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
呼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03-30
教 育
(一)教育状况
【综合概况】 2004年,全区有小学138所,教学点27个,均为公办小学。小学教学班1199个,在校生31295人。有初级中学27所,其中公办初中26所,民办初中1所。初中教学班466个,在校生25940人。有普通高级中学7所,其中公办高中4所,民办高中3所。高中教学班134个,在校生7435人。有职业高中1所,教学班4个,在校生363人。
【办学条件】 2004年现有中小学校200所,在校生64670人。中小学校舍总建筑面积39.12万平方米。其中:高中校舍面积71139平方米,生均占校舍面积9.55平方米;初中校舍建筑面积112190平方米,生均占校舍面积4.32平方米;小学校舍建筑面积207843平方米,生均占校舍面积6.57平方米。
【危房改造】 2003-2004年全区基本建设学校18处,新建校舍20栋(其中:楼房15栋,平房5栋),建筑面积53091平方米,共投入4418万元;为增加教学仪器设备共投入200多万元。两年来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共改造国家危房统计大库D级危房11处,建筑面积8945平方米。改建校舍8处,建筑面积13065平方米。
【教育经费】 2004年教育总支出12910万元,实际支出14210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0976万元,占教育支出总额的86%。区财政对教育投入逐年增长,2004年比2003年增长12%。
【教育教学改革】 强化教研活动,深入推进新课改。各乡镇小学都把“注·提”实验纳入到新课改中来。从2004年9月份起,全区小学一年级已全部使用“注·提”教材,把“注·提”实验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同时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如校本教研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使实验工作与新课改融为一体。成功举办了呼兰区两届新课改“探索杯”教学大赛,两次参赛教师共计586人。专场综合场听课人数高达2500多人次。通过大赛达到了培养学科骨干和推动新课改的目的,一批教学新秀脱颖而出。2003年11月,县教育局组成了9个检查组对各乡镇教育办、县直学校进行两年一度的教学工作检查,评选出9个标兵单位,29个先进单位,248个先进个人,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深入开展校本研修,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各学校在教师自学的基础上,以学习型团队组织为基本单位,以教师论坛、理论交流、课堂教学研讨、教学反思等活动为依托,形成了以学校为主阵地的研修一体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全区8所新课程师资培训试点学校在校本研修和学习型团队建设方面从不同侧面形成了自己的经验,这些学校的经验有效地推动了全区各学校校本研修工作的开展。教师们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正在逐渐形成。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促进改革与发展。结合本区实际,确定“九五”规划承担和参与的主要课题:大用中学的《初中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省级);呼兰镇教育办的《加强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途径》(省级);实验学校的《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估督导机制》(市级)。“十五”期间,区教育局承担了《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研究》省规划重点课题,且得到经费资助。区教科所承担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省规划重大课题子课题;东方红小学承担了《突出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特长》市规划重点课题,并获经费资助。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小学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注重培养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动手能力。初中改革办学模式,实行“2+2”、“3+X”等形式的分流教育。普通高中积极引进职业技术教育,注重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兼顾升学。全面实施绿证教育,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按照种植、养殖、服务、加工、特长五大类别、多种专业开发校本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的育人功能。2004年,区教育局印发了《呼兰区农村中小学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指导意见》区政府召开了由区教育局、农业局、科技局、林业局、畜牧局、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参加的农村中小学基地建设协调会。2004年8月,呼兰区教育局为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和中陶会议提供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方面的现场。
【素质教育】 全区各学校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保证开齐学科开满课时,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2003年县教育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严禁乱补课、延长学生在校时间等违背教育规律现象的发生,规范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育行为。加强特长教育。县教育局提出“一生、一体、一艺、一技”的发展目标,大力普及特长教育。2004年5月,区教育局在东方红小学召开了普及特长教育现场会。同年,呼兰区有300多名学生参加了“推新人”、“希望杯”等各级各类特长表演大赛,荣获国家级奖项44人,省级奖项75人,市级奖项152人。10月份,举办了第十届学校艺术节活动,开展了中小学生书法、绘画、器乐、声乐大赛,一大批特长生脱颖而出。不断提高体育卫生工作水平。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保证各中小学校上好“两课”、“两操”(体育课、健康教育课、大课间操、眼保健操),确保学生身体健康。2004年6月份,参加了全县田径运动会。秋季,实施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学校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各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开课率。
【德育工作】 2004年,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建“平安校园”,区教育局、司法局、妇联联合举办《全区中小学德育法规知识竞赛》,增强了中小学生安全、法律意识。区委、区政府印发《呼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案》,区委宣传部印发《呼兰区设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地的决定》。11月26日,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现场会,从养成教育、家长学校、警民共建等方面充分展示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先进经验。落实教育部颁发的新《中小学生守则》、新《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全区中小学开展新《守则》、《规范》知识竞赛,并组织学生参加哈市竞赛,获全市小学组个人第一名、初中组个人第三名的好成绩。
【济困工作】 济困助学工作再上台阶。为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确保家庭贫困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业,2003年10月,成立了呼兰县义务教育捐资助学基金会,建立了义务教育贫困学生档案。2003年,共投放助学资金59.3万元,解决了全县5600名贫困学生的教材和学杂费。2004年,全区共投放助学资金52万元,有4551名贫困中小学生得到资助。同时,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有关规定,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学生档案,保证全部流动人口子女就近入学。
【教师队伍】 全区共有中小学教师5415名。其中:小学教师2659名,中学教师2756名;高级职称教师140名,中级职称教师2265名,初级职称教师1981名。
(二)基础教育
【学前教育】 2003年2月,呼兰县政府办公室转发了呼兰县教育局《关于加强农村幼儿园管理指导意见》,规范了农村幼儿园的办学行为。2003年,教育部授予呼兰县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的荣誉称号。2003年11月,经哈尔滨市教育局、卫生局联合检查,共同认定呼兰县幼儿园、呼兰县金色童年幼儿园、呼兰县茶华幼儿园为哈尔滨市幼儿园规范化一类园,进一步推动了呼兰县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2004年2月,省教育厅召开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县教育局就呼兰县幼儿教育工作在会上做典型发言。7月呼兰区幼儿园的张冰冰小朋友在“全国推新人大赛黑龙江赛区”比赛中荣获美声组金奖,在北京参加总决赛荣获优秀奖项。2004年,呼兰区被评为黑龙江省幼儿教育先进集体。2003年至2004年,有8个单位获哈尔滨市幼儿教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九年义务教育】 2004年区教育局把推进“双高”、“普九”工作作为全区基础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全区小学年度辍学率为0.0001%,初中年度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9月份,呼兰区7个乡镇顺利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双高”、“普九”初检。实现了“五四”学制向“六三”学制的平稳过度。县教育局通过对全县各乡镇、学校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决定从2003年秋季开始全县实施学制过度。县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呼兰县“五四”学制向“六三”学制过度的通知》。县教育局将学制过度工作与新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组织有关专家、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研讨,选出了适合本县实际的各学科教材。8月份,进入课改的小学一年级、六年级全体教师新教材培训工作圆满完成。9月份,全县完成了“五四”学制向“六三”学制的初步过度。
【高中教育】 示范高中建设初见成效。呼兰一中申报省级师范高中,于2003年12月通过省专家组论证。2004年10月,省教育厅示范性高中研评组对呼兰一中争创省级示范性高中工作进行了研评,通过了初评验收。呼兰六中2004年11月申报市级示范高中,将于2005年9月迎接市评审验收。全区在争创省、市级示范高中工作中主抓了6项建设:一是校舍工程建设。2003年8月,全县4所高中投资2980万元,建成6栋楼(一中教学楼、综合楼、艺体馆、三中实验综合楼、六中教学楼、九中生活楼)建筑面积为30586平方米。二是内部设施建设,完善了教学设施设备。三是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校园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四是教师队伍建设,充实高中教师79人。五是学校课程建设,强化必修课、实化校本课、优化研究课、深化活动课,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六是文档材料建设,各校按照“一要有、二要全、三要质量高、四要尽量打印、五要装订成册”的要求,提高了文档材料的质量。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03年高考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区进入大学本科分数线的有338人,比上年增加128人。本科进线率达20.4%,比上年增加了6.9个百分点。进入重点大学分数线的80人,比上年增加9人。考入清华大学的3人,考入十大名校的12人。高考录取1106人,录取率79.5%。2004年高考全区进入600分以上的9人;进入重点本科大学分数线的117人,比上年增加37人,增加了46.3%;进入本科大学分数线的406人,比上年增加68人,增加了20.1%。高考录取1570人,录取率达到92.7%。呼兰一中、呼兰三中、呼兰六中被评为哈尔滨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先进单位。
【信息技术教育】 从2003年起,呼兰县开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二次创业。有5所学校经市教育局批准开设了“绿网教室”,启动了“绿网工程”。2004年6月,全县教育系统开始实行教育无纸化办公。有5所学校安装了市教育局行政办公管理软件。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开设得到规范。有58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得到普及。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应用研究水平得到提高。两年内,投资380万元在4所学校建成校园网。并对呼兰一中校园网进行了扩建。教育教学资源库基本建成。连续两年举办了“通信杯”教师、学生电脑作品大赛。到2004年底,全区有10所学校建成校园网(全部为光纤接入)33个单位通过ADSL接入互联网,建成网络教室42个。全区中小学校共配备计算机3050台。
(三)特殊教育
【概 况】 2003年,呼兰县政府设立了特殊教育专项资金,每年10万元。同年10月,呼兰县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确定为开展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县。2004年,呼兰区教育局制定下发了《呼兰区开展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方案》,召开了呼兰区特殊教育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启动大会。投资39万元建立了3个资源教室、34个资源柜。发挥“区乡校”三级培训网络作用,2003年到2004年,共举办了3期特殊教育工作者培训班。2004年,呼兰区特殊教育工作经验材料在全国支持保障体系实验研讨会上交流。同年,呼兰区被评为黑龙江省特殊教育先进集体。
(四)成人、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 全区构建了以区职教中心为龙头,以镇村中小学校为主阵地,以“三户”为依托,区、镇、村、户相贯通的农民文化技术培训网络。重点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开展“燎原之冬”农民科技培训活动。二年来,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865期,培训农民13万人次;举办农民工培训班120期,培训外出务工农民4300人。目前,全区获得技术职称的农民技术员有2376人。
【职业教育】 呼兰区职业高中创建于1980年,于1994年迁址到呼兰区北大街哈绥高速公路南200米。学校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楼(两座)。有400米环行跑道的运动场,80延长米的文化长廊。校园内科技示范园3.5万平方米,高效节能日光温室4栋,钢架塑料大棚7栋,用180延长米钢架藤蔓瓜廊分区规划。采用先进荷兰滴灌、喷灌技术。校外有种植基地12公顷,培训基地6处。学校现有教师119人,其中文化课教师43人,专业课教师65人;本科学历占93%,高级职称15人,省级教学能手4人。现有24个教学班,学生1135人,开设有农业科技、畜牧、园艺、微机、幼师等专业。
【扫盲教育】 在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扫盲工作。充分发挥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作用,组织民师认真开展扫盲工作。2004年全区文盲率下降到0.021%。加强脱盲后教育,全区共有870个农民读书读报组,参加学习的脱盲人员达1263人。坚持开展脱盲人员读报、学科技活动,进一步巩固了扫盲工作的成果。区教育局每年检查一次各乡镇扫盲工作,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总结,常抓不懈。(赵凤岐)
(五)驻呼高等院校
【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 呼兰学院前身是黑龙江省呼兰师范专科学校。2002年6月5日,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并入哈尔滨师范大学,成立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学院总占地面积180000平方米,教学面积11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0000平方米,其中办公、教学、科研、学生生活用房面积80000平方米。2004年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6577人(其中本科生2787人、专科生3790人)。教职工总数474人,专任教师280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84人,讲师120人。(教师中获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80人)。学校设中文、政治、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艺术、体育、公共课教育等十个系共十四个专业。2003年起除招收本省本、专科生外,开始在全国招生。
院 长 付军龙
副 校 长 赵怀章 付晓平 李金贵
党委书记 王为正
副 书 记 于静波 (张玉杰)
【利民开发区大学城】 利民开发区大学城位于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南部,南接松北新区,紧邻城市四环高速公路北部出口,交通便利,道路、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2004年末,已有哈尔滨师范大学、黑大同庆学院、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黑龙江农垦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市滨才外国语专修学院、黑龙江广厦学院、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圣约翰文化教育中心、禹舜文化艺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等13所大专院校进入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投资总额25.4亿元(其中到位资金15.6亿元),总建筑面积149.5万平方米(其中98万平方米已建成),现有师生5.08万人,其中本专科生4.13万人,硕士研究生5300多人。待所有大学全部竣工后,大学城将有近8万师生在这里工作学习利生活。在这13所大学中,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黑龙江广厦学院、黑龙江农垦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等6所学院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黑大同庆学院、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市滨才外国语专修学院、圣约翰文化教育中心、禹舜文化艺术研究院等7所院校已于2004年正式开工建设,一期工程将于2005年内完工,师生将于2005年9月份入住新校区。利民开发区大学城以社区管理政府化、教育资源共享化、基础设施市政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这五条为发展宗旨,力求在不远的将米,把这里建成龙江人才支撑及智力保障的教育基地。(网辑)
科 技
(一)科技与信息产业
【民营科技】 2004年全区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61户,其中技工贸总收入超过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6亿元,净利润7633万元,税金6493万元,出口创汇1727万美元;技工贸总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总产值2132万元,净利润302万元,税金477万元,有5户通过GMP认证,有2户企业被评为全国民营医药科技创新十强企业。有多户企业通过ISD体系认证,10余户企业产品填补我省空白,形成了以中泰合资黑龙江正大实业有限公司,哈尔滨义利食品有限公司等20余家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为骨干的资源性企业;以济仁、乐泰、圣泰、儿童制药厂等23家民营医药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哈尔滨利民医药科技园区。
【工业科技】 2004年全区工业共规划技改项目49个(不含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总投资2.3亿元;其中,新上项目21个,项目总投资1.02亿元;改造项目28个,项目总投资1.3亿元。金星集团液体奶及奶粉,新红钢连轧机二期改造续建项目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产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注重运用产业政策,信息技术,技术改造资金投入等措施促进企业加速产品结构调整,提高高新技术含量,利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在全国评选“全国食品行业龙头企业”的时机,组织哈尔滨义利实业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农垦宏伟牧业有限公司、哈尔滨工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呼兰玉米淀粉糖分公司、哈尔滨太子乳品工业有限公司4户食品工业企业申报了“全国食品行业龙头企业”省、市、国家评审已经结束。申报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17项,总投资165亿元,涉及医药、食品、机械制造、纺织等4个行业。其中,哈尔滨工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呼兰玉米淀粉糖分公司的啤酒专用营养型高麦芽糖浆项目申报通过了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储备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4亿元,计划年生产营养型玉米专用糖浆30万吨,预计年可新增税利1亿元。
【农业科技】 2004年以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确立2个主攻方向,即立足于发展城郊型农业,主攻城市的菜篮子、米袋子、餐桌子、花园子,发展蔬菜,小杂粮,苗木花卉等特色经济作物,特色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8.4万亩;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全区优质粮食作物面积达到191.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6%。全区高赖氨酸饲用玉米和高淀粉高油工业用玉米面积达到100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91%,13.3万亩水稻全面实现了品种优质化,全区高油高蛋白大豆面积达到54万亩,种植绿色食品面积38万亩,比上年增长两倍多。养殖业落实无公害饲养奶牛1.5万头,占奶牛饲养量的86%;生猪6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50%;肉牛300头,养鱼水面5000亩,无公害渔业生产实现了零的突破。农业标准化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区共实施标准化粮田生产10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6.7%,达到了种子、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等各技术环节标准化的相关要求。
【科技培训】 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2004年举办技术培训班210场次,电视专栏讲座12期,农业科技大集4次,印发技术资料2.5万份,培训师资160人,骨干8000人,系统培训农民11.2万人次,使农民户均1.5人受训,80%以上的农民掌握了1-2项农业科技新技术。完成省、市试验、示范研究项目23项,自拟推广实用技术10项。依托原有双井镇现代化农业园区,投资49.7万元,新征双井镇新兴村土地717.86亩与老园区连片,成功建设了新园区。园区全面实行标准化管理,向农民示范标准化生产技术。
【科技项目申报】 2004年科信局组织立项实施市级科技攻关项目6项(即ZBT-K(X)型玉米催芽穴喷水施肥系列精播机项目;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试验示范(北方果树生产技术开发)项目;北方饲料开发与应用;蝴蝶兰北方高寒地区组培苗繁育技术研究项目;超纯精细石英砂提纯技术研究项目;压拉式承重节能组合砌体项目)共争取市级无偿资金支持73万元,项目的实施新增产值8亿元,新增利税1120万元。(李佳)
(二)气象工作
【预报质量】 2004年全年24小时降水准确率达到66%,同比增长16%。重大天气预报质量为75%,同比增长50%。24小时温度预报绝对误差为1.7℃。达到了市局目标要求。地面测报全年无错情,气表审核无错情。气表上传及时率和合格率均达100%。
【防雷检测】 3月下旬开始对全区范围内的防雷设施进行周期检测。今年对利民开发区相关单位也进行了防雷检测,消除了死角,全年共检测98个单位。
【信息与宣传】 “121”电话答询开展了环境与生活指数预报,语言信箱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10个,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提高了拨打率。对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进行了更新改造,更新后的电视预报制作系统具有制作简便,自动语言合成,定时播放等功能,还有滚动、切换、特技、动画、新闻唱词、卡拉OK、时钟台标、简单的图纸操作等功能,弥补了原系统画面制作单一,语言和画面不同步等缺陷。全年共编发《气象信息》23期,上报区政府政务信息20期,简报11期,被区政府《政务要报》刊登14期,向区政府上报乡镇雨情图25次。上报市局简报10篇。搞好农经网的维护及时更新网页并及时上传信息,全年上传信息3856条,被采用2343条。“3﹒23”世界气象日和科技活动周期间采取施放氢气球、挂过街横幅、聘请乐队、主持人、散发宣传单等形式进行宣传。“3.23”宣传日共发放宣传单9000余份,同时还深入各乡镇进行宣传。大力宣传气象法律、法规,尤其是《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力争做到家喻户晓。
【职工培训】 2004年,区气象局有6名职工分别报考了南气院大专函授班和农广校及哈师大本科大专院校,已有一名同志取得了证书。为了依法行政,更好的落实法律、法规及规章,通过培训建立了行政执法队伍,已有8人具备了执法资格。
【人工影响天气】 设施:2004年全区有11门高炮和一部火箭,在4月末已检修完毕。许堡乡炮站投资10000多元,对炮站进行维修,新打一眼50米深水井,安装了固定电话,铺设一条沙石路,使炮站达到了要求标准。二八镇在1989年建成一座炮站的基础上于2004年6月在付井村又建一座新的防雹站,二八镇达到了两门高炮联合作业。
技术人员:2004年全区有48名火箭和高炮炮手进行岗前技术培训颁发上岗证书。培训内容:冰雹及雹云知识、高炮增雨防雹的宏观作业技术、高炮的构造及用途、高炮作业前后的各项工作、一般故障的判断和排除方法,炮弹的运输、储存和作用,哈尔滨市《人工影响天气条例》等内容。
效果:2004年5月中旬后连续高温,干旱少雨,旱情严重。6月17日,受地面低压影响,呼兰区出现了有利于人工增雨的天气状况,及时实施了火箭和高炮增雨作业。全区各乡镇平均降雨量达8毫米,有的乡镇达到了20毫米以上,缓解了旱情。气象局根据市气象台的指导预报和雷达回波的观测,抓住了6月20日、25日、28日这三次有利天气状况,再次进行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截止到6月20日进行火箭增雨5箭次,耗弹量5枚。高炮增雨作业31炮次,耗弹量1100发。累计平均增加雨量19毫米。各乡镇全部解除旱情。全年人工防雹作业160炮次,耗弹3989发。全区109万亩农田免遭雹灾。创经济效益3216万元。累计增雨323.1毫米,创经济效益达405万元。(张秋艳)
(三)地震工作
【地震设防】 2004年3月利用《地震法》颁布5周年之际进行广泛宣传,在老城区中心广场张贴标语和大型宣传板,发放宣传单1800余份,宣传地震知识及简单防震常识。呼兰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将工程建设项目抗震设防纳入到基本建设管理审批程序的通知》,由区地震部门进行建设审批,按照抗震规范进行跟踪,全过程管理。现在我区所有新建工程全部设有相应的防震柱和防震墙,极大地促进了建设工程质量的提高,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李佳)
(四)驻区科研单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原地址在呼兰区康金井镇,2004年4月经农科院第八次党组会议研究决定,该所迁到哈尔滨市农科院院部办公。康金井镇农场试验田仍保留。2004年该所科研项目及经费创历史新高。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7项(农业部2项,国家科委5项,省政府2项,省科技厅4项,省农科院4项),项目经费达1000万元。(徐丽珍)
【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 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前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原所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500万元,原值万元以上科研仪器设备近200台件。2003年8月25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所长陈连江(正局级)党委书记兼副所长韩卫平(正局级)副所长杨骥,姜志军(均为副局级)。2003年8月25日正式拼入黑龙江大学,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称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校区主任姜志军,副主任徐显彬,杨忠昆。(张志文)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 该所从事农业工程机械维修、保养与运用研究;农机维修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究。为国家和部、省相关部门编制农机维修行业相关的法规、制度、标准和编撰职业培训教材及试题库;承担部、省相关部门下达的科研课题和技术调研咨询任务,为政府提供技术支持、技术参谋和技术服务。同时还是全国农机维修学会理事长单位,所长兼理事长,常设机构设在该所;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农业机械化分技术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单位,所长兼副主任;全国农机维修技术信息交流中心,副所长兼主任,网站中心设在该所。中国农机学会,中国工程机械维修研究会等学术研究组织的理事单位。该所占地面积5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800平方米,大中型先进科研仪器、设备102台套,固定资产净值607万元。事业编制156名,其中研究员1名、教授级高工5名、高级工程师30名、工程师45名、其他技术人员20名,全所专业技术干部101名。该所内设8个研究室:农机维修保养研究室;农机维修技术检测研究室;农机维修技术经济研究室;农机修理技术标准研究室;农机修理工艺工装研究室;农机旧件修复技术研究室;农机维修节能技术研究室;情报技术研究室。内设公益性单位6个: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设立并授权认证的“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设立并授权认证的“黑龙江省在用喷油泵试验台质量监督检验站”;省交通厅批准设立并授权认证的“哈尔滨市机动车辆综合性能技术检测站”;省司法厅批准设立并授权认证的“黑龙江省农机维修质量事故司法鉴定中心”;全国农机维修学会设立的“农机维修技术信息中心”;全国农机学会农机维修学会理事会常设机构“农机维修学会办公室”。同时设有管理部门5个;服务部门2个;开发部门6个。2003年至今崔奎顺任所长兼党委书记;周万志、刘庆余、杨金生、杨君喜为副所长。(李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