院,现场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黑龙江电视台综合频道当天进行播放,8月2日黑龙江日报进行了报道。2005年举办培训班4次,共培训人员1000多人(次);发放科普资料2500份;义务咨询930人(次);向日葵专家应黑龙江电台农村天地节目组的邀请,针对雨水集中向日葵病害严重等问题,现场讲解了向日葵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并解答了农民提出的问题。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起到了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的作用。使农民在眼见为实的情况下,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接受新成果,新技术,加速了成果转化与推广。科研与生产结合使我所研究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科研投入:通过国家和省级项目的实施,通过农业部和省市院级课题的落实,加大对科研工作和科技人员的服务力度,使科研设施条件取得了空前的改善。通过科技创新工程,已经购进了高档次新电脑6台套,建立了所内计算机局域宽带网络,通过互联网加强与外界的信息与技术交流。投入人民币600多万元,新购进数码照相机、人工智能气候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等,70多台套先进仪器设备陆续到货,为改善科技人员的办公条件及科研手段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在研项目及课题:总计有26项在研项目,其中有国家科委(863)麻类作物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国家科委的亚麻品种资源鉴定与利用创新研究和大麻品种资源鉴定与利用创新研究3项。有农业部(948)国外优良亚麻品种进及良种繁育体系的建立和农业部亚麻新品种测试2项。省科技厅优质高产亚麻新品种黑亚14号繁殖及产业化开发,优质亚麻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及新品种选育,优质大麻品种的引进及新品种选育,俄罗斯向日葵资源的引进、利用和产业开发,向日葵资源创新利用及杂交种选育,中俄向日葵技术合作和新品种产业化,“龙葵”系列向日葵新品种推广共7项。省青年基金的亚麻白粉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1项。省农科院优异亚麻种质创新与利用研究,向日葵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配套技术研究,亚麻生物育种技术研究,亚麻白粉病发病规律及高效综合防治技术研究4项。省外专局俄罗斯亚麻病害防治技术的引进,乌克兰优质大麻新品种及育种新技术的引进,波兰优质抗病亚麻新品种选育合作研究,俄罗斯亚麻病害防治技术合作研究(派出)4项。科技扶贫项目青冈县向日葵新品种示范及生产基地建设,兰西县亚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明水县向日葵、示范及推广,明水县亚麻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及示范4项。市科技局优质亚麻新品种选育及相关技术的研究1项。(徐丽珍)

【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  位于呼兰东直路345号,占地面积80。5公顷。2003年11月20日成立的呼兰校区管理委员会是黑龙江大学下设的对呼兰校区实行统筹协调对建设发展实施管理的处级建制职能机构,设综合办公室、财务科、产业科、总务科、农场、保卫科六个职能部门。呼兰校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姜志军、副主任徐显斌、杨钟琨。(高艳霞)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  科研成果:2005年完成农业部行业标准《农用柴油机喷油泵修理技术条件》一项,已通过全国农业机械化标准委员会评审。地方标准《农业机械厂库建设规范》一项,已通过黑龙江省技术监督局评审。完成所立科研项目《内窝孔可调排种器》《汽车螺纹孔修复器》《P系列泵调修工艺的研究》《镀铁层上的复镀》四项已通过所技术委员会评审。

在研项目:农业部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农业机械维修术语》《农业机械维修质量标准编写规范;农业机械修理通用技术规范》《农业机械修理点开业技术条件》《农业机械修理安全规范》等共5项。黑龙江省科技厅《水稻本禾割捆机的研制》《液压系统不解体检测仪》2项。哈尔滨市科技局《2BT-K(X)型玉米催芽穴喷水穴施肥系列精播机》1项。所立科研项目《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维修的研究》《液压实验台改造》2项。

职业技能鉴定站工作:职业技能鉴定站全年在13个工种范围内进行初级、中级、高级技术培训,有120人获得技术证书。

中国农业机械维修学会换届:2005年11月5-7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中国农业机械维修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会议。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政府农机维修主管部门领导、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等代表127人出席会议。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监督管理处姚春生,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王文亮到会讲话。黑龙江省农委副主任李文华致贺词。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崔奎顺当选新一届理事长,杨金生选为副理事长,宋全礼选为学会秘书长。

技术开发与产业化:2005年开发与产业化创收工作有新发展,形成了生产、销售、服务共赢,科研与开发互动的好局面。表面中心、油泵中心、汽车检测站等单位创收成绩显著。全所实现销售收入2200万元,实现创收368万元。(李晓厚)

【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黑龙江大学农学院)】  科研工作:有3项成果获奖:(1)甜菜优异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甜菜优异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获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丰产兼抗丛根病型甜菜新品种甜研309的育成推广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撰写科技论文27篇,其中《苗龄及PH对不同基因型甜菜根际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发表在作物学报2005年第3期。审定命名2个品种:甜菜品种ZD210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饲用甜菜品系SM06通过国家牧草饲料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中饲甜201。

在研项目进展:2005年在研课题5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863项目子专题1项,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2项,共有25个项目于2005年底结题。目前,各课题按照研究计划开展工作,进展顺利。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甜菜根际磷酸酶特性及对有机磷利用研究。本年度主要进行不同基因型甜菜吸收有机磷能力的研究。同过研究已明确有机磷在根际的最大耗竭距离,耗竭体积、吸收量及与基因型间的关系;不同基因型甜菜在温室和田间条件下吸收利用土壤有机磷能力的差异性。甜菜在温室土培盆栽和田间条件下,同样可通过自身分泌的磷酸酶分解、吸收和利用土壤中的有机磷。不同品种(系)的甜菜对土壤有机磷的吸收利用具较大差异,特别是在无外源无机磷肥作为补充的条件下,效果更明显,提高土壤的无机磷营养状况掩盖了品种间吸收利用有机磷营养的差异性。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甜菜抗耐低磷胁迫机理的研究。主要进展:通过采用液培法进行了甜菜抗耐有机磷(磷脂态磷)和无机磷(正磷酸盐)胁迫能力的初选,分别筛选出了抗耐低磷胁迫(有机磷、无机磷)能力高、中、低的三种基因型材料。采用Kuchenbuch微型盆土培试验,进行了不同基因型甜菜根际对各种形态无机磷吸收特点的研究,证明不同基因型对根际各种形态磷的吸收耗竭距离、耗竭的土体体积、吸磷总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采用沙培法进行的叶丛快速增长始期的甜菜对外源无机磷效率研究,表明不同基因型甜菜对不同形态的外源无机磷的吸收效率和生物利用效率差异显著;对生长环境中磷绝对库存量较低的抗耐性强的基因材料,对有效性较低的外源无机肥料的抗耐性不一定强。

1.3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中甜一号甜菜纸筒育苗苗床肥技术应用和甜菜新品种甜研八号的推广应用为国家重点推广项目,于年底验收。甜菜纸筒育苗苗床专用肥本年度在牡丹江、讷河、依安等地分别进行了5次技术性宣传和指导工作,推广技术产品10万亩,创直接经济效益25万元左右。

1.4甜菜育种863项目--甜菜单胚不育系高效选育技术与优异亲本和品种创新。经过2001—2005年的实施,高质量的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指标,在甜菜雄性不育系高效选育技术和亲本及品种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共配制540个单胚品系测交组合,630个多胚杂交组合,95对同步核置换改良组合,90个红甜菜测交组合,一年生雄性不育系成对杂交组合290对,630个品系进行田间生产力鉴定,筛选出创新高糖、丰产、多抗、专用优异品种13个,超过合同规定2个,优良杂交组合25个,筛选创新高糖、高糖、丰产、多抗、专用优异亲本材料33份,超过合同11个,育成甜菜品系一般配合力测定专用测验红甜菜品系1个,甜菜一年生雄性不育系与O型系材料2对,甜菜新品种在北方和西部近几年共推广450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30亿元。

1.5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项目--甜菜种质资源描述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制定及共享试点建设。根据合同计划要求,本年度对400份甜菜种质资源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整理整合及数字化处理,采集甜菜种质资源补充图象数据98份,准备提供给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项目组。现已修订完成甜菜种质资源描述规范、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控制规范的最后定稿,由项目主持单位统一安排交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1.6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甜菜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本年度一年生田间性状鉴定种质材料共设计一个试验,完成甜菜创新种质农艺性状鉴定7份、抗褐斑病鉴定和抗根腐病鉴定各7份。通过农艺性状鉴定和抗病性鉴定分析,筛选出丰产兼抗褐斑病型优异种质有94002-1、8012等3份,其丰产性和抗病性都很好。该优异种质可随时提供甜菜育种利用。

另外,在甜高粱育种、饲用甜菜育种、国际合作育种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

新增课题数及经费情况:2005年新增科研项目3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甜菜抗耐低磷胁迫的生理机理研究,经费20万元。农业部农业行业标准项目1项—食用甜菜,经费7万元。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1项--甜菜及制品质量安全普查,经费15万元。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1项--甜菜中期库种质资源繁殖更新、入库与利用研究,经费7万元。国家科技基础平台重点项目1项—甜菜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研究,经费10万元。哈尔滨市科委项目1项—有机胺SA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合成及其化控技术,经费10万元。省教育厅项目6项,经费7万元。校级项目22项,经费52.3万元。新增科研经费128.3万元。

检测中心工作:1月21日顺利完成质检中心复检验收中心验收。承检产品从2个扩到13个,承检参数从13个扩到118个,涵盖甜菜种子、块根、糖品、土壤、饲料、蔬菜水果以及农药残留检测等项业务。承担项目情况:(1)承担农业部制定标准项目——《甜菜钾、钠、α氮的测定》,获得资助经费8万元。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正在专家评议阶段。(2)承担全国“农产品(甜菜)质量安全”的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项目即全国甜菜品质以及甜菜制品的普查项目,获资助经费15万元。共抽查28家糖厂或甜菜站,抽取样品148份,品质分析工作已经结束。现在正在进行糖品分析工作,其他工作在继续中。(3)承担农业部制定标准项目《食用甜菜》,获资助经费7万元,该项目在调研阶段。(4)黑龙江大学校级项目,甜菜丛根病的检测方法研究,目前该项目正在实验阶段预计2006年初完成任务。(5)承担所内单株检糖近3000份;混合检糖2800份,四项分析220份。(6)中心撰写课题申请报告7份,其中,报农业部6份,报省教育厅1份,同时报农业部储备项目10项。本年度发表科技论文1篇。对外工作情况:协助生命科学学院带本科毕业学生实习4人,指导毕业论文的实验及毕业论文写作工作,使学生完成毕业答辩。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条件,对外开放实验室。今年共接纳外来工作人员10余人次,协助所内完成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叶绿素等含量的测定以及所外其它单位有关中草药中重金属检测方法建立等工作。

《中国糖料》编辑部:《中国糖料》共出版发行4期,通过报刊发行局共发行1086册,平均每期271册。共刊发文章83篇,平均每期21篇,其中重点文章(试验研究、实用技术、调查研究)的刊出量为73%,非重点文章(问题与探讨、综述、考察报告)的刊出量为27%,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家“948”、国家科技攻关、省科技攻关、省青年基金等项目产出文章的刊出量明显提高,约占总发稿量的26.5%。《中国糖料》共收到稿件118篇,较去年同期增加23篇。基金项目产出文章数较去年增加10篇。

教学工作:发挥甜菜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在学科建设上的平台作用,引进人才打牢学科建设基础。至12月份已有7名博士进站工作。其中3名为2005年通过进站答辩专家考核新进站人员,另4名2004年进站博士,在2005年3月完成博士后研究项目开题报告,12月完成中期考核工作。2005年硕士学位点申报工作中,学院在土壤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三个硕士点申报材料上做了充分的准备,经过国家学位办及省学位办的审查核准“作物遗传育种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两个硕士学位点申报成功。农学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联合招收了2005级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班,并已完成硕士学位课程的教学。目前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已联合招收2006级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19名。

专业建设:2005年本科专业增加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已招收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2003-2005三届学生,招收农业资源与环境2004、2005两届学生,学生人数近200人。课程建设:在专业新,教师队伍新,教学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成立教学督导组指导课程建设工作,严格按照备有教案、教学日历、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的要求进行课程教学,并于2005年2月、9月进行了教学文件的检查。

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从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得到优化,在职教师41人,其中正高职称人数10人,副高19人,讲师8人,助教4人。教师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硕士学位的16人。教师的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

实验室建设:2005年3月农学楼竣工交付使用。国家糖料改良中心、黑龙江大学甜菜遗传育种实验室完成了搬迁并开展工作。建立3个专业实验室(农业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学基础)涵盖植物与环境生态、耕作与作物栽培、土壤物理、土壤农化、植物营养、植物生理生化、植物病害及免疫、农业有害生物治理与监测、农产品品质分析及安全与天平室等教学实验。对已建成的农作物育种校级重点实验室加强了人员与设备的建设。

科技开发:甜菜种子经营情况:销售加工种32.5吨;自然种30吨。完成了种子加工车间的管理及中国农科院科技产业发展局的报表工作。

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工作:建立优越自然条件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巩固山东市场并开拓了辽宁、河北等新的种薯市场。当年繁育脱毒原种和生产种400余吨,销售350余吨,全年纯收入15万元。

农学院(甜菜研究所)大事记:1、2005年1月21日,农业部甜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通过国家计量和农业部质量双认证。2、2005年3月1日,《甜菜优异种质资源创新评价与利用研究》获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3、2005年4月22日,中德合作育成甜菜品种ZD210被黑龙江省农作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4、2005年5月20日,《丰产兼抗从根病型甜菜型品种甜研309的育成推广》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5、2005年7月25日,《甜菜友谊种质资源创新评价与利用研究》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2005年10月25日,农学院在国家第十次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中,“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遗传育种”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成功。7、2005年10月,饲料甜菜品种中饲甜201被国家饲料牧草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8、2005年12月12日,省科委项目《黑土脆弱生态去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通过专家组验收。(李岩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