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呼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03-30

农业综述


【概   况】  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免征农业税5627万元,落实“两补”资金3130万元。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粮食总产15亿斤,同比增长22.2%。农业总产值19.4亿元,同比增长9.7%。深入实施“主辅换位”、“反弹琵琶”战略,培育各类养殖专业户9400余个,生猪、奶牛、家禽饲养量分别为87.7万头、1.8万头、5505万只,分别增长7%、28.5%和5%。牧业总产值20.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1.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已建成产、加、销一条龙企业124家。正大、义利、金星、双来、宏伟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牵动能力不断增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协会正式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全市率先完成劳动力建档工作,实现劳动力资源信息化、组织网络化。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9.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6.9%。农田水利设施切实加强,林业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农机化作业取得新进展。乡镇企业新上项目57个,总投资1.22亿元,其中引进资金6540万元。2004年度全市农村工作综合考评中名列前茅。荣获全省农村经济工作先进单位。

【富余劳动力转移】  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扩大农民就业渠道,健全服务机制,率先完成劳动力档案建设工作,实现劳动力资源信息化;全区统一配备了24套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设备,购买了专用软件,实现劳动力转移管理微机化。由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牵头,以乡镇转移劳动力指导站为中心,以村屯信息员为基点,全区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网络。全区已通过中介输出、中心城镇吸纳、能人带动和政府组织等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9.4万人。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实现和深化三项改革,进一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境。一是严格落实“一免两补”政策,全区粮食补贴任务为190.6万亩,标准每亩14.45元;良种专用玉米11万亩,每亩10元;青贮玉米6万亩,每亩10元;优质水稻第一批11.5万亩,每亩9.8元;免征农业税及附加6384.7万元。全区粮补累计发放2774万元,占全部粮补的98%。围绕落实“一免两补”政策,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监督,对39个村进行财务审计,查出违纪资金20.9万元。二是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民组织化。以区供销社和原有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挂牌成立呼兰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已有团体会员53个、会员131名。三是深化农机作业合作社试点,探索增强合作社活力新途径。全区已组建5个农机作业合作社,呼兰镇兰河村以农机合作社为依托,引导农民自愿将1500亩土地反租倒包,由合作社规模经营,为农民外出务工创造了条件。目前,兰河村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比重已达62%。四是深化农业执法试点,强化农资市场管理。在搞好日常行政执法工作的同时,重点以查处大要案为突破口,开展农资市场的专项治理活动,严厉打击不法生产经营者,执法大队共受理案件10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600万元。

【扶贫开发】  围绕开发扶贫主线,照顾农村经济均衡发展,实施整村推进战略,以沈家镇祁堡村为重点,实施学校维修、扶持到户生产、畜牧服务站建设、修路等扶贫开发项目4个。又借28.8万元从山东采购优质肉牛192头,扶持贫困户96户,户均2头,占全村总户数的15%。年终,全村460余户贫困户解决了温饱,占脱贫计划105%,农民人均纯收入2040元,同比增长13.2%。

【小城镇建设】  以康金镇为北部中心镇,以二八镇为东部中心镇,重点推进乡企园区的软硬件建设,加强水、电、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康金镇新上给水工程、扩建农贸大市场、停车场,城镇绿化移植3000株大树进城。在哈绥高速公路康金段出口修水泥公路2.6公里,打通交通瓶颈;将原工业小区由3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二八镇新建社会服务中心楼、园丁楼各一座,铺设排水管线1200延长米。修建排水井40个。解决多年存在的排水难问题。(关福民、聂敬锐、李延洁)

【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  呼兰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县。2004年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全面铺开。12月8日,区委、区政府召开区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区委书记傅丰志作题为《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面做好改革试点各项工作》讲话,试点工作全面进入实施阶段。按照省、市总体要求,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借鉴双城等试点县(市)经验,制定并完善《呼兰区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对改革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完成时限做出明确部署。区建立健全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成立12个专项推进组和17个督导组,区级4个领导班子和各相关部门的领导都承担着不同的改革责任和任务。全部免征农业税,不仅对农业税及其征管方式进行彻底改革,同时还要进行若干方面的配套改革。改革内容:一、“一个免征”。根据国家政策规定,从2004年度起,全部免征农民、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的农业税及其附加,取消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免征农业税后,不准再变相向农民收费。全区免征农业税6385万元。二、“三项改革”。第一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一是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设法制、服务型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二是理顺县(区)乡分配关系,合理划分财权、事权和人权,凡属区级政府承担的财政支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稼给乡镇。三是大力精简机构和编制。乡镇行政编制在年初精简15%的基础上再精简10%,事业单位精简30%以上。四是妥善安置分流人员。通过考试、测评、考核、公示等程序,实行末位淘汰,竞争上岗。广开渠道,妥善安置富余人员,通过提前退休、离岗休养、学习培训、下派到村任职、领办参办企业、自谋发展等多种途径分流和安置。第二深化乡村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在坚持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推行“乡财乡用区监管”,实行“机构上划、完善体制、预算代理、资金统调、集中收付”的管理方式。二是在村级资金权属、区对村级附加及补助既得财力总量、村级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村财民理乡代管”,禁止挤占、截留和挪用。第三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建立“政府办学,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确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乡和村不再承担教育经费支出,乡镇不设教育行政机构,由区教育部门直接管理,实行中心校长负责制。二是实行教师资格准入,竞争上岗,精简超编教师,做好分流。三是改革教育分配制度,按照“多劳多得、优劳多得、责重多得”的原则,全面推行结构工资制度。四是调整教育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本着“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逐步实行集中办学。截止年底,撤销呼兰镇成立4个街道办事处,各乡镇设立“两办三中心”,分流乡镇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人员共214名。


综合开发


【概   况】  全区立项开发项目3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2个,分别为许堡亚麻节水和春城苗木基地两个项目;科技项目1个,北药GAP良种繁育基地。计划投资487万元,其中,省310万元、市22万元、自筹155万元。已完成项目资金415万元,占计划的85%,其中省210万元,占计划68%,市50万元,占计划227%,自筹155万元,占计划100%,共完成亚麻开发0.55万亩,全部实行节水灌溉,完成苗木基地建设1500亩,购进北药种苗2万株。

【许堡亚麻节水项目】  沈家镇、许堡乡,已完成亚麻种植0.55万亩,全部实行节水灌溉,负责人杨金山,国家投资150万元,市县11万元,自筹75万元,创产值150.3万元,利润88.7万元。

【春城苗木花卉基地项目】  利民开发区培植花卉苗木100万株,负责人刘殿君,国家投资100万元,市县7万元,自筹50万元,创产值325.4万元,利润38.4万元。

【北药GAP种植项目】  利民开发区年育苗100万株,购进药苗2万株,负责人陈忠强。国家投资60万元,贷款12万元,市县4万元,自筹30万元,创产值67万元,利润32.4万元。(张树申)


种 植 业


【种植结构调整】  一、借助国家加大扶持农业、农村力度和撤县设区带来的机遇,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力度。在种植结构调整上确立两个主攻方向:既立足发展城郊型农业,主攻城市菜篮子、餐桌子,发展蔬菜、小杂粮和苗木花卉等特色经济作物。特色经济作物已种植8.4万亩,立足发展专用品种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围绕畜牧业和龙头企业,主攻优质、专用粮食作物,全区优质粮作物种植面积已达191.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6%。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上,强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和发展畜禽养殖基地。全区奶牛存栏1.8万头,同比增长52.7%,生猪饲养量达87万头,同比增长7.2%,家禽5505万只,同比增长5%,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4.6万吨、4万吨和3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7.9%、1.2%和7.3%。二、大力发展优质、绿色、无公害作物生产。全区发展高赖氨酸饲用玉米和高淀粉高油工业用玉米面积达100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91%,13.3万亩水稻全面实现品种优质化;根据龙头企业定单,全区高油、高蛋白大豆已达54万亩;种植业落实绿色食品面积38万亩,同比增长2倍多,养殖业落实无公害饲养奶牛1.5万头,占奶牛饲养总量的86%;生猪6万头,同比增长50%,肉牛300头,养鱼水面5000亩。无公害渔业生产实现零的突破。三、在农村产业立体结构调整上,通过招商引资和推进小城镇建设,加速二三产业的发展。全区各类企业新增700户,总数已达1.5万户,新引进投资2.4亿元。全区建成3382个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建成124个集种、养、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的综合性企业;利用传统技术优势,建成制酒、服装加工、造纸、粉条、草柳编等各类加工企业800多个,培育专业村屯50多个。

【农业标准化建设】  全区共实施标准化粮田102万亩,是耕地面积的56.7%。真正达到种子、施肥、播种等各技术环节标准化要求。加速新技术推广和普及,一抓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举办技术培训班210场次、电视专栏讲座12期、农业科技大集4次、印发技术资料2.5万份、培训师资160人、骨干8000人,系统培训农民11.2万人次,使农民户均1.5人受训,80%以上农民掌握1——2项农业科技新技术。二抓项目实施,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完成省、市试验、示范、研究项目23项,推广实用技术10项,包括优质专用品种、绿色食品生产、粮菜立体栽培等35项。三抓园区建设,开辟科技进步新平台。按照市农委要求,结合全区实际,本着“新老结合”思路,依托原有的双井现代农业园区,投资49.7万元,新征用双井镇新兴村土地717.86亩与老园区连片,采用市场化运作形式,成功地建成了新园区,向农民示范标准化生产技术。已有1.2万人参观新老园区。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以抗旱、防灾为重点,多渠道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扩大抗旱水源,实施“引呼济泥”工程,为泥河水库引水6000多万立方米,保证泥南灌区3万亩水稻生产用水,完成饮水工程8处,解决8个村0.61万人的饮水问题;打抗旱大小井200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二加快大型农机具更新配套,投入资金496.8万元,完成大中型机具更新93台(套)。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城区”发展定位,突出林业绿化建设,完成造林9000亩,占计划的100%,育苗8000亩,占计划的266%,义务植树80万株,建设生态园林村3个。四人工影响天气,人工增雨35次,降雨323.1立方米,创经济效益405万元;开展防雹作业160炮次,防护面积109万亩,创经济效益3216万元。

【农业产业化】  全区有省、市级农副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6家,其中省级3家,分别是:黑龙江正大集团、哈尔滨工大玉米淀粉糖有限公司和双来有限公司。市级龙头企业3家,分别是:哈尔滨义利实业有限公司、哈尔滨春城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和黑龙江农垦宏伟牧业有限公司;区级龙头企业8家,2004年已扶持培育黑龙江正大晋升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另扶持培育1至2家市级龙头企业晋升为省级龙头企业,2至3家区级龙头企业晋升为市级龙头企业。省、市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8.3%。玉米、大豆、奶牛、肉鸡、马铃薯、生猪、养鱼、花卉苗木、亚麻和蔬菜等10大类产业链条不断发展,建成玉米、大豆、马铃薯、花卉苗木、蔬菜和畜产品6大类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达9.5万户。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整合产品品牌,打造知名品牌,全区农业知名品牌总量上升2.1个百分点。(关福民、聂敬锐、李延洁)


林    业


【概   况】  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总体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大目标、高起点、打破常规、突出重点,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积极为区委、区政府指挥决策林业工作当好参谋,搞好服务,取得了哈绥、哈大两条国家级公路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的全面胜利,圆满地完成了林业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

【林业生态建设】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完成造林任务0.8万亩,占计划的100%;育苗1万亩,占计划的387%;义务植树80万株,完成计划任务。各项重点工程建设呈现良好势头,哈绥、哈大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全线贯通。

【资源保护管理】  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全年查处林政案件7起,查处率100%,滥伐盗伐林木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采伐管理规范严格,实行限额管理,采伐蓄积7500立方米,面积600亩,森林资源增长60000立方米,面积5000亩,实现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的双向增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青杨虎天牛治理工程有序开展,有虫株率和危害程度明显降低。有效地控制了天牛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完成采伐天牛虫害木0.8万株,木材除害治理1800立方米,更新造林200亩,营造抗性树种3万株;森林防火工作切实加强,连续30年未发生森林火灾。

【林业产业化】  以利民苗木花卉基地为依托,苗木花卉产业蓬勃兴起,已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全区育苗面积12万亩,实现产值1.3亿元。黄土山林场全面落实林业生产计划,完成木材生产和销售1000立方米,林业局中心苗圃育苗面积300亩,品种30多个,年销售各种绿化苗木100多万株,场圃实现销售收入86万元,利润11万元。职工工资全额发放,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场圃经营状况呈良性发展态势。招商引资区下达计划70万元,完成100万元。(刘权、杨凤歧)


畜 牧 业


【概   况】  全区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主要表现:一是各类畜禽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生猪饲养量87万头,同比增长7%;家禽饲养量5505万只,同比增长5.0%,其中肉鸡饲养量4500万只,同比增长8%;奶牛存栏2万头,同比增长28.5%;黄牛饲养量8.5万头,同比增长13.5%。二是各类畜禽产品同步增长,出栏商品猪53万头,同比增长4.7%;商品禽4160万只(其中肉鸡3700万只),牛2.55万头,羊3.8万只;肉类总产14.68万吨,鲜奶3.08万吨,鲜蛋4万吨,分别增长17.9%、7.3%和12%。三是牧业经济占农业经济的比重得到巩固和提高。牧业产值实现20.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5.6%,实现牧业增加值6.6亿元,农村人均牧业收入1500元,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地位得到加强。

【畜牧业产业化】  全区在肉鸡、奶牛、生猪生产上形成较完善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条龙的龙型牧业经济。在黑龙江正大、宏伟冷冻加工厂等多家大中型肉鸡屠宰加工企业牵动下,肉鸡生产稳中有升,肉鸡饲养量已达4500万只。以金星、龙丹乳业集团公司为龙头的奶牛生产形势良好,奶牛饲养已突破1.8万头,奶牛专业户和大户逐年增多,存栏百头以上的奶牛场10个,50至100头奶牛场66个,10至50头专业户220个。机械化榨奶比重提高到40%,原料奶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义利肉食品加工厂日屠宰生猪1000头左右,强力拉动全区生猪养殖业的发展。

【质量效益型畜牧业】  全区启动示范实施绿色生猪、大鹅和奶牛生产。建设绿色畜产品示范性养殖基地,呼兰区利民街裕强村鸿福养殖场,存栏生猪3700头,被市畜牧局和环保局确定为商品猪无公害生产基地,年出栏优质种猪和商品猪6万头。许堡乡富裕村尹向军饲养优质肉鹅2300只,采用饲喂天然饲草饲料,严格按绿色肉鹅生产技术规程操作,被市确定为绿色规程生产示范户。

【特种养殖业】  全区肉犬和珍禽养殖及特种养殖业发展迅速,新发展养殖鸳鸯鸟、七彩山鸡、肉鸽、鹧鸪等珍禽存栏3.6万只,梅花鹿、马鹿290只,肉犬饲养量10000只,呼兰区腰堡街由6户农民投资创办养鹿场,存栏220只,每只鹿可创经济效益4000元。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  各乡镇都根据本地区资源和地域优势,从培育主导产业和发展重点品种入手,全区形成各类畜禽生产五大类主要产区,与龙头加工企业衔接配套。长岭、呼兰、兰河街道为奶牛生产区,奶牛存栏占全区总量40%;杨林、二八、方台、孟家为黄牛主产区,饲养量占全区总量40%;双井、许堡、莲花为生猪主产区,饲养量占全区总量35%;呼兰镇、双井镇为蛋鸡主产区,饲养量占全区总量40%。以各乡镇正大肉鸡放养场为主体相应形成了肉鸡主产区,各乡镇肉鸡饲养量均在百万只以上,全区已发展各类养殖专业户1万户,其中生猪4100户、肉鸡2210户、奶牛1800户。蛋鸡760户、鸭鹅640户。各类典型养殖大户日渐增多,千头猪场8个,500头以上养猪户38个,出栏万只肉鸡的300多户,年养5000只以上蛋鸡的大户17户;各类养殖尖子户有:鸿福养猪场存栏种猪3700头,年出栏种猪和商品猪6万头,康乐奶牛场,存栏奶牛700头,产奶牛420头,年产奶2700吨;双井镇双井村郑忠祥饲养蛋鸡2.4万只,年产鲜蛋58吨。全区已建成各类小区52个,其中养鸡小区41个,养猪6个,养牛5个。各类牧场18个,养猪专业乡9个、专业村70个;蛋鸡专业乡2个、专业村6个。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  在春季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会战中,明确责任、强化领导,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鉴定《防控禽流感工作责任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快速反应机制、联动协作机制和连带责任制度。周密组织,讲求实效,实施紧急强制免疫会战,培训并派16名专业技术人员,统一供应疫苗和器械,对全区126万只散养家禽全部实施疫苗注射。大力宣传,适时培训,全区办防控知识讲座2次,培训210人次,以会代训形式培训6场次,培训480人次,各乡镇举办20期培训,培训各类禽类规模饲养场户、村屯防疫员、村屯防控禽流感负责人,每场180人以上,全区各乡镇共培训2800人次。下发国家、省市下摆全区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知识手册》、挂图6600册,宣传单10万份。加大投入筹备防控物资,筹措资金20万元、购发疫苗2580瓶,消毒剂10吨、喷雾器220个、连续注射器等器械600套,认真监测;区、乡、村均设立疫情报告员和疫情报告电话,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24小时值班值宿。做到乡镇为战,村自为战,屯自为战,户自为战,人自为战,全民参战。推进了全区禽流感强制免疫会战,消毒灭源会战,群防群治会战进程,使全区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圆满完成任务。

【科技兴牧】  深入开展科技培训,围绕入世后畜牧业的发展需要,结合区委、区政府“科普之冬”活动安排,利用3至5月农闲季节,采取区集中培训,重点乡镇专题培训,需求乡镇特邀培训等多种灵活有效方式,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全区各乡镇开展广泛深入的科技培训,共培训32场,农民4000人次。有8项畜禽增产综合技术、12项禽流感防治等新技术受到广大养殖户认可好评;从区域乡镇养殖特点出发,以重点乡镇为载体开展专题科技培训,利用不同区域养殖特点和优势举办5场次专题培训,培训农户780人次。根据沈家、石人等12个乡镇要求重点讲授“三四元杂商品猪育肥”、“优质肉鸡配套饲养”等3项“丰收计划”项目技术。对口培训各类养殖户2700人次,有效推广了8项畜禽增产新技术。同时印发禽流感防治知识手册和养殖增产新技术宣传资料10.6万册(份)。

【畜牧防、控、监执法】  加大依法治牧工作力度,落实国家、省颁布的有关“四法八例”,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以预防为主,强化畜禽防疫灭病工作,全区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实行两次免疫,免疫密度100%;开展三次牲畜口蹄疫会战,免疫率100%;奶牛“两病”控疫率87.5%;牛羊有病普查率100%。各类畜禽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免疫密度,病死率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共检疫活猪35万头,活鸡4300只,白条猪24万头,白条鸡2930万只,对牛、犬、鹅及骨、皮、毛、角等副产品都开展严格规范的检疫,检出病死鸡3.5万只,病死猪260头,病害畜禽产品21吨。根据《动物检疫法》和农业部15号令,加大对《兽药经营许可证》、《饲料经营许可证》等证照发放管理力度,审核兽药经营许可证185家,饲料经营许可证109家;审验动物诊疗许可证99个;对全区28万亩草原资源进行监理,签定草原承包合同360份;立案查处各类草原违法案件3起,结案3起,涉及农户21户;接待群众上访90人次。并使纠纷得到较好地解决。(于宗宝)


渔    业


【概   况】  全区加强科学养鱼力度,加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渔业生产科技含量,确保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区放养面积41840亩,完成计划100%,其中成鱼池投产38840亩,鱼种池投产3000亩;水产品产量达7090吨,其中养殖产量6890吨;捕捞产量200吨。比年计划7000吨增加90吨,提高1.3%,鱼种产量达1350吨,完成年计划。渔业总产值8708万元,增长9.7%,实现渔业增加值4292万元,增长9.6%。渔民人均收入3846元,同比增长3.5%。驯化养鱼面积完成8500亩,稻田养鱼500亩,绿色养鱼2000亩,综合养鱼22000亩,名优特养殖1200亩,全部完成年初计划。休闲渔业发展迅速,全区垂钓点已达48处,比上年增加3处,面积1100亩。养殖使用证发放36本,捕捞许可证发放40份,船舶证书发放40份。渔船检验、验网核证率100%。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面100%。

【产业结构调整】  一调整养殖品种结构,针对名优特水产品市场需求大、价格高、效益好的情况,大力发展养殖业,市农委下达“丰收计划”600亩,完成660亩,全区推广1200亩,养殖品种发展到彭泽鲫、团头鲂、湖白鲑等20多个品种。二调整生产结构,推动综合性经营渔业的发展,利用地缘优势发展旅游观光渔业,全区共建规模型垂钓点48处,1100亩,鱼种增多,服务水平改善,游钓已成渔民增收重要手段,年增效益500万元。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渔畜、渔禽结合的综合养鱼。养殖面积22000亩,占地塘养殖面积52.58%。三调整技术结构,积极推广驯化养鱼和复养技术。针对部分池塘粗放经营,秋季商品鱼集中上市价格低、效益差的情况,大力推广颗粒饲料驯化养鱼和复养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年增加收入800—1200万元。四调整质量结构,推广绿色渔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市场需求,生产绿色水产品,全区绿色渔业面积2000亩,生产绿色水产品600吨。同时禁用11类药物,净化了渔药市场。

【科技服务】  全区共举办各类养鱼技术培训班、研讨会6期,培训395人次,进行技术咨询、鱼病防治54次,帮助调剂各类水花、夏花3500万尾,春片鱼种15万公斤,饲料1500吨,销售商品鱼2400吨,协调解决资金200万元。

【渔政管理】  一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法》《野生动物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利用电视宣传各项渔业法规1次,组织沿江、河网滩渔民集中学教活动10余次,发放宣传材料300份。二加强渔业执法队伍建设,组织全体渔政人员学习《渔业法》《渔业行政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参加省市区各类行政执法培训,坚持公开办事制度,收费标准公开上墙,制定“五不准”守则。三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保护水产资源和渔民的合法权益。全年出动车3次,船8次,检查人员60人次,对迷魂阵及小型网具进行彻底清理,对铁路、公路沿线禁鱼区死看死守;对无证私捕乱捞,无证行驶人员进行教育和处罚;对水产品市场协同工商部门进行检查3次;对渔业水质资源,配合省、市常年进行监测。全年处理一般案件5起,收缴渔具30趟(件),销毁非法渔具30件,教育渔民100余人次,全年渔政收入1.67万元。

【发放“两证一照”】  早部署、早宣传、早动手,三月初就发放了《2004年捕捞许可证,养殖使用证和渔业船舶证书换发的通知》,严格审核、审批,全年共发捕捞许可证40份、养殖使用证36本、船舶证40份,船检率100%。

【水产企业改革】  全区三家水产企业,积极参加国企改制的同时,加强管理,完成年初目标。区国营鱼种场继续实行场长负责制,实行目标管理。全年完成产值120万元,利税5.5万元。水产公司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实行柜台租赁,取消全员工次,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全年完成销售额80万元,企业收入5.5万元。区颗粒饲料厂在停产情况下,与人联营,建起粮食烘干厂,全年收入5.5万元,并部分解决职工就业问题。(崔世峰)


农    机


【概   况】  2004年完成春整地面积55万亩。大中型机械整地45万亩,其中深松整地15万亩、水田整地9万亩;小型机械整地10万亩;机械根荐粉碎还田53万亩。完成机械播种167.2万亩,其中精少量播种150.2万亩、占计划的120%;完成水稻机械插秧1.5万亩;完成机械深施化肥162万亩,占计划的101%;完成机械中耕96万亩,其中机械中耕深松70万亩。秋季完成机械收获9万亩,其中大豆机收6万亩。秋季完成整地面积100万亩,占计划的100%,其中深松整地75万亩,占计划的107%;深翻整地15万亩,占计划的100%;水田整地10万亩,占计划的100%;连片作业面积91万亩,整地待播面积91万亩,占整地的91%。完成机械根荐粉碎还田53万亩,占计划的100%。完成绿色食品整地38万亩,全部达到待播状态。

【农技推广】  2004年推广以下几项新技术:机械深松联合整地100万亩,占计划的100%;机械精少量播种150.2万亩,占计划的120%;机械深施化肥162万亩,占计划的108%;机械根荐粉碎还田106万亩,占计划的106%;水稻机械插秧深施化肥3.5万亩,占计划的100%;水稻机械化收获3万亩,占计划的100%;大豆机械化收获6万亩,占计划的120%,全年更新大中型拖拉机40台,收获机10台,大型配套农机具92台(件)。

【农技培训】  全年完成各类培训7410人,占任务指标101%。其中“科技之冬”6598人(考证完成498人;复训完成4480人);管理人员120人;其它培训1500人。全年完成无证培训1003人。

【农机检审、检修】  全区农机驾驶员审验率达97.5%,各类拖拉机检验率97%,驾驶员持证率96.5%,拖拉机挂牌率97.3%,农机违章率18%,轮式拖拉机技术状态完好率92%,大型配套农机具技术状态完好率89%。清理“黑车”1850台、“非驾”1285人。全年检修链轨拖拉机220台、大中型轮式150台、大型农机具650台、小型拖拉机200台。完成105个维修网点检审工作。

【农机作业合作社】  2004年5个农机作业合作社占地面积扩大为4.2万平方米,库棚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大型拖拉机增到22台、联合收割机10台、配套大中型农具84台、配套比1:3.8。5个农机作业合作社股本总额增到772万元。全年代耕作业5万亩、10台收割机年收获量2万亩,另外还开展水利、推土筑路、施工等项目作业。2004年5个农机作业合作社年收入达60万元。(方海军)


水    务


【概   况】  全区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务行业精神,狠抓机遇,创新发展,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完成第5批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建设;利用省级抗旱专项资金打挖旱井6眼,购置抗旱配套设备13台,有效地进行了抗旱保土工作,从呼兰河引水8000万立方米,保证了水田用水,使水稻增产,农民增收;扩建第一水厂,使呼兰老城区24小时供水;实行水务一体化,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增强污水排水功能;整治孟家涝区一排干南北穿过呼兰老城区东部渠道总长3.6公里的疏通工程,减少了环境污染。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水资源管理,使水利工作再上个新台阶。

【引水解困】  全区已连续3年进行5批农村人畜引水解困工程建设,今年完成2003年第二批工程计划,投资120万元分别在5个乡镇8个村屯完成人畜引水井8眼,解决0.61万人人口引水问题。8个村屯是许堡乡周化村、水稻村;孟家乡的东营村;沈家镇的祁堡村;二八镇的平安村;杨林乡的佟井村。同时自筹资金为2个村打深水井2眼,让部分农民吃上优质自来水。

【引兰入泥】  从呼兰河引水近8000万立方米,保证腰堡和泥南两个灌区灌溉面积近4万亩(占全区总水田自流灌溉面积90%以上)的安全用水。对灌区首泵站的5台水泵等设备进行抽水调试和设备检修及维护。农民自筹和以劳折资形式对渠道进行清淤和维修,保证泡田、插秧和生长用水的正常供应。让水稻增产,农民增收。

【打井抗旱】  利用省级抗旱专项资金打抗旱井6眼,购置配套抗旱设备13台,对全区50台抗旱节灌设备进行维修。增强了抗旱能力,使莲花、石人和呼兰街道等乡镇旱情得到解除。

【城市供水】  继2002年7月1日,呼兰老城区24小时供水后,今年2月筹资120万元,完成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正式使用,日增供水能力5000——6000吨,现已达万吨以上。基本满足老城区人民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城市供水网络向城郊延伸,将老城区北郊的兰河街道原野村自来水供水管网并入城区总管网,自筹资金120万元,由自来水公司统一供水。

【城市排水】  自2002年水务一体化以来,全区实行排水管网建设,已有地下主干排水管网总长54公里,与居民小区和企事业单位分支排水管网织结在一起,构成全区整体排水网络;孟家涝区一排干南北穿过呼兰老城区东部,该渠道总长3.6公里,流入呼兰河,为呼兰河一级支流。水务局投资24万元,拆掉两侧违规建设房屋20余间,厕所2座,清除渠内污物总计18.6万立方米。并从河道站抽调3人负责看管。使渠道排水通畅无阻,恢复了其正常排水功能,减少了环境污染。

【水行政执法】  2004年,全区被列为全省10个水行政执法试点市县之一。水务局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责任过错责任追究机制,在原水政监察中队基础上又扩充排水、河道、供水3个水政监察中队。坚持执法主体、执法权限、执法行为和执法程序的四合法。依法取缔了孟家乡团山子村附近扰民和破坏村路的采沙场点,并对所有沙场进行整顿。制止和处罚了哈市电信公司未经允许在呼兰河右岸利民段堤防开土埋设电缆的案件。

【水资源管理】  取水许可证制度进一步贯彻与实施,全区共审核工企业及大机电井取水许可证138份,新核发取水许可证6份;审核批准用水计划132份,协助市水资办上报批准用水计划14份;审核水资源量2227.41万吨;节水考核水量1831.95万吨;考核节约水量17.4万吨;用水计划执行率100%;用水重点单位水的重复利率70%;审批水源11眼、工程降水井9眼,并进行全程质量跟踪,保证水源井建设质量和延长单井使用寿命。

【水资源规划】  配合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完成《哈尔滨市呼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并正式刊印发布。配合哈三电厂三期扩建工程,向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申请审批文件》,并全程参加哈三电厂三期工程扩建预可研报告的论证工作。

【水资费征收】  全区全年上缴水资源费145.1万元(其中利民开发区基建水资源费10.1万元)同比增长17.6%。(于宏伟、乔景新)